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5251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docx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201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一)

语文评分补充细则

古诗文9-11题评分补充细则

第9题

(1)【文言断句】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4分)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参考答案:

(1)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4分。

每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犬马之年六十有一”亦可。

补充说明:

①当断句而不断,算错;②不当断句而断,算错;

③错1-2处不扣分,错3-5处扣1分,错6-8处扣2分,错9-11处扣3分,错12处以上(含12处)扣4分。

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示例二: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错2处]

3分示例:

示例一: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漏3处]

示例二: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漏3处,错2处]

2分示例:

示例一: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漏5处,错2处]

1分示例: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漏7处,错2处]

0分示例: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漏8处,错5处]

(2)【文言翻译】(3分)

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参考答案:

①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

[3分。

“承”“类”各1分;大意1分。

译对“承”给1分。

“承”意为“沿袭”“承袭”“承继”“延续”“承接”。

译为“继承”“承受”之类,不得分。

译对“类”给1分。

“类”意为“大多”“大抵”“大都”。

译为“类别”“之类”“等等”“都”之类,不得分。

补充分析:

大意给1分,句中“承”“类”以外的词语任意一个漏译或错译,影响了句子大意,则扣大意的1分。

可注意以下两个主要考查点,即“弊”“以实”。

“弊”应译为“弊端”“弊政”。

“以实”应译为“按实情”“依照实际情况”“属实”。

“承”“类”两词在翻译时写错别字的,扣1分。

示例:

3分示例:

示例一:

当时崤山以东承继了北齐的弊端,户口户籍大多不根据真实来记载。

示例二:

那里山东承接了齐国的弊政,户口簿籍几乎都不依照实情登记。

示例三:

当时山东承袭北齐的弊政,户口簿登记大都不按实际情况登记。

2分示例:

示例一:

这时山东还保留着北齐有缺陷的政策,户口簿籍之类都不按实际情况来登记。

示例二:

当时山东承接了北齐的弊端,户口簿籍之类的都不是以实际情况登记的。

示例三:

当时崤山以东承受了齐国的弊端,户口本之类的东西大多不按照事实来登记。

1分示例:

示例一:

那里山东承袭了齐的弊端,户口簿籍这些东西都不真实。

(大意错)

示例二:

当时山的东面承受着齐国侵犯的忧患,(人们的)户口籍贯大都不能落实确认。

(大意错)

示例三:

当时山东继承了北齐的弊端,户口簿籍这些东西都名不副实。

0分示例:

示例一:

这时的山东都是齐的弊端所在,户口簿籍这些都不按实际来。

示例二:

当时山东由于北齐的战败,百姓户口簿籍未能按实情分类。

示例三:

那里山东仍受齐国的弊处所影响,户口薄、户籍等之类的皆没有实际作用。

第9题

(2)【文言翻译】

②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3分)

参考答案:

②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

[3分。

“锁”“诣”各1分;大意1分。

译对“锁”给1分。

“锁”意为“拘押”“拘捕”“逮捕”“扣押”“押解”。

译为“锁上”“关闭”之类,不得分。

译对“诣”给1分。

“诣”意为“到”“往”。

译为“去”“回”之类,不得分。

补充分析:

大意给1分,句中“锁”“诣”以外的词语任意一个漏译或错译,影响了句子大意,则扣大意的1分。

可注意以下两个主要考查点,即“上”“疑”“阙”。

“上”应译为“皇上”“皇帝”,译为“上头”“上级”不给分。

“疑”应译为“怀疑”,译为“疑惑”“疑虑”“担忧”不给分。

“阙”应译为“京城”“国都”“宫殿”“朝廷”,译为“城外”“阙州”“监狱”等不给分。

示例:

3分示例:

示例一:

皇上听到这事然后怀疑他,派遣使者收押令狐熙送到宫殿里。

示例二:

皇帝听说了这事,进而怀疑令狐熙,派人把他逮捕起来,送到京城等待受审。

示例三:

皇上听闻这件事,就怀疑他,就派遣使者锁拿他到朝廷。

2分示例:

示例一:

皇上听说了这件事,就很怀疑他,于是派遣使者锁着令狐熙到皇宫。

示例二:

皇帝听说传闻后担心令狐熙,派遣使者囚禁、押送令狐熙到边关。

(大意错)

示例三:

皇上听说后对他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关押他送去了京城。

1分示例:

示例一:

皇上听到了就对他产生怀疑,就派使者把令狐熙关了起来。

示例二:

皇上听说了以后怀疑他,就派人把令狐熙关押起来问罪。

示例三:

上面的部门听说了这件事,对他产生了怀疑,就派人把令狐熙关押进监狱。

0分示例:

示例一:

皇帝听了之后对此产生了疑惑,派人把他上锁流放边塞。

示例二:

隋文帝听了,而后怀疑它,派遣出使的人把令狐熙锁在洞口。

示例三:

朝廷听闻此事后,对他产生怀疑,派人锁着令狐熙回去审问。

第10题【古诗鉴赏】(7分)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请选择一个赏析。

(4分)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飘”“挂”用得好。

[1分。

答对两个1分,答对1个不给分。

]

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3分。

分析1分,手法(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等)1分,表达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

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3分。

分析1分,手法(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拟人等)1分,表达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

评分细则:

(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感。

[3分。

“高兴”1分,“伤感”2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

补充说明:

第一小题:

(1)“飘”、“挂”全对得1分。

分析时只能选择1个字,选择两个分析扣1分。

(2)“分析”在此处就是指将“飘”、“挂”还原于句中结合手法加以具体描述或阐述,“手法”只答一种即可,“表达效果”指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分析”必须扣紧手法展开才可以得分。

第二小题:

(1)答出“高兴”、“喜悦”、“关心”1分。

(2)“伤感”要答出伤感的缘由“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不能还乡”2分;答出“看到朋友归来而感到喜悦”进而引发的思归之情2分。

(3)只泛泛答“伤感”“悲伤”“悲哀”1分;“对自己年华已逝的感叹”1分;泛泛答“思归之情”1分。

(4)“时光流逝的感叹”0分;“壮志难酬的慨叹”0分;“昔盛今衰的感叹”0分;只答“思乡之情”0分。

(注:

本问只需要说出尾联蕴含的感情即可,“结合全诗”的意思是结合全诗的情感意境等,不需要将前几联加以鉴赏分析。

示例:

第一小题4分示例:

①颔联中“飘”和“挂”用得好。

(1分)“挂”表示悬挂,把作者心中浓浓的乡愁化作了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乡愁挂在柳树上。

(1分)用了寓情于景(1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忧愁很深切。

(1分)

②“飘”和“挂”用得好。

(1分)“边柳挂乡愁”一句描绘了无尽乡愁被挂在飘扬的柳树上重重的乡愁使柳树重重坠下,(1分)使无形的乡愁化为有形。

(1分)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无限浓重的乡愁,渲染了凄凉、悲怆、愁苦的氛围。

(1分)

③颔联中“飘”和“挂”用得好。

(1分)“飘”字形容花朵飘落,看到此景,身在塞外的作者心中不禁泛起孤独之感。

“飘”写出了花、泪飘落的动态,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1分)寓情于景,(1分)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愁绪、浓浓的思乡之情。

(1分)

3分示例:

①“飘”和“挂”用得好。

(1分)乡愁被挂在柳树上,把乡愁写活了(1分)写出乡愁之多之重,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忧愁很深切。

(1分)(缺表现手法)

②“飘”和“挂”用得好。

(1分)“塞花飘客泪”描写了边塞花朵飘落的情景,犹如远客的眼泪。

“飘”字既写花落时花的姿态,也写出远客泪花滑落的情景。

(1分)用比喻手法描绘远客形象,(1分)表达诗人因思乡而落泪的伤感之情。

(没有突出“乡愁之深”)

③颔联中“飘”和“挂”字用得好。

(1分)边塞的柳树垂下的枝条上似乎都挂着乡愁,作者把无形的乡愁化作实实在在的物体挂在柳枝上,(1分)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树人的情感,(1分)使诗句更生动形象,突出宇文判官愁的沉重。

(对象错误!

2分示例:

①“飘”和“挂”用得好。

(1分)“挂”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乡愁,把这个不具形态的感情具体化,表达了深重的乡愁。

(1分)(缺手法、分析)

②颔联中“飘”和“挂”用得好。

(1分)塞外游子的眼泪如花般飘落,游子的乡愁挂在边塞的柳枝上。

“飘”有飘落、飘荡无依之意。

颔联描绘出一幅充满浓浓乡愁的悲凉之境,(1分)用“飘”字写出作者只身在外漂泊、无依落寞之情。

(缺手法;两个字都分析了,倒扣1分)

1分示例:

①“飘”和“挂”用得好。

(1分)“飘”即飘落,塞上的花随着客泪飘落下来,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活泼。

②“挂”用得好。

作者形象描绘了远客的形象,表达诗人因思乡而落泪的浓重的思乡之情。

(1分)

0分示例:

①颔联中“飘”用得好。

塞外游子的眼泪如花般飘落,游子的乡愁挂在边塞的柳枝上。

“飘”有飘落、飘荡无依之意。

用“飘”字写出作者只身在外漂泊、无依落寞之情。

(“塞外游子的眼泪如花般飘落”可得1分,但两个字都分析了,倒扣1分,该题得0分)

②“挂”字用得好。

“挂”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愁绪。

第二小题

3分示例:

①诗人听说宇文判官从万里之外西使归来,已经到了瓜州之地,非常高兴;同时,也与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浓重的乡愁。

(画线处各1分)

②你从万里之外出使都已经回到了瓜州,作者感到喜悦,但一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却仍然在戍边,心情十分伤感。

(画线处各1分)

③包含了诗人听说友人归来的无限喜悦之情,也体现了自己十分盼望回乡的深切情怀。

2分示例:

①为朋友从遥远的地方顺利回来而高兴,又为自己的寂寞处境而伤感。

(画线处各1分,没有答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不能还乡”)

②你从万里之外出使都已经回到了瓜州,诗人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却仍然在戍边,心情十分伤感。

(画线处各1分,没有答出“喜悦”)

1分示例:

①你从万里远的地方出发,而我听说的时候你已经到了瓜州。

表达了对友人西使而还的欢迎与喜悦,也表达了光阴易逝的感叹。

(画线处1分,没有答出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不能还乡而伤感。

②春雨绵绵,就如诗人不尽的乡愁,诗人此时已经离家万里,凄凉孤苦之感油然而生,尾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乡愁,身在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画线处1分,没有答出思乡情怀是如何引发的。

③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④表达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0分示例:

①片雨刚过,黄鹂飞出城墙,花朵似乎飘着游子的泪珠,柳条上悬挂着游子的乡思,白发苍苍的青春不再,朋友从远方归来,听说已经到了瓜州。

尾联表达了终于回到故乡的兴奋之情。

(只是将诗歌翻译了一遍,诗歌的情感理解错误。

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伤感。

(诗歌的情感理解错误。

③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情感理解错误。

第11题【名句名篇】(6分)

参考答案: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6分。

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

学生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

现代文阅读(必考)14-15题

第14题哪些法律不是人类创造的?

原因各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物质世界的法律不是人类创造的。

因为物质世界的法律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

自然法不是人类创造的。

因为在人类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就已经有自然法存在。

[4分。

“物质世界的法律”和“自然法”各1分,“原因”各1分。

【答题原则】

必须要回答出不是人类创造的法律及其原因。

(4分。

每答对一个法律及其原因2分。

【答题要点】

1.物质世界的法律不是人类创造的。

因为物质世界的法律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

(物质世界的法律1分,在人类出现之前1分)

2.自然法不是人类创造的。

因为在人类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就已经有自然法存在。

(自然法1分,在人类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1分)

不能得分的回答:

1.关于哪些不是人类创造的法律的回答,不能得分的是:

(1)“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代替“物质世界的法律”

(2)“道德法则”、“道德规则”代替“自然法”

2.关于原因的回答,不能得分的是:

自然法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

【评分示例】(划线处为得分点)

4分示例:

物质世界的法律。

原因:

在人类出现以前,已经有物质世界的法律。

自然法。

原因:

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而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

(4分)

人出现之前的法律,如物质世界的法律,因为人类还没有出现,而且人类的出现也是按照此法律而进行的。

自然法,因为它是人类制度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是源于我们自然本性而存在的法律,而不是人类所制定。

(4分)

3分示例:

自然法,他是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物质世界的法律,在人类出现之前便存在,它决定人类的出现。

(3分)

自然法。

因为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的存在。

物质世界的法律。

因为人也是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规定终究要出现的。

(3分)

不是人类创造的法律有:

①物质世界的法律,因为在人未出现之前,已经有了,而且人终要出现,是按照物质法律规定;②自然法,因为实际上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许多人们制定的法律中内容是依据这些自然法。

(3分)

2分示例:

自然法不是人类创造的。

自然法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之前就已存在,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

它是高于人间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2分)

自然法不是人类创造的。

因为在人们制定法律之前,就以经有自然法存在。

宇宙普遍法不是人类创造的。

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律所支配,所以不是人类创造的。

(2分)

人出现之前的法律都是人创造的,原因是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

道德规则,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

自然法,实际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

(2分)

1分示例:

自然法,即是道德律和道德戒条。

因为人类的自然本性和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

(1分)

规律,所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道德规则,法律是在道德规则里转化成的;自然法,因为它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1分)

第15题根据文意,自然法和人定法有什么区别?

(4分)

【参考答案】

自然法是自然存在的法律,它全靠个人自觉遵守。

人定法是由国家制定颁布的法律,它

由国家强制执行。

[4分。

“自然法”和“人定法”各2分。

【答题原则】

必须要答出两者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即扣住“自然存在”或“自然形成”、“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制定”、“强制执行或推行”等几个关键词。

【答题要点】

“自然存在”1分、“自觉遵守”1分、“国家颁布和制定”1分、“强制执行或推行”1分。

可得分的有:

1.“个人自觉遵守”答成“靠个人的道德意识约束自己”

2.“自然存在”答成“按自然本性产生”或“按自然天性产生”或“自发产生”

【评分示例】(划线处为得分点)

4分示例:

自然法实际上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是人类自然生活中自发产生出来的,而人定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前者全靠个人自觉,后者则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自然法是由人类的自然天性产生,人定法由国家机关制定颁布;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自觉,人定法需要国家强制执行。

3分示例:

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戒律,但遵守全靠个人自觉;人定法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必须遵守,破坏人定法是会受到惩罚的。

自然法是人定法之前存在的法律,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人定法是国家机关制定颁布的强制法。

2分示例:

自然法是道德上的律令和戒条,而人定法是国家强制推行的;自然法的遵守依靠个人自觉,人定法依靠国家力量。

自然法是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出现在人定法之前,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则;人定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实行的。

1分示例:

自然法是人定法之前存在的法律,而人定法是人类制定的法律,与自然法相对应。

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由国家机关制定频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自然法不是人类创造的,人定法是人类创造的;人定法是有强制性而自然法不具有;自然法来源于人类的道德本性,人定法则来源于自然性。

0分示例:

自然法是固定不变的,人定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自然法不是由人类制定的,人定法是人类制定的;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地位不同,自然法高于人定法。

自然法与人定法是相对应的法律。

自然法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自然法是人类自然状态下的法律,但缺乏后盾的支持,才需要人定法。

人定法与自然法是相辅相成了。

自然法比人定法早出现,前者是后者的制定标准;前者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后者是人类共同创造的。

现代阅读选考题第16-21评分补充细则

第16题

参考答案:

第一次是白天的情景,熟悉而美好。

“我”欢欣愉悦。

第二次是夜晚的情景,陌生而恐怖。

“我”恐惧不安。

评分标准:

4分。

特点各1分,只要能对情景特点进行准确概括即可得分。

“熟悉”或“美好”任答一点即可;“陌生”或“恐怖”任答一点即可。

所用词语意思对即可得分,如第一次火车经过的情景特点答“万物欢跃”“充满生机”“迷人”“温馨”等即可;第二次情景特点答“黑暗”“毛骨悚然”等即可;心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分示例

①第一次火车经过时,父亲与司机认识并互相打招呼,而且周围景色优美,(1分)“我”的心情是愉快,幸福的。

(1分)第二次火车经过时,周围一片黑暗,(1分)而且父亲与司机也不认识,“我”对这一切感到陌生,恐惧和孤独。

(1分)

②火车第一次经过的时候是白天,身边的一切事物在“我”眼中都是欢快而有趣的,路过的火车司机也是熟悉而友善的,(1分)我的心情十分愉快。

(1分)而第二次火车经过是黑夜,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变得恐怖,连经过的火车司机也是陌生的,(1分)这使“我”十分恐惧惊慌。

(1分)

3分示例:

①第一次经过的特点是欢快、(1分)迅速的,“我”觉得一切都是在一瞬间完成一样,体现出“我”愉悦的心情;(1分)第二次经过时火车变得乌黑,飞快,令“我”有些惊惧。

(1分)(3分。

第二次情景特点概括不准确,扣1分。

②火车第一次是呼啸着驶来,父亲向司机行礼,一切都在一瞬间完成,由于当时正当万物欢跃(1分)之时,因此“我”的心情也十分愉快、喜悦。

(1分)火车第二次轰鸣着奔来,车厢暗着,飞似地掠过,司机一动不动盯视前方且父亲对之不认识,由于当时天色黑暗且静而无声,因此“我”感到恐惧。

(1分)(把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来答,第一问虽然理解对了,但未能明确表述,所以扣1分。

2分示例:

①第一次火车经过时“我们”跨到路基旁,父亲对司机行礼,司机也在瞬间回礼。

“我”的心情是欢快和喜悦的。

(1分)第二次火车经过时父亲蓦地把“我”拉到路基上,乌黑的火车,暗着的车厢,车头腾扬着火焰,司机脸色惨白,“我”的心情惊惧,害怕。

(1分)(只是描述情景,未概括情景特点,扣2分。

②第一次火车经过时,父亲向火车上的司机行礼,而火车上的司机也向我们挥手回敬。

第二次火车经过时,父亲没有行礼,司机也只是两眼望着前方,脸色惨白,站着一动不动。

第一次时,“我”心情愉快,(1分)开心;第二次时“我”感到害怕、惊恐。

(1分)(只是描述情景,未概括情景特点,扣2分。

第17题

参考答案:

黑暗中,父亲对“我”没有太多的关注和帮助。

这使“我”明白了生活中仍有“与父亲那时安乐平和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未知世界,“我”将要独自面对这样的世界。

评分标准:

6分。

态度2分;感悟4分,“我明白……未知世界”2分,“我将要独自面对”2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父亲对我没有太多的关注”可理解为“对我冷漠”“不理会我”“任由我担惊受怕”等,意思对即可;“与父亲那时安乐平和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未知世界”也可理解为“黑暗的世界”“陌生的世界”“恐怖的世界”等。

“感悟”如答成“勇敢(坦然、坚强)面对”不能得分。

6分示例:

在“我”看来,黑暗中父亲对“我”的态度是冷淡甚至是无情的,因为父亲没有安慰“我”,帮助“我”。

(2分)“我”从中悟到了在现实世界不可避免的打击到来时,父亲不一定能保护“我”、帮助“我”,世界黑暗的一面将会无情地出现在自己面前,(2分)而自己必须独力驱走黑暗,(2分)迈向光明的道理。

5分示例:

在“我”看来,黑暗中父亲对“我”的态度是没有因为“我”对黑暗的恐惧而帮助“我”,(2分)好叫我不再害怕。

“我”从中悟出了父亲是想要我理解世界也有黑暗的一面,(1分)许多问题与困难“我”必须自己去领悟,去解决,父亲终有一天不会在我身边保护“我”,帮助“我”。

(2分)

4分示例:

(1)黑暗中父亲对“我”的态度是冷漠,不怎么理会。

(2分)“我”从中悟出了面临疑难寻求解答要靠自己,(2分)父亲茫然无知,也不帮助“我”,“我”看到了世界和生活真实的一面,“我”将面对这一切。

(2)黑暗中父亲对“我”的态度是冷漠、茫然、置之不理,(2分)“我”从中悟出了在困难黑暗中,没有任何人能帮助“我”、安慰“我”,“我”的人生需要自己面对,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2分)

3分示例:

黑暗中父亲对“我”冷淡、不说话,不理会“我”,甚至不帮助我克服恐惧,(2分)“我”从中悟出了这一切发生在黑夜中的事都不值得害怕、恐惧,只是因为对面前的无知和面前的一切假象,这教会了“我”面对不是真正的生活与世界时,(1分)不必害怕,勇敢面对就可以了。

2分示例:

黑暗中父亲对我是冷漠的,不关心我,任由我担惊受怕。

(2分)我从中悟出了父亲是希望我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持平静的心境,不被困难打倒,对待一切环境都能泰然自若。

0分示例:

作者在白天与父亲、游玩,作者觉得非常愉快;而当夜幕降临后,作者觉得自己像孤儿、非常孤独。

“我”从中悟出不要害怕,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第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