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1687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0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主要人物.docx

社会学主要人物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研究:

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

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

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

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

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

个案研究:

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

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

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

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

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

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

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

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

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

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

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

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实地研究:

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

这种调查方式是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0、参与观察:

调查者本人加入调查对象的团体中生活,扮演其中一员的角色,对这里所发生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多方面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21、个案研究:

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的调查来洞察个体为什么会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为趋向。

22、蹲点调查:

下到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中,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对现行的政策、计划、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从中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借以指导全局工作。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1、归纳推理:

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演绎推理:

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他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3、假设演绎法: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或称“试错法”,由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构成,有助于克服单纯演绎或单纯归纳的局限性。

它是从问题出发,为解答问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假说或理论解释,由这一理论假说可以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检验假设。

4、研究框架:

将课题具体化,它可以是一种由具体理论假设组成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设想形成的框架图。

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与设计

1、研究课题:

说明一项调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它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或变量间的关系的一种提问。

2、初步探索:

指在正式调查之前征询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到调查地点进行初步考察,与基层有关人员座谈,以便了解调查任务、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内容、增强感性认识,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奠定基础。

3、研究假设:

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推测性判断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4、假设:

由概念(或变量)构成的,以一种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陈述,并对(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行预测的命题。

5、概念:

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名词。

6、变量:

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界说而转换来的。

也可以说,它是对概念的具体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体形态上的变动性。

7、相关关系:

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它表现为:

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8、因果关系:

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则不然,那么就可以说X与Y有因果关系。

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结果,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9、虚无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则称它们不相关。

10、命题:

关于一个或更多概念(或变量)的陈述。

11、分析单位:

研究者所要调查的一个个点,即调查对象,它是进行调查和抽样的基本单位。

12、调查内容:

制一项调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它们涉及各种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13、层次谬误:

或作生态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14、简化论:

或称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5、操作化:

即研究课题的操作化,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从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变量,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假设。

16、概念的抽象定义:

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17、概念的操作定义:

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观测的调查指标或调查项目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

18、调查指标:

概念内涵中某一方面内容的只是标志,它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

19、假设的操作化:

即由抽象假设到具体假设的过程。

20、调研方案:

通过对一项研究的程序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制订出的总体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调查大纲。

社会现象的测量1、测量:

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

2、社会测量:

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对社会现象之间性质差异和数量差异的度量。

也可看作对社会现象进行精确的、有意识的观察。

3、法则:

即测量法则,是把数字或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类尺度:

也称类别尺度或名义尺度,是将调查对象分类,标以各种名称,并确定其类别的方法。

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

5、定序尺度:

也称等级尺度或顺序尺度,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的一种尺度。

6、定距尺度:

也称等距尺度或区间尺度,是一种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方法。

7、定比尺度:

也称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种除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有测量不同变量(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方法。

8、社会指标:

或称现有的或先行的社会统计指标,是衡量、检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

它对社会生活现状具有描述、评价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9、调查指标:

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借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10、信度:

即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

换言之,所谓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数:

即用同一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

可以解释为在所测对象实得分数的差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测量对象本身的差别决定的。

信度系数高表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测量误差小。

12、效度:

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

换言之,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3、内容效度:

是指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则效度:

指的是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指标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这个准则作比较。

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准则的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其他的方式与指标就具有准则效应。

15、构念效度:

通过对某些理论概念或物质的测量结果的考察,来验证该测量对理论构念的衡量程度。

16、经验效度:

即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抽样

1、非概率抽样:

指依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的抽样方法。

2、概率抽样:

指依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原则选择样本,完全不带调查者的主观意识的抽样方法。

3、抽样:

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说是由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代表的过程。

4、样本:

通过抽样所选取的这一部分代表。

5、代表:

所谓代表,也就是说,抽取出来的样本从调查所要研究的总体特征来看,能够再现总体的结构。

6、个体:

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即分析单位。

个体可以是某种类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组织、社区等。

7、研究总体:

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

8、调查总体:

研究者实际抽取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

9、抽样框:

又称抽样范畴,是抽取样本的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10、参数值:

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1、统计值:

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2、抽样误差:

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论总体的参数值时存在的偏差。

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

13、置信水平:

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14、置信区间:

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范围。

15、简单随机抽样:

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

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完全符合随机原则的特定方法抽取样本,即抽样时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使总体中的任何个体都同样有被抽取的平等机会。

16、等距抽样:

也称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

它是在按一定顺序排列好的个体中先计算出抽样间距K,然后在头K个个体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区一个个体K,再从K开始,每K个个体中抽取一个个体的抽样方法。

它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个体。

17、分层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依照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性分为几个子总体,每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这些子样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样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层抽样:

要求各层子样本在总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随机抽样:

又称聚类抽样。

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办法(如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总体样本的抽样方法。

20、多阶段抽样:

不将样本子群中的所有个体作为样本,而是再从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最终样本,因最终样本的获取经过两次抽样,我们称之为二阶段抽样。

同样的,可进行三阶段、四阶段……即多阶段抽样。

21、偶遇抽样:

又称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22、主观抽样:

又称判断抽样或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

23、定额抽样:

又称配额抽样,它与分层随机抽样相似,也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的方法。

24、滚雪球抽样:

先从几个适合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它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的方法。

25、样本大小:

又称样本容量,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

样本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费用和人力的花费。

26、精确度:

就是这项研究能允许样本估计量有多大的误差。

社会研究常选用的误差界限是5%。

1、问卷

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

2、自添问卷:

由被调查者自己添答的问卷。

3、访问问卷:

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答案来填写的问卷。

4、封面信:

一封给被调查者的短信。

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内容、目的、意义等。

5、指导语:

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

6、开放式问题:

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问题。

7、封闭式问题: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一个作为回答。

8、编码:

赋予一个问题极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9、探索性工作:

通俗的说,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以便对各种问题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10、答案的穷尽性:

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11、答案的互斥性:

答案之间不能相互重叠或相互包含。

12、双重含义:

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事件,或者说,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问题。

量表与测验法

1、量表:

适于较精确的调查人们主观态度的测量工具,它由一组问题构成,用以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或观念。

2、总加量表:

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给出一组问题,请被调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后改为五种回答。

然后根据每个被调查者对各道题的回答分数的加总得出一个总分,这一总分就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3、分辨能力:

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分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态度的不同程度。

4、测评表:

一种类似与量表的调查表,用一组题目来度量,然后用各项题目的分数或用一个总分来评价。

常用于考核和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

5、测验:

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的态度、人格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法。

它是一种标准化的程序。

6、测验的标准化: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测验必须经过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编制,二是使用时必须按标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

也就是比较的标准,通常将样本的平均得分作为该测验的常模。

它可作为判断个体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

8、社会计量法:

也称社会交往计量。

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

9、指数分析:

通过社会计量指数分析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比较同一群体内不同情景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且对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比较。

10、民意测验:

也称民意调查或舆论调查。

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MarieAugusteFrançoisXavier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主要著作:

《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论实证精神》

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

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

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

他对实证科学按简单到复杂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找出了各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渐进的相关性”。

孔德指出,实证精神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性。

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但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的追求,及对推动现代科学精神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阶段法则

  孔德认为:

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现象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而且是说明这样一些现象的方式和途径。

  

孔德早期政治著作选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个或“实证的”阶段,是当科学的解释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时候所达到的。

  孔德通过对文化或文明的发展、思想之发展,尤其是科学的发展的广泛的历史描述,探讨了这三个阶段的接续和演替。

他“确信,关于科学之历史的知识是极端重要的”,而且,他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如果我们不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那么我们就根本不会完全通晓这门科学”。

因此,孔德是第一个倡导要严肃认真地和系统地研究科学史的人。

乔治·萨顿一值赞扬孔德是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科学的分类

  孔德的第二个历史概念构成他对科学作的新的和具有相当创造性的分类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一个分类表,在这个分类表中,他根据“一般性不断减少,而相互依赖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一种历史的和分析的层次,对科学作了分类。

因此,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通过一种逻辑的分析确定的,而且也被历史所证明。

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所有科学中最具有一般性的科学,而且在历史上也是最早成为“实证的”科学的科学。

在孔德的分类序列中,在数学之后的是天文学。

在天文学中,物体被认为是自由运动的,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受周围的流体、碰撞、摩擦以及在关于可见物体的地球物理学(物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其他复杂性对运动的阻抗。

紧接着天文学之后的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在孔德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成为“实证的”科学的过程之中),而最后一门科学是“社会学”。

在孔德的分类中,心理学未占得一席之地,因为孔德认为,它或许应当视作人类生物学(“生理学”)的一部分。

这样一个分类表与孔德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作为一名数学家所受的训练以及他对精密自然科学所进行的研究是协调一致的。

由于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背景,孔德把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看作是所有科学的模式和榜样,因为在物理学中,观察和实验与数学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个真正“实证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孔德把未来关于社会的科学视为一门“社会物理学”——凯特尔后来在一种完全与此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术语。

  孔德的三阶段规律,就像一切创造性的思想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的前辈,尤其是孔多塞、卡巴尼斯和圣西门(孔德曾做过他的秘书)的概念或思想的改造。

比较一下圣西门和孔德两人的观点,也许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程度,而且这因此也是衡量孔德的真正独创性的方法。

圣西门认为在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哲学变成了拒斥一切不可证实的东西意义上的“科学的”哲学。

但是,在孔德看来,把最后一门科学——社会学——确立为一种“实证的”学说还不是最终阶段;几门科学彼此间的区别尚未克服,以致产生出一个完整的(总体的)实证主义体系,甚至这样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观念”:

它终将是值得称之为“哲学”的一种综合。

在这个最后阶段,一切知识都将是“实证的”和浑然一体的,都将结合在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即新的社会学科学之中。

因此,人们不仅将认识和理解人和社会的问题和需要,而且也会清楚地知道改造和改善人及其社会的现状所应采取的步骤。

这个思路必然使实证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甚至发展到有教堂、有一大批教士或牧师,有一个“实证主义的”圣人目录胞括摩西,荷马,亚里土多德,阿基米德,朱利叶斯·凯撒,圣保罗,查理曼,但丁,谷登堡,莎士比亚,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腓特烈大帝,比沙,的地步。

编辑本段社会理论

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

简而言之,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

  孔德主张社会学研究应从经验事实出发,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

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两种资质。

感情资质使人喜好变化、厌恶忍耐,理智资质使人为了生存而忍受长期、枯燥、单调的劳作。

前者一般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人总是容易感到疲倦。

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动,并把它转变为必要的活动。

两者的关系如何,对人类社会性质具有重大影响。

孔德主张,人应发展比动物高出一筹的理智资质。

其次,人的感情可分为个人感情和社会感情。

个人感情倾向于利己,甚至使人为了满足个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于不顾。

社会感情倾向于利他,使人爱人如爱己。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绝对优势,但不能由此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为个人的利己本能是现实生活中“第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

孔德说,个人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没有它,个人对社会生活就会漠不关心,甚至反过来抵触社会感情,有损于社会利益。

他有句名言:

人不爱己,焉能爱人。

因此他主张,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消除个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协调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论实证精神

孔德十分重视对家庭的研究。

在他看来,社会起源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组织是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调和。

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对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具有调和作用。

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是决定社会起源、性质的东西。

这是说,社会性质不是由生产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决定的,因而是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

  孔德认为家庭生活的协调规律是爱与感激。

关于家庭的社会学理论归总起来是研究两种关系,一是男女两性从属关系,二是长幼从属关系。

前者创造家庭,后者维系家庭。

男子在体力、智力上优于女子,所以女子从属于男子。

两性关系的凝聚力在于“爱”,而爱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女性手里。

男女关系不平等却能表现出完善的和谐。

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应服从父母,长幼之间的维系力在于“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长调节,全家服从家长,小辈服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

家庭关系的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责调节,政府是社会本能(利他心)的自然产物。

政府的职责在于防止知识和社会解体、调节社会关系和巩固社会秩序,人民必须服从政府。

在社会中,也必须贯彻家庭中的合作互爱的原则,各阶级的人们要相互友爱、相互同情,平民服从领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规定,才能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出现了弊病怎么办呢?

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着改变社会的物质基础,否则就会引起废除私有制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私有制可以稳定社会秩序。

言下之意,他反对反对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

  孔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