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948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课标和教材

八仙筒镇第一小学蔡艳丽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我将从课标要求、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和编写特点、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六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

第一方面: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及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及其运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第二学段对本单元的目标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要求学生:

①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及应用价值。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

②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③会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的规律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④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二方面:

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上述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鉴于此,本单元的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第三方面:

编排体例和编写特点

1、编写体例

(1)主题图:

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

(2)例题: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发散学生思维。

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

(3)做一做。

(4)练习(思考题):

弹性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5)整理与复习。

(6)综合应用。

(7)阅读材料:

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2、编写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

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

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

教材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第四方面:

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横向的整合

本单元教材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帮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二)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整合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

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关键: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第五方面: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

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

学生表述题中条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时,应着重请学生说一说“1.3倍”的含义。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预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

当学生列出竖式算出56×1.3的积后,可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说明你做对了呢?

”或者,利用教材提供的错例,请全体同学评判:

“她算对了吗?

”然后让学生用已掌握的验算知识对56×1.3的结果进行验算。

在学生自主验算的基础上,请他们说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小结。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道改错题时,可分两步进行:

①先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

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算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如,算式“3.2×2.5=0.8”中,两个因数都大于1,积肯定大于1,而积却是0.8,所以一看算式就知道是错的。

而算式“2.6×1.08=2.708”中,第二个因数略大于1,积2.708比较接近第一因数2.6,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也相等,凭观察,算式可能是正确的。

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方面验证算式的对与错,另一方面验证自己观察、判断水平的高与低,长期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4)抓住关键点,组织针对性的练习。

(5)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6)巧学妙记、减轻记忆负担。

(7)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倡三讲三不讲。

(8)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第六方面:

评价建议

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大胆质疑,教师都应适当评价,尽量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我班高猛同学平时上课一言不发,但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表现积极,这样就把发言的机会多次给了他,无形中给予了表扬和鼓励。

计算时,是否拥有准确运用公式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我班李响同学在向同学们讲解他所做的题时能够说出做题的依据,这时在趁机提醒大家要向李响同学一样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表扬了这位同学。

2、情感评价:

亲其师,信其道,播散爱的种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评价,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体现多样化的评价。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2)知识点体现在整册教材中的每一个角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运用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

(6)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学会条理化和系统化。

 

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但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运算能力的理解并不全面,将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即算得又对又快),并且由于考试等原因对运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学生计算那样难的题目,并且算得那样快。

当然,基本的运算技能是必需的,但“基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是否应将精力放在其他有价值的内容上?

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

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鉴于此,本单元的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二、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建议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加法运算定律

(第27~32页)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

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

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

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数的顺序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都不出现计数公理,但无论是通过直观还是借助具体情节内容来说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无形之中都用上了计数公理。

其实,计数公理所反映的事实,儿童早就有所感悟,只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罢了。

教材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三道例题,分别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前三天的路程和、后四天的路程和。

例1和例2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事例。

进一步,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

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例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

在“做一做”和练习五中安排了一些相应的习题。

有配合例题的巩固练习,包括计算练习和应用练习,也有以前所学加法验算方法的认识深化练习。

另外还有要求说明如何运用运算定律的练习,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性质进行判断、推理的演绎思维能力。

2.例1。

编写意图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

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

例1下面的“做一做”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3.例2。

编写意图

例2同样采用图画表示题意。

图中将李叔叔笔记本上的内容加以放大,从中可以看出分别记录了三天各行了多少千米,并提出求这三天所行路程和的问题。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结合律的过程,与例1相仿。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

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例1算得的结果是全天一共骑了96千米,怎么这里第一天骑的路程却是88千米?

对此,教师可以让看懂了的同学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

即例1求的是第三天一共行了96千米,到现在李叔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