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922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docx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及财政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伴随着各国经济结构调节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们意识到过度依赖出口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是很危险的,过分强调投资也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而,官方、学界等各方面开始思考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积极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

本文通过中外国家一段时期内社会保障与促进消费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证明了社会保障与消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并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促进消费的困境分析,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作用的财政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转型拉动消费财政对策

一、社会保障及其功能定位的重新认识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1.1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社会保障”由英语SocialSecurity译来,是当代国际社会通用的一个名词,但从目前的研究领域来看,社会保障的内涵至今没有全球统一的权威界定。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认为“社会保障是人们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死亡、薪金中断时予以经济援助,并辅助其生育婚丧的意外费用的经济保障制度”。

我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保障是政府为保持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使城乡居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伤残或丧失劳动能力等弱势下,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

建国后,以1951年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开始逐步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但到“文革”期间,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几乎陷于瘫痪。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繁荣发展,可划分改革探索(1978年至1992年)、制度框架初步形成(1993年至2004年)、统筹城乡发展(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

改革探索时期,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于服务企业改革的需要,国家把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来进行,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制度框架形成时期,明确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城乡统筹发展时期,社会保障建设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城乡等指导思想。

因此,从社会保障发展实践历程来讲,可以界定为: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国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经济福利性制度安排,是推动居民消费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1.2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

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做了较为准确和权威的界定,即: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补充保障等内容。

其中: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等风险时,由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暂时失去工作机会,给予物质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一种制度,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项目,它在社会保障中居于核定地位;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它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补充保障,主要包括慈善事业、商业保险、职业福利(职业年金)等项目,它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

(二)社会保障的职能作用

1、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障职能作用

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保障越重要。

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是人民基本生活全过程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个人和家庭难以有效自理的问题。

实行社会保障,建立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有效了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因此,社会保障基金(资金)被誉为老百姓的“养命钱”、“保命钱”,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1.2经济运行的“减震器”。

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而“生”。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防范了宏观经济“大波大动”,应对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良好经济秩序。

如:

当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时,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促进经济复苏,此外,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

1.3公平效率的“调节器”。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保障中的基本关系问题。

追求效率是必然的,但不能牺牲公平为代价。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一种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

2、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障的职能作用

从传统职能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经济发展的“伴生品”、“衍生品”,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保障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这些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保障”、“后盾”等作用上。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直接推动的潜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型向内需增长型转型升级,特别是后危机时代,社会保障对稳定预期、促进消费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更加充分。

2.1社会保障对消费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

在当前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不足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社会保障存在正相关性,社会保障对稳定消费预期、拉动消费增长具有明显的直接促进作用。

通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既可以将目前取得的消费基金推迟到一定时期以后再使用,实现延期消费;又可以达到均衡消费,一方面使劳动者收入与消费在时间上衔接起来,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收入在更长的时间内平均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均衡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的贫富差别,使低收入者获得基本的生活消费。

总之,通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即期消费,但却营造了一个让劳动者消除后顾之忧的社会消费环境,减少了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预期,不用担心年老、生病、失业等问题,可以在现有的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基础上放心地去消费。

另外,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主要获得者是老年人、失业者、伤病者、低收入者和其他救济、优抚对象,会立即用于消费。

2.2社会保障对消费增长的间接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是拉动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消费增长。

Sala—i—Martin(1996)在研究美国、日本和欧洲五国经济发展趋同问题时,发现各地趋同速度惊奇地相似为每年2%,通过研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占GDP比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

刘畅(2009)在研究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困境及对策建议中,运用消费函数理论对1998年到2007年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回归分析得到c(为其他大众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538。

假定接受社会保障支出的家庭边际消费倾向类似于中国城镇家庭最低收入的20%,用《中国统计年鉴2008》家庭收入数据,可以推算20%人口的最低家庭收入中的边际消费倾向b=0.951。

这样,中国经济的乘数为1.72,即:

100亿元的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172亿元的产出。

显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社会购买力,拉动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水平。

二、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作用分析

(一)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作用的理论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作为一种消费品,是一种生活资料,能够直接作用于居民的消费。

城乡居民购买“社会保障”,就能够把“兜里”的钱拿出来使用,是拉动消费的直接体现。

1、原理概论分析

社会保障本身属于经济范畴,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可以有效促进消费;可以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稳定消费预期,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特别是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会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撬动拥有7亿人口的农村消费市场。

我国的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从而导致投资、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滑,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5年的51.8%,到2008年最终消费率仅为48.6%。

因此,通过社会保障促进消费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此,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索,并从理论上得到了有力佐证。

如,尹阳娜(2006)通过设立模型,分析了社会保障对消费、内需的影响途径,认为社会保障通过影响社会总预期未来收入、社会当期实际收入以及不同阶层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来影响个体和经济总体消费水平,社会保障可通过刺激消费、影响投资以及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等途径,经由乘数机制影响短期经济增长。

韩冰利用2002年全国部分地区城镇居民的横截面数据,建立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171125,是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外相关系数最高的。

2、模型回归分析

通过Eviews5.1软件进行建模,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如下图:

图1:

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的参数关系

(注:

X为全国的居民的消费水平,Y为我国社会保障的支出)

图2:

我省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关系散点图

通过图1、2模型回归分析,明显发现:

居民消费和社会保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保障对消费的促进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3、理论分析结论

社会保障使人们在消费之余免去为生老病死进行过度积累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居民敢于消费,扩大居民的消费与投资支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形成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从而起到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

(二)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作用的实证分析

1、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促进消费职能作用的实证研究

1.1美国、日本等“低保障”国家社会保障

1.1.1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缓和经济危机起到积极作用。

美、日通过采取适度的社会保障措施,部分抵消了因经济衰退造成的大量失业而引起的支付能力的下降,对保障国民基本收入和一定的消费需求起了积极作用。

1.1.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宏观经济,增加社会有效需求。

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手中,这已经成为低收入者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在贫困家庭和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转移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

1.1.3政府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

美、日作为世界经济大国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与之对教育的重视和高投入是分不开的。

这些国家的人民可以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放心地用于消费而无需储蓄留于培训和教育。

1.2英国、瑞典等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北欧的丹麦、挪威、芬兰、瑞典、冰岛以“福利国家”著称,为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极大地刺激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起到要的促进作用。

1.2.1社会保障制度的较早实施和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国民可以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这些消费需求的增长大大高于储蓄的增长。

根据1997年《世界经济年鉴》的统计,英国、法国、德国、瑞典1995年政府和私人的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5%、79.6%、76.5%、78%,家庭储蓄占可支配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14.3%、11.6%、6.9%。

1.2.2“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使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大、范围广。

“普遍福利”的政策,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