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088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docx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

 

兰州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

 

二级学院名称(盖章):

商务传媒学院

二级学院负责人(签字):

杨晓峰

编制时间:

2014年5月15日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2015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时间考试。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传播

第一节传播的概念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

★“传”包含的意思有:

  宣扬,流布。

“知而非传,不仁也”(《礼·祭统》)

  传授。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转送。

“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表现,流露。

“传神”。

★“播”包含的意思主要有:

撒、布种;分布、分散;传 扬、 传布;流荡、迁徙等。

★中文的“传播”侧重单向行为。

★英文的Communication侧重双向行为。

关于传播的一些代表性观点:

1、“共享”说(施拉姆)

2、“影响”说(霍夫兰)

3、“反应”说(史蒂文斯)

4、“互动”说(格伯纳)

5、“过程”说(德夫勒和丹尼斯)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第二节传播的基本分类

一、自我传播(人内传播/内向传播)

1、这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与自身进行的“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传播是一个内向过程.人们无论接受外在或内在刺激,都要经过其人格、价值观、知识、信仰、和态度的过滤,从而使它有意义。

⏹当我们对内外刺激作出评价和反应时,内向传播就发生了。

二、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功能

⏹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约哈里窗口)

⏹4、满足情感需要

“约哈里窗口”

(约瑟夫·鲁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设计)

自知自不知

人知开放区域盲目区域

人不知秘密区域未知区域

人际传播的特点

1、双向交流。

2、双重手段。

3、互动性强。

4、情境性强

人际传播的语言符号

⏹声音语言:

人际传播和自我表达的最基础媒体。

⏹书写语言:

人际传播最常用的沟通工具,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

人际传播的非语言符号

⏹1、显示自我情况

⏹2、强调和补充语言

⏹3、替代语言

⏹4、表示人际关系状态

三、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内发生的传播或社会组织同外界进行的传播;二是指无组织的一群人集中在一起所发生的传播,即所谓的“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组织内传播的信息主要流向(正式渠道)

⏹1、下行传播。

⏹2、上行传播。

⏹3、平行传播(横向传播)。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规形式(非正式渠道)

⏹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一种特殊的现象——小道消息的传播

组织(外)传播的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组织(外)传播的信息输出活动

⏹1、公关宣传。

⏹2、广告宣传。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四、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传播机构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广电)向社会上一般大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传播机构。

⏹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受众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信息流向基本上是单向的

⏹6、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传播控制问题)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的功能观

⏹4、拉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

(1)监视环境

(2)协调社会

⏹(3)传授文化

赖特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施拉姆的功能观

(《人、讯息、媒介》1982)

(1)政治功能。

(2)一般社会功能。

⏹(3)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第二章传播者分析

第一节大众传播者

一、大众传播者的出现

⏹1、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专职化的传播者

⏹2、在奴隶社会兴盛期和封建社会早期,以传授学说、知识、方略为职业的传播者大量出现。

⏹3、从封建社会中期开始,专职传播机构大量出现。

⏹4、资本主义阶段:

①报纸打破了封建专制的言论禁锢和愚民政策;②专职传播者内部出现了广泛而细致的分工;③电子媒介的兴起使职业传播者队伍分工越来越细,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类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5、在现代社会,职业传播者广布各行各业。

⏹定义:

那些在专门化的传播机构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人就是大众传播者

二、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1、群体性

⏹2、专业性

⏹3、机构性

三、大众传播者的任务

⏹1、收集信息

(1)目的性原则

(2)准确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时效性原则

(5)相关性原则

⏹2、制作讯息(信息符号化)

⏹3、发送讯息

四、大众传播者的权利

⏹1、编辑权

⏹2、知察权

⏹3、著作权

⏹4、秘匿权

⏹5、安全保护权

第二节大众传播者与“把关人”理论

大众传播者处于“总开关”的位置上,决定着什么可以被传播以及怎样传播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该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

⏹2、在勒温研究基础上,美国学者怀特在研究一家非都市报的电讯编辑时采纳并运用了守门人概念

⏹3、把关人绝不只是处在一个位置上,有众多的门区和“守门人”

⏹4、大众传播者的职责并不在于被动地“看门”或“守门”

第三章受众分析

第一节受众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分类

“受众”是指大众传播活动的受传者或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者和大众传播内容的使用者。

1、按人口学要素进行分类

2、按受众的文化素质\修养进行分类

3、依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所关注内容的范围进行分类

4、按照传播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特点

1、人数众多

2、分布广泛

3、成分复杂

4、相对独立

5、流动变化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群体压力理论认为,群体对受者个体特征的影响,表现为四方面:

(1)信息与群体的关系。

(2)受者与群体的关系。

(3)群体的亲和度。

(4)群体的约束力。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1、麦奎尔(批判地)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

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该观点基于三种认识: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

(2)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

(3)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2、麦奎尔指出其问题:

⏹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买方”关系

⏹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therighttocommunicate)

⏹2、知晓权(therighttoknow)

⏹3、传媒接近权(therightofaccesstomassmedia)

第三节受众对讯息的选择行为

一、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

1、 就年龄而言

2、 就教育程度而言

3、从人格结构而言

二、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

1、选择性注意

2、选择性理解:

今天的人都会迷惑于古代画像中的朱元璋为什么会那样的截然不同。

因为古代的美术虽然承担着记录历史的功能,但其背后也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图1中的朱元璋面部较瘦,现象欠佳,似乎保留着农民阶级的本色,而图2则是正宗的皇帝形象——画家主观和个性的介入必然会损害历史的的本来面目。

绝大多数的画家都愿意而且只能把皇帝描绘成一位正襟危坐,威风凛凛、仪表堂堂的天之娇子。

3、选择性记忆

4、呈现鲜明的“个人差异”的原因

⏹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认为,造成个人差异的根源在于:

⑴个人心理结构不同;

⑵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

⑶认识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

⑷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⑸通过学习形成的预存立场不同。

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赫卓格认为:

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人们喜爱知识竞赛(娱乐)节目:

①竞争心理需求

②获得新知的需求

③自我评价的需求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一文归纳了一些普遍性的读书动机:

①“实用动机”

②“休憩动机”

③“夸示动机”

④“逃避动机”

⏹贝雷尔森《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的论文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②日常生活工具

③休憩手段

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⑤社交的手段

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英)麦奎尔等人归纳了各类电视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抽出了它们之间共同的四种类型:

①心绪转换效用

②人际关系效用

③自我确认效用

④环境监测效用

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重要意义

①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具有某种“能动性”

②强调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③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适度效果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