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407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docx

第三章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心智模型的差异

同样的设计,有用户会抱怨难用,有用户则认为好用。

一方面因为专业,用和不用;另一方面因为段位,初级用和高级用,后者往往是探讨以用户为中心容易忽略的部分。

以往的观点,产品设计应该尽量做减(简)法,先留住初级用户,同时再试图转化成高级用户。

根据用户心智模型本身在不断修正的结论,所有初级用户都会成长,只不过因为个体差异的普遍规律,大多初级用户会成长为熟练用户,只有少数成长为高级用户。

熟练用户的特征是逆来顺受,产品怎么设计怎么用,观点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而高级用户的特征是求同存异,善于改进自己的习惯,经常都能提出对产品改进有意义的观点。

比如,大部分用户都是从Taobao首页点击登录,成功后跳转回首页,再点击进入“我的淘宝”。

但我的习惯是不点登录,在首页直接点“我的淘宝”自动跳转进入登录页面,登录成功后又自动跳转回“我的淘宝”首页,既节省一页载入,也少一步操作。

理想而简单的道理,心智模型健全的用户更容易成长为高级用户,受到更多高级用户追捧的产品更容易成长为好产品,心智模型健全的用户也更愿意与心智模型健全的用户打交道,产品最终因良性循环而成功。

也正因为如此,设计师永远试图看到用户的未来。

吸引高级用户,几乎成了所有UGC和SNS类型成功产品的基本国策。

比如初期的Flickr和Douban,完全是靠高级用户在做支撑。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得到公认的态度,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观点的碰撞?

因为设计师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心智模型差异,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知识积累两方面。

设计师在说以用户为中心的时候,很容易遭到反驳,认为你无权代表用户。

其实,设计师的经验丰富,全在于心智模型修正的够频繁,判断才更能切合实际。

很早朋友有个CMS产品,曾经花大力气研发在线的可视化模板编辑,从排版到标签集成再到手写代码,功能直逼Dreamwear,搞的很痛苦但效果不理想,他们一直认为是功能不够强大所造成。

我给出的建议,开放标准文档,只保留普通编码模式,并支持本地化模板管理。

(wordpress当时远没有现在强大,我们都没用过)

原因很简单,在线做网页是给菜鸟级用户使用的,不会是专业站长和设计师的选择。

应该考虑让初级用户跟上高级用户正常的心智模型,而不是让高级用户跟着熟练用户一起难受。

 

用户喜欢点什么

暂时想到的元素:

1.蓝色文字。

(浏览器默认)

2.带下划线文字。

(浏览器默认)

3.视觉权重较高的字符或图形。

(比如大小/颜色/造型)

4.有交互暗示的字符或图形。

(比如左右箭头)

5.表单(包括按钮、单选、复选、下拉等)

6.图片和照片

7.icon

单就文字链接而言,如果呈现逻辑没有统一,用户将很难搞清楚哪些可以点。

事实上,用户习惯的力量无穷大,设计师可以干扰,但永远都不能改变。

用户体验,有时必须用很理性的思维去做一些并不理性的事情,大概就这么回事。

失败的例子

来自搜狐新闻首页,链接形式没有统一,而且用色有问题,黑色文字貌似说明,但其实也是链接。

来自网易新闻首页,更混乱,搞不清楚到底是黑色还是蓝色有链接?

事实上蓝色中只有红框内的部分可点。

成功的例子

来自谷歌资讯首页

来自XX新闻首页

来自Yahoo!

News首页

 

时间算法

以用户为中心的细节优化设计,往往会遇到非常复杂的算法问题。

因为程序是用一种清晰的逻辑来理性处理问题,可惜用户的思维往往都是非理性的,而且还可能掺杂有很多习惯和传统在里边,所以搞起来很费工程师。

比如时间传达,绝大多数情况只需要了解量级,但具体如何划分?

我观察到的答案:

一天之内

N(n<60)秒前

N(n<60)分前

N(n<24)小时前

十天之内

昨天(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凌晨)

前天(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凌晨)

∙早上N(5-9)点

∙上午N(9-12)点

∙中午N(12-13)点

∙下午N(13-17)点

∙傍晚N(17-20)点

∙晚上N(20-24)点

∙凌晨N(0-5)点

一周前

N(<10)天前

一月之内

N(<5)周前

N(<30)天前

半个月前

十二个月之内

N(<12)个月前

半年前

更多

N年前

对于时间的应用,用户和我们一样,都是很懒的思维,比如上班时间基本是9点或者9点半,没见有人定9点03或者9点17;我们通常不说11点45,而是差15分到12点;到了8点58,我们更习惯说马上9点等等,具体场合需要挖掘不同需求。

至于为什么北京到处立奥运倒计时,那是为了提醒我们,每秒都在和奥运靠拢。

 

活着的页面

讨论时,同事无意间说了一句话“我感觉这个页面很死”。

的确,有些页面一看就死气沉沉的,甚至还会出现千百年没更新的幻觉,具体说不上什么问题,感觉就是如此倒胃口,和某些家伙长相就气人(周杰伦)的道理类似。

那么如何让页面更活?

思考如下:

1.动态的

放上一些活动的元素,比如flash动画、js行为等。

整个页面是动起来了,但我相信,这不是用户的初衷,用户想要的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闹哄哄。

2.静态的

通过字符、图形、色彩来调动用户情绪,传达一种欢迎光临、热情洋溢的感觉。

比如与用户对话的文字、让用户一看就想点的按钮、活力四射的颜色等。

3.参与的

让用户在与页面的交互过程中体验和感觉到。

比如,Google的搜索提示,雅虎Logo的音效、触发选项卡等,藏的越深,效果越持久。

4.期待的

一次体验用户还认识不到,多次尝试并深刻体会之后,将质变成为一种期待,比较含蓄的手法。

比如,Google的节日个性Logo,Flickr的多语言问好等。

总之,细节累加,成就独特气质,并且将传达给用户无形的感觉。

 

改版中的对比暗示

摩托罗拉卖手机规定,与客户面对面推销的时候,应该至少拿两款做对比。

也就是说,单个对象,只有“是或否”两种选择,如果多个对象,就会产生“N选一”的直接暗示。

工作中提案子,有时故意做成两个版本,先给老板看差的,把情绪调动起来后,再拿出好的版本,形成类似“这个还差不多”的错觉的间接暗示。

(反面教材,前提是老板好忽悠)

中午吃饭老顾讲了个故事。

有位漫画家每次投稿时,都要在右下角多画只小狗,编辑们每次都要与他商量去掉,虽然很费劲,但最后都是漫画家妥协,慢慢的编辑们也都习惯了。

漫画家的目地其实很简单,编辑审稿不是喜欢挑刺儿么?

何不自己挖坑,制造反暗示。

同样,网站改版也是这个道理:

大改时,用户会重点看哪些改的不错;小改时,用户会更关注哪些还需要再改。

 

横排和竖排

昨天在豆瓣发现有书友说买了《设计中的设计》台湾版,于是短信询问在哪里能购得,这位仁兄很热心,不但告诉了我购买的地方,还提醒说国内三联出的版本也不咋地,湾湾版设计精致质量好,可为收藏,云云。

早上8点47下订单,9点53通知我已经发货,下午大约5点货物到手。

无独有偶,上午在马桶上翻这个月的《时尚先生》,看到74页也在推荐《设计中的设计》。

繁体竖排,从后往前翻,阅读习惯正好和大陆版相反,不过手感和眼感确实不错。

关于文字竖排研究,在金灿龙先生的试论汉文横竖读写与学生视力中有结论:

1.有利于保持正确的姿势体位。

2.有助于眼部进行眨眼等正常生理活动。

3.能迫使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还有高人在论坛讨论中提出:

1.竖排不便于表达科技术语。

2.横排有利于阅读,节省目力。

3.横排便于目前的电脑排版。

如果用在网页设计,会有哪些影响?

某台湾设计师在设计心得中介绍到:

1.造成英文和数字的90度旋转。

2.表格设计大致不变。

3.横向滚轴阅读。

汉字竖写本来是我们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可惜到现在,在中国除了港澳台书籍,基本上看不到。

反倒是受汉文化熏陶比较投入的日本,至今也还保留着正式的竖写习惯。

 

三达不溜

印象中最早看老外个人网站就挺纳闷,怎么人家都没有www,这样也可以?

经过不断尝试,我发现确实不录入www要快捷的多,但不清楚怎么能做到。

几年后与朋友合租服务器,有人告诉我再绑个就可以了,于是一直都这么搞。

但不久我发现,数据监测时,分别是两条记录。

根据此逻辑,流量被分流会影响对网站的质量评估,因此后来又处理成全部脚本跳转到,笨手笨脚的感觉。

用上装Apache的服务器后,朋友告诉我用301跳转很容易实现我的需求。

于是我觉得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可以在用户键入的时候自动重写为,告知有心留意的用户——其实这样就行。

当然,二级域名没有www,但用不用二级域名得看个人需求。

在内容组织角度,我认为个人博客仅仅能为个人网站内容提供比较单一的线性关系,与个人网站的二级栏目并不同维度,同时独立环境和系统也利于灵活搬迁,因此博客用二级域名比较合适。

同时我也留意到,公众传媒几乎所有网站都会带上www。

主要原因我想是www在网址中深入人心的地位,同时左右对称也好看的多,甚至“三达不溜”还上了电视广告和赵本山小品。

或者现在很多网民根本就不知道,不敲入www也理应顺利访问网站才对。

网址问题表面看起来比较浅显,但个人认为实质上是涉及了用户友好、开发者友好、机器友好内多项技术指标的复杂问题。

在初级网民角度,不妨来看看对中国移动的提问:

访问央视任意敲入如下1和2网址都会被重写得到3,直接指向到default.shtml文件。

第一用户不需要得到这么多干扰信息;第二搜索引擎此时只认单个文件;第三不利于技术方案扩展。

1.

2.

3.

2009.3.30

朋友告诉我用301跳转很容易实现我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