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34梁振辉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4707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234梁振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41234梁振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41234梁振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41234梁振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41234梁振辉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234梁振辉1.docx

《41234梁振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234梁振辉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234梁振辉1.docx

41234梁振辉1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网络舆论监督对地方政府管理的影响研究

指导教师:

陈莹

站点:

荆楚学习中心

学号:

4201312320214

专业:

行政管理

年级:

12秋

姓名:

梁振辉

年月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网络教育专升本层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网络舆论监督对地方政府管理的影响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系本人独立思考完成,并在此申明我愿承担与上述承诺相违背的事实所引起的一切消极后果。

签名:

年月日

 

 

网络舆论监督对地方政府管理的影响研究

NetworkpublicopinionontheImpactofLocalGovernmentAdministration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生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公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寻求自我意识和诉求的表达,网络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空间和舆论形成场所比任何传统媒体都更为开放、互动、及时。

近些年,由网络传播引发的一系列舆论监督事件不断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在这些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各种意见、观点以及维权诉求的行为影响着舆论监督事件的态势发展,并有助于推动事件的合理解决;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各级官员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同公众互动,积极地回应问题、解决问题,以维护政府形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其媒介形象的传播问题上不得不去应对许多前所未见的新情况,如政府已不再是媒介形象的单向传播者、公众已从传统的传播受众身份转变成主要传播者和传播受众双重身份、传播内容不再由政府完全主导、传播渠道更加丰富等。

各种传播要素正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改变,逐渐已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格局。

在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中直接与公众接触的地方政府,其在媒介形象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尤其突出,所以如何更好得传播自身媒介形象是地方政府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地方政府;政府管理;网络危机;网络舆论;监督

 

Abstract

WiththegrowingpopularityoftheInternetanddevelopment,China'smediaecologyisundergoingprofoundchanges,moreandmoreaccustomedtothepublicthroughthenetworktoseektheexpressionofself-awarenessanddemands,networkspaceasanexpressionofpublicopinionandpublicopinionformationplacesthananytraditionalmediaaremoreopen,interactive,andtimely.Inrecentyears,thenetworkcommunicationeventtriggeredaseriesofpublicopinionconstantlybecomethetalkofthetowntopic.Intheseeventswherewecansee,ontheonehandthepublicthroughtheinternettoexpressvariousopinions,ideasandaspirationsofthebehaviorofactivisteventsaffectingpublicopiniontrenddevelopmentsandhelptopromotetheeventreasonablesolution;theotherhand,fromthecentraltolocalgovernmentofficialsatalllevelsstartgettingmoreinteractionwiththepublicthroughthenetwork,andactivelyrespondtoandsolveproblemsinordertoprotectthegovernment'simage.

  Inthiscontext,thegovernmentinitsmediaimagetransmissionproblemshavetodealwithanunprecedentednumberofnewsituations,suchastheimageofthegovernmentisnolongeraone-waymediacommunicators,thepublicdisseminationoftheaudiencefromthetraditionalidentitycommunicatorsandspreadintothemainaudiencedualidentity,communicationcontentisnolongercompletelydominatedbythegovernment,andothercommunicationchannelsricher.Elementsofvariousformsofcommunicationtakingplacesilentlychangehasgraduallyspreadtoformanewpattern.Intheeventofnetworkpublicopiniondirectlyincontactwiththepubliclocalgovernment,anditsimageinthemediacommunicationprocessdifficultiesandobstaclesencounteredparticularlyprominent,sohowtobetterspreadtheirmediaimagewasalocalgovernmentmustbeanimportantissue.

Keywords:

Localgovernment;GovernmentCrisis;ManagementNetwork;Networkofpublicopinion;Supervision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研究的背景1

1.2研究的意义3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

2.网络舆论监督概述4

2.1我国网络社会发展概况4

2.2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6

3网络舆论监督对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影响8

3.1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创新政府组织结构8

3.2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建立服务型政府10

3.3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提高政府反应能力11

3.4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公民民主参与12

3.5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建立“阳光政府”13

4优化网络舆论监督对地方政府管理影响的对策建议14

4.1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15

4.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15

4.3建立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16

4.4构建网络问政新体系17

结束语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生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公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寻求自我意识和诉求的表达,网络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空间和舆论形成场所比任何传统媒体都更为开放、互动、及时。

近些年,由网络传播引发的一系列舆论监督事件不断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在这些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各种意见、观点以及维权诉求的行为影响着舆论监督事件的态势发展,并有助于推动事件的合理解决;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各级官员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同公众互动,积极地回应问题、解决问题,以维护政府形象。

当今世界与全球化发展相伴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管理行为本身也同样深受影响。

政府管理创新就是探索政府管理的新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

信息社会是一个创新性极强的社会,进人信息网络时代的政府更应当是一个创新能力极强的政府,因此政府创新能力己经成为人们评价政府服务质量和政府能力的重要标准。

同时政府管理实践与理论内涵本身也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蕴。

目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直接的体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构建电子政府或网络政府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战略性措施。

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它所引起的政府管理的变化和创新是全方位的,涉及政府职能的调整,政府管理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组织结构的变化。

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必须具备极强的刨新能力,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与要求。

创新是现代政府增强自身生命力的特性、过程和方法。

通过创新,政府可以更快地实现职能转变、改进观念以及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的再设计与建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政府创新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建立电子政府轻而易举,使政务信息化变成生动的现实。

加入世贸组织后,各过政府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构建一个电子化的政府己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与否的要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迅速加深,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给政府运行和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但使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在履行政府职能和改善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而且还给政府的组织体制、权力结构、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规则体系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合作与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这种合作的速度、强度、范围等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以光速传递的信息系统使得合作与竞争关系中的各类主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进行着自我完善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的服务也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

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公众获得了更接近信息的机会和可能,政府将是信息的中继站,公众希望政府更多地帮助个人解决问题,适时地向社会公众发布各种政策信息,提供各种政策咨询服务。

便捷、低成本的网络传输使公民和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政策法规,从而获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

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对政府的最大需要就是从它那里获得更多的服务,获得更人性化的服务。

政府的任务就是为广大的群众提供最大的服务,其服务的程度、水平和效果决定了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决定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管理本身从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借助于便捷、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不仅使得政府自身的组织运行体系得吼彻底改良,同时政府自身的使命也从过去工业化时代的集权化管理模式逐步转向以积极回应、主动负责的服务型模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各级地方政府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自身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正直接体现着网络政府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工作重点的修正与完善。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真正做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政府获取社会管理信息的的能力,刨设积极有效、廉价的公众政治参与渠道是新时期的工作重点。

政府信息化水平直接体现着政府体系整体的透明化程度。

地方政府积极拓宽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必将推动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稳定自身合法性产生积极的作用。

1.2研究的意义

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是现代科技同现民主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而它的飞速发展,使政府形象传播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尤其是网络舆论监督对于政府形象传播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分析,把握规律,网络就是展示政府形象的最佳舞台,网络舆论监督就是政府可以借助加强自身建设的良好工具,反之,如果违背规律处理不当,那么网络舆论监督就会成为洪水猛兽,成为阻碍政府行为的绊脚石。

因此研究网络舆论监督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媒介形象传播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目前,很多外国政府都是积极参与到自身形象的设计和包装中,通过网络传播,有效地推行公共政策的执行。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职能角色定位转型期的同时,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传播,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各级政府,我国政府正逐步与世界接轨,着力打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规范创新的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形象,例如从汶川地震中的中国政府形象危机公关到2011年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等,都是我国政府媒介形象一种极好的传播方式。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遵循三段论的研究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地方政

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下应该如何传播自身媒介形象为主线,首先阐述网络舆论监督

和地方政府媒介形象这两者的概念界定、相互关系、发展现状等问题;其次通过

梳理2009年—2010年热点指数较高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以期发现目前地方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下媒介形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最后再针对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媒介形象传播要素,运用传播学、新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一些相关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四个方面探寻地方政府媒介形象传播策略。

(2)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法,结合一定的文献资料法、归纳对比法

和案例分析法对现有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收集、对比、整理、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详实的理论渊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窥一斑而知全豹,找出问题所在,

并做相关阐述,以便能获得扎实的理论根据,进而寻求良好的解决对策。

 

2.网络舆论监督概述

 2.1我国网络社会发展概况

2.1.1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现状

网络正在改变中国。

随着网络进入2.0时代,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报道:

2010年中国的网民规模继续稳步的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已有网民4.57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网民数量稳居世界第一;随着3G牌照的颁发,2010年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也取得飞速的发展,目前已达到3.03亿,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6.2%,互联网的自由移动便携化趋势日趋明显;此外,农村网民规模也在逐步增大,目前也达到了1.25亿,可见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正在逐年攀升。

同时,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从网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城乡结构等组成来看,目前我国网民的组成已经越来越贴近现实的社会结构。

网民已成为我国人数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

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生产方式也在日益丰富。

信息获取、交流沟通以及娱乐功能已成为时下网民通过网络最常用的三种功能,由此衍生的各种信息传播工具也层出不穷,从门户网站、网络论坛、聊天室到博客、SNS社区、网游再到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紧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及时,传播内容越来越自由,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深远。

目前我国搜索引擎用户已达3.75亿,网络新闻用户3.53亿,网络游戏用户3.04亿,博客用户2.95亿,社交网站用户2.35亿,BBS用户1.48亿,微博用户6311万,且上述用户规模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网络已使我国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巧妙结合成为可能,网络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日常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我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技术不断创新,网络发展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也为我国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2.1.2不可忽视的网络舆论力量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利益调整波动较大、地域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但出于政治的考虑和社会稳定等诸多原因,能够真正实现公众意见表达权的渠道平台非常有限,这多少会造成公众意见压抑式的淤积。

而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出现,恰好给这些“淤积的民意”一个疏通宣泄的渠道和场所,再加上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可轻松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言论表达空间,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网络正改变着我国社会舆论的传统生态环境,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平台。

近些年,网络舆论已成为一股推动现实社会事件发展的新生力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轰动效应。

2003年被网友密切关注的“孙志刚事件”,使我国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动了我国的司法进程,更体现了我国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

此后,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事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南京周久耕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杭州宝马撞人案、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广西日记门事件乃至近期的微博打拐事件,无一不是彰显了网络舆论的威力。

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现实社会中很多隐藏在阴暗角落、不易被人发现的问题、弊端被彻底地曝光在公众面前,这不仅填补了传统舆论在监督过程中所缺失的地方,而且更强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生事物也由此引起了国家、政府的积极关注。

2.2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

2.2.1网络舆论监督的界定

 

(1)舆论概念的流变

  我国关于“舆论”一词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中的“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在此处可解释为公众的议论;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将“舆论”界定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我国舆论学中将“舆论”界定为“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应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将“舆论”定义为“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实际上,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目前在学界内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但学者们对于“舆论”的界定要素交集已集中在“议题”、“公众”、“共同意见”上。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网络舆论”一词也开始出现。

本人较为赞同学者陈力丹的观点,认为所谓网络舆论就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及其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总和”,且因为网络传播的自由、及时、互动等特性,网络舆论也具备了相应的一些属性。

而“网络舆论监督”一词也正是在“网络舆论”出现后产生的。

(2)网络舆论监督的定义

“网络舆论监督”一词实际上是我国独有的名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外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究其渊源,主要是来自于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以及第四十一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所以公众的自由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而通过网络行使此项权利,当然也受到宪法的保护,这就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本源。

当网络舆论监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时,它不再是单纯的只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的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同时也融会了传播学、新闻学等多学科的内涵。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我国公民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的行为。

 2.2.2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的区别

传统舆论监督是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台、电视等开展的新闻舆论监督。

而网络舆论监督虽然是在一种新兴媒体上形成的舆论监督,但归根到底它仍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与传统舆论监督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性,如传播方式的公开性、传播行为的群体性、传播内容的评价性、传播意识的主观性以及传播环境的社会历史性,但也因网络这一媒介的特殊性,具有以下鲜明的特殊属性:

 

(1)网络舆论监督的大众主体性

网络创造了信息的平等对称对流以及公开共享,使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不再像传统舆论监督一样,需要通过记者的采访报道经过审查组稿编辑等程序反映公众的意见,排除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单向性传播、互动性差、公众处于被动地位的缺点,使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信息源的可能,借助网络这个公众话语权和表达权的行使平台,上至国家事务下至百姓生活,都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使公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

 

(2)网络舆论监督的及时性和广泛性

  舆的形成本身是存在涨落和突变的,网络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的传播速度优势,使其能够自始至终地真实记录舆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并可以随时考证,排除了传统舆论监督的滞后性,大大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

同时网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监督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开放性和交互性是网络最突出的特征,网民可利用网络同外界不断进行信息和意见的交换,自由传达信息,也使得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从单向性转变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这种特性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意见的交流碰撞,真正做到自由互动、及时便捷,推动了舆论的形成也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使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

 (4)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性也日益明显

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使舆论监督结果丧失一定的公信力;网民结构的特殊性使网络舆论监督不具有全民代表性,使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会带有较强的倾向性,从而难免有时会失掉监督本身所需要的公平公正的立场;网民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削弱了传统的“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理论,将网民原本就存在的情绪倾向性加以放大,使部分人打着网络舆论

3网络舆论监督对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影响

3.1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创新政府组织结构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政府的组织界限,在网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快速流动和传递,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信息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完全开放的网络模式。

政府组织结构在纵向上趋向扁平化,在横向上去呈现一体化。

网络状的信息传播模式使政府组织结构在纵向上趋向扁平化。

网络舆论监督一改过去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传输渠道,管理上层与下层在信息获得的范围数量、时差上的区别在不断缩小。

这会导致政府纵向结构扁平化,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将逐渐解构。

其表现为:

(1)现代信息技术使政府管理获取信息更加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