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2310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docx

广西梧州导游词石表山景区导游词

广西梧州导游词:

石表山景区导游词

可叹这位盖世英才,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解缙死后,他的家产被没收,他的妻子儿女都发配到了北方。

直到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宪宗才完全为解缙平反,恢复了他生前的官职,并加赠朝议大夫。

解缙到藤州,正是他被远谪交趾,贬广西参议之时。

离开京城后,他一路从漕运越长江,泛洞庭,入湘江,过漓水,至苍梧,游藤州,溯绣江,到道家。

沿途驻驿站,俯察民情,与民同乐,抒怀畅咏。

在藤州时,他曾在水月阁上讲学一个月之久,溯绣江一路而上时,受沿途美景所染,还吟下《藤州即事》、《金鸡岩》、《双竞驿》、《窦家寨》等诗作,并留传至今。

我们刚才讲过的有关他到道家的一段故事,便是他行踪里的一段插曲。

解缙一生当中,的成就,也是他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主修编篡了世人皆知、影响深远的《永乐大典》一书。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我国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明成祖时敕命解缙主篡而成的。

全书于永乐元年(1430)开始编篡,至永乐六年(1436)编成,参与官员3000余人,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每册高1尺6寸,宽9寸5分,总字数约3.7亿字,黄绢硬面,全为宣纸书写,每页8行,每行大字15字,小字30字,十分规范工整,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除了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

初时才有一份,后又抄录成正副两套,是中国历的一部百科全书,比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极为珍贵。

可惜,《永乐大典》正本在明末李自成入京火烧“文渊阁”时被毁,副本散于清咸丰年八国联军入京之时,大部分被焚烧毁灭,部分被掳走,让人痛心。

中华书局经多年在民间、海外征集,辑成730集,于1960年影印保存,但还不到全书的百分之一。

所以,为了纪念这位旷世奇才,也为了纪念他对道家的眷爱,19?

年,道家人文景观研究会成立后,道家村民便自发捐款,自己设计,建了这座解缙亭。

等会大家上了岸就可以那里参观参观。

(街口排桥)

大家看到前面横跨思罗河的那条木排桥了吧?

不要小看它哦,它被称作“街口排桥”,又叫“街排桥”,这样的横跨已有千年历史,是古代驿站所创设。

古时是在十几条大竹筏上横铺木板架设,宽四尺,用铁链连结成桥,方便两岸乡民行走,及行旅、驿马飞驰。

由于这里几乎每年都有洪水上涨,迅猛时,洪水常把木桥冲跨,但每次村民都是过后用木排重修,除了不再用铁链连结外,几乎都保持着千年来的风貌。

别看这座桥看起来有点单薄,但是,村民们都胆大心细,每天过桥,摩托车也照开不误。

大家等会也尽可到上面走走,遥想一下千年前,古人在此行走时的情景。

(道家驿站)

上了道家村码头,我们的漂流就算结束了,我们的双脚也正式走在了道家这个千年古驿站。

我们前面提过,道家村是历史名村,自隋唐窦圣封司设窦家司,历朝均在此设立驿站,传递皇帝政令,接待来往官员。

只是非常可惜,很多古时的建筑都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毁了,现在,道家村只尚存多处古建筑遗址,如司署衙门、驿站、观音阁、敕封大王庙、窦家司牌坊、粤东会馆、围龙王殿等。

庆幸的是,隋唐时的护城河仍环绕整个道家自然村,清时建筑福隆庄仍保存完好,等会,我将带大家一一去看。

(古码头)

现在,我首先带大家看看当年水上丝绸之路的古码头,这条用长长的青石板铺成的码头,虽已长出了青苔,但是,走在上面,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道家的辉煌与历史的沧桑,曾经,多少官员、商客、文人都在这里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啊,可是,一切都已经烟销云散了,散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大家走在上面,有没有一种发古之幽思呢?

(蟋蟀墓)

大家再往前走,这座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解缙亭了,大家先到里面参观一下吧。

解缙亭旁边有一座蟋蟀墓。

为蟋蟀立墓,这是很少见的,有什么典故呢?

大家请看一下墓碑。

(鸡母社)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神社就是道家村的鸡母社。

上古人类时,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都以氏族为体,以母为本聚居,各氏族、部落又有自己崇拜的图腾,而且各部落“立社尊一体,集会鼓同心”,即成社会。

由此,华夏聚居村寨不拘大小,必立社推崇一物而祭祀之,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农村,村村都有社的来由了。

鸡母就是母鸡,道家村的社名取为“鸡母社”是有讲究的。

老子《道德经》里说: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而且,《天演论》里也有这样的著述:

鸡母乃物种之原,“鸡生蛋,蛋生鸡”,元原繁衍,与天地永恒,吉祥之极也。

而道家人也认为“鸡有五德”,所以,以鸡母为图腾,立社而拜之。

现在,我想考考大家,你能说出鸡母有哪五德呢?

大家都说得不错,都挺有意思。

鸡母的五德在道家村其实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

鸡头戴冠惟文,足长距惟武,敢斗敌惟勇,食相呼惟仁,夜守时为信,有文有武,有勇,有仁,有信,故而为五德。

另一种是因为鸡有五色纹:

首纹红色曰德,翼纹蓝色曰义,背纹紫色曰礼,膺纹绿色曰仁,腹纹黄色曰信,有德,有义,有礼,有仁,有信,故而为五德。

还有一种说法是:

鸡母守道、多嗣、勤劳、爱儿、护食,所以有五德。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表达了道家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崇。

相传,道家的“鸡母社”初建于隋朝,当时的土著人窦始在石表山上立窦家寨,敬奉鸡母,祈求昌盛繁荣。

后从山上迁于两河之岸,开垦田园,耕种养畜,鸡母社也跟着迁到牛鼻石社塘山。

到明朝,社坛上的鸡母石像,展翅飞于思罗河边窦家司北面临江石壁上,村民无不惊异,认为是大吉大利之兆,而且看到那里确实环境清幽,榕树婆娑,十分灵气,村民们就把鸡母石像移到此,置坛立社祀之,并正式取名“鸡母社”。

自此,每年立春后五戊的春社,村民都要到此祈求风调雨顺,社会清平;立秋后五戊的秋社,村民又在这里,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每逢农历二月二的社日,就由村中值年会首召集各户坊丁到社山这里开会,议论当年农事、要事,决议执行,并举行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就开社宴,吃社粥,分社肉,唱山歌,场面是非常热闹与欢庆的。

大家看到现在鸡母社两边的长板条,就是村民举行祭祀活动,开社宴时用的。

(阿雄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幢房子可能感觉与村里其它的泥房子不太一样。

它就是2008年中央电视台要作为全国建国50周年重点献礼所拍摄的电影《1950》的拍摄点之一。

故事里的一个主角叫阿雄,这个屋子就是阿雄的家。

大家现在就到里面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当时拍摄的场景吧。

(护城河)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处水塘可不是鱼塘,它就是驿站千百年来留下来的护城河。

护城河一般是指引水注入人工开挖的壕沟,属于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它一方面维护城内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进入,这是古人在防御手段上对水的妙用。

纵观历史,凡建都,建城的地方,一般都有护河。

(福隆庄)

福隆庄是杨家的祠堂,从它的建设风格可看出它属于清代建筑,虽然年代已经比较久远,却仍保持得比较完好。

福隆庄属三进式建筑。

每一进门楼上面的阁楼是古时的戏楼,第二进是族人平时集会议事的地方,第三进为“四知堂”,是供奉杨姓祖先的地方。

(过膛石)

大家现在来看看这两块大石,它们叫过膛石,你能猜出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吗?

还是让我来为大家揭晓吧。

大家看到石头两边的凹槽吗?

这是这为抓手用的,古时练武的人想考武状元,必须臂力过人,他们要用手抓起这两块大石,并能伸直双手把它们举过胸膛,就算过关,所以,这两块石头部就被称为过膛石了。

大家猜这两块石头有多重?

一块是200斤,一块是100斤,大家试试看,你能提起来吗?

(祠堂内的大刀)

大家再来看这把大刀,请大家猜这把刀的名字叫什么?

对了,是《三国演义》中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是中国第一刀,后来成了明清考武举的举重器械。

大家再猜这把刀的重量是多少?

对了,读过《三国演义》的游客也许记得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青龙偃月刀的重量便是82斤。

大家再试举这把刀,看看有没有82斤重。

这么轻的?

对,东汉的重量衡与现代不同,当时的1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22.72克,以此推算,青龙偃月刀合现在的36斤。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因而得名。

相传,天下第一铁匠只选月圆之夜打造它。

经特殊工艺锻造七七四十九天完工时,突然风起云涌,从空中滴下1780滴鲜血。

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

所以,有青龙偃月刀之名。

所以,有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

——后来,这把刀杀1300人,斩首480人。

关公有两件宝贝,一件是青龙偃月刀,一件是赤兔马。

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可日行千里,为将年轻将领吕布收归门下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

吕布得马后果然杀了原来的主人、义父丁原,投奔董卓、当了他的义子。

这匹马跟随吕布大展神威。

吕布虽勇猛,但却是个反复的小人,今天投这个、明天奔那个,最后落得连人带马被手下献给曹操,为曹操所杀。

后来,关羽为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靠了曹操。

曹操为拉拢关羽,将赤兔马赠给关羽。

书上的描写十分有趣:

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待到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便“挂印封金”、悄然离开曹操,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千里走单骑之行。

最精彩的当数关羽被曹操追赶,在桥上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的横刀跨马、威风凛凛的一刹那。

中国历,最出名的文人是孔子,而最厉害的武将是关羽。

崇文,拜孔子;尚武,拜关帝。

从福隆庄的过膛石和青龙偃月刀可以看出,藤县人有尚武的传统,由此出了不少名人:

明末有血泣山河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清代有英风凛然的太平天国四王李秀成、陈玉成、陆顺德、李世贤,现代有抗日名将石化龙、革命骁将李振亚。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共有100位在历有卓越成就的将军入选其中,而我们藤县就占了三位,他们是袁崇焕、李秀成和陈玉成。

(四知堂)

大家猜“四知堂”是哪四知?

对,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关于“四知堂”是有一段典故的。

说的是汉代的宰相杨振公曾当过教师,后连升四级任朝庭宰相后提拔了他的一个学生当官,学生连夜送来10两黄金搭谢,被杨振公拒绝,学生认为他不说出来没人知道,杨振公便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

”村里杨族后人为了纪念杨振公,并铭记振公廉洁奉公,传扬他清节长存的精神便建立了这座“四知堂”。

其实,全国凡是杨家的祠堂都有“四知堂”,反过来,只要看到“四知堂”,不用问,必定是杨家的祠堂。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四知堂屋檐的倒置的莲花瓣雕刻,出圬泥而不染的莲花代表清廉,所以杨家人特别推崇。

(从福隆庄出来,走往江边竹林,介绍窦家司传奇)

前面我们介绍过,窦圣封司是有一段传奇故事的,说的是唐代天宝年间,在这里的鹿坡岒有一个叫窦圣的四岁小男孩,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

由于父亲早故,随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

一天,一个精通堪舆的地师到附近游山寻穴,见天快黑了,就到窦圣家借宿。

长者见窦圣长得堂堂正正,灵气得很,还很有王者之气,就对他的母亲说:

“鹿坡岭上延峰之阳有一穴宝地,我现在把它点给你,葬这小孩父亲的骨骸,将来你家孩子必然大富大贵。

”窦母听了,深信不已,就按地师指点的去做。

地师又嘱咐窦母说:

“两年后坟前竹长,培其土,阳气益盛,你家必大贵矣!

第二年清明时,窦圣跟着母亲去给父亲上坟烧香,母子俩刚把香烛点燃,谁知一阵大风吹来,坟前的青竹被风吹倒,竹梢一扫,就把香烛给扫灭了,母子俩只好把香烛扶好,重新点燃,谁知,刚点燃又是一阵风,竹梢又把香烛扫灭了,再点,再扫,如此几次,窦母不由怒火中烧,一把扯住那些竹梢,用刀一砍就把它们砍断了。

就在刀落竹断之时,天地间突然狂风大作,昏天暗地,窦圣跟着竹子一齐卷到了空中,等狂风过后,窦圣已经不知所踪。

窦母见此,吓得嚎哭不止,这时,那位地师又出现了,安慰她说:

“你的儿子现在已经到了京城,在皇家御花园里受皇帝宠爱呢,他日,他一定会带你去享福的。

”窦母长哭不已,说:

“我不想去京城享什么福,我只想要我的儿子。

”地师听了,叹了口气说:

“你要是想你儿子回来,明年重阳的时候,你将坟前的青竹烧了,你的儿子就可以回来了。

话说窦圣被狂风一吹就吹到了京都御花园,当时皇上与皇后正在赏菊,看到有一个清秀的孩童跌坐在菊丛中,皇上很惊诧,便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在这里,窦圣便说:

“我叫窦圣,是鹿坡岒人,被大风吹到这里的。

”皇上再问,得知他还有个母亲,可是其它事情,小窦圣就怎么也答不上了,毕竟他还只是个5岁的小孩子。

皇上见他长得可爱,又很伶俐,自己又没有太子,便决定把他留在身边,教他读书,让他学习宫庭社仪等。

窦圣很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而且,人也乖巧,皇上、皇后和大臣们都很喜欢他。

过了一年,正值重阳节,皇上与皇后携窦圣和诸臣一起到御苑西岭登山赏景。

游兴正浓时,窦圣突然头疼滚地,闹着要回家见母亲。

皇上连忙叫来太医,命他就诊,可奇怪的是,所有的太医都来看诊过了,就是找不到病因,给窦圣吃了不少镇痛药也无效,窦圣还是双手抱头,哭闹头疼,口口声声要回鹿坡岭见母亲。

窦圣天天如此,寝食不安。

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皇上派出查实窦圣身份的六部司员回来了,禀奏皇上说:

“窦圣乃岭南苍梧郡镡津鹿坡岭人,只有老母在堂,父葬鹿坡岭扬幡地,去年在坟前拜祭,竹扫香烛,被狂风摄走,其母日夜思儿,听说有地师指点,只要在坟前焚竹,她的儿子就能回去。

”皇上一听,心里就明白了,看来窦对的头疼是与其母焚竹有关了。

这边窦圣得知母消息,头竟然立时不痛了,于是,他马上跪下,对皇帝、皇后说:

“多蒙皇上、皇后宠爱教育孩儿,恩重如山,孩儿没齿难忘,长大一定为皇上效劳。

”皇上、皇后见窦圣情义好,孝心重,虽然内心舍不得,但还是有意让他回乡见自己的母亲,可是又不好让他空手回乡,就一心要封他一个官职。

但无功如何封?

皇上想来想去,就命总管太监将各式御封印信的金龙玉盘托出,让窦圣自己从中领一个。

窦圣跪谢皇恩后,就来到金龙玉盘前,拿起了的那块金印。

窦圣不知道其实印越大官职越小,所以他拿的只是一方地方小官的印信。

皇上本想封他大点的官职的,但现在也不好说什么了,就命掌印司马上加刻“敕封布政司理窦圣印”几个字,并命六部各派一司员护送窦圣回岭南省母,并择地立司行使职事。

六名司员遵从皇命,便和窦圣择日启程,从京城下漕道过长江入漓水上西江进北流河,至思罗河口登岸。

六位司员看见此处两河交汇,群峰围绕,如磐金汤,在村民口中,他们又得知此处叫古寨,对岸叫古访,觉得这里是个好地方,一致赞赏定该处为司署驻地,在此建窦家司署衙。

之后,又飞布告示镡津(藤州)、铜州(容州)、苍梧、北流四县为窦家司辖地。

一切安排就绪后,六位司员又陪窦圣回鹿坡岭祭父,并把他的母亲迎回司署理事。

由于窦圣年龄幼小,就由六位司员和他母亲一起帮他协理政事。

窦圣得过皇上教化,也懂得为官清正廉明,重赏轻罚,重教化,感愚顽,兴水利,减赋税,所以他在任期间,风调雨顺,两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一派清平景象。

窦圣年渐渐长大之后,更加勤政,治理四县以仁德教化南蛮土著,兴学除弊,民风淳朴,声威远震,匪盗绝迹,一切归于皇化。

他做司官一共做了六十多年,最后累死在署衙里。

他死后,六位司员赶回京城,奏闻皇上,皇上念其政绩和德泽,就特地下诏“敕封护佑大皇窦圣爷”,并命人立庙塑像于窦家司衙街上。

庙里的刻匾上写着:

“护佑大皇庙”几个字,后来,后人又在庙里塑六位司员像在两侧,以崇德扬威,受人景仰。

大皇庙历代香火不绝,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周边各州、县的人都常来此祭拜。

窦家司自窦圣封司后,历代袭荫,至元朝后才由他姓继任。

至明正统年间岑溪人要求把司衙迁到三眼堡(今三堡),并集资兴建司衙门,但原来的印信刻的是“皇帝敕封窦家司”,无法更改,于是就另外刻了个印信,刻上“三眼堡窦家司”几字。

等司衙建成后,一帮人就大兴其鼓地择日迁署,谁知,司官刚上任坐堂,就头痛不止,连官戴也滚下台阶。

一连三天都这样,司官只要一上堂,一坐下来,就会马上头痛不止,司衙里其它人都惊骇万分,民众也是一片哗然,都认为这很不吉利。

,众司员只好簇拥司官乘船返回原窦家司署衙行使职事。

很奇怪,司官回到窦家司掌事,头痛的事一次也没发生过。

后来,到了明朝天顺四年(1460)八月,土匪胡赵成勾结大藤峡巨匪攻陷南北数县,烧衙门,杀掳官民,还夺走了窦家司印信。

当时,官府督领指挥张锦、王铭率官兵对这帮地匪进行围剿,最后,杀死了三十三个匪徒,夺回窦家司印。

但是,后来又经社会动荡,窦家司衙被毁后,这个印也随之失踪了,究竟现在在哪,还是个谜。

(竹林)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漫步在清幽的竹林里了,这里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很闲适、宁静和惬意的,要是早上,仍有雾气缭绕,阳光又从竹叶的缝隙里漏下来,金光微浮,云雾飘渺,更是写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竹子叫篙竹,南方多竹,有人住的地方必有竹,连苏东坡也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不但在寻常百姓家深受欢迎,就是在文人雅客那里,也是很有地位的,人格化的植物是中国文人人格的象征。

竹,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题材。

竹的外形纤细形美,四季长青不败,象征年轻;竹节毕露,竹梢拔高,被喻为高风亮节。

竹的特征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同时,竹节与节之间空心,是使人联想到“五蕴皆空”,充满禅机,是佛教“空”和“无”的象征。

竹叶发出的飒飒声,又似乎是神灵呼唤的信号。

在竹林下禅思,是灵修体验旅游的去处:

微风吹过,万竹摇空,滴翠匀碧,顿觉心灵澄澈,说不定你也能悟出“不是风动,不是竹动,仁者心动”。

郑板桥就因“衙斋卧听箫箫竹”而“一枝一叶总关情”,因“四十年来画竹枝”而独臻“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成格局”,而至“无法而至法”的境界。

晋时还有“竹林七贤”,唐时又有“竹溪六逸”,爱竹如斯,可谓不一而足。

大家还记得张艺谋拍的《卧龙藏虎》里竹林里那些精美的片断吧?

所以,在这样的竹林里行走,大家尽可以轻松感受,尽情想像,完成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

大家见过竹子开花吗?

看,这就是了。

我们都知道,竹子开花了,它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所以,平常是很难看到竹子开花的。

但在这片竹林里却能常常看到,这些竹子,它们宁可耗尽自己的所有,也要完成一次生命中最美丽的绽放,所以,这里的竹子不但是纤秀柔美的,也是刚烈与忠贞的,

(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北流河)

大家透过竹林往外看,外面这条清澈的河流就是素有“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之称的北流河了。

北流河又称绣江,发源自北流县塘屏寨乡石成猫村,在藤县县城注入浔江,全长24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73.91亿立方米。

大家也许听说过陆上丝绸之路,对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则了解得比较少。

其实,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三条丝绸之路,一是西方陆上丝绸之路,二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三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早在秦朝统一中国后,为推进对岭南的统治和拓展秦王朝的疆界,秦始皇派兵凿通了灵渠,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相通,接着又凿通鬼门关,使北流河与南流江相通。

这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便从京都(今西安)沿黄河经漕运溯长江入洞庭进湘水越灵渠,过漓江到现在的梧州,再从梧州溯浔江到藤州入绣江(北流河)达玉林过南流江到北海再通南洋。

汉以后,大批的黄金、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便是沿着这条水路抵达《汉书》中记载的合浦港,再经海道至东南亚、西亚及更遥远的国度。

宋代因辽、金割据,陆上丝路中断,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除了通过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外,很大部分沿北流河走合浦港这条路线。

《永乐大典》第二千三百四十三卷的《藤城记》中,曾这样记载,“广右之地,西接八番,南连交趾,惟藤最为还重要。

”可见古藤州在当时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同时,也足以证明作为岭南水道要塞,北流河在南北交往和中国通向海外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

同时,历朝的商贾、官员、军旅、流寓的雅士、云游的高僧、赶考的士子……这些人出入北流河,或休整、或留宿、或娱乐消遣,共同渲染着这条河的商业浓度和文化浓度。

由于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官府还在北流河沿岸专门设有驿站,如金鸡驿、双竞驿、道家驿等,驿站还派出团兵到河里巡守护航,在险要处设置关卡等,以保障官船、商旅的安全。

而这些驿站后来也发展成了商业重镇,人文荟萃,货物奇居,一派繁荣。

此外,沿途还曾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如北流河沿岸在唐代就有三大名阁:

容县真武阁,道家观音阁,藤州水月阁。

可惜,道家观音阁,藤州水月阁已在历代的战乱中被毁,现在只剩下容县的真武阁了。

北流河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水路交通的不便,陆路交通的不断发达,也随着几座电站大坝将北流河拦腰截断,这条流转了二千多年的“丝绸之路”,最终归于平静。

(东方狮王)

大家走了这么久也累了,现在,我带大家去看看在国内外鼎鼎大名的“东方狮王”的表演吧。

藤县民间素有舞狮表演的传统,逢节庆喜事之时,都喜欢舞狮贺庆,以示吉祥。

“东方狮王”狮队是一支在藤县禤洲岛上成长起来的农民狮队,可别小看这支农民狮队,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苦练了一身本领,把武术、杂技、技巧、体操、舞蹈等多种技术融于舞狮艺术当中,独创了侧空翻下桩、钢线前滚翻、钢线上一字腿,猿猴攀树,探峰攀崖等高难度动作和飞距2.8米,独桩挟腰转体450°绝技,达到了国家A级狮队难度的C级标准,技惊四座,堪称全国一绝。

在2004年7月马来西亚云顶举办的“云顶杯”第六届世界狮王争霸赛中,藤县狮队一出场,把桩柱一摆,就来了个先声夺人。

看到藤县狮队摆出来的桩柱,就知道这头狮在相同的距离内,一般的狮队要立27条桩,而藤县狮队只立21条桩,桩数少了,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必然增加,最远桩距竟达到2.8米。

其他狮队第一根桩一般高0.5到0.8米,便于狮子上桩,而令众行家啧啧称奇的是,藤县狮队的最矮桩就有1.3米,如何凭空跃上这么高的桩,令观众和其他狮队备感好奇。

一位澳大利亚狮队的队员当即吐着舌头说:

“这种桩太可怕了,给我20万我也不敢上!

”就在观众的期盼中,藤县舞狮队员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在高桩上扑、跃、跳、滚、腾、跨、探、挟、转、飞桩,整个套路动作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时而灵狮探险,时而雄狮抖威,一会儿又金狮倒挂、一会儿又醉狮独峰赏月、瑞狮闯悬崖攀绝壁、绝壁采灵芝,整个表演惊险绝仑,动人心魄。

狮队还一鼓作气,表演了2.2米往返180度转身飞桩,超极限的“1.93米单桩远距离飞桩”、“飞越2.8米天桥”等高难度动作,把狮子的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高难度动作一个接一个,精彩惊险技艺一环扣一环,使观众直看得眼花瞭乱、目瞪口呆,掌声、喝彩声一浪高于一浪,最终一举拿下第一名,并获得了“世界狮王”、“东方狮王”称号,中国舞狮第一次在国外赢得了冠军的荣耀。

此后,“东方狮王”狮队又多次在国内、国外各种赛事中夺冠,誉满天下。

现在,狮队不断壮大,石表山景区就是其中的一个训练基地。

2006年藤县的舞狮技艺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好,不用再介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东方狮王”的精彩表演吧。

(牛歌戏)

好,看完了“东方狮王”的表演,现在,我又带大家看一段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牛歌戏吧。

前面我跟大家提过,牛歌戏已被列为广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把“垦卒”征发到古藤县(史称“百越”),他们带来的中原语言与古百越语互相吸收,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的方言——藤县白话。

当时的人们就是用藤县白话唱山歌,驱赶牛干活,歌词由驱牛人自编自唱,这是最早的牛歌。

到了清朝,有人将歌词进行编纂,初步形成了歌唱的风格,并形成了在春节期间唱春牛的习俗。

经过大约2000年的传承和发展,藤县牛歌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戏曲音乐、唱腔艺术和表演程式,言语通俗,以唱为主,念白为辅,演出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事迹等传统故事,有生、旦、净、丑等角色。

唱词大量采用丰富形象的群众化语言,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双关等修辞方法,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如“请问双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