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2.docx
《中考物理实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实验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实验2
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1、基本仪器的使用班级姓名
学会使用:
刻度尺、温度计、秒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压强计、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
1.如图1中(a)是用刻度尺测量一透明胶带的宽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胶带的宽度是cm;图(b)中温度计的读数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图(c)中物体的质量是g。
2.如图2所示,读出各测量仪器所示的数值:
甲;乙;丁。
3.如图3所示,一个同学正在使用天平,试指出他的操作中的3处不当之处,试写在图画的下方:
(1);
(2);(3)。
4.在使用测电笔的几种做法中(如图4所示),哪些做法是正确是()
5.如图5所示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其所示的读数分别是V,A。
6.如图6所示是测量的仪器,通过观察从仪器面板可以得到:
使用该电能表的用户用电器的总功率最大为___________,电能表表盘转了500转,用户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___。
7.如图3-7电阻箱的变阻范围是______________,此时的阻值是____________.
8.图11是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标有“10Ω1.5A”滑动变阻器。
10Ω表示___________,1.5A表示______________,将它连入电路,移动滑片P,可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此变阻器是通过改变电阻丝的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如果将图示的变阻器连入电路,使滑片向右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变小,应将两点接入电路中。
二、观察性实验
1.著名英国名科学家在1666年做了一个实验,揭开了颜色之迷,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如图7所示,这条光带的颜色是按ABCDEFG排列的,A是红B是橙,G是紫,CDEF分别是。
在这个实验中,光通过三棱镜,实质发生的是光的现象(填“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图8所示是类似课本中出现的实验现象,请仔细观察下列图示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是;
(2)能够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实验是;(3)实验(a)所示的现象说明。
(4)实验(e)所示的现象说明。
3.小明和小华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
(1)小明和小华实验中的错误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③
(2)小明和小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所示。
则图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下表是小明和小华改正实验装置后,实验时所记录的一组数据,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4.如图10所示,用力拍巴掌时,两手都觉得疼;两个载有磁铁小车靠近放开后,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小华同学穿着旱冰鞋用力向前推墙,她将,这些现象说明的共同规律是。
5.在手背上涂些酒精,会发现酒精变为态,同时手背涂酒精处感觉到有点凉,这说明了。
6.在温水上方分别盖上盛冰的蒸发皿和盛烫开水的蒸发皿,会发现盛的蒸发皿底部有水滴,这说明气体(水蒸气)液化要。
7.如图11所示,在注射器中放少许乙醚,向外拉动活塞时,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再推压活塞,液态乙醚又出现了,这说明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8.当用洒精灯微微加热碘锤下部时,会看到碘锤内部出现,而固态的碘颗粒将(填“逐渐增加”、“逐渐减少”或“保持不变”),这个过程中,碘颗粒的状态是由变为。
9.用铁钉能在石蜡上刻画出痕迹,这说明。
10.观察现象:
某班同学先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再用酒精灯给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罐口,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自然冷却,观察现象。
同学们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
11.观察现象一:
图12是你很熟悉的物理演示实验,请写出你从图中观察到的两个现象及其对应的物理知识。
[示例]现象:
塑料片飞出后会下落。
物理知识:
塑料片受到重力。
(1)现象:
物理知识:
(2)现象:
物理知识:
12.图13表示撑杆跳高运动的儿个阶段:
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
在这几个阶段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⑴助跑阶段,运动员做功获得能;
⑵撑杆起跳阶段,运动员的___能转化为能和能;
⑶运动员越过横杆后,运动员将_________能转化_________能。
13.如图14所示是课本中所做的实验,其中能说明“电生磁”的是;能说明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是;图(a)所示的实验是为了说明;图(d)所示的实验说明。
14.如图15所示的四个实验装置中,
(1)用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2)在所示的现象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15.实验室有一种电池,小刚为辨认其正负极设计了几种方案(如图16),其中不可以判断的是()
16.如图17所示,将一张卡片对折,在开口的一边剪两刀,然后将橡皮筋套在开口边,就做成了一个会跳的卡片,使这张卡片跳起来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
卡片能跳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
8.如图18所示是一个家庭电路中常用的五孔插座,其中A孔应接线,B孔应接线,C孔应接线。
17.如图19是王强同学在研究性活动中为仓库设计的一种防盗报警器,其金属踏板放在仓库门口,两个灯泡都在值班室内,观察电路可知这个报警器的工作过程是:
有人踩上踏板时:
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踩上踏板时:
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性实验
一、直接测量
用测量仪器,通过观察直接得到物理量的结果(在观察实验已经介绍)。
长度、时间、液体体积、质量、力(拉力)、温度、电流、电压等个物理量通常可以用相应的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出来,这些测量是初中所有测量的基础。
二、间接测量
用测量仪器,通过观察先得到中间物理量,再依据一些原理,计算出结果。
1.一般间接测量:
利用基本公式、关系式,较为简单和直接的测量,见下表所列。
物理量
依据公式
测量工具或说明
速度
v=s/t
刻度尺、秒表
密度
ρ=m/V
天平、量筒
压强
p=F/S=mg/S(人对水平面)
台秤、刻度尺(根据具体问题而定)
浮力
①F浮=G-F
②F浮=G(漂、悬浮时)
③F浮=ρ液V排g
①弹簧测力计
②转化为测量物体的重力G
③已知液体密度,测量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
电阻
R=U/I
电流表、电压表
功率
①P=W/t=mgh/t(人上楼时)
②P=UI(电功率)
①体重计、刻度尺、秒表(根据具体问题而定)
②电压表、电流表
2.特殊间接测量(利用推导公式或特殊关系,较为复杂和综合)
物理量
原理方法
长度
“测多算少法”;“化曲为直法”;“测此算彼法”(例C=πd:
测直径算周长)
质量
“测少算多法”、“替代法”(例:
曹冲称象)、“测此算彼法”(例m=ρV:
测体积,算质量)
密度
利用“替代法”、浮力等关系
电压
“测少算多法”(例:
n个相同电阻串联,测一个电阻端电压U1,算总电压:
U=nU1)
电阻
“等效替代法”等
电功率
“测此算彼法”等
1.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做,如图20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___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N。
2.要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你认为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如果要测量风速或小河流水的水流速度,应该怎样设计方案?
3.图21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实验时要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如果增加钩码的重力,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同学们学习了功率概念后,想测量同学们正常上楼时的功率,请你为大家进行这个实验设计:
(1)器材选择;
(2)测量的物理量;
(3)实验步骤
(4)功率的表达式
5.在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因缺少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22所示)。
①将蘸水的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的玻璃板上,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的直径为d;
②将装有适量细砂的小桶轻轻地挂在吸盘的塑料挂钩上;
③用小勺轻轻地向小桶内加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离玻璃板,用天平测出这时小桶和沙的质量为m。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吸盘脱离玻璃板时,若不计塑料挂钩的质量,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
____________,测得大气压数值的表达式是:
p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学们在学校体育馆进行排球训练时,班级“物理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准备测量排球被击打落地后形变最大时对地板的压强,如图所示.
(1)写出该测量的实验原理以及需要使用的主要实验器材.
(2)请你设计该测量的实验过程.
(3)为了使测量的误差较小,你建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写出一条即可)
图23
7.如图23是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所用的滑轮,若使绳端的拉力沿向上的方向
(1)请在图13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绳子绕法。
(2)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A.按组装图把实验器材装配好B.用弹簧秤测量出重物的重力
C.在动滑轮下面挂上重物,并分别记下重物和弹簧秤的位置
D. 拉弹簧秤,使重物上升一段距离,读出
E.用刻度尺分别量出 和 移动的距离
F.由测得的数据,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在这个实验中,若物重4N,重物上升了0.1m,弹簧秤示数为2N,请计算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4)你能分析一下效率不是100%的原因吗?
请你试着写出两条:
。
3.有一个电压约为18V的电源,要较准确的测量出其电压值。
现有学生用电压表(最大量程是15V),开关及导线若干,另有一盒(10只)都标有“3.8V,0.3A”的小灯泡(有小灯座)可选用,请设计一个测量出电源电压的实验方案。
(1)画出电路图
(2)测量的物理量;
(3)电源电压的表达式U=。
四、规律探究类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
24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如图24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AO向ON靠近,则OB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ON.
(2)如图24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小明用一块玻璃板、两支同样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进行实验。
如图25所示。
点燃玻璃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这个实验中:
(1)用玻璃板而不用不透光的平面镜,其目的是
(2)用两支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
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书蜡烛成的是像。
(4)如果将平板玻璃沿O1O2方向平移(不转动),则蜡烛的像将(填“动”或“不动”);如果将平板玻璃以O1O2为轴转向自己,则蜡烛的像将(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3.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光具座上有A、B、C三个滑块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如图26所示),其中在B上应放置:
;
(2)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像如上右图,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时,应测量和;
(4)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前后移动光屏,小明(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5)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4.小明和小华用图27所给器材做“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人相应正确内容。
(1)他们首先探究物体下沉的条件,过程如下:
A.将部分螺母放人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浸没水中松手后,观察到小瓶下沉;B.取出小瓶,;C.将小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见图28(a),测出其重力为N;D.将小瓶浸没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见图28(b),则小瓶受到的浮力为N;E.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物体下沉的条件。
(2)他们接着探究物体上浮的条件,过程如下:
A.取出小瓶,;B.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瓶的重力;C.将小瓶浸没水中松手后,观察到小瓶上浮,在小瓶露出水面前,它受到的浮力为N,依据是:
;D.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物体上浮的条件。
5.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如果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杠杆右端仍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
=6N、l1=20cm、F2=4N和l2=30cm。
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
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15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_________端将下沉。
6.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5(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9(b)、(c)、(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1)比较图9(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9(b)与(c)与(d)三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29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实验中你通过观察___________知道动能的大小
(2)实验中采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使得铜球和钢球到水平面的速度不同。
(3)比较图甲和乙,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30所救的电路图,其中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实验后,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
表二:
R=5Ω
电压/V
2.0
4.0
6.0
U=6V
电阻/Ω
5
10
15
电流/A
0.4
0.8
1.2
电流/A
1.2
0.6
图
0.4
(1)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一可得:
;
由表二可得:
。
(2)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再换用10Ω的定值电阻时,某同学没有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那么,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将6V(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应向(填“右”或“左”)调节滑动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6V。
9.如图所示是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木板上有两条长度与横截面积均相等的金属丝。
AB是镍铬合金丝,CD是锰铜丝。
这个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 是否有关。
如果将金属丝CD换为镍铬合金丝,其长度等于金属丝AB的二分之一,横截面积与金属丝AB相等,那么这个实验装置可探究导体电阻与 是否有关。
10.某同学希望通过比较电路中不同位置的电流表的读数来研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所接电路图如图21所示,闭合开关后,两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如图22.
(1)电流表A的读数是:
________。
(2)该同学发现电流表A1指针偏转较A2小,所以他认为“串联电路电流每流经一个用电器,电流都会减弱一些”.请你指出造成他判断错误的原因.
(3)另一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23所示.他认为:
若两灯的亮度一样,说明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若两灯的亮度不同,则说明串联电路电流不相等.
a.若图23中两灯亮度相同,能说明流过两灯电流相等吗?
简要说明理由.
方法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法是否可行
方法1
把其中一灯泡从灯座中取下
另一灯熄灭
两灯一定是串联
方法2
把任意一根导线断开
两灯熄灭
两灯一定是串联
b.连接电路后,两灯泡都亮,由于连线较乱,一时无法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以下两种简单判断方法是否可行?
请你在表中空格填写“可行”或“不可行”.
11.在探究“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和的关系”实验中,提供的器材有:
定值电阻Rl、R2和R3(阻值分别为2Ω、3Ω和6Ω)、电源(电压恒定但准确值未知)、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开关和导线若干.按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1)图25是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器材后连接的部分电路,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电压表接入电路中.
(2)实验中还要用到R3,使用R3的具体操作是:
(3)在题中所给的器材中,将电压表换成电阻箱(符号为
)也能完成此实验.在虚线框中画出一个能反映实验原理的电路图.
12.在练习用电压表测量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想测量一个电压约为18V的电源电压,可手边只有:
量程为3V的电压表、开关、阻值为R1=10Ω、R2=20Ω、R3=140Ω的电阻各一只。
思考了一会儿之后,他利用学过的知识,用手边现有的器材,顺利地完成了测量。
请你
(1)把小明测量时的电路图画在下面的虚线框内。
(在图中标明元件字母)
(2)如果用U表示电压表的读数,请写出电源电压的表达式 。
13.小明看到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后,将它改装成了如图所示的一种测量未知液体比热容的装置。
测量时,分别往甲乙两瓶中装入水和待测液体,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再分别用温度计测出这段时间内水和待测液体升高的温度Δt水和Δt,在不计热损失的情况下,就可以求得待测液体的比热容c=Δt水C水/Δt。
(1)为了使这一段时间内水和待测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小明设计的电路中必须满足的条件
是____。
(2)为了得出待测液体的比热容表达式“c=Δt水C水/Δt。
”,小明的测量方案中至少还需要的一种测量仪器是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闭合开关后,要使水和待测液体的温度升高得更快,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滑动。
14.图8所示的实物图,是“探究电流做功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电路。
实验中,要测出:
电流表示数I,电压表示数U,煤油的温度变化值△t,,通电时间t。
查表可知煤油的比热容为c。
则煤油吸收的热量的计算式为Q=·由能量关系可知电功w=Q,由电功率的定义式P=W/t可以计算出电功率,再与U、I比较即可得出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