南理工电子电工实验2.docx
《南理工电子电工实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理工电子电工实验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理工电子电工实验2
电子电工综合实验(II)
实验报告
——数字计时器设计
班级:
11042101
学号:
1104210121
姓名:
蒋华熔
目录
一、实验目的……………………………………………………3
二、实验要求……………………………………………………3
三、实验内容……………………………………………………3
四、实验器件……………………………………………………3
五、元器件引脚图及功能表……………………………………4
六、实验原理…………………………………………………10
1.秒脉冲发生电路………………………………………11
2.计时器电路……………………………………………11
3.译码显示电路…………………………………………12
4.报时电路………………………………………………13
5.校分电路………………………………………………14
6.清零电路………………………………………………15
七、逻辑图……………………………………………………16
八、引脚接线图………………………………………………16
九、实验总结…………………………………………………16
参考文献………………………………………………17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常见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会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单元间设计组合。
二、实验要求
实现从00′00″到59′59″的多功能数字计时器,并且满足规定的清零,快速校分以及报时功能的要求。
三、实验内容
1.设计、安装、调试脉冲发生电路。
2.设计、安装、调试59′59″计时器电路。
3.设计、安装、调试译码显示电路。
4.设计、安装、调试任意状态清零电路。
5.设计、安装、调试快速校分电路。
6.设计、安装、调试整点报时电路(59′53″、59′55″、59′57″时发出频率为500Hz的低声;59′59″时发出频率为1KHz的高声)。
7.设计1-5项联接构成数字计时器电路
四、实验器件
1、集成电路:
NE5551片(多谐振荡)
CD40401片(分频)
CD45182片(8421BCD码十进制计数器)
CD45114片(译码器)
74LS003片(与非门)
74LS201片(4输入与非门)
74LS212片(4输入与门)
74LS741片(D触发器)
2、电阻:
1KΩ1只
3KΩ1只
330Ω(300Ω)28只
3、电容:
0.047uf1只
4、共阴极双字屏显示器两块。
五.元器件引脚图及功能表
1.NE5551片(多谐振荡):
(1)引脚布局图:
图1NE555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引脚4)
Vi1(引脚6)
Vi2(引脚2)
VO(引脚3)
0
×
×
0
1
>
Vcc
>
Vcc
0
1
<
Vcc
<
Vcc
1
1
<
Vcc
>
Vcc
不变
表1NE555逻辑功能表
2.CD40401片(分频):
(1)引脚布局图:
图2CD4040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说明:
CD4040是一种常用的12分频集成电路。
当在输入端输入某一频率的方波信号时,其12个输出端的输出信号分别为该输入信号频率的2-1~2-12,在电路中利用其与NE555组合构成脉冲发生电路。
其内部结构图如图4所示。
引脚图如图3所示,其中VDD为电源输入端,VSS为接地端,CP端为输入端CR为清零端,Q1~Q12为输出端,其输出信号频率分别为输入信号频率的2-1~2-12。
3.CD45182片(8421BCD码十进制计数器):
(1)引脚布局图:
图3CD4518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输入
输出
CR
CP
EN
Q3
Q2
Q1
Q0
清零
1
×
×
0
0
0
0
计数
0
↑
1
BCD码加法计数
保持
0
×
0
保持
计数
0
0
↓
BCD码加法计数
保持
0
1
×
保持
表2CD4518逻辑功能表
4.CD4511四片(译码器):
(1)引脚布局图:
图4CD4511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输入
输出
LE
D
C
B
A
g
f
e
d
c
b
a
字符
测灯
0
×
×
×
×
×
×
1
1
1
1
1
1
1
8
灭零
1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消隐
锁存
1
1
1
×
×
×
×
显示LE=0→1时数据
译码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1
0
1
0
1
1
0
1
1
2
1
1
0
0
0
1
1
1
0
0
1
1
1
1
3
1
1
0
0
1
0
0
1
1
0
0
1
1
0
4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0
1
5
1
1
0
0
1
1
0
1
1
1
1
1
0
0
6
1
1
0
0
1
1
1
0
0
0
0
1
1
1
7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8
1
1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9
表3CD4511逻辑功能表
5.74LS003片(与非门):
(1)引脚布局图:
图574LS00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输入
输出
B
A
Q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表474LS00逻辑功能表
6.74LS20一片(4输入与非门):
(1)引脚布局图:
图674LS20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输入
输出
A
B
C
D
Q
0
X
X
X
1
X
0
X
X
1
X
X
0
X
1
X
X
X
0
1
1
1
1
1
0
表574LS20逻辑功能表
7.4LS212片(4输入与门):
(1)引脚布局图:
图774LS21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输入
输出
A
B
C
D
Q
0
X
X
X
0
X
0
X
X
0
X
X
0
X
0
X
X
X
0
0
1
1
1
1
1
表674LS21逻辑功能表
8.74LS741片(D触发器):
(1)引脚布局图:
图874LS74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输入
输出
CP
D
Q
清零
X
0
1
X
0
1
置“1”
X
1
0
X
1
0
送“0”
↑
1
1
0
O
1
送“1”
↑
1
1
1
1
0
保持
O
1
1
X
保持
不允许
X
0
0
X
不确定
表774LS74逻辑功能表
9.电阻:
电路所用的电阻为4色环电阻,阻值为330Ω或者300Ω的电阻共28只、阻值为1kΩ和3kΩ的电阻各1只。
10.电容:
0.047uf1只
11.共阴极双字屏两块:
(1)引脚布局图:
图9共阴极双字屏引脚布局图
(2)逻辑功能表:
显示字型
g
f
e
d
c
b
a
段码
0
0
1
1
1
1
1
1
3fh
1
0
0
0
0
1
1
0
06h
2
1
0
1
1
0
1
1
5bh
3
1
0
0
1
1
1
1
4fh
4
1
1
0
0
1
1
0
66h
5
1
1
0
1
1
0
1
6dh
6
1
1
1
1
1
0
1
7dh
7
0
0
0
0
1
1
1
07h
8
1
1
1
1
1
1
1
7fh
9
1
1
0
1
1
1
1
6fh
表8共阴极双字屏逻辑功能表
六、实验原理
电子计时器是由计时电路、译码显示电路、脉冲发生电路和控制电路等几部分组成的,其中控制电路可以分为校分电路、清零电路和报时电路。
其具体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10电路原理框图
电路各单元工作原理及逻辑设计
总工作原理:
由振荡器产生的稳定的高频脉冲信号,作为数字钟的时间基准,再经分频器输出标准秒脉冲。
秒计数器记满60后向分计数器进位。
计数器的输出经译码器送显示器。
记时出现误差时可以用校时电路进行校分,校秒。
扩展电路必须在主体电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功能扩展。
1.秒脉冲发生电路
逻辑图如下:
图11脉冲发生电路图
脉冲发生电路为计时电路提供计数脉冲,因为设计的是计时器,所以需要产生1Hz的脉冲信号。
这里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分频器构成。
具体电路可由频率为f0=212Hz的晶体振荡器和12位二进制串行分频器CD4040实现。
CD4040的最大分频系数是212,即Q12=1Hz,从Q12可以输出脉冲信号。
2.计时电路
秒个位
清零信号
f1=1Hz
清零信号
校分保持秒位信号
秒十位
分十位
分个位
清零信号
清零信号
图12计时器逻辑电路图
计时电路钟的计数器,可以采用加法计数器CD4518实现。
将分和秒的个位、十位分别与七段数码显示器上对应管脚连起来,使显示器上显示从0分0秒到59分59秒,然后清零重新计数。
图11电路左半部分对应的是分的十位和个位,右部分对应的是秒的个位和十位。
秒的个位的CP端和分的个位的EN端都由校分电路提供信号。
同时分十位的EN连到分个位的6号角,秒同分。
3.译码显示电路
译码器选用四线-七段译码器CD4511,显示器选用共阴双字显示器。
图13译码显示电路图
将译码器CD4511的7个输出端1、2、3、4、5、6、7分别与显示器上的对应端相连,译码器的3,4,5脚分别接1,1,0,输入端接计数器CD4518的输出端,即可实现数字显示的功能。
两者都是从计数器的输出端向CD4511的输入端输入信号,通过译码器4511后再输入到数码管中。
(330Ω的电阻是以防电流过大使数码管烧毁)
4.报时电路
图14报时电路图
当需要在某一时刻报时,就将该时刻输出为“1”的信号作为触发信号,选通报时脉冲信号用蜂鸣器进行报时。
要使蜂鸣器在59′53″、59′55″、59′57″时发出低声(频率为500Hz);在59′59″时发出高声(频率为1KHz)。
蜂鸣器的一端接地,则另一端的输入应满足以下式子:
H=59′53″f3+59′55″f3+59′57″f3+59′59″f4
=59′51″(QBf3+QCf3+QDf4)
=
其中,QB、QC、QD分别是秒个位的输出。
假设分十位所对应的计数器的输出为1QD,1QC,1QB,1QA;分个位所对应的计数器的输出为2QD,2QC,2QB,2QA;秒十位所对应的计数器的输出为3QD,3QC,3QB,3QA;秒个位所对应的计数器的输出为4QD,4QC,4QB,4QA。
其中,Q4为高位,Q1为低位。
在59′51″时,四个计数器的输出分别为:
1QD1QC1QB1QA=0101,
2QD2QC2QB2QA=1001,
3QD3QC3QB3QA=0101,
4QD4QC4QB4QA=0001。
因此,此时的触发信号F=1QC1QA2QD2QA3QC3QA4QA。
而报时脉冲信号可以由CD4040输出分频信号中得到,低音选用500Hz的脉冲,高音选用1KHz的脉冲。
连好之后,将输出接到蜂鸣器的一端,蜂鸣器的另一端接地即可实现了定点报时的功能。
5.校分电路
校分开关
分计时器个位时钟端
秒计数器十位进位端
f2=2Hz
秒计数器个位时钟端(CP)
图15校分电路图
如图,校分开关打到“0”时,计数器正常计数;当开关打到“1”时,分计数器以2Hz的频率进行快速校分。
校分电路工作原理:
当校分开关打开时:
输出为3Qc,接到分个位的EN端,实现正常进位;当校分开关闭合时:
2Hz的脉冲正好送到分个位的EN端,使得分位的数字能以2Hz的频率快速跳动,从而实现快速校分。
在校分过程中,将原本接地的秒个位的CP端接到74LS74的
端。
这样,当校分开关打开时:
实现正常进位,正常计数;当校分开关闭合时:
相当于秒个位的CP端接高电平,秒个位停止计数,仅由分个位快速校准。
6.清零电路
图16清零电路图
清零电路的工作原理:
分别将分十位和秒十位的QB、QC端与非,之后再和一个清零开关与非,最后的输出接到分十位和秒十位的Cr端。
这样,就可以实现任意状态功能:
任意状态清零:
若清零开关在某一时刻闭合,则无论1QB、1QC的值是多少,清零电路的输出都为高电平,这样可以实现任意状态的清零。
59″清零:
清零开关断开,无论是对分位还是对秒位,计数器计数到59时,如果再计数一次到60,即在秒十位到6的瞬间,3QB和3QC同时出现高电平1,则会产生清零脉冲信号到达秒十位的Cr端实现59到00的清零;分位上的原理相同。
七、实验总逻辑图
八、实验总引脚图(见手绘图)
九.实验总结与感想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制作一个多功能计数器,在实验室听了老师的详细讲解及一些关键点的指导后,加上回寝与同学的交流探讨,还有网络查询,最后设计出来了完整的逻辑图,几大功能模块很清晰,一目了然,但实际做的时候却发现并非那么容易,首先是布局,就那么点大一块面包板,上面需要放上17个集成芯片加上30个电阻,没有一个全局的思想,后面就会出现混乱。
接着就是电源问题,每个芯片都需要接电源,这就需要电源合理的安排,这样还能避免出现冒险,可以达到滤波的效果。
虽然实验前已经把理论研究的很透彻了,但是理论跟实践并不是一回事,做实验的时候问题层出不穷。
第一天下午并没有完成任务,毕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复杂的排线布局,难免有些慌乱出错,导致我的计时器从40秒跳到80。
当天回到寝室,又研究了一下,发现应该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稳电源线没有安排好;二是其中一片4518的Qc端出现了短路。
第二天早早的就去检查电路,仔细检查了一小时终于找到了错误,不出所料4518的Qc端口与旁边的管脚连线出现了短路,再重新排布了电源线之后,终于能成功计时了。
刚兴奋了一下,又发现蜂鸣器不报时。
不得以把报时电路拆除,三下五除二把报时电路重新连了一次,连接的时候才发现控制59′51″的线没有接上,这都是由于没有合理的接线步骤和不够细心导致的。
终于在下午1点半的时候我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板子终于正常工作了,听到报时声的那一刻真的是心花怒放。
在此回顾一下需要注意的事情,关键是头脑要保持清晰,找准各个管脚的位置,另外注意一些1和0的管脚接口。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限流电阻不能忘记接入,而且那些细密排放的电阻容易短路,要注意排放的合理整齐性,还有显示器要接地。
然后是安装秒脉冲电路,要注意1千欧和3千欧的区别,这个可以用欧姆表测量。
计数器电路选好进位管脚即可,但是要注意接入校分和清零电路时引脚的细节。
报时电路接口比较复杂,从4518引出导线时注意一下就好。
另外,只有校分电路用到了D触发器,清零不需要。
进位是最难的了吧,很多同学都是进位没有处理好导致功能总是不对,这个进位项必须注意。
最后,感谢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提醒与帮助,感谢学校提供我们这次实验机会。
参考文献
[1]黄锦安.电路.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蒋立平.数字逻辑电路与系统设计.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姜萍.电子线路实践教程.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4]高吉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