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精选文档.docx
《《观潮》教学设计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设计精选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潮》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观潮》教学设计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观潮》课文可以让学生们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素质教学目标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
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
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
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
观看。
潮:
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
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
“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
“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
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
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
“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
立刻。
人声鼎沸: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
若,好像,仿佛。
隐:
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
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
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
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看)看什么?
(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
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江面上是什么样的?
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画出来)
(2)学生议答。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
潮从哪个方向来?
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
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
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
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急到什么程度?
(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
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
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思考:
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
(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
板书:
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
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
“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
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
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
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
会说什么?
会怎样做?
(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
(8)学生议答。
(人声鼎沸,都在喊:
“潮来了,潮来了!
”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
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
说明什么?
(潮水大。
)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
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
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
3.思考:
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奇)奇在什么地方?
(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