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5211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pH

B.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

选D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够维持人体内环境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不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pH。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膜上载体

D.Na+、HPO、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

选D 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膜上载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3.(2017·齐鲁名校联考)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

D.钙离子、呼吸酶、葡萄糖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析:

选B 内环境是由血浆(非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解析:

选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H2CO3和NaHCO3组成的缓冲对可调节血浆的pH;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

5.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淋巴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

D.浆细胞合成抗体

解析:

选A 淋巴因子需释放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场所为内环境。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浆细胞合成抗体发生在核糖体上,都在细胞内。

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发生在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解析:

选C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7.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共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

选C 由表中信息可以判断,①、②、③、④分别是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因为②的蛋白质含量比③多,所以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2层线粒体膜、1层肝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的2层细胞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层)。

8.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解析:

选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所以从图中结果可知,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液、乙液和丙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乙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降低,CO2浓度升高

D.乙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甲液增多

解析:

选B 依据图示可知甲液为组织液,乙液为血浆,丙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胰腺细胞直接将消化酶分泌到消化腔中,不通过乙液运输。

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被组织细胞利用,O2浓度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细胞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扩散到血液中,CO2浓度升高。

乙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能力相对增强,造成甲液增多。

1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乙酰胆碱、水、无机盐等

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解析:

选C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确定①②③分别为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中,从而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也下降;血浆中不含有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存在于组织液中;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后,由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中和,维持pH相对稳定。

11.(2017·临沂模拟)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

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解析:

选B 初进高原,缺氧导致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产生大量乳酸,但此时并非只进行无氧呼吸。

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机体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加,运输氧的能力增强,因此乳酸浓度降低;同时,血液中的乳酸可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

12.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解析:

选D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而坎农认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 ]”中填字母,“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_;d与a、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a、d、f合称为__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组成c的细胞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共穿过____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____________。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4)若g为肝细胞,引起过程②发生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过程③和④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__,将导致组织________。

解析:

图中a为淋巴,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毛细血管壁,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g为组织细胞。

血液中的O2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携带,因此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经过的途径:

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其中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结构。

肝细胞中发生的过程②是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与此有关的激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③和④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若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f)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1)2/3 蛋白质 细胞外液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2)e→d→c→f→g 4 g 组织细胞

(3)不会 d 缓冲 (4)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5)f 组织液 水肿

14.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在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扩散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CO2。

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解析:

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

由图可知a吸入O2排出CO2,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为泌尿系统。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神经—体液—免疫

(4)如图

15.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涨破,不透明的红细胞稀释液变成红色透明,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是否也会发生溶血呢?

请根据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人红细胞稀释液(红细胞形态正常);与人红细胞稀释液等渗的NaCl、NH4Cl、NH4Ac(醋酸氨)、NaNO3溶液;蒸馏水;试管等。

(1)实验思路:

①取试管若干分5组,每组设置若干个________。

②在蒸馏水和4种等渗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红细胞稀释液,观察计时从加入人红细胞稀释液开始到________为止,或10min后停止实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

物质

蒸馏水

等渗溶液

NaCl

NH4Cl

NH4Ac

NaNO3

溶血时间(min)

1.00

不溶血

9.67

7.65

不溶血

(3)分析讨论:

①实验表明,人红细胞对NH的通透性________对Na+的通透性。

②在含NH的等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依据表中数据等信息推知,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很快发生溶血,在NaCl、NaNO3等渗溶液中不溶血,但在NH4Cl、NH4Ac等渗溶液中可发生溶血,发生溶血的原因是NH进入红细胞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从而导致红细胞涨破。

答案:

(1)①重复样品 ②试管液体透明 ③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3)①大于 ②NH进入红细胞,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涨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