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438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6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docx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

 

[煜編]文學考研資料彙編

 

 

[中國古代文學]

第一卷秦漢文學

 

[煜编]文學考研資料前言與說明

前言

我,落煜,河南新乡人,现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前两名是南大本校的)。

在2011年6月至8月,笔者历近百日,总结了这四百馀页的考研资料。

它们包括:

[中国古代文学]四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古代汉语]一册,[语言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册,[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

编完之后,又在去年最后的百馀日里,一边记诵,一边修改,时至今日,方修订完毕。

将这套粗陋芜鄙的资料公诸于世,我有些自己的想法。

考研,作为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拔形式,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

作为备战文学硕士的我们,试卷以应试题的面目出现,我们不得不以“一二三四”诸答题模式应对;而真正能够提升我们功力的,却在文本之中。

所以,笔者把略备的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文本,博览群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硕士(而不是只背了一脑袋“一二三四”的学子)。

当然,这些资料亦能使大家事半功倍(这是无需赘言的)。

但是,诸位,这套资料在被你发现的同时,已有千千万万的对手拥有了它。

所以,你们最终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功底。

说明

1任何资料的编纂,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著者的个性。

这些资料在力求全面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平衡,还望诸研友见谅。

(比如,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笔者热心于先秦、古小说,资料里便出现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

2打印本资料时,建议用word2003或word2007,字库内有楷体、黑体、宋体,这样可显示出资料中的重点、次重点、一般知识点等。

3一般情况下,标题用黑体,正文用小五宋体,并以加黑、楷体、六号小字等方式来区分重点与一般知识点。

(字体在屏幕中显得虽小,但打印出来后十分清晰。

页数不至于太多,便于大家携带与记诵。

4以愚拙见,大家最好在8月之后再开始背这些资料。

在此之前,应细过教材,熟读文学文本。

(这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这样,在背这套资料时,便能将框架与“血肉”紧密结合起来。

建议背第一轮用40天,第二轮用30天,(前两轮是硬功夫,必须努力背下来。

)第三轮结合教材与文学文本,过一遍资料,约25天。

最后一轮,边背边按自己的风格总结出提纲、符号。

(比如:

苏轼词特色:

1诗词一体,自是一家;2表现功能、词境:

自我豪情,哲理,生活、自然;3以诗为词(标题、小序、用典);4清雄。

到考前,脑中只有符号与大量相关的诗词文。

5请灵活运用资料。

有些知识点既是名词解释,也是简答。

有些知识点详略不一。

(如“李清照”一节,先详列其艺术成就,其后所列的名解“易安体”就一笔而过,大家可从前面列的知识点将其充实。

)还有些大的版块,视考题而定。

(以“《史记》的文学成就”为例,如果考试出了论述,分值在25分以上,便可将相关的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全部答上,并结合文本;如果只出了简答,便可只写以附有“一、二、三”的大标题;如果考了专题(如:

简谈《史记》的叙事艺术),答上第二节内容即可。

6本资料在力求体系清晰简洁、知识点完整之外,颇具“太康”遗风,诸如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其中有“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之句,背之甚难。

但以愚拙见,如能在试卷上写出此等文字,定会取悦于阅卷老师。

下面是这些资料的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四卷

这套资料,我主要参考了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

一百四十馀页的文档,我为其倾耗了大量的心血,评以“全面无误”四字,笔者认为是中肯的。

建议大家佐以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储备300首以上的诗文词,以积累功底。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

关于[现代文学],我主要参考了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关于[当代文学],我主要参考的是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二者并参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坦言之,笔者读过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总结资料并非写文学批评,加之许多作家作品至今仍在界内论争,是以利用价值与可背性没有【中国古代文学】高。

(倘若二者相比,[当代]部分会更好一些。

)这点请大家谅解。

笔者仍然建议大家尽量多读些文本,再参以教材,最后以本资料为框架来记诵。

【古代汉语】一册

编这份资料,我主要参考了王力的[中华书局版]和高小方的[江苏教育版],并以北师大版的《古代汉语教程》佐之。

评以“基础细致”,笔者颇堪承担。

但以愚拙见,必要的基本功在应试考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大家熟诵一些先秦的诗文,至少精读王力、高小方教材中的选文。

【语言学概论】一册

由于在笔者所应付的试卷中,这门科目只考两道基础性很强的简答,所以只以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为据,以名词解释、基础知识、大体框架为重,对于专门考语言学的朋友而言,价值并不高,还望海涵。

【文艺学概论】&【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二册

关于[文艺学],我只参考了胡有清的《文艺学论纲》,并根据他编写的《文艺学研习》,总结了一套资料。

由于这门科目笔者只需应付两个名词解释,因此又总结了一套[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

这门学科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建议无意考南大的同学以自己报考学校的教材为据。

对于考南大的朋友,希望这些资料会对你们有用。

不得不说,由于笔者后来只把那套名解资料背了几遍,是以所编的[概论]质量没有[名解]高。

在[名解]中,加下划线的名词是往届考过的,楷体的名词不在出题范围内,但出于胡本教材,后面的“补录”部分只作一般了解。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

总结这些名解,我主要用郑克鲁等主编的高教版《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的“文革馀孽版”也略作参考。

也是因为笔者应付考试的只有名解,加之近十年来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所以只总结了192个与术语和作品相关的名词。

它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希望多少对大家有用。

落煜洛师壬辰年三月初十

[12033161923]

 

□總緒論

袁行霈撰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

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

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史学思维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

用描述式的语言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和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文化学视角文学的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我们当代人写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

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是以资料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资料考证学。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外部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内部因素:

首先,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

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或相对繁荣,或相对平庸。

各个朝代各有相对发达的文体。

在一个朝代之内文学的发展也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

一方面,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

  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使文学的长河陆续得到新鲜活水的补充和激荡,而保持着它的长清。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的领域里。

复古实际上是革新。

4文与道的离合。

这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

迄汉以降,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道、释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给文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

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

先秦

 第二段:

秦汉

中古期:

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

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

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

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

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斯。

散文可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已出现;戏曲因素在《九歌》中已有萌芽。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斯。

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此期已经形成。

4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在此期奠定。

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秦汉文学1创作主体的处境发生变化,文人聚集到统治者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

2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形成格式化、凝重板滞的风格。

3赋体文学发展成熟,汉乐府民歌以新的姿态和活力,酝酿出中国诗歌五七言体的新节奏、新形式。

  二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1魏晋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自觉的进程。

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它们分别在唐、宋、元三朝达到高峰。

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

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也已出现。

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总之,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且成熟了。

  魏晋至唐中叶1五七言古体诗、近体诗达到鼎盛。

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出现了诗化的骈文和骈赋。

2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创作趋于个性化,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

3宫廷在文学创作中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文学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学的技巧。

4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唐中叶至南宋末1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

2诗歌方面,中晚唐诗人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其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宋代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

就宋代出现的新趋势,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美学追求化俗为雅。

3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到了宋代遂蔚为大观,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4唐中叶以后传奇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是其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元初至明中叶叙事文学占据主导地位。

文学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

文学传媒涉及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

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明传奇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

元末明初的《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预示着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

  三近古期: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1文人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成为新趋势,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了变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作品中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

3诗文等传统文体虽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新花样;通俗文体则显得生机勃勃,其中以小说最富于生命力。

这些通俗文学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渗入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在它们相互激荡、论争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作家,清诗、清词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戏曲、小说方面亦有丰硕的收获。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2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3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

4报刊出现,一批新的报人兼具作家的身份,写作方法因适应报刊形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双视角在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上,将三古七段与朝代分期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朝代分期在目前的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更便于操作。

朝代的更换有时也确实给文学带来了兴衰变化。

以唐宋两代诗文的创作而论,随着本朝之内时间的推移,都有一个从渐盛到极盛再到渐衰的发展过程,其中似乎存在着与朝代兴衰有关的某种原因。

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代的理由。

 

□第一編 先秦文學

聂石樵过常宝锺涛撰

緒論聂石樵撰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

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最初的诗歌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结合。

2文化呈综合形态,文史哲不分。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特征,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大多数说理散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带着浓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

 

3出现成熟的文学作品。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4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此外,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

1这一时期作品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2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1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一些占辞句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诗经》中一些祭祖的诗歌,如《大雅·生民》等,都是宫廷巫师的作品。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

史官所录朝廷诰誓,辞风质朴,不加文饰。

史官自作,条理细密,文思清晰。

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高潮。

《春秋左氏传》文质并胜,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3西周时期,贵族垄断文化,成为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用以美、刺王政。

周朝也有许多民间歌谣(十五国风),作者大都是平民,文学价值很高。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崛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他们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一原始(巫)文化与夏商文学

1《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用于祭祀,在述功和颂圣方面,有较高的表现技巧。

2《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若舍其“占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

3《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代完整的散文作品是《商书》。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1周代崇尚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其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人生。

鲁《春秋》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史传散文之先河。

《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后世推崇。

  2一些文化巨匠提出种种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得到长足的发展。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热切的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论语》文约旨博,言简意赅,极有韵味。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

《墨子》发展了文章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直接导致了道家学派的成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该书散韵相间,自然变化,不拘一格。

3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体现出和谐、典雅的特质,婉而多讽的特征。

《春秋》《左传》的“书法”。

《诗经》以“比兴”为主要的艺术手段,再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的效果。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1此时的文化巨匠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

  2自觉的创作精神大为增强,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庄子创造性地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了奇思逸想。

《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比喻生动形象,文风至大至刚而饶有韵味。

《荀子》述理缜密,善用譬喻,长于铺排,风格浑厚。

纵横家充分运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使语言具有煽动性。

《战国策》一书由此显得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

韩非子的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

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屈赋以参差错落的句式,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

这些学派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

就其各方面的影响而言,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和旬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

 

第一章 上古神話过常宝撰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神话的功能:

1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维系人们的社会性。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3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使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神话的散佚:

1时代久远;2儒家的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

  文献资料1诗歌:

《商颂·玄鸟》《大雅·生民》和《楚辞》,尤其是《天问》。

2史书:

《左传》《国语》《逸周书》等,《穆天子传》。

3诸子:

《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亦保留一些。

4《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后者相当宏富。

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

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