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师的素质.docx
《教育学教师的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师的素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师的素质
论述教师的素质(教育学其中考试题)
1.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插入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
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的传统观念。
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一。
传统教学观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固越好,并把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来掌握,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其创造性、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受到压抑和扼杀。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
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师生间平等的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科学知识的探讨。
学生在这种情形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不但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连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看法、意见、思维等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最后,教师要用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性的要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疑问;又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面对日益逼近的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责任重大的人民教师,就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就必须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以便更好地迎接这一挑战。
教师要具有全球观念。
未来的人才必须在国际大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自觉站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与手段。
这就要教师应该站在全球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教育改革,增强积极进取的意识,提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成功率。
教师要正确认识全球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全球化、迎接全球化。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今天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形成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使我们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环境,为我们迅速获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在计算机网络中好的、有价值的信息与坏的、无用的信息垃圾同时并存,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自觉抵制信息垃圾的不良影响就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它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到教育评价等都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
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
”教师无论哪一方面的素质不合格,都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转变观念是先导,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前提,加强课堂改革是主渠道,搞好教育评价是杠杆,而最关键的是有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因为如果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素质教育就难以实施;如果教师不自觉主动地营造良好的小环境,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大环境就不可能真正的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没有用。
广大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改革中起关键作用,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建立不起来。
所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美好的教育理念,要使它落到实处,就离不开广大教师,因为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师的素质)一.正确的工作态度,
记得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前提取决于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取决于教师对工作的激情。
笔者认为,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最重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师的教育行为至少要面临三项责任:
一是岗位责任。
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的职业特征。
二是社会责任。
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的美好希望,都寄托给了学校,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三是国家责任。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需要教育来承担,这也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2、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不只是限于工作上的八小时,他充斥着教师的整个生活之中,如果教师没有奉献精神,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
教师的工作又是精细的,它需要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它还需要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爱心,既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二、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即: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是教育规律的研究者。
第三要树立正确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是可以塑造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的思想、观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师的行为观:
在处理师生问题上,不能强调“师道尊严”,而要强调民主、平等、尊重和赞赏;在对待自我上,要常常反思,每日“三省吾身”;在对待同行上,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相互合作,共谋发展。
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不只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与引导、师生交流、情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过程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通过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
三、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与其它的职业比较,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其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修养的核心就体现在一个“爱”字上,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我们有些教师他年复一年的教,教了一辈子书,却从未在教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未涌起爱的激情,因此,他也没有把握到教育的真谛,也没有取得教育的成功。
良好的师德修养,应该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教育、爱学生。
你爱教育事业,你才会取得事业成功的乐趣;你爱学生,你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广博的学识
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1、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
马可连柯说过:
“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苏霍姆斯基也指出:
“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精工巧匠”。
对每一个教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跟踪学科的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前沿,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2、教师应该博学多才
作为一个教师,跟其他的专家不同,他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力争“样样通”。
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
学生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大,他们常常把教师当成百科全书,在他们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无所不晓,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或者经常被问住,学生会非常失望,对教师的信任度和崇拜程度将会大大降低,也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
3、教师应具备教育科学的理论修养
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师要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掌握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具有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素质。
它要求教师能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应有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
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实事不能一一再现,常常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来描述,把丰富的知识通过语言描述来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启发性。
3、较高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被动地等待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生硬地照搬照学,而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认真分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新的解决方法。
同时依据时代要求,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把它创新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教师的创新包括:
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等。
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才会持续地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才会稳步地提高。
4、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名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
缺乏组织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如何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灵活调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秩序,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很多时候,需要走出去,参加类似于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并指导这些活动,使之形成人人参与、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显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5、较强的教研能力
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教研能力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
把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对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理论升华,成为规律性的共识。
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
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教研大多都停滞在对教材的分析、教法的探讨、教具的使用、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等方面,而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创造性的思考,也缺乏批判的精神。
教师只有由教育型向学者型的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六、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其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整合能力:
一方面,要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和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有其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教学信息反馈方式的变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诚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要做到很多很多,如:
胸襟宽阔、为人真诚、乐于助人、具有合作精神、敢于挑战自我等等。
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认真地完善自我,用我们一腔爱生、敬业的热血,去做好教育工作,就会成为家长欢迎、学生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1.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组织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而要真正做好这些,教师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6]。
教师缺少了这种职业素质,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难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
“假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
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
……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
”[7]因而,教学能力应成为教师能力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本文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划分为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书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讲授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检查教学效果的能力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等八个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八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83%以上。
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讲授能力(96.52%),其次是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94.35%)。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师以教育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探索教育活动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一个研究者,因为“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
对偏爱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
不管从任何角度理解教育研究,都必须承认教师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8]。
不仅如此,教师置身于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不断发展改革着的社会中,就更需要以研究的眼光和研究的观点,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以及与教育工作有关的一切。
正如阿罗诺维茨(Aronowitz,S.)和吉洛克斯(Giroux,H.)在《被围攻的教育》一书中所建议的那样,教师们必须变成比现在更加独特的“知识分子”。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成为贬义上的“迂夫子”或“老学究”。
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关的理论。
“教师与学生一样,不应该沦为纯粹的‘存储’教育的对象。
教师必须成为这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即在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不懈的合作性探究,在这种探究中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思想为主要投入。
只有以这种方式教师们才能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广泛的教育影响”[9]。
但长时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没有取得它应有的位置。
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总认为教育科研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事,自己不必去研究,也没有能力去研究。
殊不知,专业人员所从事的研究,大多属于理论性的或基础性的,并不一定都切合学校的实际需要。
再者,单凭专业人员的研究,也难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
因此,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当前,“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10]。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新的条件下,在诸多新的教育问题面前,完全靠传统、靠经验、靠拼时间和体力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教师理应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方法。
所以,结合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科研应成为教师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成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教师应从一切凭经验办事的老路上走出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教育问题。
因此,教育科研能力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和着力加强的能力。
本文把教师的科研能力划分为选题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教改实验能力以及撰写报告和的能力等五个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五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83%以上,其中支持率最高的为教改实验能力(91.74%)。
3.管理能力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管理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具有较强可塑性的青少年学生,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工作带有较多的管理成分。
美国《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11]240。
苏格兰则将“组织班级和课堂,确保所有学生在个人、小组或班级学习时安全和有效地学习”,“使用适当的奖励、惩罚等手段,公正地、慎重地和体谅地管生的行为,并知道何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建议”等班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作为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列入《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标准》[11]300-301。
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也无不十分重视教师管理能力的培养。
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管理却持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管理只是领导的事,教书才是自己的事。
实际上,教书也需要管理,教师的各项工作均需通过良好的管理才能得以实现。
不仅班主任工作、年级组工作、教研组工作及第二课堂活动等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管理,就是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周密计划与合理组织。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果断决策、严密组织、适时调控、及时矫正、不断实现教学目标的管理过程。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努力做好校内外各种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在教育学生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占有各种教育信息,合理运用时间,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注意搞好自我管理。
由此可见,教师的各项工作均需教师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一个缺乏管理能力的教师,不仅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学校领导者,而且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科任教师。
本文把教师的管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导评价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参与学校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八个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这八种能力的同意列项率均在76%以上。
其中支持率最高的是认知能力和指导评价能力(均为?
90.43%)。
4.创造能力
教师的创造能力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教育设计、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12]。
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曾一再倡导教师要具有创造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比做创造未来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创造真正的人。
在当代日本,尤其重视教师的创造能力,许多教育家都把开拓创新能力视为教师能力素质的“核心”。
再就现代社会人才观念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
因为“没有创造性,就谈不上人才。
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人才,都必须在工作中表现出创造性,从而取得突出的成绩,创造是人才之本”[13]。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造能力。
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富有成效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而不能“倾向于按照学校教科书和学科教学法书已规定好的路子来进行工作”[14],从而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