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4173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第四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纲点击

核心素养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理解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重点)

基/础/梳/理►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 放射性元素衰变 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褶皱山系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 喷出地表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结果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 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平缓

侵蚀

作用

水、 冰川 、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 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体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 侵蚀 地貌

搬运作用

风、 流水、 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 堆积 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A是 岩浆岩 ;

B是 沉积岩 (或变质岩);

C是 变质岩 (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

① 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 重熔再生 。

教/材/拓/展►

1.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于平缓,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

2.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沙丘群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矿产

岩浆侵入冷却过程中,矿物元素集聚形成宝石矿、金属矿产等;沉积岩石中可能富有沉积矿产,比如煤、石油等;变质岩石中可能存在变质矿产,比如铁矿等。

教/材/释/疑►

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热胀冷缩)、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而风力作用是指由风而引起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一系列外力作用。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

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018·课标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

1.A 2.C [第1题,由“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和“湖水深度还在加大”可推测其成因是地壳断陷集水成湖。

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应大致呈圆形,而河流改道和滑坡阻断河流形成的湖泊应该深度较小。

第2题,贝加尔湖位于高原山地,降水量加大和入湖径流增多的水量溢出会往海拔较低的地方流,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

入湖泥沙增多会增加湖底沉积物,反而使湖水深度减小。

只有湖盆加深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

]

(2016·北京文综)如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完成下题。

3.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D [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

4.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地表水平运动D.地表垂直运动

解析:

D [图中显示秦岭北坡出现多个断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

]

考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6·课标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题思路]

1.审题干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贝壳堤的分布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据此推知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稳定,才有利于死亡的贝类生物持续堆积。

2.析图表

[答案] 

(1)C 

(2)B (3)D

1.风化作用

2.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动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具体表现如下:

[方法技巧]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1.D 2.B [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

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

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1978年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

第2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

]

(2019·山东泰安一模)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

4.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B.向西

C.向南D.向北

解析:

3.D 4.A [第3题,图示6月21日~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同时西坡风蚀深度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西坡由风蚀作用变为风积作用。

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第4题,图示6月5~21日,沙丘东坡风蚀深度为正值、西坡风蚀深度为负值,说明东坡为风积作用、西坡为风蚀作用;则该时间段内盛行西风,则沙丘向东移动。

]

(高考经典题)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5~6题。

5.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B.西北坡

C.东南坡D.西南坡

6.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5.D 6.C [第5题,材料信息提示,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大陆中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故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白天气温最高时为午后2时,此时西南坡光照最强,温度最高。

各山坡夜晚的温度相近,可见西南坡气温日较差最大,故物理风化作用最强。

第6题,热带雨林地区植被丰富,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强,昼夜温差最小,故物理风化作用最弱。

]

考点三 地壳物质的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

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

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8·北京文综)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C [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

(2019·湖北宜昌模拟)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

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

据此回答2~3题。

2.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3.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2.B 3.C [第2题,由材料可知:

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

第3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图中③刚好位于出山口而符合条件。

]

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北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属于花岗岩地貌。

景区内地势起伏,奇石众多,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据此完成下题。

4.清源山上奇石的岩石类型属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C [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岩石的类型。

读图可知:

①为喷出型岩浆岩,②为岩浆,③为侵入型岩浆岩,代表岩石为花岗岩,④为变质岩,⑤为沉积岩。

由材料知该山地属于花岗岩地貌,故C项正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