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A竞赛相关信息.docx
《UIA竞赛相关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IA竞赛相关信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UIA竞赛相关信息
UIA竞赛相关信息——【转】2008年23次UIA大会TOTEM国际学生设计竞赛
一等奖:
叶欣涛丁晓璐肖丽娜 西安交通大学
Totem是一个信息的集合体,重要的是它具有思维的引导性。
因此,在设计中信息的传达和对人心理的引导尤显重要。
环境污染一直是国际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反映出重要的环境信息。
环境污染的事件、环境污染程度、环境质量测量指标。
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环境曲线图:
横轴代表时间,纵轴表示环境污染程度。
环境污染事件作为点,在坐标中分布;环境污染事件的多次发生将会导致环境污染程度上升,也就是图中环境污染程度曲线的走高;各个时点都有一定的环境指标,在现在的时点处通过环境指标反映当地的环境信息。
设计将会在时间轴上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且反映环境信息。
砖是被采用的主要材料,每块砖上都刻有一件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
在过去的时间轴上,砖块根据所在时间轴的位置来进行垒砌,外表面反映环境事件信息,污染事件发生较多的年份Totem高度也会较高。
在现在的时点上,通过一个环境测量仪器,以数据反映该Totem所在地现在时点的环境信息。
对于将来,信息砖块的堆砌高度将会反映环境质量的优劣,当环境污染事件增多,Totem高度将上升,其巨大体量给人以压抑感。
该建筑可以被拆除利用,砖块可以作为博物馆或广场铺地。
此时砖块就如同一张张传单一样传达其刻在表面的信息。
该建筑可以被拆除利用,砖块可以作为博物馆或广场铺地。
此时砖块就如同一张张传单一样传达其刻在表面的信息。
该建筑是一个生长变化的建筑体,其形体的变化方式是完全由世界环境形势决定的,可以说该Totem是由环境来建造,设计师只是制定了规则。
评委点评:
具有原创性、强烈的象征意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识;表现出了灵活性,其中的内容可以视不同情形而作出安排;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的抽象的气候情形。
二等奖:
梅振斌 天津大学
天津著名的广东会馆一带曾经十分热闹,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流行文化的强势入侵,这里渐渐黯然失色,门可罗雀。
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广东会馆现存的一些问题:
周边兴建的别墅将使前广场十分狭小;缺少为游客服务的休闲娱乐场所;西侧的铁栅栏阻隔了鼓楼步行街的人流,广场十分冷清;室外缺乏方便游人查询其信息的设施;每周末都举行演出,但只在会馆里进行,路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面镜子被引入,放置在会馆入口广场处,成为抽象的“影壁”,映像出古老的建筑,以自己的消失来缓解周围新老建筑间的激烈碰撞。
同时镜子被赋予新的功能:
它可以是播放电影和戏剧的大屏幕,以吸引人们在此停留;会馆之内的舞台在广场上再现,在特殊的节日里为戏剧表演提供开放的场所,镜子(屏幕)成为舞台的背景;镜子旁边的墙面及座椅等设施上设有信息查询装置,人们可以借之了解广东会馆、天津老城厢以及中国戏剧文化。
评委点评:
优点在于它能呼应城市、历史、文化和具体的文脉,有现实背景和真正的建造可能性。
三等奖:
Ferdiansyah 德国
本方案希望创造一个建筑,它可以放在一个艰苦的地方并具备多种功能,因此它的大小应该根据需求来进行匹配,它必须是灵活的,运输方便,建造容易,还是可持续的。
为穷人建造一个社区中心是最理想的解决相聚场所的办法,人们可以在这里见面聊天。
本方案有两种类型—圆顶的土坯房和膜建筑。
由于建造技术比较简单,非常易于学习,人们还可以用这种技术自己建造家园。
它在结构上看起来有一点像座亭子易于建造、拆卸;大小和功能都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变化。
将泥土作为本方案的建材,是因为它可以被反复利用,同时,在建造时,人们也可以重新使用被人废弃的边角料做窗框。
另外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考虑雨水的灌溉,如果做进一步的思考,本案将提出一个雨水灌溉的办法。
评委点评:
解决真实的贫困者住房问题和创建社区概念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灵活的建造类型。
其中之一是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建造简便而且不需要特别技巧,迁移方便的建筑,这个建造系统还具有寻找最佳的可持续材料的潜力。
四等奖:
虞晗潘婧汪浩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甘肃的敦煌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恶劣的气候,常常肆虐的沙尘暴让人和动物的生存条件都很艰苦,黄沙蔽日的天气里人们甚至因此而迷失方向。
敦煌地处内陆,明显的气候特点是降雨量少,蒸发量大。
从古老的莫高窟壁画开始,我们就知道这里的人们崇拜水和各种生物。
不断地寻找绿洲和可以让他们在漫漫戈壁滩上得以喘息的处所。
由于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
这里的岩石千姿百态、风化很快。
从这些客观条件出发,我们利用当地的岩石为材料设计了这样一个为动物、人、环境三者可以借之交换信息和能量的图腾。
它可以作为一口井—收集珍贵的降雨以让人和动物都可以饮用;它可以作为一种带有指向性的庇护所—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为迷路的人指明方向也可以保护遭遇恶劣天气的人;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媒体,通过岩石的各种风化侵蚀来记录、表达气候和其他自然作用。
评委点评:
应对的是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同时提出了象征性的表达;它创造了一种舒适的和功能性的微气候,恰似一片绿洲;它也扮演了穿越干旱地区的旅行中的一块界标。
方案在选用地方材料上的美学趣味亦令人欣慰。
五等奖:
吕思吉 天津大学
册页是中国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式,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多为双数,头尾加副叶两张或四张,外加檀木、楠木或宋锦标装的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
方案将方柱作为原型,将其大部分实体削减,仅保留一半的表皮,然后将其进行复制,顺次旋转并有序排列,成为一个“折形的整体或对“册页”的隐喻。
缺席的实体由两侧的表皮暗示出来,图腾单纯的特性通过简单的单体复述所表现。
方案设定的地点为“都市”。
在尺度上控制到能够遮蔽视线,起到“屏”的作用并保证其具有“廊”的简易的展览功能和供人休憩的功能。
而其主要的意义,即作为一个图腾,一个传统文化的图腾,反映在使人感知它所包含的信息中,试图唤醒繁忙的都市人沉睡着的文化意识,这也是这个方案主要想表达的东西。
评委点评:
图腾颇具诗意,对传统和历史具有深入的思考。
六等奖:
黄峥 清华大学
设计的选题是在贫穷环境中的图腾。
我们曾经在山西省离石县采家庄进行过测绘,当地因为极度缺水,农民的生活状况异常艰苦。
农业离不开水,水源是村庄形成、选址的首要条件,许多村庄都是围绕河湖或是水井建造,村民的公共活动也大多围绕水井进行,水井已经成为了一个定义村落公共空间的标志物。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使其不仅成为村庄的图腾,又可以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呢?
遮阳伞的概念被引入,在干旱的时候给水井打一把“遮阳伞”,可以防止水的过度蒸发,在下雨的时候将“伞”颠倒过来变成一个收集雨水的“漏斗”,帮助水井采水,于是,一个伞状的六面体结构的遮蔽物出现了—用防水的帆布做外维护,木材做结构,并能够像雨伞一样通过中央的固定柱上下滑动,村民可以根据太阳的方位与运动撑开或收缩。
也许,这个“伞”还可以变成游牧民族的帐篷或成为宣传板放置的展厅。
评委点评:
多功能是其最大的亮点,同样关注的重要事项为水的收集、保护和庇护。
但是,如果能够考虑跟社区的融和更多一些,会更好一些。
七等奖:
陈潜孟广超邹苏婷李娟职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通向梦想之路在秦岭山区里走了几个村子进行调研,我们意识到在多水的贫困山区里“桥”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调研的村子里,每逢雨季,全村348户人中有90多户都会被涨起的河水困在道路的对岸,孩子无法上学、病人无法就医、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被中断……所以我们提出针对无法负担起修桥费用的贫困人群,使用当地材料和传统技术,制定方便并经济的修桥策略。
设计的内容并不仅仅是一座桥,而是在山区里修一系列桥的计划,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户或几户人,而是希望能以一种策略指导更大范围内的人自己修起自己的桥。
所以,我们选择了当地广泛生长的竹子、河沟中随处可得的石头作为主要的材料。
评委点评:
结构概念给出了许多桥梁类型,显示了使用竹子的多种可能性;将社区扩大和相连的社会经济学价值值得肯定。
荣誉奖:
巨青李壮倪黎燕 清华大学
方案旨在为自行车出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依靠人力驱动的自行车毕竟不同于汽车,长距离的行程中,人和车都必须进行补给。
在我们的设想中,这个信息小亭不仅可以进行信息查询、通讯求助,还提供常用药品和打气筒等,并且置有售卖饮品和食品自动售货机。
这样一个信息小亭可以置于城市中的自行车道旁,作为普通骑行者、步行者的歇脚之地;亦可置于城镇之间的长途自行车道旁,为长途自行车骑行者提供途中港湾。
信息小亭由两层钢龙骨和填充其间的PVC管构成。
隔板将内部的空间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用于信息查询,可以穿行其间完成查询而不必下车;另一部分被抬高1m左右,设有售货机等以及“吧台”,骑行者可以在此稍作歇息,欣赏道旁美景;这一部分之下的空间用来停放自行车,若条件允许,亦可提供自助式租用自行车。
构想的实现有赖于政策对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支持和投入,以及大众对自行车出行方式的认可。
评委点评:
促进和鼓励自行车的环保使用,建造简便,使用方便;有休憩和信息的双重功能。
荣誉奖:
王汉奇梁小亮汤洋闫冰徐心戴婧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长久以来,庭院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居住者交流联系的核心,它承载着人们生活的情趣,在虚实之间构筑出生活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膨胀,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居住形式、空间格局、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与人之间变的陌生、冷漠。
抬头是一块儿被分割的天,眼前堵着几十米开外的另一片楼,我们的宝贵传统文化失去了其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为了重寻和谐的邻里关系,还原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生活的情趣,我们利用多层住宅的屋顶空间创造出这样一个交流平台:
每栋楼的居民采用自发共建的模式,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屋顶庭院,它可以是屋顶茶室、艺术沙龙、戏台、或是屋顶花园……以这样的屋顶院落来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提供一个开放性平台,并以此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
评委点评:
给出了把人群密集的城市中未尽其用的开放空间利用起来的一个途径,并改善并其微气候。
方案提供了一处放松身心和让社区人群交往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