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7867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docx

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3

秦安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50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2.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3.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4.a、b、c表示三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a中含有免疫细胞和各种血细胞 ②c中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③b、c中存在着相同种类的蛋白质④b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c增多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5.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顺序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      D.

6.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⑥内产生的CO2,从生成场所到达④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B.如果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A端比B端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但葡萄糖浓度低

C.②通透性大于③,②从⑤回收的大分子蛋白到达④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D.①④存在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会透过②③,所以抗体的运输不会是由⑤到达④,有些情况下可以由④到达⑤

7.右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环境温度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8.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9.病毒性肠胃炎多由“诺如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诺如病毒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内环境的稳态受到破坏

C.反复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被损

D.机体发热完全是由机体散热不畅造成的

10.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11.自2014年2月至今,西非多国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因发病快、致死率高,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警惕。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

A.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作用

B.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刺激吞噬细胞增殖、分化为多种记忆细胞

D.相应的多种免疫活性物质能迅速将其清除

12.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的细胞,起着避免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肌 体的重要作用,其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下图)。

下列疾病最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过敏反应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艾滋病

13.图中甲、乙细胞及物质A可以分别表示为()

A.效应T细胞、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抗体

B.传出神经元、传人神经元、神经递质

C.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

D.甲状腺细胞、神经细胞、甲状腺激素

14.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

将少量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

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5.右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和高尔基体等参与

B.由图中①⑤④构成一个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16.如下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

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

17.下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结构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依次为A、C、B、D、E

B.图甲中B处,兴奋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只被本系统细胞、器官识别

D.免疫系统释放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

18.右图表示两个细胞或病毒与细胞相互接触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a是精子,b是卵细胞,则它们的结合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若b细胞内部被麻风杆菌入侵,则a可能是与其密切接触的浆细胞

C.若a是凋亡的细胞,则a被b吞噬细胞分解的过程与溶酶体有关

D.若a是HIV,则b是T细胞,HIV的入侵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丧失

19.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20.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③大脑皮层S区④大脑皮层V区⑤大脑皮层W区

A.①③B.②③  C.②④   D.④⑤

21.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

胞的形成

B.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

降低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22.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B.从图乙可以推测,HIV造成人体的免疫能力全部丧失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23.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

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服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B.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C.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

D.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恒定,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

24.下列各项中,都是因为人体内缺乏激素而引起的疾病是(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白化病  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⑤巨人症⑥侏儒症⑦大脖子病 ⑧夜肓症                

A.①②⑥⑦   B.②③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④⑥⑧

2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26.燕麦胚芽鞘经如下图一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其甲、乙两块琼脂,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B上,A以单侧光照处理如图二所示。

则弯曲程度()

A.A>B    B.A=B>0     C.A=B=0     D.A<B

2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28.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右图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析或评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NAA浓度大小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用NAA处理枝条的时间应该相同

29.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     )

①培育无籽番茄;  ②培育无籽西瓜;  ③果树整枝修剪;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棉花摘心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②⑤

30.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31.下列各组实例中,均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一组是()

A.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和豌豆根的向地性            

B.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和豌豆根的向地性

C.番茄茎的背地性和豌豆根的向地性           

D.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和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

32.动、植物体内都能够产生激素,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二者都属于小分子有机物,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B.一般都是由动、植物特定的器官产生,然后运输到作用部位起作用

C.在动植物体内,只能在作用部位检测到激素的存在,其他部位检测不到

D.一般情况下,二者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33.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病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34.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鱼类的种群密度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35.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36.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37.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序号4或5代表

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38.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

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

39.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40.下列关于右图该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的数量为1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0

41.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42.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4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44.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45.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

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46.右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7.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48.右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

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49.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50.下列关于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B.酶、激素、ATP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C.神经递质能够识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B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记忆细胞增殖

第II卷(非选择题)

51.(9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的特点,农业生产中,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比如:

作为除草剂。

分析甲图,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除草剂可选用图中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2)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

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作用。

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点。

(3)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

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4)在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一名技术人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

下图为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的情况。

请结合图判断,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A.3mg·mL-1B.6mg·mL-1C.9mg·mL-1D.4.5mg·mL-1

52.(10分)下图是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

据图分析回答:

(1)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会刺激下丘脑中的,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作用于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细胞.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

(4)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3.(10分)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A叫________________,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_________加工,形成突触小泡,以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

可见“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54.(11分)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

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

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

则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只。

该方法为,适用于的动物。

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    。

秦安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答案

1.选择题

1-5:

ADABC6-10:

CDCBB11-15:

AADCC16-20:

BCBDD21-25:

CBCAC

26-30:

CCCDA31-35:

ADBBD36-40:

CCDCA41-45:

BABDB46-50:

DDDCC

51.(9分)

(1)两重性,2,4-D。

Ⅱ;d  

(2)抑制;B  

(3)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4)D

52.(10分)

(1)体温调节甲状腺

(2)下降渗透压感受器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3)浆效应T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4)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