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7774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8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基础会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教案.docx

《基础会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教案.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会计教案.docx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模块一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的必要性:

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因:

①会计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在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而产生的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比较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历史极其久远。

②会计的发展和完善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紧密相关。

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原始社会),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现了私人占有财产后,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而近代会计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现代会计是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引进会计领域和现代数学,现代管理学与会计的结合而形成的。

(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进程:

A:

我国:

1.原始社会末期,有“结绳记事”,“刻木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阶段。

2.西周时期:

出现了“月计岁会”,也是所有学科的,有了“会计”的命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了专管钱粮赋税的官员,并建立“日成”、“月要”、“岁会”等报告文书,初步具备了旬报、月报、年报等会计报表的作用。

对账簿的设置,从单一流水账发展成为“草流”(也叫底账),“细流”、“总清”三账。

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

3.西汉时期:

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

4.宋代时期:

对会计的结算方法,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盘点结算法”发展到“三柱结算法(入—支=余),再发展到“四柱清册”结算法。

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为我国遵行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基础。

是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成为系统反映王朝经济活动或私家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成为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

唐宋时期,生产力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记账、算账的古代会计结算法,即“四柱结算法”,亦称“四柱清册”。

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四个部分。

“四柱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支记录,通过“旧管十新收=开除十实在”(即上期结存十本期收人=本期支出十本期结存)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和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这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即使在现代会计中,仍然运用这一平衡关系。

5.明末清初:

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用以计算盈亏。

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相当于各项收入)、“缴”(相当各项支出)、“存”(相当于各项资产)、“该”(相当于资本、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一该”的平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

在两表中计算求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勾稽全部账目的正误。

6.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天地合账”,在这种方法下,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

后又产生了“四脚账”(天地合账)流记下,对每一笔账项既登“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

“龙门账”与“四脚账”都是我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方法。

“四柱结算法”、“龙门账”和“天地合账”充分显示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传统中式簿记的特点。

7.清朝后期:

引进借贷复式记账法。

8.20世纪三十年代,产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会计从实物计量到货币综合反映,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

19世纪中叶以后,以借贷复式记账法为主要内容的“英式会计”、“美式会计”传入我国,我国会计学者也致力于“西式会计”的传播。

这对改革中式簿记,推行近代会计,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在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会计司。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苏联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对旧中国会计制度与方法进行改造与革新。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3年对《会计法》进行第一次修订。

目前执行的是第二次修订并自2000年7月1日施行《会计法》。

财政部于1992年11月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2000年12月和2001年11月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先后于2001年1月1日和2002年1月1日暂时在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制金融企业范围内执行,继而逐步扩大。

B:

国际上:

1.原始社会后期,“结绳记事”等为会计的萌芽阶段。

会计在外国也有很长久的历史。

据马克思的考察,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

”无论在中国和外国,会计的起源都很早。

2.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

产生了真正的会计行为。

出现了单式簿记法。

3.封建社会:

单式簿记得到了充分发展。

这由会计核算项目、账簿设置、记录方法、会计凭证、结算方法以及会计报告等具体方法组成。

它的目的不是讲师而是为了进行控制,内部控制是所有古代簿记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各国,单式簿记是逐步发展的,先是设置流水账,再逐步进化为设置“三账”,相当于现在的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它为复式账簿组织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5世纪:

复式簿记产生,于意大利北部佛罗伦斯,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的一本专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出版,此是由两条件所促成:

一是表达能力:

书写艺术与数学的发展及统一货币单位的广泛使用等。

二是机构的发展:

如私人财产概念,信用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等等。

以上是古代会计。

以下是近代会计:

在12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复式簿记。

15世纪末,即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o)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书中专设“簿记论”篇。

《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

5.从上面专著出版到20世纪三十年代:

以会计运用的技术方法看,主要集中在复式簿记法的演进和运用上。

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提出了三式记账方法,我国学者黄宏辉也提出了三维记账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程序,但都没有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采用,现行实务中仍采用复式簿记法。

近代会计阶段:

6.从1933年以后的历史时期:

是现代会计的发展阶段,产生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定了会计准则,把会计理论和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并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

社会上出现了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

簿记逐渐成长为会计,成本计算、会计报表分析和审计等新的内容也相继出台。

综上所述,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

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社会环境对会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仅决定着会计过去的发展状况、现在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会计未来的发展前景。

会计也反过来影响它所处的社会环境。

它将会计信息反馈给有关方面,为经济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

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依赖会计信息,促进了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会计方法、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是经营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身又是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任何社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目前会计学界主要有“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会计信息系统论”两大学派,对会计的内涵(会计本质)进行争辩)。

对会计本质的主要观点有:

1.管理工具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浒,现已被大多数会计学者所否定。

它强调会计是一种文字与数字相结合,为管理提供情况的应用技术,或者说会计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技术方法。

它降低了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阻碍了会计功能的发展。

2.会计艺术论:

把会计的本质视为“描述性艺术”而得名,艺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艺术家通过个人的技巧和经验表现出来的,对于会计而言,其“艺术”性就在于强调会计人员运用自己的会计学识,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技巧和能力。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1952—1953年)在1953年8月发表的第一号:

“会计名词公报”中认为。

西方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少有人提及,目前西方会计学界也已不多见。

3.会计信息系统论:

是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企业或其他组织范围内,旨在反映和控制各种企业和组织的经济活动,而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组成的,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用以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体。

最早起源于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在1953年写的《会计理论结构》。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美国会计学界和会计职业界开始倾向此观点,后广为流传。

我国余绪缨教授在1980年“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

后葛家澍、唐予华于1983年提出此观点,裘宗舜也于1984年提出。

4.管理活动论:

认为会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于1980年提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报告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

5.会计控制系统论:

杨时展、郭道扬教授等提出,侧重于对企业的决策和控制。

(会计属性:

一重性:

技术性;二重性:

技术性、阶段性;技术性、社会性;对会计阶级性批判。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概念: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的客体,也就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即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现象。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就是把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按照“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相应的若干类别,称之为“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特征划分的类别,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三、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内容:

包括以下六项:

(一)资产:

1.概念: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待价物的潜力。

(或单独产生净现金流入,或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产生净现金流入))。

2.特点:

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②资产是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③资产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

3.分类:

按有无实物形态分,分有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广义:

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专利权、商标权);

按流动性分,分流动资产,长期(非流动)资产。

按流动性分,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流动资产:

是指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包括现金、短期投资等。

长期投资:

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特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阶段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2)使用年限超过1年。

(3)单位价值较高。

其标准不可能强求一致,各企业根据制定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固定资产因素、分类方法折旧年限。

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特点:

(1)无形

(2)收益(3)使用而非出售(4)不确定收益(5)有偿性

其他资产:

是指除上述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

(二)负债:

1.概念: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特点:

①它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引起的,企业当前承担的义务。

②它将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

③为了清偿债务,企业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提供劳务或两者兼有的方式偿还,也有可能将债务转为所有者权益。

3.分类:

按偿还时间长短不同分,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

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亦称净资产。

2.特点:

相对于负债而言:

①一般不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资、清算。

②企业清算时,其清偿顺序位于负债之后。

③它能够分享利润与参与收资方的经营管理。

3.分类组成:

包括:

实收资本:

指投资者按企业章程或公司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资本公积:

有资本溢价、接受现金捐赠、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股权投资准备、关联交易差价、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拨款转入、其他资本公积等。

(由投资者或其他人(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资产。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留存收益(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

(四)收入:

1.概念:

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点: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②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有。

③收入将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分类:

①按企业所从事的日常活动的性质分:

对外销售商品收入、对外提供劳务收入、对外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对外贷款、对外投资、对外出租)

②按日常活动在企业所处的地位分,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五)费用:

1.概念:

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成本:

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特点:

①它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②它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

③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分类:

费用按照与收入的关系分,分为:

营业成本:

指所销售商品的成本,或者所提供劳务的成本,它按其在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期间费用:

包括:

管理费用: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营业费用:

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以及专项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

财务费用:

是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六)利润:

1.概念:

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分类组成内容:

包括:

①营业利润:

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的金额。

②投资净收益:

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③营业外收支净额:

指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净额。

④补贴收入:

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补贴。

总结巩固:

本章节介绍了会计对象的相关内容,应重点掌握六项会计要素的含义、特点与分类知识。

布置作业:

简答:

会计对象有哪些?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在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作用:

它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做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①划定要处理的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②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

③将主体与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二)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作用:

在此前提下,会计人员可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固定资产)

注:

在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做出分析和判断,一量不符合该前提,就应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原则,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三)会计分期:

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又称会计期间。

作用:

可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信息。

它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它,产生了各期和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期间组成:

会计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

若不分期经营(持续经营),资产的评估、费用在受益期分配、负债按期偿还、以及所有者收益和经营成果将无法确认。

(四)货币计量:

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原因:

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它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徇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

但采用货币尺度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如企业的经营战略、信誉度,技术开发能力等。

因此还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A:

含义:

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衡量标准与质量要求,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

B:

分类: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会计惯例修正的一般原则。

(一)客体性原则:

“实话实说”

含义: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解释:

它要求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要求体现:

①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②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③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接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二)相关性原则:

“说别人想听的话”

含义: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信息使用者: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有关各方(投资者、债权人等)企业内部管理。

要求:

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要能够满足各方面具有共性的要求,对于特定用途的信息,不一定都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而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注:

相关:

是指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

(三)可比性原则。

说“普通话”

含义: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要求体现:

①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尽量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

②要求企业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会计政策。

注解:

会计政策:

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其中的)具体原则:

是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

如对资产是以市价计价还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就属于计价的具体原则。

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

如对资产以市价计价的情况下,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就属于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实务中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划分两者界限。

(四)一致性原则:

“自圆其说”

含义:

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变更情况:

①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改变会计政策。

如投资会计准则。

②是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注解:

累积影响数:

是指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五)及时性原则:

“说到点子上”

含义: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拖后。

要求:

①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

②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

③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六)明晰性原则:

“口齿清楚地说”

含义:

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要求:

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放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七)权责发生制原则:

含义: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现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该项目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

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它,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八)配比原则:

含义: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要求体现:

①是因果配比。

②是时间配比。

(九)历史成本原则:

含义:

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其后,各项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依据:

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历史成本数据比较容易取得。

历史成本计价的优点:

①同上;②有原始凭证作证明,随时可以查证;③可防止企业随意更改;④会计核算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含义: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两类支出的界限。

凡……仅涉及本年度……为收益性支出;凡……涉及几个年度……为资本性支出。

要求:

在核算支出时,要区分两类支出,将资本性支出计列于资产负债表中,作资产反映(财务状况);将收益性支出计列于利润表中,计入当期损益(经营成果)。

混淆两者的结果:

将资本性支出错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将收益性支出错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十一)谨慎性原则:

审慎主义,保守主义(对历史成本原则修正)

含义:

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以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

要求:

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体现:

借:

管理费用贷:

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

借:

投资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