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二.docx
《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二
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
(二)
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
(二)
教学设计思想
概念教学是数学新课教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重视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形成概念,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具体的情境和生活事例让学生明白概念的产生的原因,使他们从“背定义”提升到“理解定义”的层次是非常有必要的。
方差和标准差是反应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课本从射击比赛的成绩(当然也可以从学生更熟悉的例子,如投篮)引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形象直观,这样提出方差的概念就比较自然。
课本通过例题和作业都安排了有关方差的计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掌握算理和算法。
计算过程可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养成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本节的“探究活动”隐含着一种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这种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方差和标准差。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方差、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根据公式求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在数据的整理与计算的过程中养成耐心、细致、认真的习惯,学会把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概念的理解。
难点:
对方差的意义理解不透,有些问题弄不清该用方差衡量,还是该用平均数衡量。
解决办法:
通过学习明白对于一组数据来说,我们要衡量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通过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来分析。
如果要衡量这组数据中的离散趋势,也就要研究它的波动情况,就需要利用方差或标准差这两个统计量来衡量。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2004雅典奥运会上的射击冠军你们知道是谁吗?
如果要选拔射击手参加射击比赛,应该挑选测试成绩中曾达到最好成绩的选手还是成绩最稳定的选手?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自圆其说
总结:
具体派谁去还要看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
从学生熟悉问题入手引出课题。
既能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观察与思考
甲、乙两名业余射击选手参加了一次射击比赛,每人各射10发子弹,成绩如下表:
射击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的成绩/环
4
8
6
10
5
7
7
6
10
7
乙的成绩/环
5
7
6
8
7
8
6
7
9
7
将数据用散点图表示,如图26—3。
1.观察图形,从图中能估计甲和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水平吗?
2.哪组数据围绕其平均值的波动较大?
波动大小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
合作交流,派代表发言
注:
观察两名业余射击选手比赛的成绩的散点图,直观感受两人成绩水平的高低及稳定性
要比较甲和乙的射击水平,自然想到比较其射击成绩的平均数或中位数,但是,甲和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7(环)。
两人相比,乙的成绩大多集中在7环附近,而甲的成绩相对于平均数的波动较大。
我们通常将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作为指标,在数学上称为数学的离散程度。
偏离程度大的程离散程度大,偏离程度大的程离散程度大,那么除了画图可以了解离散程度,还有其他方法么?
3.下面请同学们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每次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
教师在学生计算完毕后再板演。
提问:
通过计算你们发现可以用什么来区分离散程度?
如果直接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每次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结果如何?
如果一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较小,我们就说这组数据比较稳定。
方差的定义:
设
是n个数据x1,…,xn的平均数,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n个数据的方差(variance),用“s2”表示。
即
根据公式我们发现方差的大小跟数据的大小有关,还跟数据的个数有关,所以我们比较两组数据的稳定性时,应取相同的样本容量;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4.让学生计算甲、乙射击成绩的方差,并判断射击成绩谁比较稳定。
由于
,说明乙的射击成绩比甲稳定。
计算完毕提问:
方差的结果有单位吗?
它的单位与数据的原单位有何关系?
为了使单位一致,可以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并把它叫做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
你能计算出刚才例题中的标准差吗?
总结: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对平均数相等的两组数据,一般方差较小的这组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离散程度较小。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
极差也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如:
甲射击成绩的极差为10-4=6(环)。
乙射击成绩的极差为9-5=4(环)。
极差反映数据的波动范围,它只用到数据的两个极端值,没有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
因此,在数学上常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三)做一做
例在某场女排比赛的一个时段里,甲、乙两队场上各自6名球员的身高分别如下;(单位,cm)
甲队:
166178181175186182
乙队:
175176172183185177
用计算器计算此时每队场上6名球员身高的平均数和方差,并说明这一时段里哪个队场上球员的身高更整齐些。
解:
(1)进入统计状态,选择一元统计。
(2)输入球员的身高数据。
注:
输人数据的方式与计算平均数时输入数据的方式相同。
(3)显示结果。
按
键后屏幕显示
。
n表示数据的个数,
表示平均数,
表示标准差,利用
或
选择
,再按键
,屏幕自动显示方差的值。
计算结果见下表:
(方差精确到0.01)
球队
数据个数n
平均数
标准差
方差s2
甲队
6
178
6.351
40.33
乙队
6
178
4.546
20.67
这一时段里,两队场上球员平均身高相同,但
,所以乙队场上球员的身高比较整齐。
(四)练习
两个小组各5名同学目测同一本画册的宽度,目测误差的数据如下:
(单位:
cm)
第一组:
-2-1012
第二组:
-3-2023
(1)从直观上看,哪组同学目测得较准确?
(2)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进行比较,验证第
(1)题的结论。
答案
(1)第一组同学目测较准确。
(2)两组数据的极差分别是4cm和6cm,方差分别为
第一组的极差和方差都较小。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板书设计
方差和标准差
(一)
一、方差二、标准差三、极差
第二课时
张老师乘公交车上班,从家到学校有A,B两条路线可选择。
他做了一番实验。
第一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选A路线,星期二、星期四选B路线,每天两趟;第二周交换。
记录所用时间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A路线所花时间/min
31
51
36
36
58
43
42
32
52
39
B路线所花时间/min
46
50
41
43
47
48
49
48
43
45
(一)一起探究
根据两条路线所花时间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如图26—4所示。
1.观察图26—4,请说明选择哪条路线乘车平均用时较少,选择哪条路线乘车用时的波动较大。
2.用计算器分别计算选择A,B两条路线乘车所用时间的平均数和方差。
3.如果上班路上的可用时间只有40min,乘车应选择哪条路线?
4.如果路上可用时间为50min,乘车应选择哪条路线?
注: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综合性较强。
1.从图26—4看出,选择A路线平均用时较少,且所用时间的波动性也大。
2.
3.应选择A路线。
4.应选择B路线。
经计算和分析得到:
选择路线A乘车平均用时较少,但数据的离散程度大,有三次用时超过50min,说明时常有堵车现象发生;选择路线B乘车平均用时较多,但用时比较稳定,可能路线B较长,但很少有堵车现象。
(二)做一做
画一个长和宽分别为3cm和2cm的长方形,用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测量长方形对角线的长度。
6名同学一组,将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测量人编号
A
B
C
D
E
F
测量结果/cm
(1)计算6个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2)计算对角线的实际长度(精确到0.1)。
(3)用测量数据的平均数作为实际长度的近似值,记录估计的误差。
(4)和其他小组比较你们估计的误差及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注:
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差的大小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1)略。
(2)
(3)计算
的值。
(4)应交流讨论估计误差和测量结果,体会误差越小,测得数据越接近实际长度,且方差也应越小。
(三)练习
测试甲、乙两种品牌的手表各100只,表示日走时误差数据的统计图如图26—5所示。
(1)甲、乙两种手表平均日走时误差分别是多少?
(2)甲、乙两种手表日走时误差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
(3)如何评价这两种手表的质量?
(4)在价格、性能相同的条件下,你愿意购买哪种手表?
答案
(1)两种手表的平均误差都是0。
(2)两种手表的日走时误差的极差分别是4和6,方差分别是1.04和1.62。
(3)甲种手表质量好些
(4)购买甲种手表。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方差和标准差
(二)
一起探究
做一做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