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389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docx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作为国宝青铜器仿制品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限量仿制,全球绝版发行2000套。

作为建馆(1912年)纪念,第1912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古老文明跨越两千年,迎接千年复兴,自建馆以来,首次将馆藏的最著名的十大国家国宝级青铜文物(通称十大国宝),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是博物馆建馆百年来首次遴选中国青铜器文明史上十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典之作顶级国宝,以其仿制品面世,精选优质青铜采用古老的浇铸法手工完成,形神直逼原件,其工艺之精湛为国内外文物复仿制品所罕见,代表着当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全球限量绝版发行2000套,发行2000套后,随机在国家权威公证机关公证下毁模,其中编号1912号、2008号等特殊编号分别已被国家博物馆、北京奥组委、香港博物馆等权威馆藏单位永久珍藏,0001号亦被嘉德拍卖行收藏并将于2008年进行拍卖。

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器时代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青铜器在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被视为国家和宗族立国、立族的象征。

中国历史博物馆选取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件顶级青铜名器,首次面向全世界推出限量绝版高仿精品。

中国十大国宝分别为:

司母戊鼎、鸮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盘、龙虎尊、琱生簋、匽侯盂、铜冰鉴、曾仲游父壶。

每套十大国宝中每件青铜器均由专家按原物拓片,按比例古法精铸,其工艺之精湛是国内外文物复仿品所罕见。

每套均具附有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号并盖收藏鉴定证书及相匹配的高质博古架。

   十大国家国宝级青铜文物:

司母戊鼎、鸮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盘、龙虎尊、琱生簋、匽侯盂、铜冰鉴、曾仲籠父壶。

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型制雄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鸮尊: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

尊为古代盛酒器。

在古代,鸮是人们喜爱和崇拜的神鸟。

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型。

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

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四羊铜尊:

商晚期偏早器。

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的结合起来。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

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大盂鼎:

西周重器之一,传陕西省郿县出土,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大意为:

康王向盂叙述了周初文、武等先王立国经验和商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处讼罚,治民保疆土,并赏赐盂酒、命服、车马及人鬲、庶人、驭等1709个奴隶。

盂铸造的青铜鼎有2件,一大一小,分别称大、小盂鼎。

小盂鼎己失,只留下铭文的拓片;大盂鼎是现存。

虢季子白盘:

西周时期,盛水器。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

作器者虢季子白是周宣王时的朝廷大臣。

此铜盘内底铸有110字铭文,记述了这样一件史实:

虢季子白率军对作战,斩敌首500个,俘虏50人,战后在周庙宣榭向周王献,受到周王宴享,周王赏赐他车马,弓矢和斧钺。

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铜盘,是西周著名的重器,铭文通篇用韵,是一篇很好的韵文。

龙虎铜尊:

此尊为商代艺术珍品。

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

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婉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

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

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

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

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琱生簋:

琱生簋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是张少铭先生所捐。

此簋通高二十二点二厘米,口径二十一点九厘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

器内有铭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记叙了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护,得以胜诉的历史事件。

琱生作此簋是为了纪念此事。

匽侯盂:

匽侯盂是西周时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径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

盂体纹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

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盂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

"匽"即"燕"。

"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匽侯即是燕国的君主。

铜冰鉴:

战国器。

原器一九七七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的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

曾仲籠父壶:

曾仲籠父壶为春秋时器,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

原器通高六十六厘米,上口长二十三点一厘米,宽十六点三厘米。

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

盖内及壶口内壁有铭文十二字,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籠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

一、司母戊鼎:

商朝时期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炊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

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

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二、鸮尊:

商朝时期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45.9厘米、重16.7千克。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和异型鸟兽尊等。

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豕尊等。

鸮尊在妇好墓中同出2件,整体作站立鸮形,双足与尾构成了3个支撑点,头后为器口。

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尊为古代盛酒器。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

鸮,俗称猫头鹰。

在古代,鸮是人们喜爱和崇拜的神鸟。

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型。

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

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

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

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

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和立体的完美结合。

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

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证伐过羌、土方等方国,颇具传奇色彩。

三、四羊方尊:

商朝时期,(约公元前l4~前11世纪),盛酒器,1938年湖南省宁乡市出土。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

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商晚期偏早器。

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点六厘米。

重近三十四点五公斤。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的结合起来。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

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使得这个上边长(五十二点四厘米)几乎与器高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

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四、大盂鼎:

西周时期西周,炊器,传陕西省郿县出土,高1O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大意为:

康王向盂叙述了周初文、武等先王立国经验和商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处讼罚,治民保疆土,并赏赐盂酒、命服、车马及人鬲、庶人、驭等1709个奴隶。

盂铸造的青铜鼎有2件,一大一小,分别称大、小盂鼎。

小盂鼎己失,只留下铭文的拓片;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重器之一。

五、虢季子白盘:

西周时期,盛水器。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重215.3千克。

  作器者虢季子白是周宣王时的朝廷大臣。

此铜盘内底铸有110字铭文,记述了这样一件史实:

虢季子白率军对作战,斩敌首500个,俘虏50人,战后在周庙宣榭向周王献,受到周王宴享,周王赏赐他车马,弓矢和斧钺。

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铜盘,是西周著名的重器,铭文通篇用韵,是一篇很好的韵文。

六、龙虎铜尊:

商朝时期,盛酒器。

1959年安徽阜南出土。

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圆口外侈,折肩细颈大腹,圈足。

肩部饰龙首突出肩外的龙象三条,阔嘴有角,蛇形身,尾上卷,其间另有夔龙纹。

夔龙头上有角,张口吐舌,卷唇,卷尾。

腹部为三组相同纹饰,虎头居中,虎身左右展开,虎口衔一人,人像两侧有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纹。

安徽阜南地区当时为淮夷聚居地,从该尊的形制看,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纹饰又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此尊腹里随外表纹饰凹凸而作相应的凹凸状,鲜见于其它器物,亦为其特色。

  此尊为商代艺术珍品。

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

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

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婉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

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

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

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

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

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

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钟巫术主题。

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

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

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

“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作出精确的解释,但是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七、琱生簋:

西周时期西周,盛食器。

高22.2厘米,口径21.9厘米,足径18厘米。

  这是贵族琱生为其祖先制作的宗庙祭祀时使用的青铜器。

器内铸有104字铭文,记述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护,达到了多占田地的目的。

  簋是古代用以盛食物的器具。

铜簋,最早见于商代。

西周时,簋和鼎配合使用,成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

簋多以偶数出现,并有一套完整的使用制度。

据文献记载:

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大夫四簋、士二簋。

琱生铜簋内有铭文,文中主要提及的人物便是琱生和召伯虎。

所谓“琱生”就是琱氏之甥。

琱生与召伯虎同宗,召伯虎是召氏宗子,琱生为支系。

  琱生簋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共有两件,其一今存美国。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是张少铭先生所捐。

此簋通高二十二点二厘米,口径二十一点九厘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

器内有铭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记叙了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护,得以胜诉的历史事件。

琱生作此簋是为了纪念此事。

铭文记载的情况是了解西周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所以琱生簋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八、匽侯盂:

西周时期西周,盛食器。

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高24厘米。

  匽侯盂内壁有5字铭文,表明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

匽就是“燕”字,燕国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有燕国古城址和古墓葬,并出土了不少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证明燕国的政治中心就在北京一带。

这件匽侯盂在辽宁出土,说明西周初年辽宁一带是在燕国的封地之内。

  盂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

  "匽"即"燕"。

"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匽侯即是燕国的君主。

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发现西周时燕国的古城址和古墓葬,出土了不少刻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

由此可见,北京一带曾经是燕国的政治中心。

匽侯铜盂出土于今天的辽宁,说明在西周初年,辽宁一带也是燕国的属地。

  匽侯盂是西周时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径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

盂体纹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

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九、铜冰鉴:

战国时期曾,冰酒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

  铜冰鉴整体为方鉴内套方壶的形式,上有镂孔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壶口。

方壶有盖,溜肩,下腹内收,底部有带穿的方足。

方鉴底部与方壶方足穿眼相应部位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壶足穿眼,把壶稳定住。

其中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

栓钩插入后,倒钩即自动倒下卡紧。

使壶不能摇动。

该鉴腹部和四角有8个龙形耳,龙头顶承8块接檐式铜饰,四足作兽形,四周外口沿均饰以镂雕或浮雕勾连云纹,蟠螭纹,异常精美。

当时的酒是米酒,存放时间一长,便发酵过度而变味。

该鉴使用时壶内装酒,在鉴内放入冰块,可使酒凉,阻止它的发酵变味。

该鉴出土时带有长柄的铜勺,是舀酒的用具。

  战国器。

原器一九七七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的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

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

整个兽形看起来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

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

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

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

  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即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的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

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

整个兽形看起来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

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8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

这些龙的尾产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

可心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

十、曾仲籠父壶:

春秋时期春秋,盛酒或盛水器。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出土,高66厘米。

  此器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l2字,为曾仲籠父作器。

据文献记载,“曾”有三个,一个在今山东省峄县,一个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另一个则在今湖北省江汉流域。

这个曾仲籠父壶应属后者所铸。

此曾国与黄国、江国互通婚姻,京山发现的97件铜器中,6件有曾国铭文,2件有黄国铭文,说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个曾国与黄国已经有了密切的联姻关系。

  壶为古代盛酒器或盛水器。

青铜壶始见于商代。

"壶"字在金文中就象是一个有盖、腹部略鼓,两边有系的容器。

  曾仲籠父壶为春秋时器,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

原器通高六十六厘米,上口长二十三点一厘米,宽十六点三厘米。

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

盖内及壶口内壁有铭文十二字,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籠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