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docx
《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
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原则
一、合作学习小组如何组建
小组的优化组合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也切实关系着自主课堂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始终将其放在小组建设的首要位置.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从小组规模、小组划分、小组座次和小组重组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1、小组规模
科学研究以及实践均表明:
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在4-8人之间,我校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按6人小组分。
6人小组变成两人一对,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学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6人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一旦小组的人数越过6个,就会产生以下困难:
有一些学生会承担比他们应该分担的工作量大的工作,学生们反而会缺少与大集体合作的能力,学生会在小组内部与自己的朋友组成小团体。
因此,我校各班合作小组的建立应以“6人合作”为最佳方式。
2、小组划分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
“组内异质"能够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而“组间同质"又可以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里推荐两种小组划分的具体方法,供借鉴、参考.
方法一:
①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60人为例,1—10名分别为10个小组的1号组长,11-20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21—30名为3号组员,31-40名为4号组员,41-50名为5号组员,51—60名为6号组员,原则上1与20名,2与19名……搭配,然后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等再做微调。
②10个小组的再组合:
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
1号组长的班名次即为该小组的序号,那么大组原则上采用1组与10组,2组与9组……的组合方式。
③.大组座次安排:
(1、2、3、4、5、6为各组组员号)
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对一"的小组互助,1号与6号,2号与5号,3号与4号,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
两个小组的1号2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方法二:
探索1: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据“串麻线”的原则划分小组(即成绩第1名、20名、21名、40名、51名、60名的学生为一组;第2名、19名、22名、39名、52名、59名的学生为一组,以此类推),并根据学习成绩将6个成员编为1-6号,这样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前10名的学生做组长。
问题:
10个组长,即各组1号,在学习的时候势单力薄,遇到弱科、难题甚至找不到讨论对象,极不利于优生的个人发展,而且男、女生比例较难调控。
解决方法:
根据基础成绩将男、女生分别进行排列,依据“串麻线"的方法将两男两女划分为四人学习小组(即男1号、女1号对男20,女20;男2号、女2号对男19、女19,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单科成绩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
与此同时迅速结成组内“一帮一”小对子,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
问题:
这样组合的10个小组仍然并不完美。
不管如何搭配,仍然会有弱势小组的存在,如“男10号、女10号和男11号、女11号”组成的四人小组虽无差生却也没有优生,很难起到带动作用。
解决方法:
由相对强势小组搭配相对弱势小组形成6个大组(如男、女1号和男、女20号的小组搭配,男、女10号和男、女11号的小组搭配),相邻小组学习上互帮互助,纪律文明则互相竞争,为小组管理及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小组座次
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座次的安排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学生之间必须坐得足够靠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更方便地交换信息和小声地讨论问题。
这样,座位的安排就达到了促进合作要求。
有时候,一个小组效率不高的原因仅仅就是因为他们所坐的位置.例如,一个学生离其他组员太远,或是一个组两头的同学无法方便地沟通。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座次的安排同样重要。
小组活动在前后桌6个学生之间进行,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当小组合作变成课堂的主旋律时,这种座次的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
因为小组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一半的学生始终背对讲台,当小组活动与全班互动相互转化时,他们就必须安静、迅速地转过身子。
突然之间转过180度可能会使他们不舒服,有的学生还会对转来转去感到厌烦,这就可能导致他们注意不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些什么,课堂效率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避免这种问题的座次安排最好就是让学生能够面对教室的侧面,6个组员两两相对地坐着。
4、小组重组
为班级的“小组优化组合”所作出的一系列工作和努力,让我们更想把小组长久地保持下来.学生们也喜欢在已经熟悉的小组中学习,但是,有规律的小组重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建议应该做到每个学期重建一次小组,它会为我们带来如下的好处:
.学生们能够与更多拥有不同经历和能力的同伴儿搭档。
.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学习如何与新搭档合作,同时也预防了“小集团”的形成。
.学生们能够意识到不仅仅是他所处的小组,而是整个班级都在从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当然,小组重组之前,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例如离开之前,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写下感谢的话语等等。
二、小组内部怎样进行最优化分工
如何发挥小组的最大功效,使人人都能感觉到一种归属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就取决于怎样在小组内部进行最优化分工.这里提供两种分工方式。
1.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
即在小组内设常务组长、学科组长(可以兼任)、记录员、检察员、中心发言人各一名。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处理本组出现的,和老师联系有个事情,各种情况学科组长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本科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和归纳总结汇总等.
检察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
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成果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2.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
即每个小组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分别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政史地生组长(可以兼任)。
几个学科组长在本学科学习时担任常务组长。
无论是哪一种分工设置,各分工组长都要职责明确。
下面某中学某班的小组分工设置
该班的分工属于任务混杂分工。
首先确定每个小组的常务组长,对全组的各项工作全面督促、负责,其他组员再根据各自的学业情况和性格特长担任学科组长和常规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各科的作业检查监督及记录、本小组的纪律及卫生工作的检查督促及记录、本小组的养花和宣传任务。
通过小组内部明确而又具体的分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确保了人人都是小组的管理者。
各小组设一名1号组长为常务组长,下面再设学科组长和常规组长。
1号组长为小组内的常务组长,是小组的领袖人物,主要负责小组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联系,与小组成员的家长联系,以及灵活调控课堂交流合作,以确保课堂交流合作的效率。
1号组长直接对班主任负责,是小组凝聚力强弱以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人物,要将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交流是否主动、是否敢于大胆质疑、是否敢于积极展示、是否做到当堂落实等,认真、实事求是地登记量化在评比栏内.
学科组长包括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以及理化生史地生政组长。
各学科组长分管小组各科作业的布置、收交、检查、记录,并及时地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科课代表,课代表再将各小组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登记到量化评比栏内。
常规组长包括纪律组长、卫生组长、宣传组长。
(1)纪律组长:
负责维持本小组的纪律。
对于到校后不能安静下来,学习、课间打闹、课堂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同学,应及时地给予提醒和制止,另外负责维持课堂讨论的秩序,并做好记录每天登记到小组量化评比栏内。
(2)卫生组长:
负责安排监督本小组的值日,小组内的个人卫生及小组的环境保持。
对于值日不认真或干值日迟到的同学,应及时地给予提醒并进行协调以确保班级的卫生得到及时清扫,并将卫生情况做好记录,每天登记到量化评比栏内的卫生检查记录表内。
(3)宣传组长:
一方面负责小组宣传稿件的征集,另一方面负责小组内各项检查评比的记录通报,并及时修正小组的口号。
三、怎样进行有序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一般程序是:
引入课题后,给小组5^10分钟的时间交流,然后对重难点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巩固、小结和反馈.要进行有序的课堂讨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交流要把握“2—4-6一其他小组一全班”的原则,即先2人交流,再4人交流,再组内交流……要注重实效而不要图表面的热闹,交流时教师要注意调控交流时间、进程及方向。
小组长注意把握交流内容,做到“点面结合",使交流高效有序地进行.真正做到先自学再交流,交流不充分不进行课堂讨论。
小组交流过程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小组交流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板书课堂讨论内容、对照改错。
其中,小组交流与板书交流成果可以同时进行,以便节省时间。
一般情况下要求组员上台板书,组长要在下面把握小组的交流内容及进程。
上台板书的同学要求不能带提纲上去,要直接上台做题而不是抄题。
合作完成的小组一定要认真对照黑板上的题目,用彩笔纠正上面的错误或者写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步骤,并在交流结束后,将各组认为的重难点即应该重点讨论的题目作出标记。
因为板书的题目是学生在自学课的最后交流中提出的,经过课堂讨论前的交流后,部分内容已经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解决了,不需要再全班讨论.这是我们与以往不同的一点,以往是板书几个题目就讨论几个题目,结果是时间不够用,学生还没有巩固和整理时间,反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讨论该讨论的问题
学生能通过小组解决的问题不进行课堂讨论.提纲中也尽量不要涉及高出学生现有能力的题目,拔高题要在小范围内解决.例如,一节课结束后,将尖子生集中到黑板前单独解决,其余的学生对提纲进行整理、巩固.80%的问题主要通过一帮一的方式解决,减少全班讨论的工作量,只在全班讨论那些易错、易漏、易混点、重难点。
教师要灵活掌控课堂讨论环节,对易错、易混及重点等要想办法激起学生争论,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有时会遇到学生很难讲明白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进程,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就要灵活处理。
例知教师可以这样讲:
这节课某某题由我讲解可以吗?
相信你一定能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3.重视思想、方法类知识
讨论中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注意问题中蕴藏的方法、思想,而不是注意解题过程,要注意为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做题,为掌握规律而做题,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因此,不能就题论题。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而是学会了一类题的解法.再比如,数学中常用的整体思想、转化思想等要不断给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渗透,让学生随时注意应用.4。
将落实进行到底
课堂讨论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状态,学生沉浸在课堂讨论带来的愉悦兴奋中,常常忽视对所学知识的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引导,注意对所学内容的巩固落实,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对学习提纲进行整理、补充,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落实,进行交叉巩固,要将一帮一落到实处。
要注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注意对学习方法、体现的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总结,对学生巩固情况的检查可以是多种途径的,如对同一题目的变式练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口头问答,下课前五分钟的反馈练习等。
反馈题目不要过多、过难,要注意真正达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反馈矫正不要搞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如果一节课内容较多,时间紧张,学生在巩固落实没完成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反馈,利用变式练习仍能起到巩固落实的作用。
四、怎样才能使课堂讨论引发质疑、争论和评判
1、鼓励学生敢于挑战
在发言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大胆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做法。
教师要避免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教材内容或教参中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创新.解同样的一个题,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甚至在步骤上也会产生分歧。
因此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可以先由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评价。
同样是上面这个问题,如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过早作出自己的评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一位学生在选择时都会给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组织学生自己评价,或赞同或反对,赞同者提供佐证,反对者举出理由,学生自然会进行比较甄别,让他们自己通过对比感受各种方法及步骤,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也不同,你认为最好的不一定就是他认为最好的,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控制学生,否则,时间久了,学生就不敢再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了,他会觉得发不发表无所谓,反正老师会给出最佳答案.当然,老师给予适当点拨和建议是必要的。
2、注重学“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为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异思想,允许出错,给学生创造广阔的驰骋空间。
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知过程一样,会犯错误、会经受失败。
怕犯错误、担心指责是学生积极认识的心理障碍.教师面对这种现象,要及时鼓励敢问的学生,为他们壮“胆",以坚定学生探究的信心。
要有意识地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乐问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满“?
”,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而要让学生有疑可质、有难可问,那就要在设计提纲时下功夫,要在提纲中设置必要的小障碍、小陷阱(易错题),让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疑问,在小组交流中产生分歧,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不参与都难,因为有问题解决不了他会堵得慌,只有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争论后获取了正确答案他才会心安。
再者,老师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在自学合作中好奇心强的同学会提前问老师,此时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该讲不该讲、该讲多少、该给几个人讲要拿捏准。
把握不好,问一个讲一个,讲得明明白白,就限制了学生们思维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们的讨论和争论。
而通过争论获得的知识应该记忆更深刻。
一般采取的方式是给提问题的同学一点儿提示、点拨,而且是从不同角度给予提示,然后让他们再自己回去思考,这样,既不会影响下节课的讨论,又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引出争论甚至是一题多解。
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的,作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顾问,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动和激励其学习,才能为其孕育创造的火花设好温床。
所以不舫在合适的时候把判断的权利留给学生,帮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让他们自由地飞翔,也许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
3、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励
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作为教师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
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
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激励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因此,教学中,可以运用语言评价和非语言式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1。
)语言评价
语言评价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当众口头评价.课堂上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由和谐地发展。
2.)非语言式评价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
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可以给予鼓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他(她)投以肯定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吝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吝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便于更好地教学。
4、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
“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那些有助于学生深人理解的新鲜问题,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
我们应努力做到:
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全程提问;允许学生提出你不需要的问题(真问题,不设问题圈套);允许课堂上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真的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提真问题;真的让学生解决问题,真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问、会问,进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围绕解决问题展开”而不是“围绕教师的讲解展开”的课堂,学生才能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去进一步学习、探究,而不是下课立即停止学习。
我们的教学再也不能满足于当下课前教师问一句“还有没有问题”时,得到同学们一句“没有了”的回答。
没有问题了还怎么让学习自然延伸?
没有问题了还怎么进一步去探究?
没有问题了怎么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怎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常设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听一听”,“问题"、“观察"、“分析”、“探索”、“概括",“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栏目,这是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这些新栏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增长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离课堂,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
因此,对于这些栏目应当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不能图省事由教师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由,让学生自行处理、草草了事。
你要相信学生,学生就会回报你一个惊喜.
五、怎样实施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小组管理
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明显增多,但合作初期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过去的“为老师学”而言,很多学生似乎又变成了“为组长学”,很多情况下小组长们忙得团团转,组员们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一旁瞧风景、看热闹,对组长的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也使小组的建设停滞不前。
课堂上,中下水平的学生对别人的依赖性也更加强烈,遇到难题,不是积极思考、深人探究,而是动不动就求助于组长或成绩优异的同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缺少了深人体验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这些问题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缘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1、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那么,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呢?
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通过优化“小组分工”而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小组的直接管理者。
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组自我管理”模式。
对于小组的课堂学习,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
如:
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计时员和噪音控制者等(职责分工见“问题24”)。
各小组要将每天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在班内黑板上进行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经常教育学生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对于日常的小组学习和小组管理,每个小组也可以分别设立组长、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政史地生组长及纪律组长、卫生组长等职务,负责各科作业的收发、检查以及小组内部的常规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也必须担任一职,明确职责,分工到人。
这样,小组内部,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既达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小组管理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小组长,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2、职责轮换,让每个人尝尝不同的角色滋味
教师和学生通常认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一直扮演相同的角色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这样做.角色应该经常改变,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体会不同工作岗位的辛苦,体谅别人工作的不易,体会管人的难处和被管的不易,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好学习及其他工作任务。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所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小组管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对于学习小组的管理,我们倡导推行“职责轮换制”,即:
小组内设立的“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各种职务,除“小组长”应选择小组内能力最棒、责任心最强的学生,原则上长期担任以外,其余职务应每周一轮换,推磨进行。
“职责轮换制”的实施有利于切实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改变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不平等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别人的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用责任感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
3。
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奋斗方向
1)每周目标:
各小组每周一制定并确立自己的当周目标、竞争对手,通过小组会议商讨保障目标达成的措施和方法。
2)每月目标:
针对学校“月考”,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月考”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下次月考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同时,通过小组会议确定小组“月考"目标。
六、怎样实行小组评价
课堂改革同时进行,实施效果却可能大相径庭,其中的关键措施就在于是否建立并真正落实了良好的小组评价机制.只有具备了切实可行的评价与激励政策,并严格地加以贯彻执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才会充满动力与活力。
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们将自主课堂的小组评价分为“学习评价”和“行为习惯评价”两个方面。
某班的评价管理办法.1、学习评价:
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
1)作业情况评价:
包括各科自学提纲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各学科知识的反馈和巩固情况等。
每天由各组学科组长负责评价相邻小组各成员的自学情况,学习委员做好每天的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
2)课堂表现评价:
包括各小组课堂交流情况、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及课堂提问、质疑、答辩和课堂讨论展示参与的积极性,每天由学习委员如实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
3)考试成绩评价:
结合平日检测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成绩,对各小组的单科成绩、反馈纠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予以奖励.2、行为习惯评价:
纪律评价、卫生评价等常规检查内容
1).纪律评价:
包括学生到校后的自觉学习情况、课前准备情况、课堂纪律、课间纪律、两操纪律、集会纪律、考试纪律等。
2)卫生评价:
包括个人卫生、桌布卫生、桌面整洁、小组环境、值日卫生及“绿地”卫生等。
以上各项内容的检查由每周轮换的执勤小组认真记录,得分每天一公布,每周一汇总,结果上墙,并以此作为评价小组的依据。
六、怎样对待不愿参与小组互助学习的学生
小组互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