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2688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docx

免费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卷1

一.选择题

1.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

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所出。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宗法制已难以为继

B.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C.社会秩序正在转型

D.诸侯征战,民生困苦

2.《史记》载: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3.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照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的措施,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做官。

这表明鲁国()

A.选官制度比较完备

B.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C.儒法两家斗争激烈

D.传统秩序面临解体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自身与夏商周各代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了()

A.华夏正统的意识

B.家国同构的理念

C.王权独尊的观念

D.国家统一的趋势

5.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

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

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

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

6.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由此可知()

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

C.王莽政权废除分封

D.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

7.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

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

这说明()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8.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

这种做法()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9.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了冗官局面

10.明清科举规定:

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否则不予录取。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实行八股取士

B.朱熹的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C.强化思想控制

D.注重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

11.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康熙三十三年颁布谕旨:

“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

”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大臣人值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

这一做法有利于()

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B.协调满汉贵族间的权力关系

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中国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通过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以自由贸易求自强

13.1861年,奕诉上书:

“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

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为势所迫交友(蛮夷)求和,实为攻防之策。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攘外必先安内

B.两只拳头出击

C.远交近攻

D.和平外交

14.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时间

汉人(%)

旗人(%)

1860—1900年

79.1

20.9

武昌起义时

70.8

29.2

武昌起义后

89.5

10.5

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15.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

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班、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12月)规定: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上述规定旨在()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

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

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16.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

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国民党军队参与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

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17.1946年的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最高单位,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等。

重庆政协会议作出的这些规定()

A.便于加快国民政府改组的进程

B.延缓了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

C.成为国共重庆和谈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解放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18.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这些规定()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19.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

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经济发展落后

B.贫富差别不大

C.城邦意识至上

D.人文思想盛行

20.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指定继承人是一件具有立法性质的重大事件,因此必须经祭司举行特别仪式,在民众大会上成立的遗嘱,才为罗马法所承认。

由此可知,罗马法()

A.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注重司法程序的完整性

D.立法来源的多元化

21.格罗特所著《希腊史》指出:

“雅典的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纷争,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

”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A.实现分权制衡

B.背离民主原则

C.存在权力集中

D.具有法治保障

22.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的重要渊源。

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

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裁判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

据此可知,万民法()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C.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23.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

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彦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

但凡遇到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

“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加强了政党的政治影响

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

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

秦朝制定《秦律》,刑罚名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

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

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这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

——摘编自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

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

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粱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

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

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以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这里不仅有充足的阳光,而且有着大批从事种植业的廉价劳动力——奴隶。

他们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家人

甚至妻离子散。

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胜利是几百万青年人决心牺牲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国家的完整在战场上取得的。

材料二在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中,名义上是统一的“国民政府”,实际上派系林立,战争连绵不断。

其中,中原大战就战争规模、延续时间、战区面积、损失程度等方面看,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较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中原大战于1930年5月拉开序幕,它是国民党内以阎锡山为首的地方实力派为瓜分地盘、争夺政权而与蒋介石展开的一场相互厮杀。

大战历时7个多月,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多元,死伤30多万人,战火波及20多省。

以阎锡山为首的反蒋派最终败北,蒋介石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后,重新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中原大战与美国南北战争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启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大革命是“罗马时期以来欧洲最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

它不是地区性的事件,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法国人民,且在于欧洲及全世界。

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原则在19世纪甚至更后的时期支配了欧洲的政治。

当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政治新时代的时候,另一场革命正在改变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就是工业革命。

它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只是温和的改良运动。

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势头迅猛,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就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来讲,恐怕只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大发展能与之相提并论。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

解读材料,围绕“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毒政治活动中人质出现的原因。

题干主要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把宗族之子做人质的现象,没有谈及宗法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周王室的权威变化,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订立盟约,以“质子”作保,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谈及诸侯国之间战争问题,故D项错误。

2.B【解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初期的分封制的认识。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据材料得出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雏形出现是在战国时期,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

3.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用人制度上“亲亲”“尚贤”原则并存的原因。

依所学,科举制是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而非春秋时期的“尚贤”与世卿世禄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的不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法两家的斗争,故C项错误;据材料“亲亲”原则可知,选官仍然坚持着世卿世禄制的原则,再据“选拔平民中的贤人做官”可知鲁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原则,传统秩序面临解体,故D项正确。

4.A【解析】本题考查华夏正统意识对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史编撰的影响。

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追溯自身与夏商周各代的过往关系”,反映了以华夏为正统的意识,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的理念反映的是国家内部政治关系与家族内部关系的一致性,与题意不符合,故B项错误;王权独尊的观念强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与题意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以华夏为正统的意识,没有反映出国家统一的趋势,故D项错误:

5.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到秦朝宗法关系的传承。

“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不能说明分封制与宗法制存在时间长短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姓氏的起源问题,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崩溃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中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宗法制中天子为天下大宗的原则一致,故D项正确。

6.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

据材料“安徽六安……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异地受封,这样有利于减少诸侯王与原属封地的联系,地方势力遭到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削弱地方势力,而未涉及除分封制之外的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以少子庆为六安王的统治世系在王莽新政期间被废除,而非废除分封,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诸侯异地受封,并非强调开始推行新政,故D项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和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中书省和门下省设置的地理位置变化反映的是负责事务的变化,由以前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到主要负责国家事务,故A项正确;“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与政治运行过程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变化而形成,故D项错误。

8.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材料中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开明统治,故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且一些监察官地位的变化也可能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故D项错误。

9.A【解析】本题考查南宋时期中枢机构长官合署办公的意义。

根据材料可知“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加强机构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故A项正确;中书、门下属于中枢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机构合并、合署办公应该是机构精简,故D项错误。

10.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

八股取士是明清科举制度对文体的要求,材料强调的是明清科举对答案内容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清的科举制度而非朱熹的理学思想,故B项错误;由材料“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知应考者不能自由发表个人见解,是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的表现,故C项正确;明清的科举制度不利于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故D项错误。

11.A【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增加南书房入值大臣人数的政治目的。

材料中“将初期只有两名大臣入值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反映了康熙通过增加入值大臣的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反映

了入值南书房大臣人数的变化,不能体现这一做法是否有利于协调满汉贵族间的权力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康熙利用其他机构采分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康熙将南书房两名入值大臣改为四名,不能说明扩大了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故D项错误。

12.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部分官员对中外冲突根源的认识。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

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的是清朝官员主张以全免关税为条件来解决中外冲突,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国际法,更不可能具有国际法的意识,故C项错误;清朝部分官员主张全免关税的目的在于避免中外冲突,不是主张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

13.A【解析】本题考查1861年清政府关于内外形势的认识。

根据材料“为势所迫交友(蛮夷)求和,实为攻防之策”可知,材料中所反映的外交策略是“壤外必先安内”,故A项正确;材料中所反映的时期清政府将农民起义视为洪水猛兽和全力镇压的首要对象,对西方列强却只能屈膝投降,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西方列强与农民起义军并没有一种战略和地理位置上的远交近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和平外交根本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

14.B【解析】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的认识。

清代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故A项错误;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不得不更依赖汉人,故B项正确;旗汉官员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力量对比

变化,故C项错误;在清政府灭亡前,满汉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

15.A【解析】本题考查对党和军队的关系的认识。

由材料中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军队的政治任务,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党员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军队的军事纪律问题,只是指挥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

16.C【解析】本题考查1939年后国民党组织或参与的抗日会战的次数和参战力量都明显减少的原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是受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影响而出现的,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提出“以华制华,以战

养战”的战略,这导致国民政府消极抗日,故C项正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的攻势已大大减弱,所以并不是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故D项错误。

17.D【解析】本题考查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的宪法草案对解放区政权的影响。

政协会议作出的这些规定,国民政府根本没有打算执行,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借政协会议准备内战,这些规定并不能延缓内战爆发,故B项错误;政协会议在重庆谈判之后,这些规定不是重庆谈判的政治基础,故C项错误;中央与地方分权、自治、民选、省宪等内容有利于解放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故D项正确。

【快解】

注意1946年的重庆政协会议有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参加;同时材料中的“地方”“省”也包括解放区,可知根据这一宪法草案,解放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进而有利于解放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18.B【解析】本题考查“文革”结束后的政治建设。

彻底否定“文革”的会议是十一届六中全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革”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实现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C项错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故D项错误。

19.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城邦至上的观念。

经济发展落后,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不能完全表明贫富差距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突出了神庙与广场的中心地位,“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体现了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意识,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想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20.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特点。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公民法的形式而非内容,故A项错误;由材料“必须经祭司举行特别仪式,在民众大会上成立的遗嘱,才为罗马法所承认”可知,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立法形式而非司法程序,

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多元化的立法来源,故D项错误。

21.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纷争,审讯罪案”,可见国家权力没有分开,故A项错误;“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与民主原则并不矛盾,故B项错误;“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可见权力比较集中,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法治保障,故D项错误。

22.C【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由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故排除A项;强化了传统立法,与材料中“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的法规定”不待,故B项错误;在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不同民主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的变化,最终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材料中“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反映了统治的现实需要,故C正确;牟取私利与材料中“裁判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23.A【解析】本题考查“党鞭”在英国出现后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可知,党鞭的存在,强化了政党对党的影响力,故A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来英国始终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党鞭对议会的影响力,无法判断其对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消除两党矛盾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4.A【解析】本题考查2015年美、英、法、德等国对乌克兰问题的意见不同的实质。

根据材料“美国号召军事同盟援助乌克兰”“德法公开反对向乌克兰援助武器”,法德公开违背美国的号召,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在法德英等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而非关系紧密,故B项错误;C项表述明显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2015年,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站略,故D项错误。

25.

(1)特点:

礼刑结合(以礼教为法律的原则);追求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法自君出(或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法律实质属于人治);刑法发达,民法薄弱(或行政与司法合一;民以刑律为主;众权利意识淡薄);对危害统治的罪行处罚严重;长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成因:

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宗法制的影响;自然经济发展;重视伦理道德(儒家思想的影响)。

(2)进步之处:

制定宪法作为法治的前提(反对人治);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

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近代西方民主法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入。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法律制度及近代梁启超法治思想。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和“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可知礼刑结合,根据材料中“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可知追求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材料一“商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