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7310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docx

中国挖掘机市场报告精简版

一、中国挖掘机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1、行业整体发展回顾

   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挖掘机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上与发达工业国家有较大差距。

因此,只能说中国挖掘机行业刚刚起步,仍处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阶段。

  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挖掘机行业的发展也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对我国挖掘机市场的影响比较大,是引起我国挖掘机市场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固定产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

如图1,92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自2003年以后增速明显开始加快,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7万亿元。

   为了合理控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宏观调控,有紧缩型的也有扩张型的,国内挖掘机市场也相应的发生了周期性调整。

   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整个祖国大地,我国挖掘机行业在这股春风的催生下开始萌芽、发展,市场销量迅速提升,从1978年到1986年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液压挖掘机市场产销量累计达到1.1万多台,年平均销量达到1200多台。

   从1987年起,我国出现了一些与国外合作生产挖掘机的企业,挖掘机市场产销量得到进一步拓展。

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内开始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对挖掘机行业提出了更大市场需求,我国挖掘机行业获得更进一步发展,1993年挖掘机市场销量达到高峰,销售了3147台挖掘机。

总体来看,从1987年到1993年的7年时间里,我国挖掘机市场累计产销量达到1.5万余台,挖掘机年均产销量在2000台以上。

  经过1993年的市场销售高峰后,经济再次出现过热现象,于是国家再次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导致了1994年我国挖掘机市场产销量迅速下滑。

之后,随着宏观调控的减弱,挖掘机产销量开始缓慢攀升,1994年达到2150台,1995年达到2336台,1996年发展到1993年高峰时期的水平,销售3104台;随后出现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挖掘机产销量虽然有所增长,但一直徘徊在3000-4000台左右,其中,1997年仅销售3390台。

   1998年起,国家采取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随之回升,挖掘机销量也开始迅速攀升,1998年达到4238台,1999年达到5988台,2000年达到7926台。

终于在2001年至2003年,我国挖掘机市场进入“井喷”发展期,市场开始高位运行,2001年我国挖掘机市场年销量首次突破1万台大关,销量达到12397台;2002年市场销量达到19709台;2003年国内挖掘机市场销量达到34892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挖掘机市场。

   2003年高峰过后,由于连续几年的扩张政策,经济又一次过热,于是2004年我国启动了有史以来对挖掘机行业影响最为严重的宏观调控,我国挖掘机市场再一次进入新的调整期,2004年销售31740台,市场销量下滑了9.03%。

经过2004年的冰封期,我国挖掘机市场再次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2005年市场开始回升,达到33462台;2006年,市场销量达到45702台,同比增长了36.6%。

2007年,我国挖掘机市场更是表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市场销量达到66764台,同比增长46%;而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上半年,我国挖掘机市场连续两个单月销量突破1万台大关,是40年来,我国挖掘机市场单月销量的最高峰。

   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从年初的紧缩性政策到后期的扩张性政策再次站上风,经历较大的转折。

年初,由于奥运经济的推动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分高涨,挖掘机销量再次好于往年,国家采取抑制投资的紧缩政策;下半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挖掘机销量也开始走下坡路,国家开始转而实施扩张政策,鼓励投资,扩大内需。

最终,2008年挖掘机销量达77176台,仍然实现了增长,只是同比增长率较2007年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2、挖掘机进出口发展回顾

   我国挖掘机进、出口业务的范围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向某些国家(地区)集中的特征。

其中,挖掘机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

   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各种需求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国内挖掘机行业的发展表现出不稳定性,作为其一部分的我国挖掘机进出口市场也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首先,进口方面。

从1994年开始至今,挖掘机进口量经历了多个增减交替的轮换,且周期长达三年。

同时,进口量增减的幅度也较大,2003年进口数量一举达到28200台,比2002年增加了8.77倍,紧接着04、05年又出现了33.8%的减少,06年至今进口量再次大幅攀升。

出口方面,整体呈增长态势。

2003年之前挖掘机出口量较低,波动性稍小,03年后开始出现大规模增长,并持续了近五年的时间。

但是很明显,我国挖掘机的出口市场规模远远小于其进口市场的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进口的挖掘机中大部分是旧挖掘机,进口均价相对较低,抑制了国内挖掘机产业发展。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二手工程机械的平均价格仅为新机价格的30-50%,因此,二手工程机械的进口一直没有停止,且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在广东、海南、上海等口岸地区,进口和走私的二手挖掘机几乎与新机相抗衡。

国外旧挖掘机凭借低廉的价格进入国内市场,挤压了国产挖掘机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这是国内挖掘机制造企业不得不警惕的地方。

分析人士估算,2008年,国内二手挖掘机进口量约为2.8万台,按照业内比较中性的可替代比例测算,30%的可替代比例意味着2009年国内挖掘机生产企业可以新增加8654台的市场销量。

为此,相关部门新颁布了《关于旧式挖掘机进口申请材料转报工作的通知》,规范整顿旧挖掘机进口市场,对我国本土挖掘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2008年我国挖掘机市场概况

1、2008年中国经济依旧一枝独秀,但面临更多考验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几次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的考验,但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最终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

虽然该增长速度创下2001年来的新低,与2007年13%的高峰相比也显得相形见绌。

不过,在当前全球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还能保持9%的增长,已经着实不易。

显而易见,09年的经济形势将比08年更加严峻,环境将更加恶劣。

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增长25.5%。

消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6%,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

外贸

全年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

金融

全年货币净投放3844亿元,贷款增加较多。

 

 

 

2、挖掘机行业高增长难以为继,冬天来了

   2008年与2007年经济环境差异较大,造成两年的挖掘机销量增长走势有明显的差异。

07年挖掘机销量的基本格调是增速由低到高起伏式增长,而08年挖掘机销量增速则由高到底逐月回落,第四季度出现了大幅的负增长。

   2008年挖掘机市场起步较早,1月份基本延续了07年下半年的高增长态势,2月份更是一改上年的负增长,一举突破105.1%的年内最高增速。

增速出现如此大的落差主要在于,2008年春节正值阳历2月上旬7号,对整个月的销量影响较小,而2007年春节虽同样在2月份却位于中旬的18号,影响了整个2月上下旬的销量,07年2月较06年2月同比下降24.3%,再加上奥运会投资的推动,最终使08年2月销量迅猛增长。

后半年受奥运会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销量走势与07年几近相反,预计的奥运会后的反弹局面没有出现,第四季度出现了大幅负增长,同比下降30%左右。

综合全年销量,同比增长15.6%,比2007年(约46%)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这表明影响行业发展的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近期可能要经历一些调整,行业内的生产商、代理商也要经历一些考验。

3、出口下滑趋势明显

2008年挖掘机出口呈明显的由高走低态势,且落差较大,第一季度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高达55%,而第三、四季度出口量都出现了负增长,12月份跌幅达到最大,同比下降53.5%。

究其原因,除了国内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以及海外市场开拓能力的不足外,更多的是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次金融风暴中遭受了重创,对其依赖性很强的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出现放缓迹象,整个海外挖掘机市场需求下降,对将来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压力。

三、2008年我国重点挖掘机品牌竞争分析

1、外资品牌依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挖掘机以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性一直占据工程机械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在挖掘机市场中,曾经有一个不成文的级别梯度来比较各国挖掘机的质量高低。

一般情况下,美日企业的挖掘机产品质量最为上乘,韩系品牌质量位居中游,而国产品牌一度徘徊在底层。

2000年以来,国际上知名的十多家挖掘机品牌已悉数进入中国市场,其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超过95%,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占据市场大半江山,国内挖掘机市场几乎被洋品牌瓜分殆尽。

   我国的挖掘机行业目前处于合资企业占居主导地位的局面,合资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70%-80%左右的水平,主要合资品牌有现代、日立、小松、卡特彼勒、斗山等。

   如图6所示,与2007年相比,2008年我国挖掘机行业竞争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行业内绝大多数品牌销量都有所提升。

传统强势品牌斗山、小松和日立销量的前三强地位依旧无法撼动,分别实现销量13892台、13174台、11520台,三者销量合计占全行业近50%的份额。

斗山品牌继续占据行业第一的位置,但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同比减少0.97个比分点。

小松和日立品牌销量继续领衔行业第二和第三名,市场份额分别提升0.37和0.06个百分点。

卡特和现代京城、江苏现代市场份额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缩水,同比分别下滑1.27%、1.40%、2.17%,江苏现代也因此成为08年度市场份额下降最多的外资品牌,销量仅为3973台,同比07年下降21.4%。

国产品牌销量较小,市场分额大多在5%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品牌三一重机08年销量快速增长,达3216台,同比增长73.6%,市场份额也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初步彰显了本土品牌的实力。

   以上八大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总计为约为74%,而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约为17.3%,由此可见,外资品牌挖掘机依旧垄断着我国挖掘机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在行业竞争中占主导地位。

2、韩企份额下降国产挖掘机乘虚而入

(1)韩资企业份额下降

   2008年1~8月统计数据显示,以韩国现代(现代江苏、现代京城)为代表的韩资企业市场份额节节下滑。

其在2008年一季度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情况下,5月份之后销量开始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

2008年一季度,现代京城和现代江苏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时分别达到7.6%和7.0%。

但随着销量的逐步下滑,到了8月份,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均已缩至3.1%。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占据我国挖掘机行业销量第一的斗山品牌2008年1~8月销售量也表现出增速下滑的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该公司市场占有率也随之小幅递减,从年初最高的20.8%下降至7月份的14.3%。

其中,6月份和7月份斗山还以微弱劣势将“头把交椅”让给了小松,市场占有率排在次席。

虽然8月份销量回暖,市场份额上升至17%,但还是与年初形成较大差距。

(2)国产品牌竞争力提升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1~8月统计,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挖掘机当月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从年初的80%以上逐月递减,直到8月底降至70.1%。

   上面的数据证明,在日、美等外资企业市场额度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韩资企业让度出来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被内资企业占据,以三一重机、柳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挖掘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

   其中,三一重机尤为突出。

2008年9月份,该企业销售挖掘机293台,同比增幅达94%,增速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从2008年第一季度2%~3%之间,一路上升至8月份的6.5%,三一重机的市场份额扩张了一倍。

虽然9月份市场占有率比8月份略有回落,但是总体仍处于上升趋势。

10月10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收购三一重机的公告。

该公告显示,三一重机2007年销售挖掘机1406台,占国内市场的2.25%,销量增速和市场占有率增速均位居行业第二位;2008年前9个月已销售挖掘机2344台。

三一重机已经成为国内挖掘机市场重要的竞争者。

   同时,柳工也有不错的表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柳工挖掘机销售178台,同比增长17%。

环比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从2008年总体来看,柳工的挖掘机市场销售情况要略快于行业的平均增速,市场份额从年初的2.3%逐步提高到8月份的4.7%,稳中有升。

四、2008年我国挖掘机产品结构分析

1、三足鼎立,中挖仍唱“独角戏”

2008年全年,全国主要挖掘机生产企业累计销售挖掘机77176台,与2007年同期的66764台相比,增长15.6%,增速同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

其中,按机型分类,2008年1-12月,小型挖掘机(15t及以下)的销量为28758台,占37.24%;中型挖掘机(15t-30t)与小挖份额相近,销量为32406台,占41.96%;大吨位挖掘机(30t以上)销量为16012台,占20.73%。

2、小挖强势,大挖崛起

   如图8所示,与2007年相比,2008年大型挖掘机(30t及以上)市场需求旺盛,虽然市场份额最小,但销量增长最快,全年共销售大型挖掘机16012台,同比增长近50%,远高于行业15.6%增长速度,比重比2007年提高4.69个百分点。

小型挖掘机(15t及以下)是行业中的另一个亮点,2008年总销量达28758台,同比增长16.83%,比重提高0.37个百分点。

销量、份额最大的是中型挖掘机,2008年完成销量32406台,同比增长率较低,仅为3.08%,市场份额也呈下降趋势,比2007年下降了5.12个百分点。

3、小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 国外小型挖掘机市场趋于成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小型工程机械在市政工程、交通等施工中发挥了较大优势并得以迅速发展。

小型挖掘机在这些工程中为节省人力、物力做出了较大贡献,满足了城市各种作业要求,在城市狭窄的工作空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逐步成为城市施工中具有代表性的施工机械。

 

 从全球范围看,小型挖掘机市场已处于成熟发展期,需求稳定并呈缓慢上升趋势,小型挖掘机约占全球工程机械产品销量的19%。

美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挖掘机市场更是以小挖为主。

在日本,小型挖掘机与大中型挖掘机的销量比约为1:

1,美国和欧洲等地小型挖掘机与大中型挖掘机的销量比约为2:

1。

(2)中国的小型挖掘机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加深,以小型挖掘机为代表的小型工程机械市场逐渐升温,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前些年大量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维护保养期,同时城镇建设也开始由"大拆大建"转变为"精雕细刻",小型的土方工程施工会越来越多,因此业内人士普遍提高了对小型挖掘机市场的预期。

   两千年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包括小挖在内的挖掘机行业的大发展。

小型挖掘机的销量从2001年的610台到2005年第一次突破1万台,经历了4年的爆发式增长,以年均120%的速度递增,其中,2005年的增速则高达203%;2006年以后,我国小型挖掘机市场更是捷报连连,销量突破2万台大关,2008年小挖销量达28758台;小挖的比重也在稳定增长,2001年仅占全行业的4.9%,从2005年开始至今基本保持在35%左右。

如果把未来几年内小、微型挖掘机市场需求量与大中型挖掘机按2:

1的比值计算,我国小型挖掘机的市场的容量足以令人振奋。

   我国小挖市场目前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染指该领域。

   目前国内小挖市场既有跨国公司、也有实力较强的国内厂家,同时也存在像农用挖掘机这样实力较小却数量众多的厂家。

因而,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目前小挖市场现状并不为过。

处于前列的外资品牌有10余家,主要为:

日本的小松、日立、石川岛、洋马、美国的凯斯、山猫、韩国的现代、斗山等;国内品牌有60多家,主要为:

玉柴机器、柳工、山河智能、三一、福田雷沃等等,并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

(3) 本土“小挖”有望唱主角

   一直以来,中国挖掘机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尤其在大、中挖市场,外资品牌份额高达80%。

由于小型挖掘机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的要求没有中大型挖掘机那么高,降低了国内厂家进入小挖市场的门槛,国内品牌凭借优良的性价比优势同样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并有望在日新月异的小挖市场上唱主角。

   从市场份额来讲,国内小型挖掘机主要还是以斗山、现代、小松、日立等日韩品牌为主,约占行业销量的一半以上。

本土小型挖掘机的主力山河智能和玉柴等供应商多年的努力,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步扩大,目前中国本土小挖企业所占的份额已超过30%。

除此之外,山东地区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一批民营小挖生产企业也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恒特重工、大信重工、青州凯丰、山东愚公等,产品系列从2t--13t不等,尽管目前这些企业的销量在中国挖掘机行业中所占比重很小,但他们熟悉城市周边市场,因此成长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我国小挖市场的中坚力量。

 

(4)未来中国小型挖掘机市场展望

   目前,国内以多功能小型液压挖掘机为代表的小型工程机械占整个工程机械产品市场的比重,与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中国小型挖掘机与大中型挖掘机销量比例能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小型挖掘机的市场前景将相当广阔。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作为替代人工作业的其他小型工程机械必然会快速发展。

实际上,公路维护、城市市政建设等施工领域,目前已经普遍接受和使用滑移装载机和挖掘装载机了,这些产品向其他施工领域的推广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小型挖掘机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小型挖掘机最大消费国和生产国。

目前中国小型挖掘机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国内的挖掘机厂商应该准确的定位自己,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五、2008年我国挖掘机区域市场分析

1、全国各省挖掘机销量

   从全国各省2008年1-10月份销量分布来看,传统上挖掘机销量较大的江苏、山东、安徽等省份依旧表现抢眼,销量分别为5618台、5001台、4596台,以上省份销量占全国的比重都在7%以上;此外大规模的震后重建工程带动了四川省挖掘机的销售,截止08年10月份,共计销售挖掘机4920台,销量比重为7.5%,比2007年增长40.73%;以上省份挖掘机销量的和占全国近30%的比重。

2、各区域挖掘机销量

   如图12所示,2008年1-10月华东地区依旧是挖掘机销量的热点地区,销量近两万台,占全国近30%的比重,比第二名华北地区高近12百分点;华中、西南、华北三大地区销量相当,都在1万台以上,比重约为16%;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销量最少,占全国的比重都在10%以下。

3、华北地区挖掘机市场概述

(1)各省市的挖掘机销量比较

    如图13所示,08年1-11月华北五省挖掘机销量统计,总体来看,该地区的销量走势比较趋同,销售旺季都出现在3、4月份,也体现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差异不大的特点。

细分来看,矿产资源主导型的河北、山西、内蒙三个省份挖掘机销量较大,铁矿、煤矿等的开采使得挖掘机的销量在绝大多数月份都高于北京和天津地区。

(2)代理区域07-08年销量变化分析

   如图,总体来看,2008年日资挖掘机品牌销量居前,韩资品牌次之,欧美品牌最少。

小松和日立品牌挖掘机在北京、天津、蒙东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较高,且销量比较稳定,发展比较平衡。

日立在北京、天津的市场占有率都高于小松,在蒙东地区的销量也逼近小松。

相比日系产品而言,韩资品牌在该地区则表现为总销量较少,且分布极不平衡。

斗山销量在全国挖掘机市场已经领先多年,然而却仅在蒙东地区市场占有率最高,其他两个地区均表现平平,占有率在15%以下。

来自欧美的挖掘机品牌沃尔沃和卡特市场占有率整体较低,都在10%左右。

4、东北地区挖掘机市场概述

(1)全区各省市的挖掘机销量比较

   如图2008年1-11月挖掘机销量统计,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相同,东北三省也在3、4月份进入挖掘机销售旺季,其中,辽宁省在3月份达到年内销量最高峰,销售挖掘机738台,并由此慢慢进入下降区间。

相比较而言,辽宁省的销量较大,每个月的挖掘机销量大致相当于其他两省销量之和。

(2)辽宁省市场变化分析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挖掘机销量最大的省份,2003年到2008年挖掘机销量呈上升趋势,5年来挖掘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变化不大,均在3%-6%之间浮动。

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2003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时,东北各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像其他省份一样迅速下滑,反而在此后的3年里快速增长,2005年挖掘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达到近年来最高,约为5.8%。

   近年来,辽宁省挖掘机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有现代、日立和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场份额稳定的小松品牌,其市场占有率基本都在17%以上;第二梯队挖掘机品牌有卡特、神钢、沃尔沃,其市场占有率都在12%以下。

昔日的销量冠军现代品牌在经历了2005年19.70%的占有率高峰后,销量开始大幅下滑,2008年底市场占有率仅为8.19%,比2004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小松品牌一直保持较高增幅,2008年市场份额达到17.49%,在区内位列第三,与前两位大宇、日立的份额总和约为60%,垄断了该地区一半以上的市场。

六、2008年我国挖掘机市场小结

   2007年我国挖掘机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火爆,相比之下,2008年挖掘机销量则逊色了许多,虽然总销量较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速相对去年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经济大环境、金融危机、信贷政策、产品成本、国家宏观调控等等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

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讲,“金融危机”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力度最大。

   金融危机首先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需求萎缩;对这些国家出口依赖性很强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牵连,需求量下降;最终需求的大幅缩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我国挖掘机行业主体的整体业绩下滑。

   一般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会跟经济走向节奏相反,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调节经济的极端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之前,宏观调控主要着力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过热;而金融危机之后则转变为扩大内需,保增长,拉动投资,防止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就挖掘机行业而言,最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变化与挖掘机销量正相关。

   有人断言,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挖掘机行业已经进入了“冬天”,再加上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挖掘机的“冬天”将更加“寒冷”。

还有人断言,金融危机后国家推行的一系列“保增长、促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将足以弥补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反两方博弈的最终结果如何,只能看二者的影响力度大小如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对于企业而言,金融危机不是转瞬即逝的,各企业要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尤其是小企业,首先要保证能够生存下去,然后才能有机会求得发展,将来才有发言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