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冲刺模拟卷七含答案全国I卷.docx
《高考语文试题冲刺模拟卷七含答案全国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冲刺模拟卷七含答案全国I卷.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冲刺模拟卷七含答案全国I卷
备战2020年高考冲刺模拟卷(七)(全国I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出现要早于官方组织。
从源头上讲,民间组织促进和推动了官方组织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化;从实际运行看,官方组织出现之后,便开始组织引导、规范和管理民间组织,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到明清时期,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为适应新的形势,官方组织管理体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民间组织形式屡有创新,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发展态势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民间组织是由基层民众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组织,到明清时期它们的存在便已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即便是一些看似与官方毫无关系的民间组织,实质上仍是在官方的允许或默认之下存在。
明清时期没有普遍设立县级以下机构,所以发挥民间组织的管理作用极为重要。
其基层组织可简单划分为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三类,半官方和民间组织都具有广义上的民间组织性质,比如里甲、乡约、社学等,都属于半官方性质,因为它们虽然主要是由民间群体来组织运行管理,却被纳入国家体系之中,接受考核、监督和管理。
比如社学,它是半官方性质的民间教育组织,明清时期各地普遍设立。
明初天下既定,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就下令地方政府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倡立社学,但效果不佳。
清朝明确规定社、义学教师可免差役,体现了半官方性质。
各地民间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地方官和地方乡绅的重视程度。
极具血缘性的宗族义庄、地缘性的善堂善会,以及兼具地缘和血缘的会馆、公所等组织的民间属性更为明显,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官府而存在,它们同样在国家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之下运行。
这类民间组织的产生动力主要来自强烈的自我需要,以及地方精英的积极推动。
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稳定,传统经济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繁荣,城乡各类民间组织也应运而生。
商业会馆和商帮就是典型的民间组织。
一些商人为方便在外地的经营,多以地域为单位,与经营同类商品的商人联合起来,捐资兴建会馆。
它们各有组织章程,保护入会者的利益,研究经营对策,举办联谊活动和公益事业等。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商业组织,即便是商品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中原地区也是如此。
分布在大中城市的会馆,也是同籍官员私下聚会场所,在联络亲情和关注家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半官方的民间组织在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方面作用最为突出,里甲、保甲和乡约等组织实际担负了县以下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里甲组织,主要职能是编查土地,催办钱粮,完成官府交办的各项公事。
比较而言,保甲组织在维护地方治安、防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功能更突出。
两套地方基层组织交叉使用,在稳固国家政权基础、确保赋役征收和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行会、慈善会是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民间组织,在行业自律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复杂多样,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城差异大,原生性强,决定了它的自发无序和泛滥性质,难免与“官方”组织利益不一致,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朝廷对其加强了管理。
(摘选自彭勇《活跃在明清时期的那些民间组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组织早于官方组织出现,但后者产生后,就与前者相配合,共同构建社会秩序。
B.民间组织得到官方的允许或默认,被纳入国家体系之中,已经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
C.具有血缘性或地缘性的民间组织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民众自我需要和地方精英的推动。
D.明清时民间组织具有的复杂性等特征,难免会导致其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很大威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起源和实际运行两个角度来阐述民间组织和官方组织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
B.朱元璋令地方政府延师以教、倡立社学之例论证了社学这类民间组织具有半官方性质。
C.文章将里甲与保甲进行对比,论证了在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方面保甲的作用更大。
D.末段总结论述了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的特点,并指出了朝廷对其加强管理的根本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变化屡有创新,呈现出自我发展态势和地域差异性特征。
B.清朝的社学、义学有官方的明确规定,给予了教师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其教学水平相对于明代来说更高一些。
C.明清时期,各类商业民间组织遍及全国各地,这些组织维护了入会者的利益,且在关注家乡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D.从职能来看,基层组织中的里甲、保甲和乡约等担负着社会管理功能,而行会、慈善会的功能则偏重于经济方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己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己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
“中国己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
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安全、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
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
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
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XX百科”、《人民日报》)
材料三: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十几年间,智慧城市计划在全球相继启动,这是为了缓解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
B.德勤近日发布的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在建数量居全球首位,并已形成多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C.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
D.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和大数据高度依赖,因而普遍存在技术安全、用户信息安全、居民信息壁垒等多种风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才能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B.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进而为城中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C.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D.某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理想预期还存在距离,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缺乏城市居民参与,没有真正以人为本。
6.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踵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波
鲁迅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
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
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
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
”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
“皇恩大赦?
——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
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
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
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
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
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
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
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
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
大兵是就要到的。
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
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
八一嫂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
赵七爷也跟着走去,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
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
“没有听到些什么。
”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
“他们没有说。
”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
“也没人说。
”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
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
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一九二○年十月
(节选自鲁迅《呐喊•风波》,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纷纭,但这些人物都围绕着辫子风波而展开,作者运用白描对话等手法,人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B.文本中皇帝是否龙庭是风波产生和平息的唯一原因,人们对辫子的态度随之变化,风波虽小,却折射出时代的重大主题。
C.小说的结尾,人们的生活又恢复平静,恢复原貌,说明辛亥革命对于偏远农村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并未产生重大的影响。
D.小说呈现给读者的特点是线索分明,一以贯之,场景集中,情节完整,曲折有致,矛盾冲突具有戏剧性。
8.小说叙述了一系列的风波,请分析辫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9.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环境?
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
初事武皇,胆气智数皆过人。
久在云中,谙熟边事,望烟尘之警,悬知兵势。
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复中,汴将氏叔琮来逼晋阳。
时诸军未集,城中大恐,德威与李嗣昭选募锐兵出诸门,攻其垒,擒生斩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
李思安之寇潞州也,筑夹城,围潞州,内外断绝。
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
汴军闭壁不出,乃自东南山口筑甬道树栅以通夹城,德威之骑军,倒墙堙堑,日数十战,前后俘馘,不可胜纪。
初,德威与李嗣昭有私憾,武皇临终谓庄宗曰:
“进通忠孝不负我,重围数年,又似与德威有隙,以吾命谕之,若不解重围,殁有遗恨。
”庄宗达遗旨,德威感泣,由是励力坚战,竟破强敌,与嗣昭欢爱如初。
以功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节度使。
七年十二月,帝亲征,进薄汴营,营于野河上。
汴将韩勍率精兵三万,铠甲皆被缯绮,金银炫曜,望之森然,我军惧形于色。
德威谓李存璋曰:
“贼结阵而来,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
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
”乃遣存璋谕诸军曰:
“尔见此贼军否?
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
”德威自率精骑击其两偏,左驰右决,出没数四。
是日,获贼百余人,贼渡河而退。
八年正月,德威率骑军致师于柏乡,令三百骑以压汴营。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古者师行不逾一舍。
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鞴,亦不遑食。
晡晚之后,饥渴内侵,士心既倦,将必求退。
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
以臣所筹,利在晡晚。
”诸将皆然之。
汴军自未至申,阵势稍却,德威麾军呼曰;“汴军走矣!
”庄宗等因冲其阵,夹攻之,大败汴军,杀戮殆尽。
十五年,晋军将大举以定汴州。
德威自幽州率本军至。
庄宗使问战备,德威奏曰:
“以我深入之众,抗彼激愤之军,不以方略制之,恐难必胜。
”庄宗曰:
“河上终日挑战,恨不遇贼,今款门不战,非壮夫也!
”乃率亲军成列而出,德威不获已,从之。
谓其子曰:
“吾不知其死所矣!
”汴之游军入晋辎重,众骇,奔入德威军,因纷扰无行列。
德威兵少,不能解,父子俱战殁。
庄宗恸哭谓诸将曰:
“丧我良将,吾之咎也!
”
天成中,诏与李嗣昭、符存审配飨庄宗庙廷。
晋高祖即位,追封燕王。
选自《旧五代史(唐)列传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B.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C.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D.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中,古郡名,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
有时泛指边关。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一句中,“云中”指的是云中郡。
B.舍,舍本义是简易的居所,给人临时歇息所用。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
也可用作谦辞。
C.未,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总结出十二时辰计时法,“未”对应的是十五时至十七时。
D.配飨,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在皇帝的批准下,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德威骁勇善战,不畏强敌。
汴军逼近晋阳、进犯潞州时,他均主动出击,杀敌无数,锐不可当。
B.周德威忠于国家,大义当先。
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感念武皇重托,全力以赴,力克强敌,与同侪尽弃前嫌。
C.周德威能谋善断,相机行事。
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
D.周德威深为君王倚重。
他为庄宗在出战时机和作战方案上出谋划策。
可惜在平定汴州时,庄宗逞气使性冒然出击,最终周德威战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
(2)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①,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栽,厌持旌纛②。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③无根潦④。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①汉节东南:
指卢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
②旌纛:
军中之旗。
③易除殆类:
指南宋朝廷中那些不以金人为意,专事享乐的人。
④根潦:
指浮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节东南”几句写卢国华任福建提刑使时,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光彩满路,仕途上春风得意。
B.“须信是”几句写相信友人为官之处的七闽大地会有福星来到,也是期望友人在任能有所作为。
C.“庭草”两句描述卢国华做官闲暇时光的惬意生活,闲看秋草自生、秋阳照在榕树上而心满意足。
D.“但欲搜”几句紧扣标题中的“和卢国华”,写“我”现在只想寻找一些好的词语来答谢您的新词。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非常重视反省。
比如《论语•学而》中曾子“_____”一句强调要经常反省自身,荀子在《劝学》中还用“________”一句强调反省的重要作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写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以抒发情感。
(3)“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语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也用了“衡阳雁”的意象。
第II卷阅读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源自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日常,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批批历史悠久、____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优化固化,运动会产生的辐射不断延伸。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是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了项目的广泛普及。
在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民族传统体育发挥了积极作用,____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贵州的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产业+旅游”的发展路径。
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得好,可以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____,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美妙绝伦 效应 依靠 获得感B.精彩纷呈 效果 依靠 责任感
C.美妙绝伦 效果 依托 责任感D.精彩纷呈 效应 依托 获得感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B.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C.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D.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时也有利于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B.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它可以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C.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D.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它还能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20.下面是一则产品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其中在结构、内容、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
产品的性能和特点——本产品采用创新的外形设计,弧度优美,结构雅致,安装及拆卸都很便宜,面框组合丰富,产品功能齐全。
产品的使用方法——请不要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
请勿在插座和电线破损的情况下使用。
请勿用干手插拔插头。
产品的维修—一定期适当保养可以延长插板的使用寿命,务必保养插板前拔下插头。
插板长期停用,应切断电源。
经常检查插板的密封是否破损,如果破损应立即停用。
产品概述——插座,又称电源插座、开关插座,通过它可以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
21.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
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
他父亲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
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
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