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4218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空kōng空腹空旷架空司空见惯

B.种zhǒng变种品种种子刀耕火种

C.劲jìn劲头鼓劲苍劲遒劲有力

D.占zhàn占用占据占卜独占鳌头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辜负自欺欺人作崇痴心妄想

B.敷衍柳岸花明精悍势不两立

C.狼藉茅塞顿开渲泄相濡以沫

D.证券化险为夷奥秘颐指气使

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洞悉(知道)残羹冷炙(烤肉)

恪守(刻薄)风声鹤唳(鸣叫)

B.纰缪(错误)少不更事(经历)

谛听(仔细)众口铄金(熔化)

C.寒暄(温暖)应运而生(顺应;适应)

判断(评论)同仇敌忾(愤恨)

D.濒危(临近;接近)毛骨悚然(害怕)

荟萃(聚集)稗官野史(粗劣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②伪制紫砂壶即系冒仿名家产品,在新壶上直接冒刻上名人的是作伪手段之一。

③他不愿意再跟他们谈下去,就走了。

A.何况款式借口B.况且款式借故

C.况且款识借口D.何况款识借故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伙盗贼真是猖狂,竟然在犯罪现场坐地分赃,结果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全部擒获。

B.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地区的战争连续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

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亚洲地区不良资产尚未化解,银行改革亦步亦趋,企业脱困困难重重,经济结构调

整进展不大。

D.不能把凡是印在书本上的东西都当作金科玉律,那样会束缚我们的思想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铃声响起,他急忙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操普通话的中年男子的声音说:

“你

被录取了。

B.来自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西北大学和加州大学等机构的天文学家利用先进的伽马

射线探测卫星获得的这一发现不仅将改变人类对银河的认识,还将促进人类重新探索宇宙中所有星系产生的奥秘。

C.围绕体育比赛中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趋势,对大运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D.写有“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字样的横幅悬挂在火车站入口处,提

醒人们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可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

(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

(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断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

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

情况似乎是:

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

目前的情况就是:

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

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7.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8.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9.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

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

”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司门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

时鲁简肃公宗道方为司户参军,家贫,食口众,禄俸不给,每贷于王,犹不足,则又恳王予贷俸钱。

鲁御下严,库吏深怨之,诉鲁私贷缗钱,州并劾王。

王谕鲁曰:

“第归罪某,君无承也。

”鲁曰:

“某贫不给,以干于公,过实自某,公何辜焉。

”王曰:

“某碌碌经生,仕无他志,苟仰俸入,以养妻子,得罪无害,况以官物贷人,过不及免。

君年少有志节,明爽方正,实公辅器,无以轻过辄累远业,并得罪何益?

”卒明鲁不知,而独受私贷之罪。

鲁深愧射不自容,王处之裕如,无慊恨色。

由是沉困铨管二十余年。

晚用荐者,引对吏部,状其功过,奏内有鲁姓名。

时鲁已参大政,立侍殿中。

仁庙目鲁曰:

“岂卿耶?

”鲁遽称谢,且具陈其实。

仁庙叹曰:

“长者也。

”先是有私过者,例改次等,由是得不降等,诏改大理寺丞,仕至省郎,累典名郡,晚年田园丰腆,子孙蕃衍,寿八十九卒,亦庇贤为善之报也。

——(《宋史》)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食口众,禄俸不给给:

丰厚

B.某贫不给,以干于公干:

求取

C.过实自某,公何辜焉辜:

对不起

D.仁庙目鲁曰目:

用如动词,看

12.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加点部分中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引对吏部,状其功过B.鲁遽称谢,且具陈其实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以轻过辄累远业

故不积小流则无以成江海

B.禄俸不给,每贷于王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C.过实自某,公何辜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D.亦庇贤为善之报也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成为王缮甘愿独当罪过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鲁)“家贫,食品众,禄俸不给”

②鲁御下严

③(王)“仕无他志”,“得罪无害”

④(王)“过不及免”

⑤(鲁)“实公辅器”

⑥(鲁)“已参大政”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做司户参军时家贫,人口多,俸禄不够开销,常常借贷,还不够用,不得已

挪用了公家的钱。

B.王缮认为鲁宗道年轻,有志向操守,豪爽正直,是朝廷的有用人才。

C.王缮晚年因有人举荐,被召到吏部述职对答;由于鲁宗道说出了当年的实情,而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

D.王缮庇贤为善,终于得到好报,晚年不但升官发财,而且多子多孙,尽享天年。

第Ⅱ卷(共105)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况以官物贷人,过不及免。

译文:

(2)先是有私过者,例改次等。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两小题)(4分)

(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2题。

周庄

——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

”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

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

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

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

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

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

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

他们留下了什么?

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

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

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

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

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

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

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

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

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

这于周庄,是多么妥帖!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选自《散文》)2001·6)

19.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3分)

答:

20.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6分)

答:

21.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5分)

答:

22.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

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

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六、(12分)

23.下面这段话中有三处表术不当的地方,请挑出来并加以改正。

(3分)

《蜀道难》竭力描绘了蜀道的艰难可怖,但读者读完以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

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这是为什么呢?

从描写对象说,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

但又具有雄奇壮美等特点,在诗人的彩笔下,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

的魅力。

第处。

第处。

第处。

24,仿照例句“假如生命是…,不要……,要……”的句式,写两个类似的句子,每个句子不得超过30字。

(6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搏击

①。

②。

25.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下面这段文字报道的核心内容。

(不超过20字)(3分)

日产汽车公司日前宣布,它开发出了防止汽车撞伤黑暗和死角中的行人的远红外线传感器,并计划于2004年在日产汽车上安装这种传感器。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一部分高级汽车上安装这类传感器,但售价高达30万日元。

据说,日产汽车公司开发的这种传感器售价仅为5万日元左右。

军用红外传感器的售价在100万日元以上,但如此便宜的民用传感器还很少。

日产汽车公司说,它开发出了可以将红外线转变为热的薄膜的量产技术,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日产汽车公司已经申请生产技术专利,并计划向其它汽车厂家供应这种传感器。

答: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每个人一出生就获得了自己在人世上的位置,有的人清楚它,一辈子安于一个位置,有的人不满于眼前的而不断追求心中更好的,有的人则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位置的哪里;有的人在社会上有显赫的位置,有的人生命虽终结而能在人世间有位置;今天你的位置在课堂,是个学生,在家庭,是儿女……

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长沙市一中2003年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A

2.D(A组“作崇”应为“作祟”;B组“柳岸花明”应为“柳暗花明”;C组“渲泄”应为“宣泄”)

3.B(A组中“恪守”的“恪”意为“谨慎而恭敬”;C组中“判断”的“判”的意为“分开,分辨”;D组中“稗官野史”的“稗”“比喻微小琐碎的”)

4.D(“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只表示进一步申诉理由或追加理由。

“款式”是样式、格式的意思。

句中提到的新壶是已烧制好的成品,其样式,即款式已经定型,不可再事更改,作伪者无手脚可作。

并且,紫砂壶的款式不是刻出来的。

“款识(zhì)”是指钟鼎等器物上所刻的文字,显然,作伪者就是壶上所刻的文字弄虚作假,即用昌刻名人题记的手法来提高壶的身价以牟利。

可见,昌刻的是“名人的款识”。

“借故、借口”都有假托某种原因的意思,但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

“借故”的“故”多是虚晃一枪,一般下面并不交代这“故”是什么。

而只是径直说出其真实的目的,即作了些什么;“借口”则往往要交代出其所“借”的某种理由,然后再接着说出其真正的目的。

5.D(A中的“坐地分赃”指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坐在家里分取赃物的盗犯。

B中“毁家纾难”是损献全部家产,解除国难的意思。

C中的“”亦步亦趋“此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别人走,不当)

6.B(A项“传来……的声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又出现了一个谓语动词“说”,两个句子混杂在一起,形成句式杂糅的语病。

C项缺少主语D项逻辑错误,危险与易燃、易爆不能并列。

7.D(应该是“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的艺术形式之中)

8.D(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

9.C(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与文意不符)

10.C(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11.C(辜,应为“罪”)

12.C(C句中的“其。

与“无罪”组成主谓短语做“隐”的宾语,而其他三句中的“其”均为偏正短语的定语)

13.C(A前“以”:

介词,因;后“以”:

用来B前“于”:

介词,向;后“于”:

介词,到D前“为”:

动词,做,从事;后“为”:

介词,向,对)

14.C15.A(并非“挪用公家的钱”,而是预支俸禄)

16.

(1)况且拿公家的东西借人,过错达不到罢官的地步。

(2)在此之前有营私犯错误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级任用。

 

附:

【译文】

司门郎中王缮,潍州人,研究《春秋》三传,考中进士,再调任沂州录事参军。

当时简肃公鲁宗道,刚刚作户参军,家贫穷,吃饭的人多,俸禄不足,常常向王缮借贷,还不够用,就又恳求王缮提前借给俸禄钱。

鲁宗道治理下属严厉,库吏十分怨恨他,上告鲁宗私自借公家的钱,沂州守连王缮一起弹劾。

王缮告诉鲁宗道说:

“(你)只管把过错都归到我身上,你不要承担。

”鲁宗道说:

“我家贫(用度)不足,而向您求取,过失实在从我身上引起的,您在这件事上有什么罪呢?

”王缮说:

“我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仕途上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如果仰仗俸禄的收入能养活妻儿,(即使)获罪也无妨,况且把官物借给别人,罪过达不到罢免的地步。

你年轻有志向,贤明正直,确实有三公辅弼之才,不能由于轻微的过失连累了远大的事业,(你我)一块儿获罪有什么益处?

(王缮)终于表明鲁宗道不知实情,因而独自承受私借公物的罪名。

鲁宗道很羞愧感恩(不尽)(感到)无地自容,王缮对这事看得很开,没有一点不满意的表现。

由于这次过错被吏部沉困了二十多年。

过了好长时间因朝廷举荐人才,皇帝召见吏部官员有所询问,表诉他们的功过,奏对里有鲁宗道的姓名。

这时鲁宗道已掌大权,陪立在朝堂中。

仁宗皇帝看着鲁宗道说:

“难道是卿家你吗?

”鲁宗道立即称有罪,并且完全陈述了这件事的真实情况。

仁宗叹道:

“(王缮)真是个性情谨厚的人啊。

”在此之前有营私犯错误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级任用,从此得以不降级任用,诏令(王缮)改任大理寺丞,官至部郎,屡次掌管名郡,(王缮)晚年田园丰厚,子孙繁盛众多,活到八十九岁而终。

这也是(他)庇护贤才做善事的回报。

17.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18.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

(3)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19.指导超脱于商品经济社会之外的非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的所在。

20.

(1)在结构上,分别衬托周庄:

平遥是北方的名城,苏州是南方的名城,而周庄是南方的名镇。

(2)在立意上,证明周庄以商业文化闻名于世的合理性,因为平遥、苏州都以商业文化而闻名于世。

21.有。

第一段开头针对有人认为“周庄太商业化了”的观点,作者认为“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就是说有人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本文旨在以周庄因商业繁荣而闻名于世为例,阐释了商业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最后这句话就是全文观点的概括。

22.B、D

23.第②处,在“为诗的夸张”前添加“反而”,第④处,将“具备”去掉,或在“害怕”后面添加“的特点”第⑥处,在“跟美丽”前面添加“它”

24.参考例句:

假如生命是水,不要故步自封,要做奔腾的活水去摧山坼地去投奔江海假如生命是草,不要自惭形秽,要毫不各惜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一星浅绿

25.日产汽车公司开发出低价远红外线传感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