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003秦一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1096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乱003秦一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治乱003秦一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治乱003秦一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治乱003秦一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治乱003秦一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乱003秦一统.docx

《治乱003秦一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乱003秦一统.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乱003秦一统.docx

治乱003秦一统

卷一.治亂因果

議題一、帝國統一與分裂研究

(1)

 

 

Q1可否解讀蘇洵《六國論》並找出每段論點?

你是否認同他對六國的批評?

第一段

評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

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1

2

第一段論點

1秦成功統一天下是因東方諸國(魏/韓/楚)採「割地求和政策」

2其他沒賂秦的國家(齊/燕/趙)因此難以獨存

第二段(上)

評論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1

2

第二段(上)論點

3秦國透過接收六國割地日漸壯大

 

第二段(下)

評論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

1

2

第二段(下)論點

3故六國與秦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

 

第三段

評論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1

2

第三段論點

4齊國雖沒割地,但不助五國已等於助秦

 

第四段

評論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

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

2

3

第四段論點

5燕(刺殺手段)、趙(良將領兵)勢孤力弱,抗秦有心無力

第五段

評論

嗚呼!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

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

2

第五段論點

6六國如將「割地政策」的資源(土地/人材)用於抗秦必能成功

論點

1秦成功統一天下是因東方諸國(魏/韓/楚)採「割地求和政策」

2其他沒賂秦的國家(齊/燕/趙)因此難以獨存

3秦透過接收六國割地日漸壯大,故六國與秦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

4齊國雖沒割地,但不助五國已等於助秦

5燕、趙勢孤力弱,抗秦有心無力

6六國如將「割地政策」的資源用於抗秦必能成功

評論

1錯誤作出若干假設,然後苛求古人

1.1假設「六國必勝」:

以為六國合力用兵必能勝秦,全不考慮軍事地理因素(如秦國據崤函之利閉關固守的可能性)

2忽略不少當世背景因素妄論古人(「非歷史性的批評」)

2.1忽略「戰敗可能」:

認為只要不再「割地求和」就等於成功抗秦,沒考慮如不割地,戰敗後仍須割地,甚至滅國

2.2忽略「內在因素」:

秦國因堅持改革才日漸強大,六國改革不善才是積弱關鍵,不應歸咎外交軍事等「外在因素」

2.3忽略「外在矛盾」:

忽略六國未能合作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因素(國界糾紛及資源爭奪)

2.4忽略「歷史趨勢」:

沒考慮全國統一是時代趨勢,即或六國成功亡秦,只會有下一國乘勢興起(如楚/趙),完成本應由秦人完成的大業

SOLOtaxonomy知識建構五層次

1.Pre-structural

凌亂分散

2.Uni-structural

初步聯繫

3.Multi-structural

相互連繫

4.Relational

自圓其說

5.Extendedabstract

舉一反三

層次

特點/例子

1.Pre-structural

凌亂分散

秦國為何終能統一天下?

「因為…農民需統一、秦國有地理優勢、

諸子百家欲一統、秦國關中經濟發達」

所有因素比重相同,無分高下/先後/主次

2.Uni-structural

初步聯繫

秦國為何終能統一天下?

「這可分為:

『環境因素』(地勢+經濟)及

『人事因素』(秦變法成功、六國不和)…」

能將不同因素作簡略區分,

但可能陷入『二分法』或『敘事法』問題

層次

特點/例子

3.Multi-structural

相互連繫

秦國為何終能統一天下?

「這可分為:

『1環境因素』(地勢+經濟+氣候)、

『2對秦有利因素』(秦變法成功、良將輩出)

『3六國不利因素』(六國不和)…」

比『二分法』或『敘事法』分類更仔細,

但經常無法解釋該課題不少難度高的事件

如同學答「秦國良將輩出(王賁)→成功統一」

但如再問「趙國也有良將(李牧),為何被滅」

同學就可能啞口無言

 

層次

特點/例子

4.Relational

自圓其說

秦國為何終能統一天下?

『1地勢因素』(秦易守難攻>六國四面受敵)

『2氣候因素』(秦水利工程>六國以鄰為壑)

『3制度因素』(秦變法成功>六國變法失敗)

『4君主因素』(秦君主有為>六國君主昏庸)

『5人才因素』(歷代客卿多>六國客卿爭寵)

『6民風因素』(秦窮而好戰>六國富而怯戰)

『7將才因素』(秦名將輩出>六國猜忌良將)

『8技術因素』(秦兵種平均>六國車戰為主)

大體上完滿解釋該課題所有事件,自圓其說

能將「所有」因素恰當放入以上分類中

且能以「比較式」寫法清楚表達個人想法

 

同學也答「秦國良將輩出(王賁)→成功統一」

如被問及「趙國也有良將(李牧),為何被滅?

同學能答「趙王有李牧而不能用,信奸臣郭解

之言而誅殺良將,由此可見

『君主因素』決定『將才因素』」

與前階段同學相比,這同學已可完滿解釋本課。

但只限於某課題/朝代,未能觸類旁通,

未能將本課題所學原則化並應用在其他課題中。

層次

特點/例子

5.Extendedabstract

舉一反三

秦國為何終能統一天下?

除了能將「所有」因素恰當放入以上分類中

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某課題所學

加以原則化並純熟應用在其他課題上

(如能按以上分類用在解釋其他朝代統一:

示例:

歷代統一/分裂原因歸類

制度優勝:

『秦一統六國』、『李唐平群雄』

技術突破:

『隋一統江南』、『元滅南宋』

實力累積:

『三家歸晉』、『光武中興』

內部不和:

『東晉偏安』、『南宋偏安』

策略正確:

『北宋一統十國』、『明逐北元』

Q2秦國為何終能一統天下?

試列出相關原因

A

客觀因素

B

對秦有利因素

C

不利六國因素

農民需統一政權

地理優勢(僻處關中)

六國多四面受敵

諸子百家欲一統

關中/巴蜀經濟發達

六國農民破產

商人欲便利貿易

君主有為令統治穩定

六國多無明君

商鞅變法致軍國主義

六國內部不穩

客卿獻策/計謀奏效

六國未能合作

民風強悍/重實用

民風怯懦/重文化

名將輩出

猜忌良將

參考觀點及史料

觀點1《史記、蘇秦傳》

「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黃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觀點2漢代劉安《准南子要略》

「秦之國俗,貪狼虎力,寡義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反以義;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故孝公以虎狼之勢吞諸侯。

 

3錢穆《國史大綱》:

「秦之富強,得東方游士為多,如商鞅、張儀、公孫衍、甘茂、范睢、呂不韋等,皆東方人也。

4《史記.貨殖列傳》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5李約瑟(JosephNeedham)《大滴定》

「中國雨量及河道的不穩定,有利能從事大規模水利灌溉工程的大一統政府出現,農民自然希望一統多於分裂。

6北宋蘇洵《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7杜正勝《戰亂中的編戶齊民》

「由於春秋之封建解體,各國社會基礎以編戶齊民爲主,他們承受國家賦稅,成了主要經濟支柱。

然而六國一直陷於戰亂之中,於是編戶齊民並不能支持之政府的開支及徵發,政府仍不斷壓榨,造成山東地區編齊民破産,六國因而敗亡。

8《史記.秦本紀》

「諸侯力政,爭相併。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原諸侯之會盟……」

 

Q3秦國統一六國的關鍵原因為何?

答題技巧

如題目只在問「Q2秦國為何終能統一天下?

題型:

這只屬於〔題型一:

直述題〕

答法:

只要如上表中列出十多個論點(理由)

每點加上論據(史例)

再加以論證(引伸、解釋、得出結論)便可

 

但如題目在問「Q3秦國統一的關鍵原因?

題型:

這已屬於〔題型四:

論辯題〕

答法:

不能用上述的答法,否則已屬離題。

因為

(1)同學需要表明立場

如17個因素中那1個才是「關鍵原因」

(2)一旦問「關鍵原因」就在考「相對重要性」

因為課本中每一個論點都有若干史實支持,只是重要性並不相同:

某些論點有更多的史實支持,某些因素的影響較其他因素大,因此同學就需要在相對客觀的歷史描述中作出主觀的個人價值判斷,但必須有根有據,論由史出,作出令教師及閱卷員欣賞的分析。

(3)同學需先解釋這個「關鍵原因」的重要性

這正是Essay中的「本論」部份,最少佔全文70%以上的篇幅;

故此同學在選出關鍵原因前必須仔細考慮:

1自己手頭上的資料是否足夠寫近800字?

2自己對這「關鍵原因」的理解是否深入到可以解釋其他因素為何不及其重要?

(4)接著應解釋其他因素為何不及這因素重要

這正是Essay中的「駁論」部份,最多佔全文30%以下的篇幅;

同學不一定要寫「駁論」,決定是否加入駁論前應考慮下列因素:

1自己思路是否清晰?

如根據上述SoloTaxonomy的分類法,

*同學對本課題的學習水平如只屬

1.Pre-structural(凌亂分散)、

2.Uni-structural(初步聯繫)、

3.Multi-structural(相互連繫)

請先在「本論」取高分才學寫「駁論」。

*同學對本課題的學習水平如已達

4.Relational(自圓其說)

5.Extendedabstract(舉一反三)

可在「本論」已取高分情況下,

請教老師個人的「駁論」水平如何。

2個人史識是否足夠?

同學應留心自己對本課題的歷史知識

(1)從何而來、

(2)是否可信、(3)是否足夠、

(4)是否在課程內、(5)是否能消化明白…

1.電視劇、歷史小說、漫畫多虛構

2.中五或以前的中史課本太簡單

3.中六課本《中國史析論.上》必須預習

4.互聯網(如維基百科、中華萬年網…)小心可信度

5.其他學校的中六筆記/參考文章補充/多餘?

6.老師抄錄的電腦文件檔案(ppt/MSword)最好瀏覽

7.學術書藉(《國史大綱》《中國通史》)擇一細讀

8.學術文獻(《史記》《資治通鑑》)未有必要

3個人文筆是否流暢?

如果連「記敘」「解釋」及「論證」

三種寫作方式也未能分清楚或充分掌握,

一遇這種題目通常取低分的同學,

就有必要避開「駁論」,

最少在「本論」取得高分後才嘗試。

 

秦國統一六國的關鍵原因

本論:

(如同學選用〔君主有為+客卿獻策〕)

時期

君主

客卿(東方遊士)

對秦統一的幫助

春秋早期

秦穆公

百里奚/孟明視

收服西戎,版圖擴大

戰國中期

秦孝公

商鞅

變法:

1軍功制、

2郡縣制、3廢井田

戰國中期

秦惠文王

張儀

司馬錯

以[連橫]破[合縱]

開金牛道兼併蜀地

戰國晚期

秦昭襄王

范睢

以遠交近攻擴大國力

戰國晚期

秦莊襄王

呂不韋

建鄭國渠,穩定水利

戰國末年

秦王政

李斯

建立秦一統規模/制度

駁論

不同意之論點

不如己方本論之處

民風強悍

沒有君主帥領無用武之地

良將輩出

君主變法(軍功制)使將軍有可用之兵

六國未能合作

秦計謀較六國優勝(如以[連橫]破[合縱])

秦亡關鍵原因答案大綱

進路:

分「1形勢」「2秦強大」及「3六國積弱」因素;

秦能解決六國不能解決的問題,故能一統天下

一、「形勢/需要」

(天下急需一個統一政權)

統一乃

1「歷史趨勢」(由上古萬國兼併至七雄)

2「農民期待」(大一統政府承擔水利工程)

3「民族需要」(匈奴須由統一政府集全國之力擊破)

 

二、「秦國強大因素」

(秦國為此預備超過150年)

1民風強悍但文化低落,能配合商鞅變法之措施

2歷世君主雄才大略,惠文王殺商鞅仍用其法

3列國最早完成中央集權,維持最久,國力最強

4地處西陲,逐步擴大領土(關中/四川),蓄養國力

5軍功制致秦民效力,良將輩出(白起/王翦)

 

三、「六國積弱因素」

(六國一直陷入互相削弱局面中)

1歷史文化包袱太大,法家改革從未能貫徹

2君主多無能/猜忌,明主只屬鳳毛麟角

3貴族勢大,未能集權中央,不如秦之集中

4鄰國相接,無法擴大領土,更不能避戰

5無軍功制致百姓厭戰,良將不受信用(吳起/李牧)

秦國統一成因──自然地理角度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China,AMacroHistory)

〈土壤.風向.雨量〉一章中提出2個分析角度:

一、河盆系統不穩定更需大一統政府統籌水利工程

1黃河河道天然沉積問題

一條河流泥沙沉積率達到5%已算高

亞馬遜河夏季泥沙沉積率高達12%

黃河泥沙沉積率高達46%

其支流夏季時泥沙沉積率高達63%

決堤的危險不斷威脅兩岸,何況水量在雨季、旱季有大幅度變化,令人難以提防。

2分裂時代的問題:

黃河成為各方軍事爭奪的資源

戰國時各國割據稱雄,往往「壅防百川,各以為利」。

例如齊、趙、魏以黃河為界,趙、魏地勢高,齊地勢低,河水常泛濫,齊就沿黃河築堤防,從此河水泛濫時「西泛趙、魏」,於是趙、魏也在沿黃河築起堤防。

各國各自為政的結果,遇到天旱就爭奪水源,故意阻塞別國水源,遇到洪水就放水到鄰國,「以鄰國為壑」,致公元前332年到公元前272年的60年間,黃河三度為災。

戰國時《孟子》一書11次談到水利,都涉及洪水泛濫殃及鄰國,暗示國家統一將帶來安定與安全,因為治理黃河不能由流域的各國各自為政,必須統盤考慮,這就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來統籌處理水利工程。

二、氣候系統形成農耕及遊牧民族爭奪資源

1季風氣候的降水量線導致農耕及遊牧文明對立

黃仁宇認為,支持中央集權化大一統的另一要素是氣象地理——風向與雨量。

對風向(季風:

東南風、西北風)與雨量的研究表明,15英寸等降水量線,從中國的東北地區中部到中原地區,幾乎與長城平行,彎向西南時,又恰好在中原與青藏高原的分界線上,它大體反映了游牧與農耕的邊界。

北方諸國為了抗擊游牧民族入侵而修築的土壘長城,以及秦統一後修築的長城,都體現了國防的需要。

與15英寸等降水量線幾乎一致的國境線,是中國農業社會必須置於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體制之下的一大標誌。

 

 

2北方匈奴威脅導致中原必須出現強大統一政權

歷史事實表明,戰國時代秦、趙、燕三國以北強大的游牧民族如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等不斷南下侵擾,對農業區形成極大的威脅。

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秦、趙、燕三國動用了50萬大軍駐紮北方邊境。

由於各國忙於兼併戰爭,削弱了邊防,匈奴乘機向南移動,佔領了河套一帶的草原。

因此中原迫切需要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集中力量以強化北方邊防。

葛劍雄在《論秦漢統一的地理基礎》一文中分析

1黃河流域很早就形成中國範圍內最大的農業區,春秋時期黃河流域還有不少殘餘的以游牧為主或半農半牧民族,經過戰國時期的兼併與同化,這些民族不是遷出中原,就是留在原地被農業民族所同化。

2戰國後期各諸侯國無不以農立國,以農競爭,為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

3據竺可楨等人的研究,三四千年前,中國的氣溫比現在要高,至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的平均氣溫比現在高1℃-2℃。

當時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而長江流域還過於濕熱,雨水過多,加上地勢低下,茂密的原始植被還未曾被清除,疾疫流行,使中原人望而生畏。

4此外,黃河中下游是黃土高原或黃土沖積平原,結構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原始植被和開墾耕種,它比江南與近海地區更適合成為先民生存與繁衍的最佳環境。

 

秦國「自強型改革」勝過六國「自弱型權宜措施」

──秦統一六國的比較政治學解讀

美國學者許田波教授以「比較政治學」的角度

深入分析雙方改革的類型決定結果。

在《戰爭與國家形成:

春秋戰國與近代早期歐洲之比較》一書中,她指出

由於秦國歷代一直實行「自強型改革」

(Self-strengtheningReforms),

相對於六國改革只屬「自弱型權宜措施」

(Self-weakeningExpedients),

秦國由是累積數世紀國力一統天下。

以下四幅地圖顯示秦國由春秋至戰國歷代版圖的擴張:

 

 

 

 

許田波教授的比較分析:

秦國累代實行「自強型改革」建立掌控「支配邏輯」

六國因行「自弱型權宜措施」無法運作「制衡邏輯」

自強型改革

(Self-strengtheningReforms)

自弱型權宜措施

(Self-weakeningExpedients)

通過加強國家行政能力進行動員

國家將軍、政、財權力

由宗室貴族收回

各種資源累積多於內耗,

逐漸強大。

「支配邏輯」形成,

(Logicofdomination)

成為惟一可統一分裂勢力的強權

依靠中間資源持有人進行動員

國家需依賴貴族

行使軍、政、財權力

各種資源內耗多於累積,

不得不弱。

「制衡邏輯」失效,

(Logicofbalancing)

無法制止強權發動統一戰爭

自強型改革

(Self-strengtheningReforms)

自弱型權宜措施

(Self-weakeningExpedients)

實行

國家

秦國

六國(齊、楚、燕、韓、趙、魏)

1

增強

軍事

實力

通過國家徵兵方式建立常備軍

秦軍因三晉農民替代耕作

可多參戰,戰鬥力自是強於

六國的義務農民兵

史例

秦國「二十級軍功制」成功將秦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國人殺敵越多,爵位就越高,土地也越多,從而建立一批專以殺敵為業的職業軍人。

依靠軍事企業家和僱傭兵建軍

六國農民義務兵(Feudallevy)

被逼荒廢農田參戰,

士氣低落

史例

六國曾「合縱」抗秦,如公元前241年「函谷關之戰」中,六國軍隊曾兵臨秦國函谷關前,但秦軍一開關,六國一鬨而散,可見士氣之低落。

自強型改革

(Self-strengtheningReforms)

自弱型權宜措施

(Self-weakeningExpedients)

2

增強

經濟

實力

徵收直接稅和間接稅,

提高生產力

由縣長(政府人員)收稅較少剝削貪污,導致更穩定的收入

支付戰爭開支

史例

秦國全國分為31縣,又令男子成年須分家,方便政府收稅

秦國客卿中商鞅曾有15封邑,

呂不韋曾擁門客近萬,但從無法長久,也不能阻礙國家稅收

透過包稅人收稅,

貸款為特別收入

包稅人除上繳稅項外,

必多收行政費,農民交納

更多稅,政府並無得益

史例

六國的郡、縣、封地錯綜複雜,不利政府收稅;

戰國四公子中齊國孟嘗君門客數千,就是靠收租為生,且所收地租,不上繳公家。

自強型改革

(Self-strengtheningReforms)

自弱型權宜措施

(Self-weakeningExpedients)

3

增強

行政

能力

以賢能政治

代替貴族政治

以薪俸、職位及封賞

而非土地城邑給予能幹的

官僚、軍人及謀士,

國家強大又無分散權力之憂,

行政機構成功官僚化

有助中央集權。

史例

歷代東方謀士成功獻策,

但無人可在秦國建立宗族勢力

貴族把持國政,

向大商賈出售官職

由於難以收回貴族土地城邑,

他們又各自出售、分賞官職

予家臣以鞏固「家族」而非

「國家」的實力,

行政機構官僚化失敗,

難以集權。

史例

歷代楚國皆由屈、景、昭

三姓大族掌政,國君勢弱

秦國君主世系表

稱號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秦非子

40

前900年-前858年

秦侯

10

前857年-前848年

秦公伯

3

前847年-前845年

秦仲

23

前844年-前822年

秦莊公

44

前821年-前778年

1

秦襄公(立為諸侯)

12

前777年-前766年

2

秦文公

50

前765年-前716年

3

秦憲公

12

前715年-前704年

4

秦齣子

6

前703年-前698年

 

稱號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5

秦武公

20

前697年-前678年

6

秦德公

2

前677年-前676年

7

秦宣公

12

前675年-前664年

8

秦成公

4

前663年-前660年

9

秦穆公

39

前659年-前621年

10

秦康公

12

前620年-前609年

11

秦共公

4

前608年-前605年

12

秦桓公

28

前604年-前577年

13

秦景公

40

前576年-前537年

14

秦哀公

36

前536年-前501年

 

稱號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15

秦惠公

9

前500年-前492年

16

秦悼公

15

前491年-前477年

17

秦厲公

34

前476年-前443年

18

秦躁公

14

前442年-前429年

19

秦懷公

4

前428年-前425年

20

秦靈公

10

前424年-前415年

21

秦簡公

15

前414年-前400年

22

秦惠公

13

前399年-前387年

23

秦出公

2

前386年-前385年

24

秦獻公

23

前384年-前362年

 

稱號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25

秦孝公

24

前361年-前338年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