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4069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新店车辆段基地综合办公楼。

办公楼为地上6层,地下1层,在OA~E轴范围内就地下一层,培训中心及司机宿舍为地上5层;建筑总高度为23.75米,柱距为6~9米,一层层高5.0米,二层层高4.5米,三~六层层高3.6米。

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柱、梁、板均为现浇混凝土;基础型式均为独立基础、筏板基础。

地下室基坑内采用降水井降水,基坑坡顶设置截水沟,坡底采用排水沟,开挖边坡坡率为1:

1.5,坡面喷射C20混凝土。

本工程±0.00绝对标高为罗零24.000米,场地整平标高约罗零26.3米,筏板基础底标高为-5.8米,独立基础为-2.25米。

原地面标高为21.900米,开挖深度为3.8米。

二、编制依据

1、新店车辆基地综合办公楼结构施工图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3)

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8、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Q/ZT12技06.A1~2—2006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其他相关的国家规范标准

三、资源配置

(一)、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人员配备

1、综合办公楼施工组织机构见下图。

 

 

2、根据施工进度要求,班组工作内容及计划人数见下表。

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班组名称

工种

工作内容

计划人数

施工班组

杂工

抽排水

2

杂工

文明施工、场地清理

4

挖掘机司机

基坑开挖

2

渣土车司机

拉运基坑土方

6

合计

14

(二)、机械设备配备

根据施工方法,需进场下表所列的设备和机械,确保各工序正常施工。

机械设备配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及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挖掘机

1

2

渣土车

3

3

冲击钻机

1

4

发电机

2

四、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施工前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熟悉图纸,对照招标文件,提出问题并在图纸会审时落实。

然后要根据工程特点编制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方案提出材料计划,并向施工人员下达详细的技术交底

(二)、劳动力准备

施工人员上岗必须经过培训,掌握施工工艺、技术操作方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电工和焊工必须持证上岗。

该工程电气涉及到系统多,工序复杂,质量目标高,施工有一定难度,且工期紧,所以施工人员的素质相对要高一些,对于独立承担施工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三)、作业条件

施工道路、施工用水、临电和场地统一规划,生产、办公、库房等临时用房由项目部统一安排,现场设办公室、库房等。

材料设备提前进场,合理布置。

五、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工艺流程

施做基础垫层

土方开挖及监测

边坡支护

坡底排水沟及集水坑设置

人工清底

验槽合格

坡顶排水沟设置

降水井施工

开挖边线及降水井位置放样

 

(一)施工放样

1、开挖前必须对放坡开挖边线、降水井、坡顶截水沟结构进行实地放样,为基坑开挖提供条件。

(二)降水井施工

1、降水井布置情况与参数

降水井共16个,间距约为15~20米,管井直径为219mm,钻孔直径为400mm,井深约10米,布置方式为矩形布置,详细布置图详见附图。

具体降水参数见表5.1-1。

 

表5.1-1降水参数表

2、降水施工

采用冲击钻成孔,井径400mm,井孔必须保证圆正垂直,孔深不小于设计值。

井管下入前注入清水置换,抽出沉渣并测定井深。

井管吊放井管要垂直,两节井管间焊接牢固,并保持在井孔中心。

井管下入后立即填入滤料。

滤料沿井孔外四周均匀填入,且保持连续以将泥浆挤出井孔。

随填随测滤料填入高度,当填入量与理论计算不符时及时查找原因。

滤料为卵石,井管降水井深度约为10米,降水井底标高应低于开挖面以下4米。

降水井结构详见下图:

3、施工注意事项

(1)、钻孔施工达到设计标高后,每隔0.3~0.5m用大泵冲洗减少沉淀,并立即下管,注入清水,稀释泥浆比重按近1.08后投入滤料。

(2)、井孔应垂直,深度应符合要求,孔径宜上下一致,井点管口应有保护措施,防止杂物掉入管内。

(3)、开始下管前须探测孔深,当孔深与管长不符时,须重新成孔,下管时轻提慢放,仔细检查密目网包扎质量,并使井管居中,当上部孔缩径或孔底淤塞,须向孔内注水,缓慢放入,禁止上下提拉和强行冲击。

(4)、洗井工作在填砾料后进行,以防井壁泥质硬化,造成洗井困难。

洗井时必须清除停留在孔内和渗入含水层中的泥浆与孔壁泥浆,疏通含水层,并在井周围形成良好的反滤层;洗井前后两次抽水涌水量差须小于15%,洗井后井内沉淀不上升或基本不上升。

(5)、洗井结束,安装地面真空抽水系统,连接抽水管路,进行试验性抽水。

(6)、在降水过程中,加强井点降水系统的维护和检查,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不得随意停抽。

4、降水运行管理与管井拆除

(1)、试运行

①试运行之前,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能否满足降水要求。

②在降水井的成井施工阶段要边施工边抽水,即完成一口投入运行一口,要求在基坑开挖前,将基坑内地下水降到基坑底开挖面以下0.5m深。

水位降到设计深度后,观测井内的水位恢复情况并维持抽水。

(2)、降水运行

①降水井抽水时,对于出水量较大的井每天开泵抽水的时间相应要长。

②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质量记录,做到准确齐全。

③降水运行过程中对降水运行的记录要及时分析整理,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合理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

降水运行记录每天提交一份,对停抽的井及时测量水位,每天1~2次。

(3)、降水运行的注意事项

①做好基坑内排明水的准备工作,以备基坑开挖时遇降雨能及时将基坑内的积水抽干。

②降水运行阶段要经常检查泵和管路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不正常及时修复。

③降水运行阶段保证电源供给,如遇电网停电,立即启动自备发电机

(4)、管井拆除

随着主体土方开挖,降水井井管逐渐曝露出来,采用人工逐段拆除管井,并保持降水井的正常运行。

土方开挖到基底后,为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应间歇性抽水以保持水位。

灌注框架底板砼时,井孔位置处的砼可暂不浇注。

结构满足设计抗浮要求后,方可停止抽水拆除管井,为确保井孔处底板砼的整体性和防水效果应对井孔作特殊处理。

具体处理措施为:

①在井孔四周的底板内增加加固钢筋。

②停止抽水后井内用素膨胀砼填实,然后用带螺栓的钢盖板和橡胶垫圈盖好,拧紧法兰上的所有螺栓。

③井口的标高较钢筋砼底板顶的标高低200~300mm,管井填封完毕后,再用砼找平。

具体处理方法祥见图5.2-1管井井孔处理示意图。

图5.2-1管井井孔处理示意图

(三)坡顶截水沟设置

1、开挖之前坡顶设置截水沟,截水沟距开挖线距离为0.5米,截水沟倾斜度为5%,排水方向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定,统一集中排放。

截水沟具体做法详见图5.3-1:

 

图5.3-1截水沟大样图

(四)土方开挖及监测

1、土方开挖

基坑开挖采用反铲式挖掘机开挖,渣土汽车运输渣土,开挖边坡坡率为1:

1.5。

土方开挖应分层进行,每一层土方开挖必须在其上部的支护结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基坑每层开挖应分层分段分块进行开挖。

每层挖深不超过1米,每段不超过20米。

当开挖至板底标高处,应人工修整至垫层底标高;电梯井等局部深处必须人工开挖。

以确保开挖过程中土体自身的稳定。

开挖过程中,由测量人员全程控制开挖的基坑尺寸及深度。

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立即浇筑振捣现浇混凝土垫层,防止基坑底土体暴露时间过长。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进行严密的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开挖,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方可继续开挖。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护基底原状土不受扰动。

土方开挖过程中及地下室施工期间基坑周围不应堆土方或建筑材料,应严禁超载;严禁施工机械碰撞、碾压支护结构。

2、监测

水平位移:

在基坑顶部周边布置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距离15~20米,观测支护结构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的侧向变形。

沉降:

在支护结构定周边的地面及邻近建筑物上布置沉降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地面、重要地下管线或道路每15~20米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周边每个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点不少于4个。

观测地下室施工对周围土体及建筑的影响。

测斜:

在坡面土体内预埋测斜管,监测点间距50米,测斜管埋设长度为9米,观测基坑侧壁土体的侧向变形。

基坑边缘以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管线应进行监测:

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应布置监测点,平面间距每15~25米布置一个监测点。

基坑监测增加水位观测项目,降水井每天测一次动水位,观测井每天观测3次水位。

如发现观测井内水位降深超过初测稳定水位2米或基坑周边地表累计沉降量大于25mm,应报设计单位确认是否增设回灌井进行回灌。

观测井、回灌井具体做法详见图5.4-1观测井、回灌井详图:

图5.4-1观测井、回灌井详图

观测频率详见下表。

遇到暴雨或位移较大等异常情况时,应适当加密观测次数,具体应报由设计人员确定。

项目

基坑开挖深度

筏板浇筑后时间

施工进程

≤4m

4~5.6m

≤7d

7~28d

>28d

监测频率

1次/2d

1次/1d

1次/2d

1次/3d

1次/7d

监控预警指标详下表:

监测报警项目

坡顶水平位移

坡顶竖向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

周边管线变形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地表裂缝宽度

累计值

30mm

20mm

30mm

20mm

20mm

10mm

变化速率

3mm/d

3mm/d

3mm/d

3mm/d

3mm/d

持续发展

观测频率可根据观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即观测结果较为稳定时,减少观测次数;当观测结果变化较大或遇暴雨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并将结果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采取适当措施。

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数值,且不应少于3次。

(五)、边坡支护

1、根据该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等条件,先把原地面降低至基坑深度只有3.8米。

基坑工程采用自然放坡的方式,坡率为1:

1.5。

2、自然放坡段坡面人工修破拍实,挂φ6.5@300*300钢筋网片,C20喷射混凝土厚80mm,混凝土配合比宜为1:

2:

2细石混凝土(重量比);水灰比宜为0.4~0.45。

钢筋网片采用双向筋φ6.5@300*300绑扎而成,铺设时搭接长度应不小于300mm。

喷射混凝土终凝后2小时以上,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一般约为3~7天。

3、坡面应设置泄水孔,泄水孔做法如下:

采用φ50PVC管,穿梅花状φ6@50,外包二层尼龙滤网。

边坡支护具体做法详见图5.5-1边坡支护图。

图5.5-1边坡支护图

(六)、坡底排水沟及集水坑设置

基坑开挖至坡底时必须及时设置坡顶排水沟,排水沟底必须夯实后才能施做,排水沟距坡脚相距0.5米,排水沟采用砖砌,内侧采用20mm砂浆抹面,宽0.3米,高0.5米。

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米设置一个集水坑,及时用水泵抽除积水,集水坑底采用C20混凝土厚0.1米,四周砖砌厚度为0.12米,宽0.8米,0.8米,内侧采用20mm砂浆抹面。

排水沟及积水坑详细做法详见图5.6-1排水沟示意图、图5.6-2集水坑示意图

图5.6-1排水沟示意图

图5.6-2集水坑示意图

(七)、人工清底及验槽

开挖基坑,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基坑底预留200mm原状土,然后采用人工清理,垫层浇筑前进行清理,不得晾坑、泡坑,清底土方采用人工运至基坑外。

基坑清底达到设计标高后请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基坑验槽,如验收结果和设计不符时,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给出变更方案。

(八)、基础垫层施工

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验槽合格后,应及时封闭基础垫层,基础垫层为C20素混凝土厚度为10cm。

六、质量保证措施

(一)、质量保证体系

按照我公司项目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强化质量的程序管理和过程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使质量保证体系延伸到管理基层。

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地控制。

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以项目经理领导,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策划、组织实施,生产经理和项目部各部室中间控制,形成项目经理部、项目部各部室、专业施工作业班组的质量管理网络。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经理:

朱一国

项目生产副经理:

安全

项目技术负责:

张涛

机械作业人员

基坑清理人员

(二)、质量保证具体措施

确定以下为施工质量控制点:

1、应先由测量人员对所有测量放线进行校核检查,特别是检查土方的开挖尺寸,避免基坑挖小,而且测量人员要定期检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以减少误差,并报经工程部检查合格,再报监理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在施工前,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包括土方边坡、标高、分层厚度等,并现场检查分层分段施工的情况。

3、严格执行“三按”、“三检”和“一控”。

其中“三按”:

严格按图纸、按工艺、按规范标准以及土方开挖方案施工。

“三检”:

自检、互检、交接检。

“一控”:

自控正确率,一次验收合格。

4、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持证上岗。

(三)、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基底超挖:

开挖基坑标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控制,如出现超挖情况,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2、基底保护:

基坑开挖后不得对原状土进行扰动。

(四)、成品保护

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等,挖运土时不得碰撞。

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定位标准桩和水准基点应定期复测和检查是否正确。

2、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

在敷设有地上或地下管线、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坏管线,造成严重事故。

(五)、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基坑、基土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严禁扰动。

2、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项目

序号

内容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标高

0—50

用水准仪检查

2

长度、宽度

+200

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查,

用经纬仪、拉线或尺量检查

3

边坡

设计要求及方案

观察或用坡度尺检查

1

表面平整

20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2

基底土性

设计要求

七、安全保证措施

(一)土方开挖安全目标

本工程安全目标为“三个零”即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事故为零。

(二)、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在土方开挖前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保证体系。

生产经理具体领导执行土方开挖,工程部技术员负责开挖过程中监督检查,安监部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施工队伍负责安全工作的实施。

责任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建立健全相应制度,杜绝工伤事故。

(安全保证体系图同质量保证体系图)

(三)、危险源辨识

根据本工程实际特点土方开挖有以下三个重大危险源:

(1)机械设备伤人风险

(2)基坑坍塌风险(3)坑顶坠物伤害风险

(四)预防措施

1)、机械设备伤人风险:

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挖掘机旋转半径内不允许人员进入,设置警戒线。

2)所有车辆按照指定路线进行土方的转运,运输路线详(施工总平面规划图)运输车速不宜过快,运土出入口派专人进行指挥管理,手拿指挥旗,车辆必须行驶有序。

3)、基坑坍塌风险:

做好边坡支护,做好防雨工作,现场派专人管理,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4)、加强安全教育

1、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必须持地(市)级以上劳动安全监察机关核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明,方可独立进行特种机械操作。

学徒工必须办理学习证,在监护人的指导下操作,严禁无证作业。

2、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3、坚持安全例会制度,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活动制度并做记录。

4、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4)、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

1、在施工前需进行各工种的安全交底,交底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谈,针对挖土重点问题提出重点可靠的防护措施,并明确责任人是谁。

2、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严禁非正式特殊工种代替特殊工种作业。

3、现场深基坑开挖前,必须先搭设临边安全防护。

4、现场围护栏杆采用钢架管搭设,高度1.2米距坑边2米,刷红白相间油漆,要严密稳固,电缆线不允许直接敷设在栏杆上。

夜间施工时基坑边缘要有明显的标志和有足够的照明。

5、两挖机在作业时,必须保持距离在10米以外,以免两挖机相撞造成事故。

6、现场照明灯具的架设高度要符合有关安全规程的要求,不低于2.5m。

7、现场各种易燃材料要分区专库存放,现场各种消防器材齐备,性能良好。

8、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落实安全责任。

9、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戴好安全帽,系好下颏带;按照作业要求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着装要整齐,严禁赤脚穿拖鞋、高跟鞋进入施工现场。

(五)、其他安全措施

1、挖土前根据安全技术交底了解具体位置。

作业过程中应避开管线。

在现场必须在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监护下采取人工开挖。

2、必须设置人员上下坡道。

严禁攀登固壁支撑上下,或直接从坑边壁上挖洞攀登爬上或跳下。

间歇时,不得在坑坡脚下休息。

3、挖土过程中遇有古墓、地下管道、电缆或其他不能辨认的异物和液体、气体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施工负责人,待查明处理后,再继续挖土。

4、人工开挖土方,两人横向间距不得小于2m,纵向间距不得小于3m。

严禁掏洞挖土,搜底挖槽。

5、配合机械挖土清理基坑底作业时,严禁进入铲斗回转半径范围。

必须待挖掘机停止作业后,方准进入铲斗回转半径范围内清土。

八、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1、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①施工场地噪音控制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要求执行,确保离开施工作业区边界30m处噪音小于70dB,撞击噪声最大不超过90dB。

噪声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②在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法,优先选用先进的环保机械,控制施工噪音,使其对居民的干扰降至规定标准。

③施工机械或其它施工活动造成的噪声环境污染,尽量将噪声大的工序安排在白天施工。

④施工现场的电锯、电刨、搅拌机、大型空气压缩机等强噪声设备搭设封闭式机棚,并尽可能设置在远离居民区一侧,以养活噪声污染。

⑤承担夜间材料运输的车辆,进行施工现场禁止鸣笛,装卸材料时轻拿轻放,最低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⑥禁止施工人员在居民区附近和夜间施工时高声喧哗,避免人为噪声扰民。

2、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①施工场地及道路进行硬化并适当洒水,做到不泥泞、不扬尘。

土、石、砂、水泥等材料运输和堆放进行遮盖,减少对空气、环境地污染。

②严禁垃圾乱倒、乱卸。

施工现场设封闭式垃圾站,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按规定分开集中收集,生活垃圾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教育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丢垃圾、杂物,保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整洁。

③施工垃圾清运采用封闭式专用容器装运,严禁凌空抛洒。

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清运前提前适量洒水,同时建立登记制度,防止中途倾倒事件发生。

④优先选用电动机械,尽量减少内燃机械对空气的污染。

3、水污染控制措施

①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②根据施工地区排水网的走向和过载能力,选择合适的排水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③现成存放油料的库房,必须进行防渗漏处理。

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跑、冒、滴、漏,污染土壤水体。

④在工作场地内设置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净化,并洒水降尘。

⑤食堂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加强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⑥生活区设置化烘设备,不得直接排入施工场地外,以免污染周边地区水资源。

九、应急预案

1、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发生火灾先判明起火部位、燃烧物质,并迅速报火警。

(2)在消防队到达之前,灭火人员可以采取断开电源,撤离周围的易燃易爆物品的办法控制火势蔓延,根据起火物质,使用相关的灭火工具。

(3)灭火现场要专人统一指挥,防止混乱,灭火过程中应防止中毒、倒塌、坠落等事故发生。

(4)消防队到达后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服从和配合消防工作,力争将灾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2、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1)有人触电时,抢救者首先要立刻断开近处电源(拉闸、拔插头),入触电距开关太远,用电工绝缘钳或干燥木柄铁锹、斧子等切断电线断开电源,或用绝缘物如木板、木棍等不导电材料拉开触电者或者挑开电线,使之脱离电源,切忌直接用手或金属材料及潮湿物件直接去拉电线和触电的人,以防止解救的人再次触电。

(2)触电人脱离电源后,如果触电人神志不清,但有些心慌、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者触电人在触电过程中曾一度昏迷,但已清醒过来,应使触电人安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观察,必要时松医院诊治。

(3)触电人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还在跳动,还有呼吸,应使触电人在空气清新的地方舒适、安静的平躺,解开防碍呼吸的衣扣、腰带,若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持体温,并迅速请医生(或打120)到现场诊治。

(4)如果触电人已失去知觉、呼吸停止,但心脏还在跳动,尽快把他仰面放平进行人工呼吸。

(5)如果触电人呼吸和心脏跳动完全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急救。

(6)抢救过程中尽快将事故情况向项目部应急处理小组汇报,应急事件处理小组到达事故现场指挥抢救,根据事故情况大小向上级主管部门、安检、公安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填写安全事故报告书。

3、高处坠落的应急措施

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抢救的重点放在对休克、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1)、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

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

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

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市条件的医院治疗。

(3)、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

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

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4)、发观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

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

固定方法:

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头等,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