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8170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 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x

生活与哲学课时作业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生活与哲学课时作业:

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状态。

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______和________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是__________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而静止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

(3)物质世界是________运动与________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说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换言说是“客观实在”怎么样的问题。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根本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

***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__________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也不能被________。

(2)普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的________,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的规律。

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________规律,而不能________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____________的。

人可以在________和_________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________和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没有优劣之分,规律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具有条件性。

***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事物是静止的

3.《2010年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中国》大型图片展在华盛顿开幕。

展览以人为核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四个主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及其生活的进步。

这说明(  )

A.运动是物质在运动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5.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知识点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

6.2010年12月28日下午5时18分,甘肃民勤县遭遇强沙尘暴袭击,黄黑色的沙尘迅速笼罩整个县城,20分钟后,城区已是天昏地暗,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只能打开灯光缓缓行驶。

沙尘暴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后果表明(  )

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受惩罚B.事物是绝对运动的

C.事物是相对静止的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7.“杞人忧天”在古代是个笑话,但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这因为(  )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C.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8.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上述材料说明(  )

A.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B.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D.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9.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0年12月11日落幕,与会成员普遍认为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

这提醒我们(  )

A.必须尽快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0.据广州气象部门推测,2010年11月的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可能平均三天就会出现一次降雨过程。

为此,广州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始演练人工消雨作业,对中雨以下的降水过程,可起到消、减的作用。

但对中雨以上的降水过程,就并非“人定胜天”。

这说明(  )

A.人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有条件的B.人可以创造条件逐步消除规律

C.规律的作用受人的认识水平制约D.创新精神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1.2011年1月2日,《城市经济导报》载文指出,未来五年目标任务艰巨,必须不辱使命、积极作为,自觉坚持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自觉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使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加宽广、步子更加稳健。

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

A.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12.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提出了“人退沙退”的新思路,妥善安置牧民生活,并提出了“退休牧民”的新理念,使当地被践踏多年的脆弱的草原生态得到了喘息和初步逆转。

“人退沙退”的治沙新思路说明了(  )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综合提升

13.湿地是地球的肾,对于湿地保护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

一味地追求原始,存在“打碎新世界、恢复原生态”的冲动。

时空变化是不可能复原的,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代楚人刻舟求剑一样可笑。

因此,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

请回答:

(1)材料中说:

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代楚人刻舟求剑一样可笑。

从哲学角度分析楚人刻舟求剑的可笑所在。

 

(2)“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这句话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14.材料一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黑格尔

材料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材料三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课节训练

一、选择题

1.2010年,我国多省发生干旱,如河南省受旱面积达1355万亩。

尽管我们都不愿面对,但它毕竟发生了。

这个事实说明(  )

A.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C.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D.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2.2010年,科学家在南非玛拉帕(Malapa)山洞中发现了两具大约有200万年历史的古人类化石,科学家表示这些化石将填补人类进化历史一项重要空白,原因是在人类历史的那个特殊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留存现今的骨骼化石几乎没有。

这表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近几年,苏皖浙粤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风起云涌,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村生产力在合作组织中得到提升。

农村经济正从由推行“大包干”而确立的“家庭竞争”模式,逐渐步入“家庭竞争”与“组织竞争”并行的态势。

材料说明(  )

A.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C.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D.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下面四项中与此观点所犯错误一样的是(  )

A.按图索骥B.稳如泰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共同说明(  )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6.在高速运行的神舟七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  )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010年12月23日至24日,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振奋精神、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当好表率,确保2011年经济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据此回答8~10题。

7.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  )

A.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找出物质和意识的区别D.探究生命的起源

8.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

这是因为(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9.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

其中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10.2010年11月,为了缓解华北旱情,北京人工影响天气部门抓紧今秋首次寒潮天气袭击的机会进行人工增雪,估计共增雪1600万吨。

这说明(  )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1.2010年山东持续干旱,自2010年9月23日到2011年2月全省平均降水只有13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少85%。

老天似乎总是在和我们作对,一方面是人们盼下雨望穿秋水,另一方面雨却千呼万唤不下来。

这表明(  )

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B.自然界是客观的

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12.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2010年的全球灾难不断,将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特别是地震对人们的生命威胁很大,但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13.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

这说明(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静止是绝对的

C.事物是静止不动的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4.2010年12月22日,宜万铁路开通。

这条被誉为中国“西南山区铁路艰险之大成者”的铁路,连接重庆万州与湖北宜昌,总投资225.7亿元,造价是青藏铁路的两倍,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宜万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二、非选择题

15.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

 

16.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2010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

将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据此,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有服从它。

结合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答案解析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知识清单

一、1.变化 过程

2.

(1)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2)物质 物质

3.

(1)特殊 根本性质 参照系 条件 范围 

(2)无条件 永恒 绝对 有条件 暂时 相对 (3)绝对 相对 形而上学 相对主义 诡辩论

二、1.固有 本质 必然 稳定 2.

(1)人的意志 创造 消灭 

(2)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思维 固有 规律

3.

(1)遵循 违背 

(2)无能为力 认识 把握 条件

形式

课时作业

1.A [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选A。

]

2.C [诗作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选C。

]

3.B [材料强调的是物质在运动,并不是强调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故A不选;事物存在着相对静止,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故C、D错误。

]

4.C [从题干李贺的诗句中“安能”、“尚变为”可以看出诗句主要强调运动。

“运动是有条件的”说法错误,排除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不正确。

故选C。

]

5.A [引文文意是“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说明事物是永恒运动的,即A项。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文意没有表达这种方向性,B项应排除;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项错误;引文主旨并非物质与运动的关系,D项与题意不符。

]

6.A [沙尘暴的形成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的,选A。

B、C不能体现;D观点错误。

]

7.B [A、C、D不是原因,排除。

原因在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

]

8.A [材料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选A。

C、D观点错误,排除;B不能体现。

]

9.D [A观点错误,排除;B、C不能体现。

]

10.A [对中雨以下比中雨以上的雨收到的效果好些,体现规律的条件性,选A。

B观点错误;C、D不能体现。

]

11.D [A、B、C观点错误,排除。

]

12.C [此题考查人的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①④符合要求;②③观点错误。

]

13.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否认了舟、水、剑是运动的,忽视了三者关系的变化,因此求剑失败,也是荒唐可笑的。

今天我们如果无视时空的变化,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也就同那个楚国人一样可笑。

(2)①自然界是客观的,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我们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盲目蛮干,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利。

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 做好此题关键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1)问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第

(2)问考查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的知识。

注意要灵活组织,全面作答。

14.

(1)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认为意识是物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解析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对材料中的观点要深刻理解、感悟。

教材题解

1.

(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提示 

(1)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提示 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把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因为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会成为唯心主义运动观。

3.

(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提示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提示 欧布里德只看到了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5.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提示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

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6.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让我们深刻感悟规律的客观性、不可抗拒性,从而启发我们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

(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提示 

(1)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

(2)人类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兴建三峡工程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为自己造福的典型事例。

课节训练

1.D [A不符合题意。

B、C观点不正确。

]

2.D [A、B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应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故C排除,D入选。

]

3.B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故选B。

A、D是说人类社会的产生;C强调劳动的重要性。

]

4.D [克拉底鲁认为不存在相对静止,只存在绝对运动。

选D。

]

5.B [成语的意思是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故舍弃A而选B。

C错在“唯一”;D是运动的含义,不合题意。

]

6.C [A、B观点错误;D不被材料说明。

]

7.A [求真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C、D不符合题意。

]

8.D [A、B、C观点虽正确,但不是原因。

]

9.A [B、D观点错误;C不是哲学道理。

]

10.D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不合题意;C观点不正确。

]

11.B [A是不可知论,C、D观点错误。

]

12.D [A、B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是错误的;C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13.D [静止是相对的,B、C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

14.A [材料体现了人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项正确。

B、C、D观点都错误。

]

15.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3)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无力的。

人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解析 本题为限制型问答题,要求在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范围内回答。

材料设置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由古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近代人主宰自然,再到现代人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些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6.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条件,造福于人类。

(3)题目中认为规律是客观的观点正确,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 此题考查规律的知识。

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可抗拒的,有些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