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5455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1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科建制:

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的一大特色,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2、高等教育:

是以高深知识为核心所展开的教育活动,高深知识的独特品质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特有内涵。

3、高深知识:

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是严谨的知识概念中的一种程度阐释。

简言之,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

4、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长、发展与完善。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实现其本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客体,而是一种体现着主体实践的动态的过程;它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与行为的一种境界。

5、高等教育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难度的复杂系统。

6、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国际惯例,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层次由高到低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无学位的大专或高职生4个层次。

7、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

8、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等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形成结构又具有多种含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形式;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又可分为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等;根据授课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9、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

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10、高等教育功能:

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的影响。

11、大学职能:

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12、高等教育制度:

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有关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

它分为三个层次:

教育根本制度如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基本制度如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和教育具体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

13、高等教育体制:

是关于高等教育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定的总称。

14、高等教育学术制度: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变量,体现着高等教育的主体逻辑,包括学术管理权、学术分科制度、大学建制、学术群体等方面的高等教育制度。

15、通才:

指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

16、专才:

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

17、通识教育:

指高校全体学生所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18、专业教育:

称专门教育。

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

19、大众教育:

从量的角度,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

从质的角度,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

另外,它以极发达和比较开放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为前提,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

20、英才教育:

从量的角度,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以下;它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为高精尖人才的教育。

其衡量的尺度为,是否传授高深的学问,是否处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尖端和前沿。

21、科学教育:

是指通过演示科学方法,教会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结构与能力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2、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通过对熏陶与启悟的方式,使学生的本性、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

22.1教育效率:

效率一般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

教育效率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经过一定方式的配置,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的大小。

通常教育效率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二是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23、高等学校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是指那些在高等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以此为专门职业的人。

23.1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4、学术:

就是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求得一定的学问和知识。

25、职业生涯:

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职业经历过程,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

26、职业生涯规划:

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养的行动计划,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27、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

28、职业倦怠:

指的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29、高等学校学生:

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通常指专科生和本科生,有时也包括研究生。

30、高等学校学生学习:

在高等学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发展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是指高等学校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智能的过程。

31、学习方法:

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31.1高等学校专业:

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

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31.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需求,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规格。

31.3专业划分:

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

31.4专业设置:

是指高等学校抓也的设立及其调整。

31.5专业结构:

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

31.6品牌专业:

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

31.7热门专业:

指那些社会上短期需求量较大,但其生命力极短的专业,它只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一种需求,并不反映专业本身的基础和实力。

31.8名牌专业:

是指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它往往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成,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32、高等学校课程:

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系统。

既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

既指课内的,又指课外的。

32.1学年制:

是学生按学年计划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32.2学分制:

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选修课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32.3学年学分制:

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是学年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

32.4教学计划:

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33、精品课程:

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33.1教材:

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的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34、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35、教学原则:

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

36、教学方法:

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法等。

37、教学组织形式:

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实践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

换句话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得组织结构。

38、现场教学:

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形式。

填空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新中国成产初到1977年)

2、1981年底,潘元先生开始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

3、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潘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的!

4、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5、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是以知识为核心,二是以人为本,三是以社会发展为目的

6、到2002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这意尾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

7、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

8、山西大学堂是清朝末年第一个由地方政府举办的国立大学堂,是山西近代新式大学开端,标志着山西的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为以后山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2年继续复学,标志着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为以后山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1年7月,山西大学校改称山西大学。

9、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即(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10、高等学校教师的职能是(承担教学职责)、(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

11、高等学校教师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两个基本特征。

12、高等学校教师既是一种(学科专业),又是一种(教育专业)。

13、高等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研究者)、(社会服务者)三种角色。

14、从狭义角度说“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

“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

15、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教学导师制)、(设立教师专业发展

组织)和(实施反思性教学)。

16、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17、教师职业规划一般包括(确定个人的生涯目标)、(乐在学习)、(终身学习)、(享受家庭生活)、(安排

正当休闲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和(准备退休生活)等方面。

18、自我反思的方法主要有(日志和日记)、(通过与同事的对话)、(填写问卷调查表)、(召开学生座谈会)、(检查学生的作业)、(出席会议与讨论)、(参观考察与观摩)、(问题清单法)、(成长自传)等。

19、课程一般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来体现。

20、中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蔡元培)

21、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说明)(本文)(附录)三部分。

22、课堂讲授的备课:

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

23、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的。

24、教学原则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

25、课堂讨论一般靠准备、组织、总结三个环节。

26、高效的实验可以把难找实验技能、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27、现场教学一般由参观、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

简答题:

(一)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标准:

1:

从所传授内容的性质看,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2:

从学制起点上看,应以基础教育为基础。

3:

从学术水平来看,应当反映当时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商周到清末):

共同特征:

1官学与私学共生,2:

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3:

鲜明的等级性4:

崇尚自学讨论;二:

现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期:

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的所谓艺才;三: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突进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突进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雏形;四:

多元化发展时期: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发行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经历了由取向日本到借鉴德国,再到模仿美国的转换过程。

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五:

全面学习苏联时期六:

复归传统时期七:

新时代的飞速发展时期

(三)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高等教育的萌芽:

在古希腊境内由智者派兴办的游学性质的修辞学校,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吕克昂。

二:

高等教育基本格局初具(中世纪大学特点):

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宗教色彩浓厚2:

自治权力高度凸显3:

国际界限模糊4:

制度不健全。

三: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韧:

1、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2、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力干预3、科学占据重要位置4、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

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

突出特征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认为高等教育入学率占18岁年龄组5%至15%时,高等教育属“精英”阶段,15%至50%时,进入“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进入“普及化”阶段。

五: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化

(四):

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

从形式结构来说,可以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照层次可以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层次,按照能级来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高职高专院校。

“985工程”,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五):

质量状况

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从学历层次上讲,我国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博士,博士后人才缺口比较大,再者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严重缺乏。

2:

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3:

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

一:

改革的步伐不会止息;二:

发展是不变的主题:

高等教育选择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着重提高,注重效益的总体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三:

以质量为永恒的追求:

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在敢于迎接市场挑战,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懂技术又通管理,既能学术又能创业,既会运用又能创造的复合型人才;四:

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五:

重点工程建设是争创国际一流大学的主要拉动力:

211工程与985工程的实施,其一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大决策,其二是提高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发展基础研究的选择,其三是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社会附加效应,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发展;六:

联合办学是经济高效的办学新模式;七:

收费教育是最具牵动效应的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入学发轫于1985年国家教委推出的委培、代培制度及其次年部分高校委培生、代培生及自费生的同时招生;八:

民办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九: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阻遏的潮流。

(七):

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一)1949-1956年对高等院校的接管、改造、调整1:

对旧的高等学校的接管2:

对旧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与内容的改造3:

院系调整、构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新高等教育体系;

(二)1957-1966年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三)十年文革对高等教育的冲击与破坏;(四)高等教育的重新恢复、改革与发展

(八)山西高等教育重点工程的实施

一:

高等教育10116工程:

山西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重点工程建设的意见》既建设10个重点学科,11个重点研究所,6个重点实验室;二:

高等教育四重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点,重点建设实验室,重点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为内容的高校四重工程建设;三:

高等教育强校工程:

进一步增强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努力走有山西特色的高等教育强校之路,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2003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高等学校强校工程,即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按照明确定位,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目标管理的要求建设重点学科,根据山西省实施中部崛起站略,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建立山西高校的重点研究发展基地,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四、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提出了“共建、调整、联合、合并”的方针,一个多层次、立体交叉、具有山西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形成,为我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九)山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工作

一: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

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

培养学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3:

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基础性培养培训;二: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内涵发展: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十)高深知识的特征有哪些?

1、高深知识的外在特征:

第一,高深知识是知识中比较深奥的部分,是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之上的,一般性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深知识的前提;第二,高深知识是专门化和系统化的知识;第三,高深知识通常有专门传播、发表和认可制度;第四,高深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机构相联系。

2、高深知识的内在特征:

(1)高深知识的复杂性:

第一,高深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

第二,高深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专家这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实践结果;第三,高深知识的表达形式也是复杂的。

(2)高深知识的有序性;(3)高深知识的变动性

(十一)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之间有怎样内在联系?

首先,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其次,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

再次,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动的边界,最后,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

11.1高等教育本质:

高等教育的过程实质是高深知识的生成、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首先,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者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

其次,从高深知识的选择来看,更体现着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性。

最后,从高深知识的创造来看,体现着主体的发展和超越性。

(十二)高等教育结构具体可分为哪些类型?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根据国际惯例,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层次由高到低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无学位的大专或高职生4个层次。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

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12个门类。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等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形成结构又具有多种含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形式;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又可分为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等;根据授课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等。

特点:

高等学校由东向西呈梯度递减态势;高等学校多集中于大城市;一些与人口因素直接相关的高校,分布较为合理,在全国各地的布点渐趋均匀。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

共建、调整、合并、合作。

(十三)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结构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各科类专业向均衡行发展;增设了不少的新兴学科;各科类结构在不同层次中均衡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科类专业设置的知期行为较为严重,部分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放置热门专业,造成了人才质量的低劣。

第二,一些应用科类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多数高校不从宏观角度理性的思考科类专业的废立,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建设,既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

第三,适应科学发展的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较少。

第四,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影响整体科类结构的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调整,应当由“对口性”转向“适应性”,从而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具体地说,首先,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要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避免专业设置的短视行为;其次,要以综合化为基础来调整科类和专业结构,合并相近专业,创建交叉型,边缘型学科专业,培养跨学科的符合人才;整合已有的优势资源,形成新的学科专业。

最后,科类和专业的调整应当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也需要高校能够从实际出发,理性选择。

总值,既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也与学科、专业自身的规律相关,所以在具体调整中应当适度、稳妥,不可盲目废立科类专业。

13.1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应当建立规范、完整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

(十四)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高等教育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育大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即指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即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

(十五)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在其最初阶段就具有的功能之一。

高等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