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0472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docx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阵地,学生的思维能力常常在作文中得以集中表现和有效发展,而写作能力与思维素养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升。

但是,思维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所以,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应借助于物化的外力。

  作文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人文素养乃至世界观的综合反映,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发挥写作与思维相互促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创造必要的条件,形成思维能力培养的“场”效应,以带动语文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展。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作文教学大多只是讲写作的技巧、技法、形式,相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这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从人才的智能发展来看,人的核心素养是思维素养,人只有具备较高的思维素养,才能够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否则,即使掌握再丰富的知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较高的思维素养,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思维素养这个牛鼻子,从语言、思想、学识、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以物化的写作与阅读作为思维训练的抓手,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在语言文字表达的有意训练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与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

研究表明,有创新能力的人,思维的敏捷度都比较高,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思维活动准确而迅速。

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适应紧急的情况进行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能比较正确地做出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由洗澡时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的问题。

洗澡,多么普通的事情。

洗完澡把浴盆的塞子一拔,水就流出去,有谁会注意它呢?

但是,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洗澡,水流出的漩涡总是向左旋转的,即逆时针方向流出的。

难道这是特殊现象吗?

他又自行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将水灌满。

每当拔掉碟形容器的塞子时,容器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小漩涡。

于是,他推想:

放水时的漩涡向左旋转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谢皮罗由洗澡所看到的现象获得启发,后又通过对其它类似情况的考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归纳推理悟出了一般性道理,并循此继续推进,进一步探索,终于找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1962年,谢皮罗发表论文,认为这种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而美国又地处北半球,所以,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容器里的水总是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他推论:

北半球的台风同样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即洗澡水是按顺时针方向形成漩涡的;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进行观察或实验,其结果无不与谢的论断相符。

  洗澡出现流水漩涡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却熟视无睹。

由此可见,有意义的问题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并能提出来的,只有那些有心人和善于思索、思维敏捷的人才能提出来。

灵感常常一闪而过,瞬息之间能够发现、思考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思维特质。

  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思维特质。

  怎样培养?

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来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作文,是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社会生活、人生世态、自然生态的认识、感受的一种文字表述。

思维的敏捷性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来培养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进行的。

也就是说,思维、思想离不开语言,所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不能离开语言,应综合考虑,互为促进。

  然而,当前的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读书趣味不高,阅读“快餐化”“低幼化”“碎片化”。

在此种情况下,教师更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讲究读书的方法和阅读内容的选择,将读与写连成一体,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关心窗外的世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关注生活、思考信息,随时记录、积累并用语言文字表述信息和思想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有声有色,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或显著或隐蔽的各种变化。

所谓思维的敏锐性,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热爱和关注的思维状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它们那些不易觉察的存在和变化的信息。

思想上高度关注生活,思考自己关心的问题,为生活的真善美动情,对生活中的事物能迅速做出反应,准确进行判断和选择,并把信息、想法、思想表述出来,这么做能使人的思维变得敏捷。

  例如,课堂上、操场上、宿舍里、大街上、商场里、旅游场所的各种场景,学生并没少见,但是能否捕捉到令自己心动的一幕?

偶见大街上许多老者携行互助的情景,学生是否被这人性的光辉所感动?

如果能敏锐地感知到这一切,并能及时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幕幕,学生的思维不就变得敏捷了吗?

  其实这才是作文思维的根基,是作文灵感的根基。

  如此长期观察思考,磨砺思想,思维的敏捷性必会得以迅速提高,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写作更有灵性,更有内涵,更有思想,更有激情。

然而,有不少同学不明此理,平时忽视积累,作文时胡编乱造。

例如,有的学生常想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企图以此博得老师好感,其结果却适得其反,而如果能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用语言文字记录、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更能打动读者,也会是很好的创意和创新。

这既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磨砺了思想,也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

  所以,对学生来说,要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体验与积累,在观察思考中学习、磨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如此坚持不懈,思维的敏捷性必会大大增强,写作能力也会迅速提高。

  2.在课堂对话中,多说快写,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说,是训练思维敏捷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思维敏捷的有效途径。

写,可以把思维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更能训练思维敏捷性。

多说快写,反复训练,对训练思维敏捷性事半功倍。

讨论、答辩、争论、即席发言、采访他人、接受采访,等等,都会使人的思维反应迅速,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进行训练,思维就会日趋敏捷。

  课堂对话,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非常有意义。

对此,钟启泉教授曾这样强调:

“对话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课堂对话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讲两种方法:

一是预设性问题:

“学生课前设计问题,课上讨论”;二是生成性问题:

“即兴提问,即兴讨论”。

  前者是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教师选出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

例如,讲授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笔者就采取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先提出问题的方法。

果然,一旦放开手脚,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可以说是好问题精彩纷呈:

“《伊索寓言》是我们比较爱读的一部书,钱先生为何批判它?

作者为什么选九则故事,而不选三四则?

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为什么不直接从《伊索寓言》写起,而要写年辈资格对人的看法的影响,对历史的看法?

”……这些切中肯綮的问题就成了展开课堂对话的线索。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反应非常敏捷。

  与“课前提问,课上讨论”相比而言,生成性的“即兴提问,即兴讨论”实施的难度要大一些。

它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良好的调控能力,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好问题,趁热打铁地组织讨论对话,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很有好处。

例如,学习聂绀弩《我若为王》时,因文章篇幅不长,笔者让学生阅读后,先谈自己的感受。

有个学生说:

“这篇文章好无聊啊!

”笔者趁热打铁,追问学生: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无聊呢?

”学生说:

“他若做了国王,他的女儿自然就是公主,儿子自然就是王子,太太自然就是王后,这用说吗?

”此话一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对话也异常激烈。

究竟“这样的话要不要说呢?

”师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对话,并产生了激烈争辨。

其实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完成了课堂教学对话,教学不要就此结束,而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思想或对话的过程,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养成一种随时写作、积累的习惯。

此习惯一旦形成,思维敏捷性训练就落到了实处,学生会受益良多。

  二、在广泛阅读中丰厚文化底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是提高人的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所谓文化底蕴,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艺术、科学、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底蕴或修养。

丰厚的文化底蕴,会使人的思维增加广阔性,能使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得以长足发展。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面对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时,能激发多方面的丰富联想。

众所周知,世界上各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只有学识渊博、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思维才具有广阔性,才能发现那些不易为人们所觉察的联系。

  怎样成为知识渊博、思维广阔之人呢?

对学生来说,就是博览群书。

  例如,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他从少年时就用功读书,不但广泛阅读经史,而且看了不少兵法方面的书,而后成为一个有学问有理想的青年。

有知人之明的卸任太尉桥玄看到他时说:

“我见过不少名士,但没有一个人能赶得上你。

今后天下将要大乱,能够平定天下的,恐怕只有你了。

”果然,在三国动荡时期,他大展雄风。

诸葛亮在我国也是众人皆知的军事家,他为什么能思维广阔、屡有奇谋、成就蜀国大业?

这与他读书“博览群书、观其大略”密不可分。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撰文强调: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没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没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科学与人文应该相融,可以相融,而且本质上是和而不同,既相异又相融,既互动又互补。

”扬院士的话再次表明,广泛读书,将科学与人文相融,非常有利于人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三、在质疑、争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语文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有28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作文教学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思维的独特性,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说:

“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

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

”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这样说道:

“创造是目的,模仿既然只是个学习过程,不是目的,就不能以教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不断地从模仿之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

  温伯格所说的“进攻性”,是质疑之意;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创造”,是创新思维之意。

两位中外教育家的论述虽不尽相同,但“不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不断地从模仿之中跳出来”的说法,都是强调思维的个性特征。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呢?

  1.在读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善于质疑,是一个人的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标志之一。

古人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这高度评价了“疑”的作用。

爱因斯坦也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

巴尔扎克认为: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认为,学问这两个字,第一个字是“学”,第二个字是“问”。

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学怎么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样问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已不是一个教学技术和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的问题。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师生人格平等与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告诉他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鼓励学生“热爱老师,更热爱真理”。

  学生的质疑思维,不仅指敢于怀疑老师的讲解,还指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试卷、敢于怀疑权威。

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和习惯,学生往往能够在教学时提出不同的意见,包括对老师的讲解和教科书的不同认识。

  在这里,教师应该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疑,自己去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创造思维的闪光。

因此,教师应努力成为激发学生质疑的专家,应经常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带有启发性的,尤其是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自觉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自觉地、独立地去思考,去探求,去发现,他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所得到的答案或结论虽然未能超过前人和成人,但是相对于一般学生的思路和结果来说,就具有了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在读书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创新往往是对历史的一种批判,因此,缺乏批判性思维必然不利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完善人的思维品质的基本结构,没有或缺少批判性思维品质不仅不能形成具有完整的思维品质的基本结构,同时也会影响其它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素质发展的标志可依据于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水平,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于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及其加工的质和量,而信息加工的质量又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的思维功能。

而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思维功能的一部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方面不可缺少。

  批判性思维,常常是指对所学内容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

在信息面前,善于运用相关知识及相应的策略,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做出自己的评价,不是简单地了解、吸收和认同,而是从质疑出发,通过分析、决定取和舍、肯定和否定,进而有所创新,这比质疑思考又进了一步。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所学知识进行审视,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附和,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学会独立地判断与运用知识。

  但是,批判性思维决不是否定一切,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而是尊重、理解别人,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种思维往往有两种结果,一是通过对信息的批判性审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肯定;二是通过批判性审视,吸收积极因素,否定消极因素,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运用批判性思维应做到两点:

一是质疑与创新的统一。

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不仅可以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而且对正确的内容加深了认识,增加新的因素;二是证伪与求真的统一。

就是在批判性思维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

  当下在我们的教育实际活动中,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还相当薄弱。

这对学生作文思维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呢?

  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培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常常被否定,而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和写作,要对具有批判性思维见解的作文要大加表扬。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

在读书活动中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好途径。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读书,收获将大打折扣。

只有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读书、教学实践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

学生自由读书有客观、能动、开放性的特点,在读书实践中若能主动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独立地评价书中的内容,发现问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得到具有实践意义的磨练和应用。

  请看一篇笔者学生的习作,也许会获得一些启发。

  谁在“逃亡”?

谁缺“长远眼光”?

  高二(4)班郭文君

  近读《深圳晚报》上市政协委员李明(化名)先生给市长的一封倡议书《深圳应树立久远的家园意识》,甚为李委员的忧国忧民意识和责任感所感动,但对文中提到的有些人非但没有家园意识,反而有“逃亡思潮”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李先生商榷。

  文章中有一大段议论“逃亡思潮”的文字,李先生说:

“此中之人被忧患危机意识压断了灵魂的脊梁,最突出特征是气短神散,惶惶不可终日”,我以为,这话说得过于严重了,其实每天在社会上奔跑的人们,他们脑子里很清楚自己奔跑的路程和目的地,这是因为他们懂得优胜劣汰、败者为寇的社会隐形原则。

一旦参加了奔跑,便会守则在心,并有忧患和危机意识,这迫使他们在奔跑一天后反思这天的路线和名次,为明天的奔跑作进一步打算。

正如那个古老的寓言:

鹿打算翌日在太阳升起之时摆脱虎的抓捕,虎打算在日升之前赶上最后一只鹿。

正是社会中的虎鹿追逐,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昔日的深圳是小渔村,如今发展成为繁华的大都市,而被压断了脊梁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气短神散”的根本原因是无远大目标,但在深圳这个现代化城市里,“迈向国际化”是从小学生抓起的,近期更是上演了“中学生为国际化写倡言”这幕精彩的活动,谁不知国际化是深圳的宏伟理想?

  或许李委员要说深圳到国外读书和工作的人太多了,但这是不是“逃亡思潮”?

我看不能这样讲。

因为大家到国外求学,是学本领,有了本领才不会被淘汰,也才能建设家园,否则,怎能在深圳站住脚跟?

而那些到国外求发展者,是不是就是有“逃亡思潮”,我看多数也未必有,他们到国外工作或许是一种追求,或许是为生活所迫,何况多数人还是要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的,他的家在故国啊!

真正逃亡的是极少数,怎能形成“逃亡思潮”呢?

  另外,文中说:

“人们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力图另寻生存发展之地”,是“搁置甚至抛弃永久家园建设意识”的具体表现,又用优秀学生的出国热给予事实证明,乍一看,倒象回事:

学生(或家长)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抛弃永久建设家园意识――力图另寻生存发展之地。

仔细琢磨,学生力图另寻生存发展之地是因缺乏眼光?

错!

正是因为具有长远发展眼光,才寻地更好地发展自我,完整地展现自我,成就未来,成就一番事业,衣锦还乡,回家为祖国、家乡建设出一份力,这才是寻地发展自我的最终目的,这才是真正的永久家园建设意识的体现。

当年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赴日本留学,最终在中国文化史上留给了我们民族永远不灭的精神;詹天佑赴美留学,在中国铁路史写下光辉的一页;邓稼先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9天即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为祖国的强大、为研制原子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人数不胜数。

难道还需要再举这样的例子吗?

  再者,李委员说:

“深圳公民、政府应建设永久家园关怀意识”,这无疑是很好的建议。

但是,白纸黑字写的主语尽管是“公民和政府”,而看了下面的内容却再也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主语了。

何出此言?

请看:

“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导致人们漠视积极关怀自己的生存家园”,但为什么只字不提政府了呢?

如果是怕累赘,那为什么总是用“人们”的字眼呢?

我看不是怕累赘,而是因为怕得罪领导,所以用这种猜词游戏一略而过吧?

既然是倡议书,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地说一半呢?

不是说“缺少实实在在、能为老百姓真心接受的意识观念吗?

”这等怕得罪人的倡议书还刊登出来干嘛?

这等含蓄还能为百姓服务说真话吗?

而他所举的人们有“逃亡思潮”行为的例子却是一个接一个,矛头直指百姓,对政府虽也有建议,却是一个接一个的谦容:

“忽略了在意识形态宣传中倡导‘家园意识’。

”自然,隐形主语是政府,却又有意省去了,乍一看,这事只与“人们”有关,是“人们”犯的错,这不是糊弄人是什么?

如此委婉有失倡议书本应具有的性质,这倡议书还能号召谁?

  再看看此委员的简历吧:

毕业于复旦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

一“来”字而不是“归”字便表明:

他不是本地人。

那么,他既不是本地人,来深的目的是不是他所说的“抛弃永久家园建设意识”呢?

这样,他所说的与自身行为岂不是相矛盾?

由此看来,此委员看问题只看现象不探本质,这是问题一;问题二:

看问题没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总之,以上意见,只是我一个中学生的看法,未必全面,甚至错误,老师经常讲当代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此文既是质疑,又是不吐不快!

  以上这篇文章虽然观点有些偏激,虽然论据尚不充分,但是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这种独立思考问题和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

”所以,我们应当高度认识思维的“个性化”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战略意义。

  这篇作文运用批判性思维,质疑某政协委员的观点,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因此,在作文讲评时,笔者充分肯定、表扬了该生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写好随笔或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