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450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x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绪论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

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

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封建文人以及政治家所关注的对象。

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对三国人物加以大量的重塑和修改,导致了那些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三国人物丧失了应有的本色,使其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

其中,当以蜀汉的刘备最受后世争议。

有学者认为刘备以诚待人、善于用人;有学者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残酷无情;甚至有学者认为刘备能得到江山全在于脸皮厚。

本文将致力于对《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历史记载刘备的比较分析,以此来还原真实的刘备。

1、《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和“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

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即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明君贤相治国,渴望天下清平。

而人民群众所期待的理想的明君,应当德才兼备,具有大济天下、仁德爱民、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

从《三国演义》文本描写来看,刘备称得上是封建社会理想的明君典型。

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

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

‘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他“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

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

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1],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

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

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

后来刘备遭到

1

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

“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2]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卢”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

刘备闻言变色,斥责徐庶“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3]。

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

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允其离去。

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4],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

可见刘备爱才之深又仁义之极。

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

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刘备垂泪答道:

“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

”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

在生死关头,刘备表现出的仁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

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竞哭着说:

“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5]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

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至天明,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

“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

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胜利。

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名扬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

在复杂的斗争中,刘备领略到遵循儒家思想道德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至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6]正是这“惟贤惟德,可以服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受人敬重的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方霸业。

(引文[1-2,3-6]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刘备的仁德爱民。

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

对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刘备视如手足,情同骨肉,患难与共,不必多述。

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

不疑。

长坂坡惨败,糜芳见赵云冲入曹阵,他和张飞都说赵云是投奔曹操寻求富贵去了,而刘备却坚信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

”[7]果然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寻救出阿斗冲杀回来。

当刘备屡受挫折时,他更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比自己小20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

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始终敬重,委以重任,君臣之间可谓肝胆相照,如同鱼水。

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8]对此,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末曾评日: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9]应当说陈寿的评价是比较公允得当的。

刘备的宽厚待人、尊贤礼士、知人善任还表现在入川后对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能够兼容并包,惟才是举,“处之显任,尽其器能”[10]。

荆州名士刘巴,先是归顺曹操,后又归顺益州刘璋,他和益州名士黄权都曾力阻刘璋迎刘备入蜀,直到刘璋投降后他们方才归顺刘备。

而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其他文武降臣皆得任用。

在对魏延、马谡的认识和任用方面,刘备更表现了超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

魏延原为勇略过人的荆襄名将,刘备兵败投襄阳刘琮,魏延违背刘琮之意开城门迎刘备,后又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投拜关羽。

诸葛亮主观地认为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而欲杀之。

刘备不仅救下魏延,而且用其长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

史载刘备“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11]。

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

马良之弟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12],《三国演义》中也写诸葛亮非常赏识马谡,认为他是“当世之英才”。

刘备临终前特别提醒诸葛亮: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察之。

”[13]诸葛亮则不以为然。

首次北伐时,诸葛亮将据守街亭阻挡司马懿的重任交马谡,马谡好纸上谈兵且刚愎自用,坚持屯兵山上而失街亭,致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从而验证了刘备的先见之明。

刘备知人之长而用之,识人之短而不用,在这方面,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也有所不及。

(引文[7-13]表现了刘备的知人善任和宽厚待人。

《三国演义》在极力表现刘备明君形象的同时,也比较隐晦的刻画了刘备乱世枭雄的一面。

因为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和蜀

汉政权的开创者,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所谓“乱世枭雄”,是指在动乱时代争霸天下、骁悍雄杰的人物。

在天下大乱、群雄角逐时,要想实现开创基业、争霸天下的政治目的,须有几分骁悍雄气,更要有超乎常人的心机和城府。

历史上的刘备就具有枭雄特点,时人对此即有定评。

如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称刘备为“天下枭雄”。

建安十四年(209年),当刘备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亦称刘备为“枭雄”,主张将其扣留于吴。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把刘备看作是天下少有的英雄,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更多的人则称刘备为“枭雄”,如刘表部下蔡瑁说:

“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害”,东吴的周瑜则说“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益州的刘巴谏刘璋提防刘备时也说:

“刘备枭雄,久留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

除了这些人物评说刘备为“世之枭雄”外也有不少情节表现了刘备的枭雄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称霸天下的雄心大志,刘备在创业时期准确把握天下情势,精心谋划并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政治谋略。

一是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

汉末动乱,群雄割据,拥兵自重。

刘备家境贫寒,其实力和名气无法与袁绍、曹操、孙氏父子等诸豪强相比。

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汉室之胄、皇族宗亲。

在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刘备“汉室宗亲”的出身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和独特优势。

刘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并不断地打出这面旗帜。

每逢遇到生人作自我介绍时,刘备都会说:

“我乃汉室宗亲”。

初见张飞,他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一句话把张飞镇服。

随即见到关羽,自然也如是说,令“云长大喜”。

于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共同起事,很快聚集乡勇500人。

刘备率领人马投奔邹靖和刘焉,又对刘焉如是说,“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刘备任平原县令时,跟从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见到诸侯盟主袁绍,公孙瓒将刘备的出身对袁绍细说一遍,袁绍即给刘备这小小县令取座,并对刘备说:

“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14]拜见汉献帝时,刘备自然先奏明“汉室宗亲”的身份:

“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

”汉献帝令取宗族世谱检看确认

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遂倍加信任,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其名声和地位陡然上升。

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当他兵败投奔荆州刘表时,刘表认他为弟,“亲自出郭三十里迎接”;而益州刘璋之所以主动写信请刘备这位族兄入川抵御汉中的张鲁,也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

刘备在占据蜀川后,便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名正言顺地做了汉中王。

汉献帝病逝,诸葛亮等群臣又奏表劝进:

“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至此,刘备终于登极做了蜀汉皇帝。

二是树立“仁德宽厚”的形象,争取人心。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也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霸道昌而王道衰,诸豪强为了夺取天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力和暴力。

《三国演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与诸豪强相比,刘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又无地盘。

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

曹操占尽天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承父兄之业,据长江之险而守江东,占尽地利;刘备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

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深知自己实力弱小,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

刘备曾对庞统说: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15]“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日权谋,是以仁义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

"[16]在汉末动乱年代,刘备审时度势,乘势而起,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证明了他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树立仁德忠厚形象争取人心的政治谋略是得当的。

1.2、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吕布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靠刘备,却趁刘备与袁术相攻之机,夜袭徐州,致使刘备失去立足之地,只得与吕布讲和,屯驻小沛。

关羽、张飞心中不忿,刘备则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后又受到吕布的攻击,刘备只好屈身投靠曹操。

不久,曹操擒了吕布,是用是杀,尚在犹豫。

此时刘备是曹操的座上客。

当吕布求

刘备念“辕门射戟”之恩救他一命时,刘备对曹操说: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17]致使曹操杀了吕布。

此后,刘备随曹操至许都,可谓暂栖虎穴。

许田打猎时,曹操与汉献帝并驾齐驱,关羽要上去怒斩曹操。

刘备一怕力量不够,二怕伤及汉献帝,及时制止了关羽。

随后汉献帝下玉带诏要除掉曹操,刘备则积极参与皇舅董承等人的密谋。

刘备胸怀大志和杀机,又怕曹操看破,就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可曹操还是看出刘备“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同他煮酒论英雄,竟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

刘备以为自己的心机被识破,吓得筷子脱手掉在地上。

恰在这时,大雨将至,响了个炸雷,刘备从容地拾起筷子,巧作掩饰: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正如小说中诗日: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8]为避祸,刘备遂以截击袁术为名,离开许都,逃离曹操的樊笼。

后来刘、关、张被曹操打得失散。

兵败暂降曹操的关羽,为报曹操厚待之恩,上阵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

此时。

投在袁绍处的刘备又处险境,他两次花言巧语释袁绍之疑,随即以劝说刘表共攻曹操为由,巧妙脱身。

凡此,均可见刘备的机变权略。

1.3、坚韧不拔以柔克刚

刘备素有兴复汉室、报国安民的雄心大志.虽出身为汉室宗亲,却是早已衰落的远支,其家境贫寒,实力弱小,因而在汉末群雄逐鹿中,刘备屡遭挫败,有时甚至败得很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献帝的名义让刘备率兵去攻打袁术,吕布却乘机夜袭徐州,刘备只得投奔曹操暂栖虎穴。

后来又被曹操打得溃不成军,无立足之地,只得去投奔荆州刘表。

虽连遭挫败,但刘备败而不馁,折而不挠,不懈奋斗,终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逐步发展壮大,占据蜀川。

在不懈奋斗、成就一方霸业的过程中,刘备或隐忍示弱,常常以真诚的眼泪感动别人,赢得同情和支持;或韬光养晦,把自己的雄心大志隐藏起来,待机而动。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乘周瑜率东吴大军追击曹军之机,抢占荆州、南郡、襄阳等地,后又设计夺取蜀川,即为此证。

2、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

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改变。

史载: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

”[19]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卒于三国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

在早期的生活中,刘备虽为汉景帝后代,但由于世系久远,加之幼年丧父,因此皇族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为了求得生存,刘备及其母和东汉社会的许多底层百姓一样艰苦劳作。

母子二人“贩履织席为业。

”[20]利用涿郡(属于幽州)胡汉杂居、商贾往来十分频繁的地理优势,进行一些小型的经商和手工业活动。

据此可见,刘备少年时期的生活境况即使没有太过贫寒,但也一定充满着生存的艰辛。

少年时期为了求得生存的商贩生涯,不但使刘备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而且还迫使其较早的与社会各类人等接触,逐渐养成平易近人的超强社交能力及善于审时度势的个性特征;而手工业的艰辛劳作,不但劳累着他的身体,同时也磨砺了其心智,逐渐形成较强的忍耐力。

此时的刘备贫穷、孤单、卑微,并没有显现出某种超凡的气质和远大的抱负,对于东汉王朝将要发生的一切变故,以及天下将要改变的局势更是一无所知。

他仅仅只是一个奔波于市井闻里之间的小商贩和处于东汉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

刘备十五岁别母求学,史载: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得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21]卢植曾被曹操称赞为“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

不但是名著海内的大儒,还是一个刚正不阿,不易屈服的斗士。

史载:

“张角起,以植为北中郎将征角?

张让劫少帝奔小平津,植手剑责数让等,让等皆放兵垂泣谢罪。

”[22]不畏强暴的刚毅个性可见一斑。

出身贫寒的刘备得以师从卢植,不但使他在文化修养上能够得以提高,在眼界和心胸上得以开阔,更重要的是求学的经历为刘备开启了通往东汉上层社会的大门。

在求学中,刘备与公孙瓒结为好友,并以兄事之,获得了少年公孙瓒的好感,为其后来的投奔打下了基础。

然而,文化学习并非刘备所好,史载: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23]因此,刘备在学业上并无多大成就,但从师的过程却使刘备逐渐蜕变了察言观色的商贩习性,逐渐成长为“少言语,喜怒必形于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24]的青年俊杰。

加之刘备身材魁梧,生有异相“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25]逐渐引起了一些政治投机者的觊觎。

他先是得到同宗刘元起的资助,其资助的理由,刘元起说得很直白:

“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26]刘元起的无私资助给贫穷的刘备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但其内心深处必是存了一番感情投资或是待价而沽的意味。

同存此目的的还有“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逐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27]由于

得到了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经济支持,加之刘备长期接触下层百姓,了解民间疾苦,史载:

“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众多归焉。

”[28]刘备与身份低微之人同席而坐,同簋而食、虚心待下,为他赢得了民心和声望。

因此,在地方上很快建立起一支武装力量。

此外,还得到了关羽、张飞二人的投奔,三人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毕生友谊,两员猛将的到来大大增强了刘备的实力。

但处于青年时期的刘备充其量只是拥有一定地方势力的平民领袖而已,尚未具有窥视天下的目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没有进入到东汉上层分子的视野。

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刘备率领他的部属参与到了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

史载:

“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

”[29]刘备在兵败的情况下,以诈死得以存活,后被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封为中山安喜尉。

这是刘备得到的第一个官职,然而由于刘备长期生活在平民阶层之中,聚集到他身边的人,多是一些没有政治背景,身份贫贱的流民武夫,加之自身的年青气盛,既不能跻身于东汉的权利中心,也无法忍耐仕宦生活的约束,很快便受到了免职的威胁。

在得知官位不保的情况下,刘备不计后果的带领手下痛笞朝廷命官督邮“鞭杖百余下,欲杀之”,并“解绶系其颈着马柙。

弃官亡命。

”[30]发泄着内心的不满,将其草莽的本性暴露无疑。

同时,刘备在战争中也往往不计后果意气用事。

如刘备在当阳与曹操征战时,“(刘备)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或谓先主日:

“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先主曰: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31]刘备在战事的紧急关头,宁愿战败也不愿放弃百姓的战略抉择,表现了其个性中悲天悯人的任侠情怀。

这种性情得到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盛赞:

“先主(刘备)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

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

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32]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备的草莽意气对于战争本身是无益的。

而且其草莽行径也并非如习凿齿所称道的能使刘备最终得济大业。

相反,在一段时期内,刘备的“仁义”之行非但没有为他赢得实质上的利益,反而成为其事业发展的桎梏。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刘备初涉世事,空有满腔的热血豪情,却毫无政治城府和远大的目光。

他只是一个被市井流民追捧的青年俊杰;只是一个恃勇仗义、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

然而,此时的刘备却不再是市井中的小商贩和贫苦的手工业者

了,他开始以草莽英雄的形象活跃于东汉末年历史舞台。

2.1、仁声远著下的背信弃义

由于刘备的任侠仗义、乐善好施、善待下属。

因此,虽然刘备看似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利益,但却在乱世中,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使他在群雄争霸的时代逐渐有了自己的威望和名誉。

如,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时,太史慈向刘备求救,称“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33]太史慈以“仁义”之名冠于刘备,加之需要帮助的对象乃其声名远在刘备之上的汉末名士孔融,因此,当刘备得到这个讯息时,竟敛容答曰:

“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

”[34]由此可见,刘备“仁义”的名声确实远播在外,且广泛的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而更重要的是,孔融的求救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作为平民领袖的刘备,此时已经进入到东汉上层分子的视野,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从此,刘备将逐步脱离下层市井的束缚,开始走向东汉历史的前台。

但面对此种机遇,刘备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错失了利用“仁义”的声望为自己赢得实质利益的良机。

反而由于战场上的屡次战败,导致他四处投奔多次易主,逐步背离了“仁”所要求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原则。

成为世人眼中在仁义外表下背信弃义的两面派人物。

刘备从31岁至5l岁二十年间多次易主。

其正式投奔的对象有六人多,若加上欲往投奔以及盟而后叛者则达九人之众。

投奔对象中,如公孙瓒、陶谦、袁氏父子以及刘璋是以真心待刘备,予以刘备无私的资助和极高的礼遇;吕布、曹操以及刘表虽以虚伪之情待之,内心忌于刘备的声望,但表面仍礼遇刘备,给予他优厚的待遇。

然而对于这些昔日的救援者,无论他们是赤诚以待,还是诈伪巧饰,刘备多是归而后叛,败而投靠,特别是对于刘璋的侵夺,可称得上是恩将仇报。

更有甚者,当刘备在面对昔日旧主吕布被俘时,吕布恳求刘备日:

“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

”[35]虽然吕布曾背叛刘备,并多次攻打俘虏过刘备的妻子,但吕布对刘备一向敬重对其并无伤害之举,也曾解救过刘备的危急,甚至二人曾以兄弟相称。

在吕布性命攸关之际,面对吕布的求救,刘备非但没有出言相救,反而一语杀之,刘备进曰:

“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36]使得本来打算宽释吕布的曹操最终选择将吕布缢杀。

刘备此举无异于落井下石,既无宽恕之情,更无“仁者爱人”的风范。

与笼罩在他身上的仁者光辉显得格格不入,其行径和手段多为史家所诟病。

2.2、不善用兵胜少败多

现将刘备所有战绩绩统计如下:

建安元年,刘备拒袁绍,吕布乘虚袭下邳,刘备失败;杨奉、韩暹寇徐、扬,刘备邀击,刘备胜;吕布遣高顺攻之,为顺所败;同年收散卒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建安二年,吕布攻刘备,刘备败归曹操;建安三年,曹操益其兵使击刘备,不克,刘备小胜;吕布攻刘备,破沛城,刘备单身走,失败;建安四年,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胜利;建安五年,曹操征刘备,尽收其众,虏其妻子,生擒关羽,刘备惨败;同年官渡战争期间,曹操诱败刘备、文丑于白马坂,失败;袁绍派刘备助汝南黄巾军刘辟,曹仁击之,刘备败还袁绍;建安六年,刘备与汝南黄巾龚都等合兵,迎击蔡阳,获得胜利;曹操南击刘备,备闻操自行,奔归刘表,失败;建安七年,刘备屯新野,设伏击夏侯悖,胜利,建安十三年刘备丢妻弃子,兵败当阳;建安十三年,刘备配合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乌林,大胜;建安十四年刘备南征荆州四郡,胜利;建安十六至十九年,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继而相战,刘璋降,胜利;建安二十年,吴征荆州三郡,刘备求和,与孙权分荆州地,失败;同年曹将张邰进军宕渠,刘备使张飞与战,破邰,胜利;建安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刘备遣张飞、马超等屯下辩,被曹洪打败;建安二十三年刘备遣陈式断马呜阁道,被徐晃打败;建安二十四年,黄忠破夏侯渊于定军山,胜利;同年关羽败死,刘备失荆州,失败;章武元年至二年,率兵伐吴,刘备夷陵惨败。

结论

从上述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刘备并非完人,并不是他自评的一个具有宽、仁、忠、信义品质人。

然而由于后世统治者出于自身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及民间百姓对其的独特偏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人为的对刘备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缺陷进行打磨、篡改,最终使其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刘备逐渐偏离了本来面目。

但拨开历史的迷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刘备并非圣者,他只是一位起自民间的草莽领袖,只是一位纵横于乱世中的一代枭雄。

他也是有着血肉之躯的平凡之人,他的身上既有常人缺少的优点,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