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1537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docx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

《健康评估》复习资料

1、护理对象最重要的主观资料是症状。

2、评估者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便的检查工具对评估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所发现的异常征象称为体征。

3、主诉是最主要、最明贤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4、现病史为健康史的主体部分。

5、发热的分度(按的高低可分为):

①低热,37.3~38℃;

②中等度热,38.1~39℃;

③高热,39.1~41℃;

④超高热,41℃以上。

6、稽留热:

39℃~40℃,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7、全身性水肿:

主要见于右心功能不全。

首先出现在身体下垂部位,最糟出现与踝内侧,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

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8、肾源性水肿:

特点是初为晨起时眼睑、面部等疏松组织水肿,后发展为全身水肿(下行性水肿)。

9、肝源性水肿:

特点主要表现为腹腔积液,也可出现在下肢水肿,向上逐渐蔓延,但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10、营养不良性水肿:

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全身。

11、痰的颜色和气味:

①铁锈色痰:

大叶性肺炎;②粉红色泡沫痰:

肺水肿。

③黄绿色或翠绿色痰: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④恶臭痰:

厌氧菌感染。

12、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

13、咯血量:

①少量咯血:

每日少于100ml;

②中等量咯血:

每日100~500ml;

③大咯血:

每日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300ml。

14、窒息:

表现为大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减少或终止,气促、胸闷、烦躁不安,或紧张恐惧、大汗淋漓、面色青紫,重者意识障碍,为咯血直接致死的原因。

肺不张:

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发绀、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继发感染

失血性休克

15、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鉴别点

咯血

呕血

病史

呼吸系统或心脏疾病史

多有消化系统疾病史

先兆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呈喷射状

出血颜色

鲜红

暗红色、棕色、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咽下较多血液时可有

有,呕血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可为柏油样便

出血后痰性状

痰中带血

无痰

16、三凹征:

胸骨上窝、肋骨上窝、肋间隙

17、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较重时,往往被迫采取半坐位或端坐体位呼吸。

18、发绀:

当皮肤、黏膜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19、中心性发绀:

心、肺疾病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特点为全身性,除四肢与面颊外,也见于舌及口腔黏膜与躯干皮肤。

周围性发绀:

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

常出现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与鼻尖。

混合性发绀:

中心与周围并存。

多见于心力衰竭。

20、呕血:

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的现象。

21、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时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因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形成黑色的大便、由于黑便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又称柏油便。

22、以消化道溃疡最常见,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再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

23、呕血的颜色:

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关。

24、失血表现:

①出血量为血容量的10%~15%,可出现头晕、畏寒,多无血压、脉搏的变化。

②20%以上,头晕、心悸、冷汗、四肢厥冷、脉搏增快等。

③30%以上,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25、出血量:

一般呕血示胃内积血量为250~300ml以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示出血量大于5ml/d;黑便示出血量为50~70ml。

出血量估计

出血程度

出血量(ml)

占总血容量(%)

症状

血压

脉搏(次/分)

尿量

轻度

<500

<10~15

面色苍、头晕、乏力白

正常

正常或稍快

减少

中度

1000左右

20左右

头晕、畏寒、心悸

下降

100~110

明显减少

重度

>1500

>30

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冷汗、意识模糊、呼吸深快

显著下降

>120

少尿或尿闭

26、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多为黏液脓性鲜血便;阿米巴痢疾多为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

27、黄疸是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胆红素为1.7~17.1μmol/L,升高至17.1~34.2时,临床不易察觉,称隐形黄疸,超过34.2μmol/L即出现黄疸。

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

28、①溶血性黄疸:

分为先天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后天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及蛇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特点:

一般黄疸较轻,皮肤黏膜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

②肝细胞性黄疸:

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特点:

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不等,可有轻度皮肤瘙痒。

常伴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等。

③胆汁淤积黄疸:

皮肤黄疸多较严重,呈暗黄色,完全梗阻者可呈黄绿色,常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或白陶土色。

29、意识障碍:

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识别和观察能力出现障碍。

患者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谵妄和昏迷。

30、临床表现:

①嗜睡:

能被唤醒并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

②意识模糊:

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③昏睡:

不易唤醒、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④昏迷:

轻度(意识大部分丧失)和重度(完全丧失)。

共同点:

持续意识丧失,任何刺激均不能唤醒,无自主运动。

⑤谵妄:

兴奋性增高。

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消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

意识障碍程度

可否唤醒

神经反射

轻度刺激

痛觉刺激

嗜睡

持续睡眠、易唤醒、能准确回答

意识模糊

保持简单精神活动,但定向力障碍

昏睡

强刺激可唤醒,回答不准确

昏迷

持续意识丧失,不能唤醒,无自主运动

有痛苦表情,肢体退缩反应

深、浅反射存在

刺激无任何反应

深、浅暂时消失

31、体格检查方法分为: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32、叩诊音:

①清音:

正常肺部的叩诊音为清音。

②浊音:

正常情况下,心脏和肝脏被肺组织所覆盖。

病理情况下,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

③鼓音:

正常见于胃泡区及腹部。

病理情况下,可见于肺内空洞、气胸、气腹。

④实音:

叩击实质脏器或心肝所产生的音响,病理状态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

⑤过清音:

正常儿童可叩出,病理状态下,见于肺气肿。

33、嗅诊呼吸气味:

①刺激性蒜味:

有机磷农药中毒

②烂苹果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③氨味:

尿毒症

34、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以视诊为主)

测量体温的方法:

①口测法:

36.3~37.2℃(较为准确,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②肛测法:

36.5~37.7℃(温度稳定,多用于小儿或昏迷患者)

③腋测法:

36.0~37.0℃(简便、安全,且不易发生交叉感染,临床多用)

35、面容与表情:

①二尖瓣面容:

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

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黏液性水肿面容:

颜面水肿苍白,脸厚面宽,目光呆滞,举止迟钝,眉毛,、头发稀疏,舌色淡、肥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④满月面容:

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有痤疮和小须,见于库欣综合征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

⑤哭笑面容:

牙关紧闭,面肌抽搐,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

⑥病危面容:

面色苍白或呈铅灰色,见于大出血、严重休克、脱水、急性腹膜炎等。

36、体位;

强迫坐位(端坐呼吸):

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37、步态:

①蹒跚:

佝偻病

②共济失调:

脊髓结核

③慌张:

帕金森病

④醉酒:

小脑疾病、酒精中毒

⑤跨阈:

腓总神经麻痹。

38、玫瑰疹:

是一种鲜红色圆形斑疹,直径2~3mm,压之褪色,松开时又复出现,多出现于胸腹部,为伤寒和副伤寒的特征性皮疹。

39、皮下出血:

出血直径<2mm称为瘀点,3~5mm为紫癜,>5mm为瘀斑。

40、蜘蛛痣:

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一般认为蜘蛛痣的出现与肝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有关,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肝掌:

见于慢性肝病患者。

41、浅表淋巴结检查方法为触诊,一般顺序为:

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

4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

43、新生儿头围约为34cm。

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巨颅:

见于脑积水。

方颅:

小儿佝偻病。

44、瞳孔:

正常为圆形,双侧等大、等圆,直径为3~4mm。

45、瞳孔缩小:

虹膜炎症、中毒(如有机磷杀虫剂)、药物反应(如毛果芸香碱、吗啡)等;

瞳孔扩大:

外伤、颈交感神经刺激、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药物影响(阿托品、可卡因)等;

瞳孔大小不等:

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梅毒、脑疝等。

双侧瞳孔散大并伴有对光反射消失:

濒死状态的表现。

46、鼻梁皮肤出现红色斑块,并向两侧面颊部蔓延成蝴蝶型,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毛细血管扩张痤疮,称酒糟鼻。

47、蝶窦:

因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48、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出现帽针头大小白色斑点,称为麻疹黏膜斑,为麻疹的早期特征。

49、黏膜溃疡可见于慢性复发性口疮、雪口病(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50、扁桃体肿大分为三度:

①不超过咽腭弓着为Ⅰ度;

②超过咽腭弓着为Ⅱ度;

③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51、30°~45°角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

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异常:

安静状态下出现颈动脉的明显搏动,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严重贫血者。

52、甲状腺肿大可分三度:

①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

②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外缘以内者为Ⅱ度;

③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53、甲状腺肿大原因:

①单纯性甲状腺肿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甲状腺癌

④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

⑤甲状旁腺腺瘤

54、大量胸腔积气、积液、纵膈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时,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肺不张、肺纤维化、胸膜粘连肥厚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55、胸骨角: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

其两侧分别于左、右第2肋软骨相连接,为前胸壁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重要标志。

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膈交界以及第5胸椎的水平。

56、脊椎棘突:

位于颈根部的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常以此处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肩胛骨:

肩胛下角平第7后间隙或相当于第8胸椎水平,为后胸壁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57、桶状胸:

肺气肿患者。

成人胸廓前后径比值:

1:

1.5

58、乳房:

皮肤发红提示局部炎症。

皮肤深红色,不伴热痛,提示乳腺癌。

乳腺癌因癌细胞堵塞乳房淋巴而引起淋巴水肿,毛囊及毛囊孔明显下陷,局部皮肤外观可呈“橘皮样”改变。

59、正常成年男性和儿童的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形成腹式呼吸;成年女性呼吸以肋间肌运动为主,形成胸式呼吸。

60、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1:

4。

呼吸过速:

频率超过24次/分,见于发热、贫血、甲亢等。

呼吸过缓:

频率低于24次/分,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颅内压增高。

呼吸深长:

库斯莫尔呼吸,见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潮式呼吸:

陈-施呼吸,浅慢变为深快在逐渐变为浅慢,多见于脑炎、颅内压增高及中毒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机制:

由于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间停呼吸:

比奥呼吸,比潮式更为严重,常在临终前发生。

61、一侧胸廓扩张度降低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和肺不张等。

双侧扩张度降低见于双侧胸膜增厚,肺气肿或双侧胸膜炎等。

62、语音震颤的临床意义:

①增强: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梗死、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②减弱或消失:

肺气肿和阻塞性肺不张。

63、胸膜摩擦感:

常在患侧腋下第5~7肋处较易触及,屏住呼吸,摩擦感消失。

(区别胸膜摩擦感和心包摩擦感(屏气时摩擦感不消失)的方式)

64、正常胸部叩诊音为清音,其音调高低及音响强弱与肺含气量、胸壁厚薄及邻近器官的影响有关。

65、肺下界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上分别位于第6、第8和第10肋间隙。

66、肺下界移动度:

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正常为6~8cm。

67、正常呼吸音:

支气管呼吸音(哈)、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夫)。

68、干啰音分为鼾音和哮鸣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

69、湿啰音出现在局部,见于局部病变,如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或肺炎等;两肺底部出现湿啰音,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淤血、支气管肺炎;布满两肺的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等。

肺与胸膜常见疾病的体征

疾病

胸廓

呼吸运动

气管位置

语音震颤

叩诊音

呼吸音

啰音

大叶性肺炎

对称

患侧减弱

居中

患侧增强

浊音

支气管呼吸音

湿啰音

肺气肿

桶状

双侧减弱

居中

双侧减弱

过清音

减弱、呼气长

多无

支气管哮喘

对称

双侧减弱

居中

双侧减弱

过清音

减弱、呼气长

哮鸣音

肺不张

患侧平坦

患侧减弱

移向患侧

减弱或消失

浊音

减弱或消失

胸腔积液

患侧饱满

患侧减弱

移向患侧

减弱或消失

实音

减弱或消失

气胸

患侧饱满

患侧减弱或消失

移向患侧

减弱或消失

鼓音

减弱或消失

70、正常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搏动范围的直径为2.0~2.5cm。

①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向左移位。

②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心尖搏动随心脏移向健侧;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心尖搏动移向患侧。

③大量腹腔积液或腹腔巨大肿瘤等,心尖搏动随之向上移位。

71、左心室肥大时,触诊的手指可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称为抬举性心尖搏动,为左心室肥大的重要体征。

猫喘为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

72、①左心室增大:

向左向下扩大,呈靴型,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又称主动脉型心。

②右心室增大:

向左右扩大,常见于肺心病。

③左、右心室增大:

向两侧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型心,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④左心房与肺动脉扩张:

呈梨形,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⑤心包积液:

心界向两侧扩大,呈三角烧瓶样。

73、心脏瓣膜听诊区:

①二尖瓣区:

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

②肺动脉瓣区:

胸骨左缘第2肋间。

③主动脉瓣区:

胸骨右缘第2肋间。

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胸骨左缘第4、5肋间隙。

⑤三尖瓣区:

胸骨左缘第4、5肋间隙。

74、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分,三岁以下儿童多在100次/分以上。

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婴幼儿超过15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

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

75、期前收缩常见于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心脏手术等。

心房纤颤听诊特点:

①心率绝对不规则

②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③心率大于脉率,称脉搏短绌。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等。

76、奔马律是心肌严重受损的体征。

(最常见)

77、舒张期杂音和连续性杂音均为病理性器质性杂音,而收缩期杂音则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可能。

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狭窄的特征;

心尖区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区柔和而高调的吹风样杂音常为功能性杂音;

主动脉瓣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为主动脉关闭不全。

Levine6级分级法

级别

评价

1

很弱,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出

2

轻易听到的弱杂音

3

中等响度的杂音

4

响亮的杂音,通常伴有震颤

5

杂音很响,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有明显震颤

6

杂音震耳,即使听诊器离开胸壁一定距离也能听到,有强震颤

78、收缩期功能性杂音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功能性杂音

器质性杂音

年龄

儿童、青少年多见

任何年龄

部位

肺动脉瓣(或)心间区

任何瓣膜区

性质

柔和,吹风样

粗糙,吹风样

持续时间

短促

较长、常为收缩期

强度

一般为2/6级和以下

3/6级和以上

传导

局限

传导较远而广泛

79、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

疾病

主要体征

二尖瓣狭窄

(视)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可向左移,(叩)呈梨形,(听)隆隆样舒张期杂音

二尖瓣关闭不全

(触)呈抬举性,(听)心尖部有较粗糙的Ⅲ级以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主动脉瓣狭窄

(视)心尖搏动正常或向左下移位,(听)粗糙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视)毛细血管搏动,(触)有水冲脉,(叩)呈靴形,(听)在第二听诊区可听到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80、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时,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

81、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

脉压增大,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交替脉:

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

见于左心室功能衰竭。

82、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类型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一级高血压

140~159

90~99

二级高血压

160~179

100~109

三级高血压

≥180

≥110

83、毛细血管搏动征:

用手指轻压评估对象指甲甲床末端,或以清洁玻片轻压口唇黏膜,若出现红白交替的节律性微血管波动现象。

84、全腹膨隆:

腹腔积液——蛙状腹:

常见于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

腹部凹陷——舟状腹

85、门静脉阻塞时,偶可见到自脐部向四周蜿蜒的一簇曲张静脉,称海蛇头(水母头),是门静脉高压的体征之一。

86、肠鸣音(肠蠕动音):

每分钟4~5次

①活跃:

见于急性肠炎、胃肠道大出血时、服泻药后。

②亢进:

每分钟10次以上,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③减弱或消失:

持续3~5分钟以上才听到1次或听不到者,见于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麻痹性肠梗阻。

87、振水音:

空腹或饭后6~8小时以上仍可闻及振水音,常见于幽门梗阻。

88、腹壁紧张度: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被称为“板状腹”

揉面感或柔韧感,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89、阑尾压痛点:

为右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中、外1/3交界处。

胆囊压痛点:

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90、反跳痛:

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

多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时。

91、腹膜刺激征:

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是腹膜炎症病变的可靠体征。

92、胆囊压痛征阳性可见于急性胆囊炎。

93、脾的分度:

①轻度:

脾在肋缘下不超过2cm者

②中度:

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上者

③高度:

脾大至脐水平线以下者或脾右缘超过前正中线者。

94、移动性浊音:

腹腔积液1000ml以上,呈阳性。

见于肝硬化腹腔积液。

95、匙状指:

又称反甲,见于缺铁性贫血。

96、杵状指:

支气管肺癌、肺脓肿。

97、爪形手:

尺神经损伤。

98、病理反射:

锥体束损害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2岁以内的婴幼儿因锥体束发育不完善,可出现上述现象。

巴宾斯基征:

用钝尖物由后向前划评估对象足底外侧缘,至小趾跖关节处转向趾侧。

阳性表现为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扇形分开。

奥本海姆征、查多克征、戈登征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

99、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和布鲁津斯基征及凯尔尼格征,见于脑膜炎及蛛网膜下隙出血。

100、P波:

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与时间变化,也称心房除极波。

QRS波:

心室除极波。

101、胸导联:

V1-红V2-黄V3-绿V4-褐V5-黑V6-紫

102、每一小方格(1mm)的宽度代表0.04秒,每一大方格宽度代表0.20秒。

心率的测量:

每分钟心率=60/RR或PP间期(秒)。

103、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中向下,一般小于0.12秒。

PR间期正常值为0.12~0.20秒。

QRS时间小于0.12秒。

104、常用X线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荧光透视、X线摄影)、特殊检查、造影检查。

105、造影检查前的准备:

①碘剂造影:

首先查询患者有无造影的禁忌症,轻者表现为周身灼热感、恶心、呕吐、荨麻疹等;重者表现为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②心血管:

检测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③胃肠钡餐:

禁食10小时以上。

106、采血部位:

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动脉采血。

107、采血时间:

上午7:

00-9:

00较为适宜。

空腹:

禁食8小时后,一般在晨起早餐前采血。

108、标本种类:

全血、血浆、血清。

109、尿液标本种类:

晨尿、随机尿、定时尿、清洁中段尿。

110、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10的12次方/L)

血红蛋白(g/L)

成年男性

4.0~5.5

120~160

成年女性

3.5~5.0

110~150

111、红细胞刚和血红蛋白减少:

男性(成年)血红蛋白<120g/L,女性(成年)<110g/L,即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

①轻度:

男性90~120g/L,女性90~110g/L。

②中度:

60~90g/L。

③重度:

30~60g/L。

④极重度:

<30g/L。

112、病理性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不足)、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

③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慢性失血。

113、网织红细胞计数参考值

百分数

绝对值(×10的9次方/L)

成人

0.005~0.015

24~84

新生儿

0.02~0.06

96~288

临床意义: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可作为判断贫血疗效的指标。

②减少: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114、白细胞:

成人(4~10)×10的9次方/L。

115、白细胞计数>10×10的9次方/L,为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4×10的9次方/L,为白细胞减少。

116、嗜酸粒细胞增多: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和食物过敏等。

嗜酸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等。

117、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

病毒、结核杆菌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②肿瘤性疾病: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

118、血小板计数参考值:

(100~300)×10的9次方/L。

119、血钾测定参考值:

血清钾3.5~5.5mmol/L.

>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

①摄入过多:

输入大量库存血;

②排钾减少: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长期应用潴钾利尿剂。

<3.5mmol/L即为低钾血症。

120、血钠测定参考值:

血清钠135~145mmol/L.。

>145mm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