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docx
《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年级2007专业统计学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褚梦飞
指导教师辜子寅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05.16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
日期: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
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
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
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来解决我国的劳动力供求问题。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
Ourstudyoflaborsupplyanddemand
Abstract
Inrecentyears,China'seconomicgrowthandemploymentparadox,Socialemploymentalsoappearssomenewcharacteristics,Ononehand,Duetosustainedeconomicgrowthproducedstronglabordemand;Ontheotherhand,Thepopulationstructureofthelabormarketinfluencebegantoappear.So,China'slabormarketlaborinfinitesupplyagetendtoend.Andhowtohandlethelaborsupplyanddemand,Solvingtheseriousproblemofourcountryhasbeentheemploymentproblem,TotheeconomicgrowthinChina,socialstabilityaremoreaspectshashadagreateffect.
Selectthe1990-2009economicactivityinthispopulation,employmentandGDPdataChina.Byestablishingasimplelinearregressionmodeltostudylaborsupplyanddemandandeconomicgrowthintherelationship
keywords:
laborsupply;labordemand;simplelinearregression
1.引言…………………………………………………………………………………1
1.1选题目的与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1
1.2.1国外文献综述…………………………………………………………1
1.2.2国内研究综述…………………………………………………………2
2.我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分析……………………………………………3
2.1劳动力供给分析………………………………………………………………3
2.2劳动力需求分析…………………………………………………………………5
3.我国劳动力供求实证分析……………………………………………………7
3.1方法介绍…………………………………………………………………………7
3.1.1单位根检验…………………………………………………………………7
3.1.2建模…………………………………………………………………………8
3.1.3模型的检验与预测…………………………………………………………8
3.2实证分析……………………………………………………………………………9
3.2.1单位根检验…………………………………………………………………7
3.2.2建模与检验…………………………………………………………………8
3.2.3模型的预测结果……………………………………………………………8
4.政策建议…………………………………………………………………………12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1.引言
1.1选题目的与意义
我国人口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居高不下,如何合理解决劳动力供求关系在我国一直是个大问题。
随着我国向“小康”社会的迈进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我国的经济社会工作重点已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向转向解决民生问题,因此,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供求问题已经并将持续受到相当大的关注,如何解决我国的劳动力供求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安定等多方面因素。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
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托宾与杜贝生认为劳工市场可以按照工人的技术结构划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个子市场主要代表一定技术工种和一定技术水平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每个子市场都是难以替代的。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工人的技术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公司和工会对价格和工资操纵,即使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相等。
物价与平均工资也会上涨,从而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
托宾认为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只能解决就业总量问题,不能解决劳动力供求结构问题。
对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调节主要依靠收入政策,即政府采取限制工资和物价上升政策,当然也有与凯恩斯观点相反的政策主张。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就业降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就能使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就业量逐步上升。
同时供给学派也认为,凯恩斯学派忽略了较低生产率和较高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所以,他们主张经济自由,反对扩张公共支出或进行失业救济的就业政策,提倡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对劳动力的内在需求。
1.2.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
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
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入到21世纪后,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失衡过渡到结构性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在一些地区以及一些行业中表现的特别显著。
针对这种短缺,朱忠文[3](2006)认为劳动力的短缺是新一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而由于企业工资增长缓慢以及部分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失。
赵武、刘艳[4](2005)从区位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区域和行业短缺的原因。
简新华、张建伟[5](2005)从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非持久特殊性现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制约劳动力均衡的制度障碍。
蔡昉[6](2005)通过实证分析,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由于提前完成人口转变所引致的,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就会导致中国经济过早地失去比较优势。
刘琳[7](2007)以福建省为例,利用“五普”资料,《福建省统计年鉴》和《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预测了2001-2030年福建省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趋势。
之后利用预测数据、引入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动可能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
王一飞、陶涛[8](2009)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定量的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
他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推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
从中得出结论:
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2.我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现状,本文选取了1990-2009年的劳动力数据作为样本,见表1
表11990-2009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样本数据
年份
劳动力供给(万人)
劳动力需求(万人)
1990
65323
64749
1991
66091
65491
1992
66782
66152
1993
67468
66808
1994
68135
67455
1995
68855
68065
1996
69765
68950
1997
70800
69820
1998
72087
70637
1999
72791
71394
2000
73992
72085
2001
74432
73025
2002
75360
73740
2003
76075
74432
2004
76823
75200
2005
77877
75825
2006
78244
76400
2007
78645
76990
2008
79243
77480
2009
79812
77995
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中——人口与经济指标[1]
2.1劳动力供给分析
劳动力供给与我国人口数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人口系数大,新中国成立至今是我国有史以来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1950年中国总人口为5.52亿人,到2010年末增长到15亿人左右。
1949-1958年是中国人口第一个高增长阶段,被称为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经过1958-1961年短暂的增长低谷之后,又进人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1970年之后,中国开始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控制,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率和妇女的生育水平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本文选取1990-2009年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图,见图1
图11990-2009劳动力供给人口数变化图
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供给数持续上升,并保持着一个相当大的幅度。
1990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已经进人了低生育率阶段。
1998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995万人,死亡人口80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一次低于千分之十,标志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出生率阶段。
尽管如此,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中国总体人口增长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综合国内外各种人口预测的结果,中国人口估计2015年为15亿人左右,并将在2045年左右达到峰值,为16亿人左右。
之后,人口将会出现负增长。
人口的变动将会对中国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
根据预测,中国劳动力总供给近10年内将会从7.1358亿人增加到7.8193亿人,出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下降为7.7574亿。
劳动力供给受很多因素影响:
1、当然人口因素是最大的一个,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全国新成长的劳动力约有1200多万,并且每年的劳动力存量大,使得供给人数居高不下。
2、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原来的隐性失业变为显性的失业或下岗。
3、我国劳动参与率居高不下,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所应有的劳动参与率,而且还超越了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
中国有全球最多的13亿人口,然后再加上高的劳动参与率,使得中国具有最大的劳动力供给,但中国本身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机制、就业机制并不是那么完善,使得我国失业人口数居高不下。
4,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使得一部分丧失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部门排挤出大量劳动者。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较国际市场来说起步相对落后,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决定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面对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竞争,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一部分职工处于结构性失业状态。
如果失业者不能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而迅速调整自身的技能结构,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被挤出劳动力市场。
2.2劳动力需求分析
1990-2009年我国劳动力需求持续增长,见图2。
我们从劳动力需求曲线图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需求持续上升,而且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幅度,所以其曲线基本行成一条直线的形状。
与1990年相比,2009年我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了13246万人,增长了16.98%.
图21990-2009我国劳动力需求数据图
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特定的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特定的企业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成本—收益结构,从而产生特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
传统体制下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行政机制。
改革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并存的二元配置机制。
不同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
3.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面的线性图发现我国劳动力的供求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为了确定这种线性关系,本文引进了时间序列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3.1方法介绍
对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一般分为单位根检验、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
具体步骤如下:
3.1.1单位根检验
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现代方法常用单位根检验。
一般来讲,由于经济系统惯性的作用,经济时间序列往往存在着前后依存关系,这种前后依存关系是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础。
假定
为一时间序列,最简单的一种前后依存关系就是变量当前的取值主要与其前一时间的取值状况有关,而与前一时期以前的取值状况无直接关系,也就是说
主要与
相关,与
无关。
可用以下的一阶自回归模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1)常记作AR
(1)。
通过Eviews软件可以直接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不同的对比水平,判断序列经过差分后是否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的序列为一阶单整。
3.1.2建模
本人对建模采用的是Pandit-Wu建模方法,建模的思路主要是:
通过不断增加模型的阶数,而使得模型方程得残差平方和不在变小时,认为模型适合序列。
同时建模的结果中的AIC值越小,模型的精确度越高。
一般,建模方程根据对序列的自相关检验可以大概判断出来。
判断的依据是通过自相关检验和偏自相关检验是否截尾,自相关检验截尾的序列适合建立AR(n)模型,偏自相关检验截尾的序列适合建立MA(n)模型,当自相关和偏自相关都截尾时适合建立ARMR(n,n-1)模型。
3.1.3模型检验和预测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一般采用的方法有Q统计量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当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大于0.75是,认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性很好。
而Q统计量检验中,检验结果中P值多数大于0.05时,认为模型的适应性较高。
对于模型的预测,一般可以采用动态预测和静态预测,而动态预测的误差较大,本文不采用。
静态预测可以根据模型的方程,用Eviews软件进行预测出来,但是静态预测也有不足之处,就是静态预测只能预测一期。
3.2实证分析
本文为了研究劳动供求关系,选取经济活动人口为劳动力供给的指标,选取就业人口作为劳动力需求的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的缺口状况。
现在具体的分析如下:
3.2.1单位根检验
在上面的描述分析中,我们发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都呈线性关系,首先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1和表2.
表1劳动力供给单位根检验
处理方法
1%水平
5%水平
10%水平
t值
原水平
-3.831511
-3.02997
-2.655194
-1.246743
一阶差分
-3.857386
-3.040391
-2.660551
-3.759974
二阶差分
-3.886751
-3.052169
-2.666593
-8.7014
表2劳动力需求单位根检验
处理方法
1%水平
5%水平
10%水平
t值
原水平
-3.831511
-3.02997
-2.655194
-1.885739
一阶差分
-3.857386
-3.040391
-2.660551
-1.966164
二阶差分
-3.886751
-3.052169
-2.666593
-5.632348
由表1可知,劳动力供给的单位根检验,在一阶差分后满足5%的水平时平稳,二阶差分后满足1%分为内平稳;由表2知,劳动力需求在二阶差分后在1%水平内稳定。
并通过对处理后的序列进行自相关检验,确定模型的形式,发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模型都适合
模型。
3.2.2建立模型与检验
根据上文的理论,对序列建模采用
建模方法通过尝试建模,确定模型的准确阶数。
通过上文的参考方法,得出如下结果:
表1对劳动力供给的模型尝试建立结果
模型
ARMA(2,1)
ARMA(2,3)
ARMA(3,2)
ARMA(4,4)
残差平方和
1004730
635719.9
708962
144485.2
AIC值
14.2955
14.0731
14.2869
13.2108
表2对劳动力需求的模型的尝试结果
模型
ARMA(2,1)
ARMA(3,2)
ARMA(4,3)
ARMA(5,4)
残差平方和
167310.9
101372.4
73632.78
2583.91
AIC值
12.5929
12.4564
12.5485
9.6684
根据理论部分的选择模型依据:
残差平方和随着模型的增加阶数而不变小与AIC值最小,对劳动力的供给序列建立了
模型,对劳动力的需求序列建立了
模型。
并分别对模型进行了Q统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见图3和图4。
劳动力供给模型:
(1)
t=(0.1236)(0.9577)(0.2120)(-1.0547)(-1.0631)(-0.5782)(-1.4822)
(-0.0512)(5.8929)
=0.8727DW=2.38
劳动力需求模型:
(2)
t=(0.2807)(-0.0282)(0.1602)(-0.2196)(0.0326)(-0.7855)(0.6609)(0.3563)(-0.1783)(-0.7757)
=0.9831DW=2.59
图3对劳动力供给模型的Q检验
图4对劳动力需求模型的Q检验
根据上文的公式看出两个模型的拟合系数
都大于0.75,说明模型的解释变量可以对被解释变量很好的解释。
同时,上面的图3和图4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Q统计量的p值检验都大于0.05,认为模型通过检验。
3.2.3模型的预测结果
本文根据上面的模型公式进行预测,由于动态预测的数据误差较大,本文选用静态预测,预测结果为:
201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为:
81078.77万人,劳动力需求数据为:
78472.24万人。
劳动力供求缺口为2606.53万人。
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预测拟合图见图5和图6。
其中,散点图为本来数值,虚线为拟合的趋势图。
从图看出两个模型的拟合程度都比较好。
图5供给预测拟合图图6需求预测拟合图
4、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成为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从上述的实证分析及预测可以看出从劳动力供给看,基数大、质量偏低是我国劳动力的基本特点,而供给数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的,仅能从质量角度入手,同时也要从扩大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出发,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合理安排产业布局。
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吸纳劳动及就业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劳动力供求状况,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其增长方式在转向依靠劳动力素质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保持经济规模的适度扩张,以确保经济的较快增长;既要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既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是巨大的。
2、加强教育及培训工作。
首先,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
一方面,经济增长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而在现代经济社会,教育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教育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对青少年的培训,有利于延长适龄青年的受教育时间,推迟就业期,进而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
我国是属于劳动参与率较高的国家,增加青少年的受教育年限,延长了教育时间,降低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对缓解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意义重大。
其次,要满足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