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拾贝.docx
《教海拾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海拾贝.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海拾贝
提高小语课堂效率的“四个优化”
李明霞2013年度市级三等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进一步深化,特别是2011年教育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出台,让我们这些作为一线的教师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爱学、乐学、会学、学有成效,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通过我校申请立项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提高农村小学语数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的深入实践,笔者认为巧妙地运用上级为我们配备的多种电教设备,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我们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手段合理化——巧妙运用现代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变化的立体式的教学环境,犹如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和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尤其是给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一股新的动力,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
经常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老师深知,其呈现的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情境的创设,兴趣的激发上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在巧妙利用这一科学手段的同时,不能重其绚丽,而是要真正发挥其实效。
1、巧妙运用多媒体,确保课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某些文章内容的理解,单凭教师的讲解,依据传统手段,在学生现有思维的运行下,很难理解到位。
现代教学媒体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它能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变抽象为形象,缓解教学坡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支援边疆、建设边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离新时期的学生生活较远,当年边疆荒凉、落后的面貌,当时的艰苦生活、劳动环境以及边疆建设者们开发祖国边疆的情景,学生无法理解,这就使得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成为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基于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便利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图象等效果向学生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开发建设边疆的画面,并配以相关的文字说明:
在建设边疆时,老一辈建设者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始终投身于建设,肩膀磨破了,鲜血染在了衣服上;严寒的冬天手都冻到了钁头上,而他们毫不在乎;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用身体去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昔日荒凉落后的新疆,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成为片片良田,再将旧新疆的画面与如今的新疆进行对比。
学生音频视频效果,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新疆建设者为了祖国建设,为了改变边疆落后的面貌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那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与白杨身上那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的品格是多么相似。
从而领悟到爸爸在赞美白杨的同时更在赞美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
此刻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了学生由于时代的差异所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文章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快捷,提高课堂效率
每一位自制并且使用过多媒体课件的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教学体会,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师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可能会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但课堂教学结构却不尽相同,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一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否只能由某一位教师用于某一个特定的班级呢?
当然不是。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在设计制作课件时,我们只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个知识点加以模块化,教学时教师可从实际出发,随意调用,合理组合,使之为我所用。
这是常规电教手段所无法做到的。
如我设计制作的《匆匆》多媒体教学课件,主要由“教学目标”、“词语解释”、“作者简介”、“重点语段剖析”、“全文朗读”、“仿写练习”等六大模块组成,它们相对独立。
教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进行最佳组合,以使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我们首先清楚为什么要用它,不要只注重形式,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强,极易被课堂上的一些新奇的,鲜艳的东西所吸引,这些往往会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因而在利用这一媒体技术时,我们应在关键处、重点处巧妙进行,做到既经济又“实惠”,使其在教学中为我们达到最优化的服务。
二、教学环境和谐化——创设和谐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语文教学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把握好教材,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辩是每个教师都应追求的。
如在《难忘的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便融入了课改的新理念,文章第八自然段,[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是研读的一个重点,当学生找到该段后,我便顺势加以引导,“同学们,学贵有疑,我想会读书的同学一定又有疑问了。
谁会读书谁就会在这段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我的鼓励下,果然许多同学跃跃欲试。
有的提出“同样是当时开设的科目,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和写字课的要求那么严,而对日语课却宽容到连逃课都不管的程度呢?
”有的提出“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哪些道理?
”等,我便相机进行梳理。
与此同时利用大屏幕打出关键问题,并加以引导“我们的问题是明确,可关键是这次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屏幕上有一点提示,你可以从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屏幕打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自己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找答案2认真读文后,同桌两人或小组间讨论3走下课堂和其它同学一起讨论4请教老师或与老师共同探讨)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开始着手准备,最后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共同来交流学习收获。
”
上述教学片断在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尤其是教师在小组内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教师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同时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前,鼓励其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交流学习收获,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来畅谈组内的集体收获,而代替了以往的组长负责制,让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能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组内的见解,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探究中获得了收益。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高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有效。
三、教学目标合理化——合理准确定位,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课堂行为目标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否有利于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计划。
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
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训练项目要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差异,分层设定目标。
教学目标要明确而不能含糊,要准确而不能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能面面俱到,要以训练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
“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实现中,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预设相应的变化,我们教师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
因而我们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其次要扣住本课所在的单元要点,并牢牢结合课后习题要求而制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不偏离。
同时在目标的确立上我们要学会运用“减法思维”,化繁为简,化笼统为具体,要小不要大,要近不要远。
其实明确教学目标的方法很多,可以板书,可以讲述,可以发讲义,可以画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商讨。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
四、教学方法优质化——教学方法的采用力争科学有效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教师、教材、学生等诸多因素。
教师如能准确掌握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就能提高课堂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体系,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例如在一次县级双优课的评比上,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在学生找出体现将相“和”与“不和”的语句后,我便及时有效地把握这一良机,将这两段话同时打在大屏幕上,并相机引导: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一将一相的语言在诸多方面很不一样,下面就请大家细细读读这两个人的话,看看你能发现哪些不同之处?
用铅笔在书上做一下标记,有了发现可以先在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后我们集体进行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细读,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在小组内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教师在小组内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这种按照儿童的学习心理来进行教学,引导孩子抓住学习内容去发现,从未知到已知的教学安排,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
当他们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后达成共识,并被同学得以肯定后,学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永远是教学的生命。
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学习。
这样,我们一定会朝着“有效、高效”的方向迈进。
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数课堂效率
2013年度市级三等奖王华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逐渐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不断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尤其是这一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更是为数学这一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即时有效的反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助于优化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缓解教与学的根本矛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它的强大功能呢?
下面我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一下肤浅的认识。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人对客观的爱与热忱的产生。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思维的重要动力。
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把认知指向和集中于学习对象,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直观性等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思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一节课好的开头能引人入胜,激起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效果,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悬念,这样就便于迅速地导入新课的讲授。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便播放了一段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他是如何算出圆周率的。
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利用圆周率来计算任何一个圆的周长,这样一下子就攫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这样经过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学起来兴致勃勃,轻松地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素质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告诉我们:
“运动着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获得“灵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思维的深度,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质量。
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
我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深化课堂训练,提高练习效率
巴班斯基认为:
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
“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相应的增加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课堂练习实际上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是游戏、绘图、选择、拼图、填充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
例如:
在《分数的意义》的学习中,有按指定分数给图形填色的练习。
这样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填完一种后计算机再鼓励学生想出别的填法,只要学生填的分数正确,计算机就会给学生肯定的反馈,错了就给学生鼓励。
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提高了课堂的时效。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粉笔+黑板”给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图像和单调的声音,板书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规范。
现代教学论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精讲多练”、“要有趣味”、“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课件+讲稿”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把一些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此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些是比较复杂难懂的,如来自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若这些运动情形以动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展示给学生,就能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这一问题时,我便与我校信息教师制作了相关课件。
教学时,先显示一个人单向行驶的动画,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这一运动过程,再制作一个双向运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情形。
在演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和最后相遇的运动情形。
然后再一分钟一分钟的演示,让学生观察每过一分钟,他们每个人行了多少路程?
他们两个的路程和是多少?
这样一步一步,老师一边讲一边提问,电脑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回答,直到两人最后相遇。
这时让学生分析两人的行驶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之间距离的关系,从而得出两人在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时,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等于他们走过的路程,也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这一结论,就是两个物体的速度和×时间=两地间的距离。
由于利用了动画直观的效果,变静为动,形象地把两个物体(或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好像正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观察这一运动过程,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并逐步得出结论,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过程中,采用动态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扫清了学习的障碍,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化繁为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课堂带来活力,但不是说用了多媒体技术就样样都好,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一个学习的工具。
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只有有效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其长处,达到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教法和学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实际教学内容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达到其最大的功效。
精选法、重结构,提高小语课堂实效
李克巧2013年度市级三等奖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
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有效的课呢?
我认为,一堂有效的课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要有兴趣,要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其次,有效的课应应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乐融融;最主要的一点,有效的语文课应体现语文的价值,要注重语言实践,要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有语言的积累,最终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
下面我谈一下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我们在课堂中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
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如在《小鹿的玫瑰花》一文的学习中,我问学生:
“小鹿的玫瑰花白栽了了吗?
”一位学习优等的学生抢先回答:
“它白栽了,因为他没有看到自己的玫瑰开花。
”大部分学生立即表示认同。
这时我听到一个平时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在小声嘀咕:
”我觉得他没白栽。
“当我让他大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时,这个时候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几乎全班同学都说他错了。
这时,我并没有简单判定是对?
是错?
而是以退为进,问那位学生:
“你的理由呢?
”那个学生说:
“因为黄莺看到了小鹿的玫瑰是黄色的,风儿把玫瑰的香味带给了大家,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开花,但是他让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花,所以我觉得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
”我立即表扬了这位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并让大家对他的观点展开讨论,同时激励大家:
“你们再仔细读一下课文,看一下小鹿的玫瑰是白栽了吗?
”于是学生拿起课文进行仔细品味,果真有了新的发现。
可见,当学生明白了学习过程应人人参与,而在老师眼里是众生平等的。
那么不但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可以肯定的说,课堂上,以平等的角色共同展示学习活动,优生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不再是“金科玉律”,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会让孩子们热爱课堂,自然也机会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理调控-----优化小语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最直接、最稳定影响的因素。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一味地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突破,就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现象,改变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得不到应有发挥的倾向,改变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改变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益不高的倾向。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1、确立“精讲多练”,实现“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自己定位在引导点拨、释疑解难的“导演”位置,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实现。
“导”是教师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活动,每位教师都应把它作为执着追求和自己的教学理念。
为此要做到:
①准确具体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注重新课的导入艺术,可采用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浅显、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来引入新课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③启发学生解决“自学”“互学”后仍不能掌握的内容;④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其次课堂教学要形成以各种形式的训练为特征的训练机制和迁移机制,提倡举一反三,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点拨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觉参与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要废除“满堂灌”、“满堂问”、“题海战术”等传统的加重学生负担、抑制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探求和构建充满活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的适应素质教育、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在训练的时间上,我们要树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