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和途径.docx
《试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和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和途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和途径
内容提要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中。
在以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原因发展
试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和途径
打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一书,第一篇便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可见《手稿》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以及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更深层次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也是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就针对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对异化劳动进行简单的梳理:
那么我认为,首先我们要了解的就是,什么是异化劳动:
在教材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
手稿中我们了解到,异化和劳动在马克思之前是分开使用的,“异化”一词是来自拉丁文,是“化成为异物”的意思。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分裂成它本身的对立面,变成自己外在的的力量。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就它的本质而言,就是人类的本质的丧失,就是人性的扭曲。
通俗地说,就是说人虽然具有人的肉体、躯干,却像动物那样地活着。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当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可能当时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还不是很成熟、很完善,但他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借助了异化劳动概念,初步研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及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来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异化劳动的本质及内涵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经济事实中直观的出发,深刻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现象,他认为异化劳动具有者三个规定性:
第一.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的是从这样一个经济事实:
中认识到的“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应该是成正比的。
第二.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
异化还表现在生产行为当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自我异化是物体的异化的直接原因,而物的异化则是自我异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
因而,异化劳动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同时异化劳动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这就导致了类同人相异化,即对人而言,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异化劳动的这个概念是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现实生活的批判过程中逐步提出的。
《手稿》也使马克思的研究方向从此从哲学转向了经济,他看到了国民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的理论。
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还原到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其深刻的理论来源:
首先,它吸收了黑格尔否定辩证法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合理因素。
马克思结合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切实领悟到:
“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
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是站在了与国民经济学家相同的立场上为资本主义进行着哲学辩护,马克思对异化与对象化作出了区分,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这无疑是对黑格尔的否定性解读。
其次,领悟接受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史观。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是高度赞扬的。
“一般的实证的批判,从而德国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全赖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
但是马克思勇于创新,不再从人自身,从个体和类的矛盾中探求异化,而是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前进一步,虽仍沿用费氏关于“人类是类存在物”的提法,但赋予新的内容。
从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并受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和奴役,这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阐释。
异化劳动的经济学内涵也层层递进,其具体表现是:
第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本身是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可是,由于雇佣劳动它发生了异化,对自然界的占有变成自然界的丧失。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压迫工人,生产得越多,这种异己力量就越大。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本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表明,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同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
第二.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是人类特有的生命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点。
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雇佣劳动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劳动。
这表明劳动脱离了人的本性,对劳动者来说已成为一种异化的外化的东西。
马克思指出: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即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劳动是“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下的“被迫的强制劳动”,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资本家。
对工人来说,劳动变成了外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如果这种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劳动本身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异己的力量。
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所谓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但是,由于“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而也就使“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
第四.人和人相异化。
人与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与他人之间现实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而异化劳动本身就不断把这种关系表现出来。
这是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
这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必然结果,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所谓人同人相异化,也就是“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说来是异己的,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这另一个人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产生出来的资本家。
人与人相异化说明,当人同自身相对立,他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
在上述四个规定中,最根本的是人类本质同人的异化,它是其他三种异化的根源。
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把握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从劳动异化中看到了阶级对立,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着力揭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地位,他的全部批判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二.异化劳动的意义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转向现实经济生活领域的先河,为其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异化劳动的原因
异化劳动是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劳动本身并不会导致异化。
所以我们需要到劳动之外去寻找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一)异化劳动的直接原因:
分工
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但同时,“分工也意味着某一固定团体必须在某一特定领域深入发展自身的潜力,而在其他领域则必须依靠他人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这样,整个社会形成了普遍依赖的关系,异化劳动产生。
”分工同时为私有财产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二)异化劳动的间接原因:
私有制
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之后,私有财产反过来有作用于异化劳动。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异化劳动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当私有制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时,异化劳动也就达到了顶峰。
“而对劳动者而言,不管是劳动产品,还是劳动本身都独立他而存在,并成为反对劳动者本身的异己力量。
劳动也不再是作为人的类生活而存在,而只是满足劳动者之外的需要的手段。
由此可见,私有制间接导致了异化劳动。
(三)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水平
虽然人的本质体现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并不是在任何历史阶段,在任何生产力条件下都可以实现的。
人的类本质的实现需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然而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呼唤分工,这直接导致了异化劳动,同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这又巩固和强化了异化劳动。
由此可见,无论异化劳动的产生,还是异化劳动的解决都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四.异化劳动的解决途径以及当今社会对这一理论的应用
根据对异化劳动的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要解决异化劳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工和私有制也随之改变。
异化劳动不是在任何历史阶段都能克服的,它受到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但我们可以通过人的作为对它们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
通过有意识的人类行为一方面积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异化劳动的最终解决创造物质基础。
第二.处理好劳动者和劳动产品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的生活就越难维持。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马克思研究的异化其实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最终目的是通过消除异化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防止和克服劳动产品的异化,对我国当前来说,就是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共享,防止劳而不获、不劳而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同时,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克服劳动过程的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2](P93)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这就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愿行为,是属于人自己的,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资本家。
当今社会,要求人要全面发展就要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劳动自觉能力,使人从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
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讲道,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克服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强制性,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者主人翁的精神。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如果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即工人通过异化劳动所产生出来的资本家。
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工人阶级是无尊严和自身发展而言的,他们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榨取高额利润的劳动工具而已。
第五.防止人的本质异化
劳动是人类作为类本质的基本机能,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的物质生产。
人的这种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但是,由于“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而也就使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的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因此,克服人的本质异化,就要把人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类存在物。
第六.对私有制的扬弃。
私有制在异化劳动的巩固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工直接造成资本和劳动的分离,而私有制则进一步确认、巩固并强化了这种分离。
正是因为私有制,拥有资本的人不劳动,劳动的人没有资本的现象才具有了社会普遍性。
唯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资本和劳动的重新结合,才能消灭异化劳动现象。
当然消灭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条件。
结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作为《手稿》的中心内容,应该是马克思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造。
当然,凡是有利必有弊。
异化劳动理论有着积极效应作用的同时也包含着它的消极的因素。
那么对此,我们应作全面的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返回到具体的实践与应用中进行讨论,力求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整体思想。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将异化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刘丕坤译.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
[2]李文成.马克思早期著作选析[M].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
[3]陈先达.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陈先达文集第三卷[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5]司永慧.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透析人的本质的复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7]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