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2551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技术史 古代篇论文.docx

科学技术史古代篇论文

璀璨的世界古代文明

摘要:

世界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将其毕生所学全部都倾注在了那些科学著作中,从而得以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然而这些名作犹如惊世矿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去学习。

关键词:

数学、物理、医学、农学、科技

《几何原本》——几何学系统化的开山之作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是与他的巨著——《原本》一起名垂千古的。

在《原本》里,欧几里得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和学者们在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的几何知识,并把人们公认的一些事实例成定义和公理,以形式逻辑的方法,用这些定义和公理来研究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建立了一套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得几何学论证方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几何学。

而这本书,也就成了欧式几何的奠基之作。

欧几里得所著的《原本》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原书早已失传,如今见到的《几何原本》是经过后来的数学家们修改过的,而且有的包含13卷,有的包含15卷,书中大部分内容有关图形的知识(即几何知识)。

两千多年来,《几何原本》一直是学习数学几何部分的主要教材。

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许多伟大的学者都曾学习过《几何原本》,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作出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带来了15卷本的《原本》。

1600年,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识后,便经常来往。

1607年,他们把该书的前6卷平面几何部分合译成中文,并改名为《几何原本》。

后9卷是1857年由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和英国人伟烈亚力译完的。

《几何原本》最主要的特色是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几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四方面主要内容,定义、公理、公设、命题(包括作图和定理)。

《几何原本》第一卷列有23个定义,5条公理,5条公设。

(其中最后一条公设就是著名的平行公设),这些定义、公理、公设就是《几何原本》全书的基础。

全书以这些定义、公理、公设为依据逻辑地展开他的各个部分的。

比如后面出现的每一个定理都写明什么是已知、什么是求证。

都要根据前面的定义、公理、定理进行逻辑推理给予仔细证明。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诞生在几何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标志着几何学已成为一个有着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和科学方法的学科。

但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仍旧是中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好教材。

它已成为培养、提高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科学家从学习几何中得到益处,从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精通几何学,并且应用几何学的思想方法,开创自己研究工作的一位科学家。

爱因斯坦在回忆自己曾走过的道路时,特别提到在十二岁的时候“几何学的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后来,几何学的思想方法对他的研究工作确实有很大的启示。

他多次提出在物理学研究工作中也应当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公理的基本假定开始。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就是运用这种思想方法,把整个理论建立在两条公理上:

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在几何学上的影响和意义:

在几何学发展的历史中,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这种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提出了几何学的“根据”和它的逻辑结构的问题。

在他写的《几何原本》中,就是用逻辑的链子由此及彼的展开全部几何学,这项工作,前人未曾作到。

《几何原本》的诞生,标志着几何学已成为一个有着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和科学方法的学科。

并且《几何原本》中的命题1.47,证明了是欧几里德最先发现的勾股定理,从而说明了欧洲是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大洲。

论证方法上的影响:

关于几何论证的方法,欧几里得提出了分析法、综合法和归谬法。

所谓分析法就是先假设所要求的已经得到了,分析这时候成立的条件,由此达到证明的步骤;综合法是从以前证明过的事实开始,逐步的导出要证明的事项;归谬法是在保留命题的假设下,否定结论,从结论的反面出发,由此导出和已证明过的事实相矛盾或和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实原来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也称作反证法。

作为教材的影响:

从欧几里得发表《几何原本》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由于欧氏几何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有着严密的逻辑演绎方法相结合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表明,它巳成为培养、提高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科学家从学习几何中得到益处,从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推荐理由: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少年时代的牛顿在剑桥大学附近的夜店里买了一本《几何原本》,开始他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没有超出常识范围,因而并没有认真地去读它,而对笛卡儿的“坐标几何”很感兴趣而专心攻读。

后来,牛顿于1664年4月在参加特列台奖学金考试的时候遭到落选,当时的考官巴罗博士对他说:

“因为你的几何基础知识太贫乏,无论怎样用功也是不行的。

”这席谈话对牛顿的震动很大。

于是,牛顿又重新把《几何原本》从头到尾地反复进行了深入钻研,为以后的科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之书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

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

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

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

“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可以想象,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

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

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

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

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推荐理由: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

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

“此真活人书也”。

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

“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

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

《天体运行论》——历史上科学观念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般人不懂,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

《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七十年间,曾经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

后来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说,危及了教会的统治,罗马教廷才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

《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正式创立了“日心说”。

它是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变革。

恩格斯评价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W.海森伯评价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今天,我们甚至可以以更极端的形式说,“静止”一词是由地球静止着这个陈述来定义的,并且我们把相对于地球是不动的每一物体描述为静止的。

如果对“静止”一词作如此理解——而这是普遍接受的意义——那么,托勒密是对的,哥白尼却错了。

只有当我们沉思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把运动理解为至少是关于两个物体的关系的陈述,我们才能够把关系倒转过来,使太阳成为行星系的不动的中心并获得一个简单得多、也更统一的关于行星系的观点,后来牛顿充分评价了这种观点的阐明的力量。

因此,哥白尼把一个全新的要素加到直接经验之上,我称这个要素为“自然定律的简单性”,而它与直接经验毫无关系。

聂文涛评价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这是对天体进行的一次完全的数学研究,或者称为纯粹的逻辑运算。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开篇就说:

“不懂几何者禁止入内。

”人类每一次最具有革命意义的进步,都是依靠科学家深邃的思考和逻辑运算,而所谓的观察则大多数只是对逻辑的检验。

所以,调查统计的说服力是非常有限的。

人类应该恢复对智力的信心而不仅仅是眼睛。

日心说确实不完全正确,但它与原来的地心说相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日心说的正确在于认识到太阳系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的,是太阳系的中心。

但它的错误在于:

1、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现在都知道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连银河系的中心都不是。

2、认为行星围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

而事实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运行速率也会受到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影响。

推荐理由:

有好一段时间,文艺复兴被认为是简单地恢复了古典文化。

其实,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造舆论。

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

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

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

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

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凝聚心血的科普巨著

这本书采用对话的形式,参与对话的是支持他的两个朋友,沙格列陀和萨尔维阿蒂,与一个亚里士多德观点支持者辛普利邱,对话分为4天。

伽利略想要用这种对话形式使他的著作能拥有广大的读者,从而能有效地否定掉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和宇宙论。

本书的第1天就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的组成和性质完全不同于地球的学说急性了激烈的反驳。

伽利略还进一步驳斥了那种古代传流下来的见解,即不变是高贵和完善的标志。

他提出了一个后来变得很重要的见解,即运动并不是一种变化,它并不导致生长或毁灭,那是“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简单移动,即不消灭什么,也不产生什么新东西”。

这样一种见解后来就成了力学哲学的一部分,即认为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既没有新的东西出现,也没有旧的东西消失,自然界的一切过程只是物体的机械动作和它们动量的交换。

在为哥白尼体系辩护的论证中,伽利略着重回答了那种根据常识的力学反对意见。

他重复了哥白尼对这些反对意见的答复。

他提供一种新的连贯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同样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的见解。

在《对话》的第三卷中,他承认为这两种见解辩护各自提出的论据,差不多同样确切,但是他认为他在第四卷中讨论的潮汐学说,可以为哥白尼体系提供十足的证据。

但是谈他的理论要求一天有一次潮汐,而不是如人们所观察到的两次。

还有,这种理论和他的惯性原理也是矛盾的,因为根据惯性原理,地球上的物体应当参与地球的运动。

因此有人认为,伽利略并没有能够最后确立哥白尼的学说,虽则他给予这个学说以有力的支持。

他的这部书所针对的读者要比专业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广得多。

首先它是用意大利土语写成的,并采用日常谈话的对话体,而且论证删繁就简,通俗易懂。

他只讨论两种世界体系,即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而把一些大同小异的体系则略而不谈。

还有,他对朋友刻卜勒的体系也不加评述,虽然这个体系把哥白尼的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为专业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提供了支持日心说的强有力证据,不过对一般读者也许不大适合。

他的这部著作更像是一部通俗读物。

在1633年伽利略又被押到罗马宗教法庭受审,虽然他这部书已经得到佛罗伦萨的当地宗教法官的批准。

他被逼得表示和哥白尼假说决裂,但是这一次他却判了宣传异端之罪,从此就被居留在佛罗伦萨附近一所村舍里度过他一生中的最后九年。

他的著作也被列为禁书。

推荐理由:

在这本书中,除第4天讨论潮汐问题的基本观点有错外,前3天的主要论点都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书中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哥白尼日心说和托勒密地心说的各种分歧,并用作者的许多新发现和力学研究新成果论证了哥白尼体系的正确和托勒密体系的谬误。

这本书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

“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使我们得到有关经验世界的任何知识,所有真实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有归结于经验……正是由于伽利略看清了这一点,特别是因为他将此引入科学界,他成了近代物理学之父——实际上,也是整个近代科学之父。

《农政全书》——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

徐光启,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朝末年西学、数学、天文、机械、水利、农学、军事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作为热心和忠贞的教友领袖与护教士,被誉为明代“圣教三柱石”之首。

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勾股义》等,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农政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

12目中包括:

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

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

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

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农政全书》为后世保留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对人们研究古代农业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该书收录了丰富的农谚古语,尤其是在分析天气情况方面,作者列举了农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和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强调春季对于农事最为关键的道理。

此外还有许多的例如“夏末秋初一场雨,赛过唐朝一囤珠”、“云行东,雨无踪,车马通。

云行西,马溅泥,水没犁。

云行南,雨潺潺,水涨潭。

云行北,雨便足,好晒谷”等农谚,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农政全书》采用这种简单明了的语言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同时也成为留给后世珍贵的科学遗产

《农政全书》问世以后,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曾多次被刻印,而且被乾隆皇帝称赞为“用意勤而民事切”。

到了现代,又有人评价《农政全书》是我国传统农书中空前绝后的一种。

著名的农史学家石声汉赞同了这一论断。

可见,《农政全书》一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世人公允的。

推荐原因:

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出独见,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和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徐光启一生以俭朴著称,“于物无所好,唯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

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

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

”因此,人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共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撰,刊于1590年。

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集大成者。

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学习、采访所累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书中不仅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性的博物学巨作。

本书于十七世纪末传播,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

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

这本药典,不论是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的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他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的上、中、下三品的分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它把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

植物药一类根据其性能、形态及生长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

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和服务部。

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

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

尤其是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公元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可惜尚未确定书名。

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

“对,就叫《本草纲目》吧!

”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名称。

推荐理由: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

它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还在书中加入了很多新的药物。

对于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书中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例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著作,还广泛涉及了生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地理、地质、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方面。

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虽然书中有些内容与现代认识不符,甚至还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但是该书一定会极大的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而且在什么疾病都靠仪器诊断的今天,离开仪器医生对病情什么都不了解的今天,医生经常开泡沫处方的今天,了解一些中药以及传统的中医疗法对我们有益无害。

《九章算术》——中国古代的数学经典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汉唐之间出现的十部古算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魏晋时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时说:

“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又说“汉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善算命世。

苍等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故校其目则与古或异,而所论多近语也”。

根据研究,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

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但是其基本内容在东汉后期已经基本定型。

《汉书艺文志》(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写成者)中着录的数学书仅有《许商算术》、《杜忠算术》两种,并无《九章算术》,可见《九章算术》的出现要晚于《七略》。

《后汉书马援传》载其侄孙马续“博览群书,善《九章算术》”,马续是公元1世纪最后二、三十年时人。

再根据《九章算术》中可供判定年代的官名、地名等来推断,现传本《九章算术》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的下半叶。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着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

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着特点。

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

《九章算术》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

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

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在九章算术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