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研究.docx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写作教学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综合材料 2009-04-0111:
32 阅读233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领雁工程省骨干语文教师培训记录(十二)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余永刚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余永刚,就叫他刚哥吧,这是我这次对他的讲座记忆最深的一样东西,顺便还有这次讲座的衍生物《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写作的阶梯训练》,始终让我觉得他在推销他的这本书,或许是我对他误解了,但现在是我们误解了,可见刚哥对这本书的宣传力度确实盖过了他所要讲述的内容,这或许也是一种功力,能把一堂作文课上的像推销课,这其实让我们很多学员感到困惑。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刚哥的推销还有点兴趣,很想看看这本书里面到底蕴含了什么精华以至让刚哥念念不忘,但到后来他在老师对这本书的疑惑的解答进行中,我想所有的老师都对他所深爱的这本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以至到最后对他的这堂课失去了兴趣,即使我们很需要这种写作教学的讲座,但我们选择了消极视听。
而真正把他的尴尬和我们的兴趣挑动起来的还是他在最后和我们所讲的“精神恋爱”,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和想法我并不敢苟同,但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也不愧是一个好的素材。
刚哥,或许是我们太过挑剔了,或许是你太随意了,或许你并不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即使你也还是一名基层教师。
刚哥的幻灯片开场白是一段很长的自我简介。
自我介绍:
余永刚,中学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研究领域:
中学作文教学。
发表四十余篇教研论文,出版两本关于写作教学的专著。
主持两个课题:
“高中语文心灵写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宁波市优秀课题一等奖;“生命化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立项,正在进行时。
其实刚哥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您的讲座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您就是没有读过书的农民,我们也是举双受欢迎。
但刚哥不知道或许也没人和他讲过。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吧!
首先他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写作?
当然答案肯定是自问自答:
(1)写作是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要求。
这是性质决定论。
(2)考试考作文。
中、高考都有写作要求,且比重占40%以上,写作起决定性作用,写作好语文成绩就好,写作不好语文绝对拿不到高分。
所以,作文跟中高考成绩密切相关,也跟每个学生录取学校、人生发展密切相关;当然也跟我们的老师考核有关。
这是应试决定论。
3.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要用文字与周围的人交流。
这是实用决定论。
4.内心情感需要,不吐不快,是一种倾诉的需要。
这是情感需要论5.写作是人的天赋,是人的本能。
这是天赋决定论。
语言是人的天赋权利。
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符号则是“人类最惊人的符号手段”。
没有语言的媒介,人就无法生存。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语言天赋;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机制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
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一种物种属性。
人都有一本天赋的词典,具有分辨语词变化的能力,具有自我表现的动机。
6.写作能够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写作不仅是倾吐,还是吸收、熔炼和提升。
这是写作教育决定论。
二、当前写作教学状况与困惑1.学生的写作动机困惑。
福建师大教授潘新和曾经在浙、闽、苏三省10所高师、30所重点中学,作过一个关于“语文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写作的态度统计结果是:
很喜欢6.1%,喜欢39.6%,不喜欢的44%,害怕的10.3%。
这样的统计数字还不是很难看,我们学校的统计数字比这难看。
如果现在调查的话,还有下滑的趋势。
也希望各位老师调查自己学生的写作态度。
而动机不足的原因大致有:
为应试而写、为分数而写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动机。
写作动机单一、匮乏,学生“不愿写”“不喜欢写”,是当前写作活动的核心问题。
应试动机被强化放大,却日益疲惫、后继乏力。
当应试动机成为写作主要甚至唯一的动机后,我们的写作或写作教学就必然性地走向实用主义:
追求文采,讲究技巧,脱离生活,轻视阅读,甚至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
教师技术批发,学生技术实验。
结果就是假大空流行,照抄套时尚,技术化泛滥。
迷航于“技术化”的写作教育,把原本个性的心灵表达实用为简单的技术劳动,把原本精致的言语生命欲求异化为肤浅的技术写作,脱离人的发展,忽视人格养育。
这种虚假浮华、功利实用的写作观正悄然冲击着广大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人格,导致人文丢弃,个性丧失,人格卑微。
写作与人格一旦隔离,其后遗症便是严重贫血、软骨缺钙、失魂落魄2.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困惑:
初中写作课程目标有十条解说要点,分别从写作对象、情感体验、捕捉特征、表达方式、文体要求、训练方式、独立完成、交流心得、使用标点、训练数量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
这些要求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
严格地说,这不是写作课程目标,而是空洞的泛泛的写作教学要求。
它缺乏写作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发展性和精确性(层次性:
指课程目标有鲜明的等级差异。
发展性:
单项能力提升的逐层分解目标。
精确性:
指每一阶段发展能力的准确性表述,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科性学。
)比如写作文体要求是: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实在是不负责任,太轻描淡写了。
首先这三种文体的轻重是有区别的。
初中六册教材共三十六单元,记叙抒情类20个单元,说明文3个单元,议论文5个单元,其他实用类体裁8个单元;由此看出记叙文是训练重点,20个单元的训练怎能用一句“做到内容具体”概括得了呢?
其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
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又体现在哪里?
课程标准都没有回答。
其次,这三种文体的能力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记叙文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最快也最完善,而议论文体所依赖的抽象思维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初中还只是初级发展阶段。
这一点在课程标准里也没有体现出来。
所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目标的经验性的粗率的表述,就失去作为指导初中写作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的意义。
从深层次说,这样的课程标准是造成今天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混乱的重要源头之一。
谈作文教学改革,首先得从语文课程目标处改革。
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3.新教材写作单元的困惑。
初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的作文教程编写与老教材比,应该说有巨大的进步。
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主题模块编写,突出写作与生活、社会、自然、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写作主题系统化,突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
二是基本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材料比较明确集中,即使需要补充也不是很困难。
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提供了写作教学的相关情境,有少量的操作步骤。
困惑在哪里呢?
首先是有训练项目的却没有训练目标,使写作教学陷于盲目,流于形式,失于效率。
好比赛跑,只要大家跑起来,至于你跑多少跑到哪里是不管的,这叫什么训练?
其次是没有精确的评价标准。
什么情况达标什么情况不能达标,教材没谱,课程标准也没谱。
结果只能老师说的算,一千个教师一千个标准,所以最终老师说的还是不算。
一个没有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只能以随意散漫收场。
最后是单元写作专题由多项活动(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交杂组成,围绕主题,相互渗透,彼此联系,逐步深入,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既是挑战也是高标。
因为有前面两种困惑,加之应试教育的干扰,写作专题活动往往得不到落实。
四是写作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或者学生有生活没体验,写作易陷入感觉的困惑。
举例:
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这一专题,有三个活动:
介绍自然界的朋友,感受四季风景,心中的美景。
这三个活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心中的美景”突出想象力;“感受四季风景”突出感受力与描写力;“介绍自然界的朋友”除了观察细致、说明有条不紊,还要有心灵交流。
要组织这个写作活动,就要拟订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就要组织三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唤醒体验,促进交流。
工作量大,要求极高。
4.语文教育写作教育的现实困惑。
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塌陷,写作问题到大学集中爆发,病根在中小学(当然有外部环境问题)。
病因有:
文体意识不清,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有缺陷,尤其议论能力弱化,实用写作遗漏,缺乏写作动力,没有精神内核等等。
——这是危机感。
“秦朝时,秦孝公运用管仲的‘商鞅变化[注:
原文如此]’使国富兵强”;“战国时
期的曹操,在赵文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历史政治舞台……最后终于和赵文卓结为夫妻”;
“李煜在唱:
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宝钗吟道:
你是风儿,我是沙;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做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东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霍金曾经是美丽的女孩,年轻的时候很可爱,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天光明》”那个忧郁的大盗(2003年全国高考零分作文)
写的是一个小偷的经历:
我的职业与众不同。
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工作;别人没有保管好的东西,我帮他保管,我就是这么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对于和我一样的职业的人,大家都称为“小偷”。
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名字,我既不小,也不偷小的东西。
所以,我叫自己“温柔大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我要的东西……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我带走了很多的钱财。
“最后说一句:
老师,你就看着给个分数吧,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
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
”
这两段文字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存在以下问题:
1.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
2.内容庸俗,歪用经典,玩世不恭。
3.许多学生知识储备亏空、文史常识匮乏、轻视阅读积累的现象是多么严重!
这是极度的贫血,是软骨缺钙,是失魂落魄。
徐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语文教学为啥这样差?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里,为学语文仅课堂时间就用了2800多课时,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者还大有人在?
……我们的语文教育教了太多太多没有用的东西,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时光。
”他进而指出当下的语文教育是“无效教育”,是“愚民教育”。
徐老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他确实击中了当下语文教育的弊端。
我们认为,教育是高尚的事业,也是危险的事业,因为教育可兴国,亦可误国;教育可育人,亦可害人。
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滞后于中国当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写作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这是我们的紧迫感。
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捍卫汉语的尊严,守护人的精神价值,不跪着教书,对语文教育要有一片赤子之心——这是我们的使命感。
三.写作教育与人的成长——写作是慢教育。
传统的写作观只关注写作的表达功能与表达技巧,而心灵写作十分重视写作的养育功能,因为心灵(人格)是写作之本,是表达之源。
我们欣喜的发现,初中新教材的编写有了新的变化,以主题系列为编写方式迎合了心灵写作的要求。
富人格学养,并不是一促而就的事情,而是慢的教育。
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是慢的艺术。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就像种子的生长,你无法打乱它生长的节律。
我们经常要等待一个学生的成长:
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
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态度,一句话就是人格与学养。
马斯洛认为: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
因而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
”所以,人格发展是心灵写作的根本任务。
教育如此,写作教育亦不例外。
如果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待写作教育,我们会获得新的开阔的视野。
写作首先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
读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源头之一。
初中三年应该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是培养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
如果没有课外阅读,没有专题阅读,只读教材,只在语文课上读课文,甚至这课文也是教师代讲代读,并没有自己的解读与品味——严格意义上说,这算不上读书。
课内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而不注重读;只注重背诵,而不注重体验;只注重字词句篇,而不注重思想内蕴与哲理智慧;只注重应试,而不注重与学生人格成长的联系。
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学养,也无法从读书活动中汲取营养获得人格成长,那么,他的作文也一定荒芜贫瘠。
所以,写作的慢教育成长,必须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
慢教育须从寻找心爱的作家开始。
林语堂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教育是储存、传播和再生产精神产品的主要形式,而读书就是储存、酝酿的过程。
费尔巴哈说:
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
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如无一个心爱的作家,则是迷失的灵魂。
他依旧是一个未受胎的卵,一个未得花粉的雌蕊。
一人的心爱作家或“文学情人”,就是其灵魂之花粉。
写作慢教育须从文化与精神的沟通开始。
读书主题讨论活动可以弥补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建立文化与学生精神的联络通道。
如“孔子哲学”、“庄子哲学”、“生命哲学”等哲学专题,对学生的智慧启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有裨益。
丰厚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许多先进的文化是促进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沃土。
优秀的文化人格包括以下品质:
追求真理,坚守原则;热爱祖国,善待生命;胸怀宽广,心忧天下;善于学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勇于担责;富贵而仁,贫穷有义等等。
写作慢教育须从培植善良人格开始。
朱光潜认为:
“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心灵的陶冶、丰富和升华,即是写作的纯正趣味,是诗意的人格意识。
这“高尚纯正的趣味”中许多最美好的因素,就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垂爱与怜惜。
孟子有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没有恻隐之心,就谈不上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它是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一切良知的基础。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威廉?
贝内特在他精心“编织”长达八百页的“美德书”把同情列在经典性的、不会随着时代与价值变迁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的首位。
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
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人沦为兽,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
由此下去可以干尽一切坏事,晚上可以听贝多芬,白天到集中营干他的勾当,成为暴徒,成为恐怖者。
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善良人格应包括以下美好品格:
同情、悲悯、善良、羞恶、辞让、是非、感恩、宽容、博爱、敬畏。
褚树荣老师曾讲:
“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拥有一颗利他、向善之心。
这样的人文关怀教育,就促使学生的言语人格从狭隘成长为宏阔,从自爱发展到他爱、博爱,从自我中心到推己及人,从卑下走向崇高,从为名为利升华到为人生、为人类,使学生成长为心灵丰盈、精神饱满、充满爱心的人。
这就是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所应给予的人文关怀。
写作慢教育须从审美的构建开始。
美最能打动人的心灵,故审美乃人生一大乐事。
纪伯伦说: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听李白的歌吟《将进酒》,我们既感觉到诗人那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的磅礴气势,也体悟到那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的巨人式的感伤。
诗人以豪迈奔放之笔,赐予每一位读者惊心动魄的审美情趣。
读杜少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不禁感时伤坏,思绪万千,与诗人同悲同戚。
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有胸襟开阔,视野无限,目尽之处是苍凉静穆的壮美。
审美是诗意的创造,诗意是审美的天眼。
要欣赏美,就要有审美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要有情趣、理趣和谐趣,能分辨崇高与卑鄙、优美与粗放、高雅与世俗。
审美是超实用的。
不美满的人生有了审美,也会流溢出超凡脱俗的美感。
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
但是,今天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实用至上,应用第一,难有审美立锥之地,自然弃之如敝履。
学生如此“成长”的代价,就是感觉的钝化,天真的丧失,审美“天眼”的闭合。
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有“劳绩”而无“诗意”的人。
四.诗意的作文教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
“每个人都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
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是人的灵魂所在地。
自己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日子久了,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
”是啊,常走进心灵的“地下室”,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这就是心灵写作,就是诗意人生。
写作应该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精神生活。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生活着,会使我们感觉到不曾经意的竹外桃花、荷尖蜻蜓、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可以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可以闻琵琶而青衫湿,可以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流而无比闲适,可以万里悲秋叹艰难苦恨而与诗圣同悲苦……诗意地栖居,让我们每一个心灵都蕴藏着朴素的诗,面对大千世界,即使是苦难,它也是人生的财富;即使是磨砺,它也弥足珍贵。
心灵生活是写作的主要土壤。
每个人都生活在两种世界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纯客观的,物质的,表象的;一个是心灵的世界,纯主观的,精神的,内敛的。
写作需要的生活主要不在前者,而在后者,即人的心灵世界是写作者的主要土壤。
所以我们曾经认为,只要客观地观察、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
其实这种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只是浏览生活的表象,因为他们观察的只是现实的世界,只是物质的表象,而缺乏对心灵世界的充实、改造甚至扣问。
席慕容看到贝壳这样感叹道: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造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既而又联系到自己: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
”这就是心灵生活,就是开悟,就是诗意。
平凡生活也能显出珍珠的光辉。
我们不必用羡慕的眼神去追逐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不必寻寻觅觅走“千里路”去捡拾别人的生活。
只要打开心灵的天线,接受生活的频道,就能走进生命的湿地,捕捉生活的喜怒哀乐。
即使是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灵抓住了,它就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来。
不是吗,梵高用心灵挥洒向日葵太阳般的热情;达芬奇用心灵洋溢着蒙娜丽莎幸福的微笑;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在地坛用心灵体悟生与死的意义。
他们的作品之不朽,是因为他们用“心灵”写作,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诗意。
即使是枯燥、抽象的科学研究也有美,也有诗。
数学家克莱茵就讲:
“一切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
”日本数学家冈洁先生曾经说:
"欣赏田野上绽放的一朵紫罗兰之美的心就是数学。
"多么有诗意呀!
写作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我拾起一片叶子/秋天脱下的红羽毛/不知道今年/它要飞到哪里去/会不会又来/我的心里做窝/孵出一堆/唧唧喳喳的忧愁/叫我无法/在雨夜里安眠诗人把拾起的一片叶子想象成一只鸟,让它停驻心间,然而这只不安分的小鸟,像“两个黄鹂鸣翠柳”般,唧唧喳喳地做窝、孵蛋,孵出的却是叫“我”无法安眠的忧愁。
从诗中我们读出了相思或乡思,读出了离愁与别绪,也读出了诗的鲜活的生命力。
写作就是这样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
真的好作品,是把黄金的粉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就写作本身而言,没有大作家、小作家之分,只有大细节、小细节之别。
观察得细致,想象得生动,感悟得别致,你心灵的世界就丰富多彩,你心灵的土壤就丰厚肥沃。
用生活滋养你的心灵,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诗意就会长流不息。
五.介绍名家写作教育实践与研究。
名家的写作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是我们借鉴的重要经验。
下面介绍李镇西、毕淑敏、赵谦祥、韩军等几位特级教师或专家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理念。
(一)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特色
李镇西作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指导学生办报纸。
李镇西喜欢指导学生办报纸,乐此不疲,走到哪儿办到哪儿,先后办了三分报纸,第一份报纸叫《未来日报》,因为在乐山一中带的班级叫“未来班”,故名《未来日报》。
第二份报纸《玉林日报》是在成都玉林中学办的,第三份叫《石室早报》,在成都石室中学。
学生办报,积极性高,踊跃参与,每一份报纸都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老师认为自办报纸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不少好处,收到多方面效果。
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比如关注周围生活、写日记、查字典等
(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自己办报,就是一块“作文自留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阅读扩展及其他方面的社会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3)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社会视野。
比如时事评论、热点讨论都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关注视野,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和责任感。
(4)延伸语文课堂教学。
比如介绍语文小知识,引伸课文内容,探讨课文观点。
(5)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比如介绍其他学科学习方法、自然现象、社会知识等。
(二)毕淑敏《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毕淑敏有这么几个头衔: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她的“心灵快乐游戏”,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与心理学学者结合的产物,是一份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写作教材。
举例:
书中第二个游戏叫“枫叶档案”。
游戏分个人玩法和集体玩法。
这里介绍集体玩法。
有四个步骤:
1.拣一片叶子。
2.看叶子,画叶子。
注意它的大小、颜色、轮廓、柄的长短、叶脉的走向
以及有无残缺。
3.把班上所有同学的叶子都汇聚在一起,然后让同学们再一个个找出自己
的那片叶子。
一般都能找得到,个别粗心鬼可能一时难找。
4.看着你的叶子,谈谈你的感想……
5.请同学们谈自己曾经自卑的经历。
并举例一些名人曾经自卑。
这个游戏很简单也引人思考:
世上有没有标准的叶子呢?
没有。
世上有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呢?
也没有。
叶子是渺小的,是不是该自卑呢?
不是。
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的,这一片不能代替那一片。
这便是叶子哲学。
联系到人,就有如下结论: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能代替的,都是无比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