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1597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docx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

 

()

 

来源: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础训练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及在其上生活的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和鼠等,它

们共同组成了()

A.种群B.生物群落C.食物链D.生态系统

2.农田生态系统属于()

A.草原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食物链和食物网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产者和分解者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群落中化学能的是()

A.蚯蚓B.小麦C.硝化细菌D.酵母菌

5.能加快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空气

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们能够()

A.吸收代谢废物并释放氧气B.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C.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8.完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无机环境

 

9.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蝗虫B.蚯蚓C.蜘蛛D.蛇

10.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生产者

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甲乙丙丁

1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

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13.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

(3)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A.水鸟B.水绵C.水藻D.腐生细菌、真菌

(4)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水藻数目,淡水虾数目。

能力提升

14.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17.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

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郊游的机会,对当地某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

他们发现水稻田中有稗草等杂草和蝗虫等动物。

蝗虫、田鼠以水稻、稗草为食,蛙以蝗虫为食,蛇既吃田鼠也吃蛙。

分析回答:

(1)请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补充完整。

 

(2)蛇在此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能利用数学方法对他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发展要求

尝试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

基础训练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D.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

2.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

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3.下表为一个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能量

种群

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6

下面符合这四个种群所构成的营养结构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乙乙

C.甲丙D.甲丁

丁丙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4.以下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的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

A.猫头鹰和食虫昆虫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D.食草昆虫和青草

6.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

A.100kgB.44.5kg

C.25kgD.15kg

a

b

c

7.右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

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

下面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相符合的是()

①草②大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

A.①→④→⑥B.①→③→⑤

C.②→③→⑤D.②→④→⑥

8.下列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③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④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输入下一个营养级是伴随着有机物的转移进行的⑤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可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10.某个沼泽以网茅属植物和藻类为其主要的自养生物,下图是这个沼泽每年每平方米能量流动的数据(单位:

kJ)。

如下的数据支持下面说法中的()

呼吸损失754

A.网茅属植物大约固定了入射到那里的太阳能的2%

B.网茅属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为每年每平方米144898kJ

C.藻类在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转化为自身物质方面比网茅属植物效率更高

D.大约40%的太阳入射能量被反射了

11.科学家对某水库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下图所示的数据[单位:

J/(cm2·a)]。

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J/(cm2·a)。

(2)由上图分析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草食鱼类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同化能量的。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2.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食肉的“黑鱼”,这些做法的目的是()A.保持生态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

13.若使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发展,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人类决定种养生物的种类B.由人类进行播种、施肥

C.经常进行锄草、松土、治虫等田间管理D.延长食物链,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4.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杂屑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

能力提升

15.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十分丰富,1925年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等家畜,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后来从亚洲引进专以牛粪为食的蜣螂,又使澳洲草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测定若牛吃100kg牧草,就能使体重增加10kg,若按这种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则从牛体内流入蜣螂体内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及牛的同化量转变为蜣螂的同化量分别为()

A.0kg,1kgB.10%,1kgC.10%,2kgD.0kg,0kg

16.如果一只老虎的食物有1/2来自初级消费者,1/2来自次级消费者,假如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老虎每增加2kg的体重,约消耗植物()

A.1500kgB.1100kgC.1750kgD.1250kg

17.如下图所示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和结果。

A—E表示生物成分按营养功能的归类群体。

Pg表示总同化量,Pn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

请分析回答:

  (表中GP换成Pg,NP换成Pn,单位换成kJ/((m2•a))

 

(1)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

(2)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有__________未被消费者同化。

(3)该生态系统中没有更高营养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的Pn不足以维持

更高营养级的存在。

人直接以植物为食,供养的人口更多,从能量流动的特点看,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左图是某农场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

 

(1)图示可否称为生态农业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若要充分利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就要改进该系统,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

(3)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该系统的______稳定性较低。

(4)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人也是该系统的一员,请在上右图中用箭头标出能量流动的过程。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能概述完全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能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能针对问题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

和方法,并重视实验中各阶段的反思和总结,初步具备独立或合作进行

科学探究的能力。

3.体验物质循环的存在。

发展要求

1.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基础训练

(一)碳循环

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

A.单向的B.逐级递减的C.往复循环的D.快速运动的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

A.碳酸B.碳酸盐C.二氧化碳D.碳水化合物

3.在局部地区的暴雨会使提供特定生态系统的氮、磷、钙的量受到限制,而提供给该系统的碳量很少出现这一问题,其原因是()

A.生物体不需要多少碳B.植物用阳光和水分就能制造自身的碳

C.植物能很好地吸收土壤中的碳D.氮、磷、钙来自土壤,碳主要来自空气

4.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

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6.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

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

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

7.解决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CO2的植物B.进行人工降雨

  C.控制CO2的排放D.减少氟里昂制品的使用

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填图中字母)所表示的作用来

实现的。

(2)图中A、B、C过程都是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实质上都是表示生物的

作用。

(3)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进行A过程的生物属于。

(4)“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图中(填图中字母)过程加剧所导致的。

(5)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无机环境生产者无机环境生产者

A.↑↓B.↑↓

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消费者

无机环境生产者无机环境生产者

C.↑↓D.↑↓

分解者←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

10.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碳元素除了以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外,还能以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2)在该生态系统中,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用做沼气发酵或培养食用菌,而不是采用焚烧的方法。

请你谈谈这样做有哪些意义?

能力提升

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

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是自养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中包含了大气中的CO2库

12.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的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的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剌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f

13.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右图

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

确的是()

A.夏季,a>b+c+eB.秋季,e+f

C.春季,g=b+e+fD.冬季,d>c+f

14.完成下面有关能量流动与碳循环关系的概念图。

(图中3处呼吸后面加上作用)

 

15.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6)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

的重要作用是。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kJ/(cm2·a)。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的

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和%。

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散失,同时由于生

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的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

图中D是,通过它们的和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动中的重要作用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发展要求

基础训练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利用的信息是()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生物信息D.行为信息

2.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

这种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B.行为信息C.化学信息D.营养信息

3.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 )

A.雌蛾分泌性激素B.工蜂跳“8”字舞

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

5.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孔雀开屏主要是( )

A.雄鸟向雌鸟展示美丽的羽毛,引诱雌鸟

B.雌鸟向雄鸟展示美丽的羽毛,引诱雄鸟

C.孔雀发怒的时候

D.孔雀发现敌害的时候

7.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适当时期()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

8.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仍可正常生存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9.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10.下列不属于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措施的是()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害虫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能力提升

1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荧光

C.雄鸟的“求偶炫耀”D.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12.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

13.下表是交替地暴露在红光和远红光下莴苣种子的萌发率(26℃下,连续1min的红光和4min的远红光照射,R—红光,FR—远红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光处理

萌发率%

光处理

萌发率%

R

70

R—FR—R—FR

6

R—FR

6

R—FR—R—FR—R

76

R—FR—R

74

R—FR—R—FR—R—FR

6

A.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

B.相同方式的光照处理时间越长,莴苣种子的萌发率越高

C.莴苣种子萌发率的高低以最后一次曝光的光波长为准

D.光是莴苣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远红光下萌发率高,红光下萌发率低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D.有些金丝桃属植物,能分泌一种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的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5.昆虫之间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公里外面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

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

将某昆虫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

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3:

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掉,再将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4:

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昆虫具有性。

(2)实验1与实验2比较说明。

(3)实验2实验3比较说明。

(4)实验4汽油的作用是,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

(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做法: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发展要求

基础训练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下述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

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温室效应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2.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A.昆虫的繁殖能力较小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

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温带阔叶林D.北极苔原

5.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