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docx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小学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
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一、新课标强调读书与背诵。
1、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强调读书与背诵。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读书与背诵。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这是新课标里关于阅读评价的建议。
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诵读兴趣,让语文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尺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重视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的规定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这一板块的重视。
1、增加有关“识字、写字”的两个字表。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要求不变,但“会写”的字在各学段的数字有变化。
概括地讲,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量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2、调整识字量。
新课标增加了两个字表。
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课标建议,在低年级阶段“先认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在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当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
3、对识字教学的认识有变化。
在课标(实验稿)“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提法。
4、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在课标(实验稿)里,仅是第一学段有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而新课标里每一学段都有这一条。
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
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增加一段了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提出: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要求每一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在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5、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详尽,尤其是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比如“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对考察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在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的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还提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
”强调“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
新课标固然美好,但实施才是关键。
我们只有本着新课标的理念和宗旨,坚定不移地走课改道路,语文教育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2
我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
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
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
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
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生活即课堂。
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
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
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
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
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
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
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
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
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在注意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自觉恰当地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思维、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探究性地自主读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书”,还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和多次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体验美感。
六、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讲真话、讲心里话,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健康发展。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4
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20__版作出如下描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事实上,在老课标中,要求这一年级段学生会写20__个左右汉字,在会写字数量上,“新课标”减少了400个。
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虽然会写字量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
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
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
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2.阅读与写作
除了对汉字的识记和读写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关于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重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__和材料的机会,并强调阅读材料一定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性__,新闻报道、随笔、杂谈、图表、宣传手册,包括各种说明性、论说性的__等在内的广泛的多样化的读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经常用到的都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
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
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3.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
现在教师还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厌烦语文。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
《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上语文课的准绳。
语文是国语和国文的合称,是传承和发扬,是面对面的交流,是思想火花的传递。
时代在发展,语文课的变革是必然,《新课标》成为指路明灯。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语文素养?
即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融合。
本书的讲述是非常有序的,分四个章节“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每个章节有分三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纵向贯穿。
我的收获和感想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语文教学有方有度
新课标给我们探索了很多方法,也做了比较,让我们知道以前思路单一,现在讲究灵活多元。
例(四年级):
原来就一个问题讲述是: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现在同一个问题讨论是:
不是什么?
这可能怎么样?
为什么不是那样?
现在同一个问题拓展是:
可能是什么?
是你可能怎么样?
原因是什么?
由上面的问题看出,老师是课堂主导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才是主体地位。
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地发问,有正确的方法即有方。
“度”即语文教学的深浅度。
在学生适合的年级段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不能超标,让学生学习太多的东西。
低年级关注的是兴趣。
用多认少写,认写分流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的愿望,遇到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等等。
本书对识字还有一些方法比如“课堂指读”“背诵”“及时巩固”。
课文中“我会写”和“我会认”不少老师混为一谈,让学生练习写,让学生原本的好奇变为恐惧。
又比如说:
第三章习作,指导我们降低要求和难度。
新课标从没有采用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字眼儿,而是用“留心观察”“乐于运用”“愿意与他人分享”不拘形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去感受的文字。
这一切的实现,无不建立在学生对习作有兴趣的基础上。
将自己的心声用笔“说出来”。
平时应该这样培养学生,让读者有收获,就算成功,而不刻意强调“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只有循序渐进的引导就行了,初学不强调面面俱到。
不拘形式与正确引导就要有一个“度”。
把握好了学生整体水平就提高,把握不好就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或者让学生感觉门槛高过不去都是没有研读新课标的事。
再有在新课标指导下,在测试中也有放宽尺码,评分标准也要按标准来。
二、新课标的指引方向
1、坚持语文素养2、注重实践性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4、坚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我们常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实践的对象不仅仅限于课本,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光盯着课本啃面是很窄的,俗话说: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和他们平等对话,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放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场合,给学生“创”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只要学生能读懂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分析,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解问题,养成这样的习惯。
在第三章阅读中,我领悟了阅读要带有目的性,才能选择读法。
精读、略读、浏览、朗读、默读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方法的安排,反映出阅读教学的理念在发生变化,将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做为阅读教学目标,不单单是阅读方法的扩展,更意味着阅读的范围和阅读量也将发生变化,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方法的选择,在有问题要回答时精读,在了解大意时要浏览,在表达感情时要朗读,需要记住背过时要怎么读,因人而异。
三、提倡“大语文”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出发点,强调语文课程内部的整合,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整合,以促进学生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
把语文课堂扩展为整个现实生活世界,把语文学习变为学生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