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5047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docx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

 

文件编号:

GD/FS-4154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

InOrderToSimplifyTheManagementProcessAndImproveTheManagementEfficiency,ItIsNecessaryToMakeEffectiveUseOfProductionResourcesAndCarryOutProductionActivities.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

 

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详细版

提示语:

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研究概述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

  人类客观的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四大发展阶段:

17世纪前,人类安全观念是宿命论的,行为特征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观念提高到经验论水平,行为方式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

这种由被动式的行为方式变为主动式的行为方式,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安全观念,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文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高科技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科技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

一般来讲,人们把“文化”分做三个层次:

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物质)文化。

  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

它们或历代相沿,或不断变化,或兴或废,或长或短,既没有具体的存在物,又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住宅、服饰等,它们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的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我们将安全文化划分成三个层次:

即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

  

(二)安全文化的研究

  人类有意识地发展安全文化,仅仅是近10余年的事。

  最初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认识到“核安全文化”对核工业事故的影响。

当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

1988年在其“核电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

其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91年编写的“75-INSAG-4”评审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策略。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

  1992年《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以来,核安全文化模式迅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方针。

安全文化作为专业名词在我国出现,它标志着系统研究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的到来。

  “文化”——文化是个十分广泛的词,广义的说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说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

一般指观念形态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精神世界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

文化是社会产物,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任何新的文化都是社会、人、现有文化之间的交融、结合的结果。

  “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文化的一个子概念。

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安全是在经验主义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新管理理论。

  安全文化是指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

  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强化安全培训教育,这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

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只有加强对人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心理上的侥幸,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

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安全来自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式,以操作规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操作水平、强化其自主保安意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为最终目的,建立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推行自主安全管理,实现由“强迫型”向“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我要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逐步使每个人时时处处事事都把安全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人人都能“自主管理”、“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我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安全第一”的思想氛围,使其深入每个职员心中,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管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持续的检查和监督

  一切安全事故都存在管理责任。

管理人员应具备这种责任意识。

然而,在一些企业,出现事故或追究管理责任时,管理人员往往觉得委屈,自认为该做的都做了,甚至完全责怪和归咎于当事人,这种思维不利于安全管理的提高,管理应如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孩子犯错,家长有责,天经地义。

例如,某企业一名操作员因为违章发生事故,在调查时,几乎找不出有管理方面的明显缺失,无论从安全文挡、培训教育、考核、监督、检查等环节都一应具全,甚至事发前班长对以往类似案例还专门做了强调,当事人也坦承纯属自己原因造成。

但是,当事人在谈到对事故的感受时,有如下细节:

原来他平时作业或遇到检查时一般都会按章操作,但也经常因为贪快,在侥幸心理作用下,会不自觉的省略一些动作,正因为没有养成规范的动作习惯,事发时刚好听到身上的电话响起,慌乱中忽略了规定速度的控制,结果发生事故。

这起事故虽然直接原因是员工违章,但平时没有养成规范操作习惯是深层次的基本原因。

相类似原因发生的事故在企业是比较常见的,表面看似乎是员工个人行为,与管理责任无关,其实,培养和纠正员工的操作和行为习惯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就如同家长监督孩子培养起床刷牙习惯一样,要让孩子懂得刷牙的好处、要领,偶尔检查一、二次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要改变或培养成年人某种行为习惯,一般需全程监督28天左右的时间。

因此,安全管理,让员工掌握“应知、应会”仅仅是前提,通过持续有效的检查监督,培养员工安全的行为习惯才是关键。

当然,如果安全文化已经形成,周围的员工会自发性地参与监督,管理将随之淡化。

  四、全员参与才能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隐患是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的改变而动态产生的,正因如此,现代安全理论认为,期望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只能是从业人员永远追求的目标。

这也是往往发生事故以后,人们感叹“千金难买早知”的缘故之一。

  如何查找和发现安全隐患,相信是企业安全管理最为困扰的难点之一。

许多企业还采取专门制订隐患排查制度、成立排查小组等措施。

制度措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忽视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隐患查找工作将显得更为被动。

我们试想,比如在码头行业,要查找现场环境和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最直接、准确的信息来源应该是现场作业的司机、理货、调度等一线人员,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现场的熟悉程度往往强于管理人员,对风险辩认能力也相对准确到位,其次,有限的管理人员也不可能顾及或及时发现随时、随处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

这种状况下,全员是否主动参与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企业的安全文化没有形成之前,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及时发现、报告、消除一些安全隐患,这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也许受传统的本位、中庸等落后观念的影响,不排除部分员工甚至管理人员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忌讳触及自身或他人存在的安全问题,这种思想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它的直接后果是,不敢坦承面对自身问题,漠视周围的不安全行为,使一些人的不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曝露和遏止,最终不但影响企业的安全目标、影响安全文化建设,还将严重阻碍企业其它方面的持续改善。

  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强化员工的安全理念、完善安全制度、规范安全行为的同时,在物质和人文教育方面,也应相应投入,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宿感、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这样,才能促进全员参与,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安全文化融入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并成为自觉行动,就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

培养职工自我安全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多种形式、方方面面的工作共同来完成。

既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也要有行政处罚手段作辅助,两者缺一不可。

通过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和手段,潜移默化的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如在厂区醒目位置粘贴安全标语,举办安全演讲和安全知识问答、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和各种各样激励政策,逐渐培养起全体职工的自我安全意识,通过学习不断改变旧的思想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式下的安全管理。

因此,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顺利进行,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生命力。

可在这里输入个人/品牌名/地点

Personal/BrandName/LocationCanBeEnteredHe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