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0739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与城市专题.docx

人口与城市专题

人口与城市专题

本专题涉及的考点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8、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国策

9、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高考考点: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人口增长特点

分布地区

“高高低”模式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增长下降阶段

出生率下降较快,死亡率下降缓慢,自然增长率下降。

有些发展中国家已进入该阶段。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2010年昌平一模)读图5“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图6“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8-9题。

 

图5图6

8.1998年至2004年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C.总量仍呈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9.按联合国标准,如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2010京抽测)2.图2表示人口增长变化特点,其中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阶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根据表2资料,说明甲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6分)

(3)特点:

高出生率、死亡率降低、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3分)

表2甲国人口相关数据

总人口(2007年)

1.3186亿

人口出生率(2000年)

4.2%

人口死亡率(2000年)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

2.8%

 

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或影响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重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3分)

图1是某个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5.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该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典型的()

A.原始型B.传统型

C.过渡型D.现代型

6.根据该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B.遏制人口老龄加速的势头

C.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生平

D.减少劳务输出人口的数量

(2010东城一模)图2表示某国的人口金字塔,读图回答第6、7题。

 

图2

 

6.1999年该国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

A.16%B.10%C.28%D.6%

7.1999年至2025年,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40-49岁的女性人口将增多B.50-59岁的男性人口将减少

C.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D.人口总数将增加

(2010朝阳二模)表1为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统计表。

读表1,回答第8题。

表1

迁入地

迁出地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东部

14.46

3.69

3.09

21.24

中部

34.36

3.30

3.53

41.19

西部

27.60

2.62

7.35

37.57

合计

76.42

9.61

13.97

100.00

8.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A.东部是人口的最大迁出区人多地少

B.中部是人口的最大迁入区矿产资源的开发

C.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中部迁往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西部迁往东部自然条件的差异

图3中甲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乙为2004年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3,完成第9题。

9.有关图3中相关内容的正确表述是

甲乙

图3

A.甲图①时段人口增长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乙图A年龄段人口比重受甲图①时段人口增长特点的影响大

C.甲图③时段后人口增长特点造成乙图B年龄段后性别失衡

D.乙图B年龄段以后,青少年人口比重逐年持续减少

(2010东城二模)表1是某国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图2是人口增长模式图。

回答第3、4题。

表1

1975年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出生率(%)

4.4

4.3

4.3

4.3

死亡率(%)

2.0

1.7

1.6

1.4

 

3.该国处于图2中的

A.阶段ⅠB.阶段Ⅱ

C.阶段ⅢD.阶段Ⅳ

4.该国1975—2005年期间,人口增长的

特点是

 A.总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

B.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减缓

C.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

D.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

垦殖指数是指一地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表1为世界及各地区耕地垦殖指数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表。

据表,回答5、6题。

表1

项目

地区

垦殖指数(%)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公顷/人)

1950年

2000年

1950年

2000年

亚洲

14.7

17.5

0.31

0.14

欧洲

31.3

28.8

0.38

0.27

北美洲

12.0

12.4

1.31

0.81

非洲

5.8

6.3

0.87

0.27

大洋洲

2.0

6.0

1.31

1.84

世界

9.7

11.0

0.51

0.26

5.亚洲的垦殖指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

A.地形多种多样,以平原为主B.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较少

C.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D.农垦历史悠久,人口数量最多

6.2000年与1950年相比

A.欧洲因人口增长较快,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大洋洲因人口负增长,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增加

C.北美洲垦殖指数的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非洲因机械化水平高,导致垦殖指数上升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2010西城一模)2010年春,云南省委基于严重干旱、粮食减产的形势,决定实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带动云南农村转移劳动力70万人到沿海就业,保证农民增收。

(3)依据资料,简述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6分)

(3)旱灾(干旱、自然灾害),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差异。

(6分)

材料一:

贵州、四川、云南是我国最大的婚姻迁出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3省合计迁出56.7万人,主要是条件艰苦的石灰岩地区的新娘迁出,形成了我国西南部壮观的“喀斯特新娘输出区”,这些新娘的主要目的地是华东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诸省的农村。

(3)分析“喀斯特新娘”从西南地区迁出的主要原因。

(8分)

(3)与华东地区相比,西南地区地处内陆;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土壤贫瘠;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6分);经济比较落后,生活贫困(2分)。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的压力。

迁出地

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带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四、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1、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区)

区位特点

商业区

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

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

住宅区

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由于经济原因,呈现高级住宅与低级住宅的分化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

(2010昌平一模)图2为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已知c>b>a,读图2,回答3—4题。

4.如果该等值线为等土地租金线,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处住宅一定是低级住宅区

B.O处可能是中心商务区

C.OA、OB、OC可能是交通线图2

D.图中显示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2010京抽测)中央商务区(CBD)集中了大量公司总部、金融中心等机构,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

读图,回答第8、9题。

8.图5是某同学完成的调查统计图,图中四点分别代表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中央商务区。

其中代表中央商务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读图6,图示CBD

A.分布在市中心区

B.服务范围主要是北京地区

C.东扩后将改变全市功能区的基本格局

D.分布与城市环路和地铁线路布局相关

 

读我国某城市不同城市功能区近地面气温分布图10,回答22-23题。

7.目前,工业区多向城市外缘移动,下列最适宜工业区布局的是()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8.市中地租水平最高的点位于图中的()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2010朝阳二模)(3)图9中最能反映图8(芜湖市用地示意图)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2分)

图8图9

 

(4)江苏某酿造厂计划迁至丙地区。

评价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7分)

(4)合理;(1分)最小风频上风向,大气污染小;(2分)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水运、铁路交通便利);(2分)有长江和绿地作为隔离带。

(2分)

(2010海淀二模)10.图5为“我国某大城市平面示意图”,2005年与1981年相比,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图5

①老城区的范围的变化——社会因素②工厂位置的变化——环境因素

③大型商场布局的变化——交通因素④交通线布局的变化——历史因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0西城二模)

长江三角洲是世界著名城市带之一,上海为其龙头城市。

图10为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规划用地分布示意图。

图10

上海外高桥综合区的先进制造业,有240多家出口加工企业,其中包括12家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9.59亿元。

(3)评价①功能区的发展条件。

(10分)

(3)有利条件:

远离市中心,____________地价较低;水陆运输便利;上海市工业基础好;产业集聚,有规模效益。

(8分)

不利条件:

环境压力较大。

(2分)

大气环流会影响城市工业区的分布,英国城镇就受此影响存在功能区的东西差异。

(4)依据伦敦市工业区和图中①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任选其一,说明大气环流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4分)

(4)伦敦市工业区:

在盛行西风的影响下,工业区集中在城市的东部地区。

(4分)

①功能区:

分布在垂直于盛行风的东北部郊区。

(4分)

五、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六、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过程。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速度慢,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40.(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产生

重大影响的社会过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一般分为初

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成熟阶段。

(2)从图13中任选两个国家,说出其所处城市化的不同阶段。

(4分)

(2)乌干达(或埃塞俄比亚)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尼日利亚(或肯尼亚、加纳)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美国(或澳大利亚)处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答对其中两项,得4分)

(3)根据图13,比较非洲五国城市化特点的异同。

(6分)

(3)共同点:

与美、澳等发达国家相比,非洲五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快(2分)。

不同点:

非洲五国相比,埃塞俄比亚、加纳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慢(2分);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速度较快(2分)。

4、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

对生物圈的影响,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污染

对水圈的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有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自然环境

垃圾污染

对岩石圈的影响,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文环境

噪音污染

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和水热状况。

生物多样性减少

住房拥挤、

交通阻塞、

就业困难等

 

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010崇文一模)(5)说明上海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0分)

影响水循环环节;出现城市“热岛”现象(改变城市气温、降水、风速和风向等);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产生“三废”污染。

39.(32分)在经历了2008年的动荡与波折后,中国和欧洲

关系在2009年重回轨道。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1850年英国工业革命图

材料二英国城市化过程曲线图(图12)

 

(2)依据材料二,描述英国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8分)

①1700-1800年(1800年前)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慢(2分);

②1800-1939年间,城市化推进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2分)

③1939-1959年间,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略有下降;(2分)

④1959年后,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

(2分)

(2010海淀二模)11.图6中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了

 

中国园林欧洲园林

图6

A.政治制度的差异B.自然条件的差异

C.地域文化的差异D.发展历史的差异

 

二、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国策

1、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大体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县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原因:

东南部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面临海洋,降水丰沛,是重要的耕作区,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城镇多,人口密集。

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稀少,大多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2010西城二模)甲图中的玛曲湿地是维系黄河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有专家指出:

若这个“屏障”被破坏,刘家峡水库每十年就得清淤一次;黄河流过玛曲后平均年径流量由137亿立方米增加到164亿立方米,被称为“黄河蓄水池”。

2005年人口普查江苏省人口密度729人/km2、甘肃省人口密度57人/km2。

(3)分别说明江苏省和甘肃省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8分)

(3)江苏:

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降水量丰富;河湖众多。

(4分)

甘肃:

深居内陆地区;地形复杂多样;降水量较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分)

2、中国的人口增长现状及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人口增长现状: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带来的问题:

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决措施:

计划生育

3、人口国策:

计划生育

三、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