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9131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

2、太阳系(八大行星)

A、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B、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C、八大行星分类: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A、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

B、太阳辐射是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

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

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有:

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

2、太阳活动:

A、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B、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地球气候:

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第三节地球运动(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1、

概况周期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360°,自转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速度角速度:

15°/h,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2、地理意义: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晨线是指沿着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

昏线反之。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赤道不偏转。

③地方时和区时。

A、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B、时区和区时:

全球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

C、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

180°经线(人为日界线)和24时的经线(自然日界线)将地球划分为两天。

180°西边日期大一天。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1、概况轨道:

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

自西向东

角速度:

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

1年,约365日6时9分为一个恒星年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26'。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34'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向北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向南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向南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向北

 

3、地理意义: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的纬度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纬差(直射纬度和要求的纬度之间的差值)

B、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

C、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D、五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内部圈层

A、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手段是地震波。

B、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为古登堡面。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地球外部圈层

A、大气圈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水圈:

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可利用的淡水是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

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A、大气对太阳辐反射:

无选择性。

射的削弱作用散射:

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2、大气运动

A、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B、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

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C、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a、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相反

c、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气压带名称

成因

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

下沉

冷干

风带名称

风向

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信风带

东北、东南

干热

中纬西风带

西南、西北

温湿

极地东风带

东北、东南

冷干

D、北半球气压中心(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打破的气压带

所在纬度

气压中心名称

大西洋

亚欧大陆

太平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E、季风

成因

1月风向

7月风向

东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

东南

南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

西南

F、气候

a、各种气候类型成因、特征和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干燥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气温日、年较差大

苔原带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带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b、由气温、降水直方图判断气候类型

首先:

由最高气温所在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其次: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15℃

热带

多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干湿分明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0℃~15℃

亚热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15℃~0℃

温带

夏雨型

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均﹤15℃

寒带

少雨型

极地气候

 

3、常见的天气系统

A、气团:

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

冷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

B、锋面系统与天气

分类

主动气团

锋面倾斜方向

降水区域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冷气团

冷气团一侧

锋后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等

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北方春季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冬季的寒潮

暖锋

暖气团

冷气团一侧

锋前

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C、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气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向外辐散(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

第二节水的运动

1、水循环:

A、环节

B、类型:

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A、分类

按成因分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按洋流性质分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B、洋流分布模式和实际分布

北半球副热带海区:

顺时针环流

南半球副热带海区:

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上升流的影响:

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航海事业: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和时间;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耗燃料和时间

海洋环境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地质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外力作用

来自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使地表趋于平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判断

地貌

实践意义

褶皱

背斜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未侵蚀:

背斜山、向斜谷

侵蚀后:

背斜谷、向斜山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底部挖隧道;顶部建采石场

向斜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地下储水;煤铁矿区

断层

地垒

块状山如华山、庐山

泉水、湖泊水分布区;铁路、公路、桥梁、水库修建时回避断层

地堑

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地形

实例

张裂

生长边界

海岭、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碰撞

消亡边界

山脉、岛弧、海沟

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

4、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岩石碎屑物形成风化壳(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例:

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滨海地区

流水

侵蚀

侵蚀

V形谷、沟壑、红色沙漠、石漠化等(例:

三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瀑布)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蚀

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

海岸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冰碛地貌

高山、高纬

流水沉积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出山口、河口、河流中下游

风力沉积

沙丘(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5、岩石圈物质循环

6、常见地形区的地质作用

地形地貌

内外

地质作用

地形地貌

内外

地质作用

阿尔卑斯山

华山

东非大裂谷

渭河平原

挪威峡湾

菲律宾群岛

雅丹地貌

汾河谷地

长江三峡

马里亚纳海沟

路南石林

尼罗河三角洲

安第斯山脉

东欧平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

黄土高原

角峰

大西洋

大洋中脊(海岭)

红海

乞力马扎罗山

U形谷

海蚀柱

地下暗河

新疆魔鬼城

V形谷

北美五大湖

恒河平原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整体性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差异性

1、世界气候类型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对照

2、地带性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明显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

3、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具体判读技巧

(1)通过基带确定山地所在温度带(如图基带为落叶阔叶林,此山地位与温带)

(2)通过自然带的倾斜判断阳坡阴坡,进而判断半球(如图自然带N坡高于S坡,则N坡为阳坡,此山地位与南半球)

(3)通过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破和背风坡(如图冰雪带S坡低于N坡,S坡为迎风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