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1348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docx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

汉中市陕飞二中王方

案例欣赏:

《灰姑娘的故事》

中国版: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

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

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

预习了。

(齐声)

老师: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

哪年出生?

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

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

(私下嘀咕)

老师:

(自问自答)

老师:

好,开始讲课文。

我们先开始分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

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第一段是前言,中间是情节发展和故事缘由,最后一段是结语。

老师:

非常好。

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意义考不考?

老师:

一般都要考,即就是我们的考试不考,统考也可能考。

一定要掌握。

老师:

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

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

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

无人应答。

老师:

(自问自答)

老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灰姑娘》这一课,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和它的教育意义。

同学们都非常受启发,我们还学会了一些遣词造句的方法,希望大家下课后认真复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争取在这门课的考试中,不丢分,拿高分。

美国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

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

不喜欢哪一个?

为什么?

  学生:

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

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

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

如果在午夜  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況?

  学生:

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

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

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別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

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你们一定要诚实喲!

  学生:

(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

为什么?

  学生:

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

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別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们明白了吗?

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

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

对,你们说得很好!

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

是的!

老师:

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

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

(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

(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

天哪,你们太棒了!

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

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真棒的老师!

此为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反思感悟:

美国的教育就像是一个圆,由一个点随意向四周各个方向拓展;而中国的教育更象一个正方形,向外的拓展,局限于少数的设计好的几个方向。

这样的教育方式,必然制约了中国的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中国的教育目前还是一种应试教育,除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还应当注重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呢?

如何改变现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总体要求: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注重基础性

“课程性质”中提出: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

“课程目标”中提出:

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建议”中提出: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2.突出以学生为本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

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

“教学建议”中提出: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

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3.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

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

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4.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

“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

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

“教学建议”中提出: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评价建议”中提出:

应根据评价的任务和对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1、问题式教学设计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案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上初中后,同学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小学时学习不如你的同学,到了初中后可能比你学习好了。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做呢?

(教师有意识地停顿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以前不如自己的西方国家,当时的清朝人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样面对这一现实?

二、洋务运动概况介绍

师:

如果你是教师,你如何向同学们介绍洋务运动的概况?

然后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是最好的老师?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不少学生借助表格、知识图表等形式,加上简洁的语言,比较简明地介绍了洋务运动的有关情况。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以做个好老师为引子,激发了学生的求胜的念头,使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了学习效率。

师:

老师让同学们课前搜集有关洋务运动评价的文章,根据你掌握的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学生从其目的、内容、作用、实际效果等方面对洋务运动进行了评价,他们的论据可能还不充分,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方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公车上书。

师:

维新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

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这一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归纳的逻辑方法,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原因。

四、百日维新。

师: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编演了历史课本剧,哪个小组愿意为同学们表演一下,来一个才艺展示呀?

在看表演的同时,希望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变法?

(2)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同时做到了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使学生主动地去搜集历史信息,自己完成了对历史的学习,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

师:

变法最终演化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

我们应该怎样来向谭嗣同学习?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问题设计者始料不及的,一开始老师只是想让学生学习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听到政变的消息后,谭嗣同留下来——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梁启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流亡海外。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老师抓住契机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讨论,最后形成了三种观点;有的同学赞同谭嗣同的做法,主要理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以死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一种观点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做法,主要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全性命,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一种观点认为两种做法都有道理,他们的做法都有合理的成分在内。

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会了一些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需注意的问题:

(1)问题设计要有新意

①同一问题:

从不同侧面提出

案例:

讲授《美国内战》一课时,可提问: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但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但是,若换个角度地发问:

“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②同一问题:

从反面提出,正话反说

案例:

“有人说:

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如果没有巴黎和会,就不会有五四运动,请用史实对两种说法加以评价”。

这种正话反说,不仅有新意,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问题设计要具有严谨性

如再讲“人类起源时”提问:

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3)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案例:

在讲《原始农耕文化》时,教师提问学生:

原始先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

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

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宠物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

小动物多可爱好玩!

先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

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

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

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先民最早的动机。

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

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2、情景引入式教学设计

案例1:

在学习距离学生常识较为遥远的《汉谟拉比法典》时,要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可以从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入手。

歌曲:

周杰伦《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播放完Flash《爱在西元前》,引导学生分析歌词:

①《汉谟拉比法典》是哪个古文明的成就?

②它以什么材料作为载体?

③它颁布的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

④“祭司”“神殿”说明这个文明具有什么特点?

⑤“底格里斯河”与这个文明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⑥这个古文明的语言真的难解吗?

⑦《汉谟拉比法典》只是一段“永垂不朽的诗篇”吗?

由此导入《汉谟拉比法典》。

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谟拉比法典》石柱顶端的雕塑,引导学生理解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君权神授”的概念,从而对《汉谟拉比法典》产生深刻而正确的认识。

案例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案例3《美国独立战争》

3、体验式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体验,对于强化其学习意义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验就是学生的主观感受。

而所谓“体验式学习”,主要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心反应或内在感受”。

换言之,体验式学习重自主反思、重内心反省。

因此,体验式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指通过“感知-----内省-----外显”等三个基本环节,来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体验、感悟和探究中,逐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

《我们的远古祖先》

北京实验中学的王宏伟老师在《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教学中做了尝试。

一、总体设计

本课总体设计为学生对远古祖先的“拜访”。

拜访就是要“亲眼”看一看远古祖先的活动(实际上是反映远古祖先活动的历史材料)。

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拜访”的形式和内容。

形式新颖、内容生动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洞穴中的祖先─────→定居的祖先─────→传说中的祖先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黄帝像

北京人用过的石器   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尧、舜、禹的传说

动物骨化石上的黑迹  半坡人出土的骨制鱼叉和鱼钩

山顶洞人的骨针和“项链”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炊具

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以教师给学生做“导游”,引导学生“拜访”的形式展开,有时是教师展示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和探究,有时是学生自己上计算机操作,详细观察材料,三五个同学一起讨论,然后向大家提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观察──体验与探究──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过程轻松、活泼。

请看其中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大屏幕定格“洞穴中的祖先”)……

 

师:

在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洞穴中,还发现了一些黑乎乎的动物骨骼化石。

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图片,推测一下,这动物骨骼化石为什么是黑的呢?

生1:

是不是时间太久就变黑了?

师:

大家看过恐龙化石吗?

那时间更久啊,是黑成这个样子吗?

生2:

我看像是烟熏火燎过的骨头。

师:

有道理!

我们试一下,用火烧一块骨头。

(Flash演示)

师:

大家再想想,生活在几十万年前的祖先,怎么得到火呢?

(学生纷纷猜测,略。

师:

再想像一下,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纷纷抢答:

野兽见了火就吓跑了;火能取暖、照亮山洞;烧过的野兽肉好吃、好消化,人就少生病;保管不好,火也会伤着人……)

师:

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接受了大自然的赐与,使用火改善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加快了他们的进化过程。

又过了几十万年,大约1万8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这在人类进化史上可是了不起的进步啊!

片断二(大屏幕定格“定居的祖先”)

师:

大约五千至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由野外生存进化到定居生活,他们住上了房屋。

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幅图,这都是根据遣迹复原的房屋。

大家听清楚:

一个是长江流域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一个是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

谁能区别出来?

生1:

用木头支架起来的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陷入地下一截的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的。

(师指图插话:

这叫干栏式,这叫半地穴式。

师:

说得对!

能不能说说理由,凭什么做出这样的结论呢?

体会一下,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为什么要把房屋造成这样?

生1:

假如我是河姆渡人,我想房子架起来能防潮,上面能通风,因为那地方潮湿。

生2:

长江如果发水,水可以从下面流走。

生3:

房子下面可以养鸡鸭猪什么的,我去过南方,看见现在还有这样的两层房屋。

师:

看来大家想得挺周到的,很有道理。

那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为什么建成半地穴式的呢?

他们不怕潮啊?

生4:

西安那个地方不是黄土高原吗?

干燥少雨,至少那个时代是不怎么下雨吧?

不然半坡人也不敢这么造房子呀!

师:

那也犯不上非建成半地穴式呀,上来下去不方便,也怪黑暗的。

再想想,你要是生活在那个时候,谁能说服你这样造房子?

生5:

我知道了,那地方冬天冷,半地穴式冬暖夏凉!

师:

是吗?

谁有这样的体验?

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学生抢答:

楼房的地下室,还有地铁,还有……)

师:

看来同学们比我们的祖先更聪明了!

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从刚才咱们大家对南北两类远古建筑分析,大家能悟出什么道理?

(学生怔了一下,开始交头接耳议论)

师:

我给大家一个提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概括起来就是:

人要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片断三(大屏幕展示: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师:

这是河姆渡出土的骨制器物,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的,长约20厘米。

大家观察思考一下,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生1:

像盛饭用的铲子。

师:

谁家盛饭用这么大的铲子?

(学生笑)再说,这还有两个凿空的孔,盛东西会漏吧?

(学生笑)

生2:

可能是干活的工具,比如挖土什么的。

师:

有道理,可远古祖先怎么用这个东西呢?

仔细观察,再想想看。

生3:

绑上一根木棍!

师:

那当然好用多了,我们试试?

(用幻灯片演示,拖出一根木棍)怎么安上呢?

生4:

那不是有两个孔吗?

用绳子穿过去绑上。

师:

真聪明!

我们做做看。

(用幻灯片演示)这就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用的骨耜,是一种翻地的工具。

师:

河姆渡出土了好多这样的东西,半坡那里更多的是磨制的石器。

这似乎也能说明点问题?

假如你是位考古学家,会做出什么推论呢?

(学生议论,发言:

南方土地湿软,用骨耜挖得动,用着省力;北方土地干硬,用这样的东西肯定不行,所以要锋利坚硬的石器。

师:

大家的推论有道理。

对不对,可以回去做个实验试一试。

评析:

本课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学习方式新颖,趣味盎然。

上课成了“拜访”,作为初一的孩子,他们兴奋不已。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似乎成了远古时代的人,在那样的环境里亲自体验当时的生活,在理解问题的同时,也体会到祖先的智慧和淳朴的情感。

第二,问题的启发性。

教师“把问题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未来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能在答案和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问题的设计深入浅出,有的问题蕴含着对历史的独到见解,比如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很有新意。

4、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是一种寓于了课程新理念的教学过程设计,这种教学方法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合作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可见,在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案例1《文字的演变》

 

案例2:

以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就两个,一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二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大部分老师在授课时会设计下面的活动:

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8分钟)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比较表

这个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中区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异同,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这两个重点内容的记忆。

但由于缺乏趣味性,再加上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所以独立完成的情况较差。

面对此情况,有位老师在第一单元复习课上,针对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几个重点内容,重新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活动:

玩游戏——请帮助你手上的小朋友,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

(活动介绍:

课前老师将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点(50个)做成小纸条,打乱,分成六份,分别装在六个信封里。

课上老师将黑板分成四块,用吸铁石分别贴上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然后让每个小组领走一个信封,小组长打开信封并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并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信封里的“小朋友”找到“家”。

 

小组讨论,积极查阅课文学生踊跃上台展示

同样的知识点,活动设计从填表改为玩游戏后,教学效果好了很多。

学生在小组讨论,查阅课本或练习册,上台归纳等整个活动都非常积极活跃,而且手上的小纸条基本上都能正确的贴在相应的位置,这说明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虽然这个活动设计,尤其是“请帮助你手上的小朋友,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这种语言显得比较幼稚,但却符合了初一学生好玩、好动、感性的特点。

试想一下,如果改为“知识归纳”之类的较理性的活动题目或语言设计,这样虽显成熟,但很可能又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很可能跟新授课时让学生填写表格活动的效果一样了。

所以,历史课堂活动设计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反思困惑:

1、究竟多少同学分为一组合适呢?

2、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分配?

3、学生和教师在探究中如何定位?

4、合作探究活动究竟如何组织?

5、辩论式教学设计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认知学习,而辩论式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说明己方观点的理由,学生要翻阅大量的图书和资料,经过同学老师的探讨、切磋形成清晰的思路,在课堂上团结队员协同作战,随机应变去争取胜利。

这个过程,学生会学到学习的方法,增进对知识认知,获得师生间的情谊,同时辩论能直接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的追问,对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的深度思考。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案例

知识与能力

(1)根据课本的人物、事件及相关的内容作为此活动课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史料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筛选材料的能力

(5)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

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

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2.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3.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

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4.辩论的规则

(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2)辩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