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集体备课课时第三章教学案.docx
《八年级上物理集体备课课时第三章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物理集体备课课时第三章教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物理集体备课课时第三章教学案
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
集体备课课时教学案
教学主题:
1.声(一课时)
教学主题
第三章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声波
教学准备
课件
(1)视频
(1)
自备课堂练习
(1)学习辅导资料
(1)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引入
师引: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回答;
耳朵.
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
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
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进而提出问题:
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
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7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
“……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
“……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思考
交流
提问:
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
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
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观察实验现象及视频,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提问:
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
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
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思考
交流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
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板书设计
1、声源
(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每秒钟声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4)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反思
教学主题:
2.乐音的三个特征(一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重点
音调及响度的概念
难点
音色的认识
准备
课件
(1)视频
(1)自备课堂练习(3+1)学习辅导资料
(1)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引入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
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内
容
展
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然后进行讨论:
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
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内
容
延
伸
(2)设计响度的演示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2)设计响度的演示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4)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介绍:
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
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
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
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
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
课
堂
练
习
一、音调
1、音调是指乐音的。
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决定的,越高,音调越高;越低,音调越低。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振动的频率无关。
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其传播速度是的。
例1:
用硬纸片在梳齿上快速划过时,音调,慢速划过时,音调。
例2:
男生说话声较粗犷,而女生说话声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不同,其原因是,男女同学说话时振动的不同。
方法总结:
①男生声带较厚,频率低,声音低沉浑厚;女生声带较薄,频率高,声音尖细。
②音调与物体的关系:
相同材质的物体,体积越粗大,音调越低。
例3:
当往开水瓶中倒水时,开始时音调,水将满时,音调。
这是因为向开水瓶中倒水时,能引起开水瓶中的振动而发声,水未满时,较长,振动频率,声音音调。
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音调的高低就可以判断开水是否装满。
板
书
设
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
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声源振动快,音调高;声源振动慢,音调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小,响度就小。
另外,响度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就越小,响度也越小。
音色又叫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布置
作业
本节同步题目
教学反思
教学主题:
3.噪声(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
结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知识:
,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道噪声危害的基础上,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
1.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生活中的噪音认识
准备
课件
(1)视频
(1)自备课堂练习
(1)学习辅导资料
(1)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引入′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引
入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
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
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初步认识噪声。
认
识
噪
声
结合图3-4-1和图3-4-2是噪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①什么是噪声?
②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
③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
④根据第50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
⑤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
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噪声及其来源
强调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来源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交通运输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
(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
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另外,可以向学生说明,噪声除了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影响外,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噪声能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例如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窗震裂。
(3)如何使噪声小些
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
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
教材中图3-4-4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
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51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与共鸣),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做声音屏障的材料。
板书设计
噪声及其控制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2)人们以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3)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
(4)控制噪声的方法:
消声、隔声和吸声,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教学反思
教学主题:
4.声与现代科技(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难点
回声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1)视频()自备课堂练习
(1)学习辅导资料
(1)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引入
教师引入:
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重新看P43图3-3-6(动物和声音).可提出以下问题:
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
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
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内容展开
(1)超声是个多面手
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
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3-5-1声纳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
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
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测出什么?
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呐测距、定位的原理。
教师还可介绍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教材中图3-5-3的B超的基本原理。
解释超声加湿器。
(2)次声本领大
次声波的频率大至为1Hz-20Hz,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次声的应用进行归纳。
向学生简单解释海洋中的次声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等等。
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
(3)声识别技术介绍
板书设计
1、超声是个多面手
利用声波的反射制成声呐,用来确定舰艇、鱼群的位置和海水的深度。
利用超声波的穿越与反射特性制成超声探伤仪。
2、次声本领大
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得很远。
有些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龙卷风、雷暴、泥石流等,在发生前会先有次声辐射。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