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6392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阳节传统习俗.docx

重阳节传统习俗

重阳节传统习俗-写写帮文库

第一篇:

重阳节传统习俗

重阳节传统习俗

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古代人们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称做重阳。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相传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道术。

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这一天将有大灾大难降临在你们家。

你现在马上回家,只有让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个绛紫色的袋子,袋子里装上茱萸,然后全家外出登高,喝菊花酒,才能躲开这一场大的灾难。

桓景听从了师傅的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全家外出登高饮酒。

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死了。

费长房说是这些动物代桓景全家受祸了。

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

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

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

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

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

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

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

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

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

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

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

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

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

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

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

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

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

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

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

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

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

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

“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

”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

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第二篇: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范文模版]

秋风送爽重阳到,遍地菊花满鼻香。

登高望君不见君,思君念君心惆怅。

一束茱萸遥相寄,满腹话儿对你讲。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

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

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

为什么称为“重阳”呢?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

古籍(易经)上有:

“以阳爻为九。

”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

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喝酒的风俗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

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

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

“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

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

如《梦梁录》云:

“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

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第三篇:

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秋风送爽重阳到,遍地菊花满鼻香。

登高望君不见君,思君念君心惆怅。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

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

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

为什么称为“重阳”呢?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

古籍(易经)上有:

“以阳爻为九。

”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

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重阳节习俗

广州番禺人把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每当重阳来临,人们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结伴来到莲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罗汉山等登山览胜。

许多都是在重阳日到来的前夜就开始登山,并备好食物和帐篷,露宿山顶,等待日出。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东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

“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远连州保安镇的重阳“大神”盛会已持续千百年。

每到重阳日家家户户贴门对,村村寨寨结彩门。

盛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故事”等节目。

佛山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旧时的重阳节,扫墓人士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带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

而今的重阳节则由上山扫墓祭祖演变为家中祭祖。

潮州人过重阳节不但有放风筝的习俗,还会制作美味的“油麻团”作为祭品。

放风筝,潮州人叫做“放风禽”或“放风琴”。

这是因为风筝都是以飞禽或相似飞禽的形状制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称谓。

又因潮语的“禽”与“琴”谐音,故又称之为“放风琴”。

在潮州地区,当地人用“油麻团”作为祭品也有一定的来历。

因为“油麻团”的“团”,潮人在这里读“缘”,“团”正好与“缘”的读音相同,因而古时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阳节“结缘”的重要习俗,其意是结个良缘。

重阳节当天,左邻右舍之间互相探访,互赠“油麻团”。

第四篇:

重阳节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

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2]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

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各地习俗国内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

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

“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

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

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东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

“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

俗话说:

“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

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

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21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国外

【韩国】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第五篇: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关于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的6大习俗全国各地重阳节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关于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的6大习俗全国各地重阳

节习俗

重阳节,又称“踏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那么,你知道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和来历吗?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6大习俗

重阳习俗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

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重阳习俗2.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

“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

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

“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

“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

“(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重阳习俗3.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习俗4.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

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习俗5.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

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