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9283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

2016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4(有答案新人教版)

中考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记叙文

第四辑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14分)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

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

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

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____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

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

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

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______。

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____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

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

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

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

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

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

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

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

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

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

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

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

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

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横线中。

(3分)

2.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2分)

答:

3.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2分)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6.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3分)

参考答案:

1.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3分)

2.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意思对即可2分)

3.铺垫(2分)

4.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2分)

5.“有所剥夺”的是:

青春的心性和容颜(意思对即可1分)

“有所增添”的是:

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

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意思对即可1分)

6.青春年华或:

“妙龄十八的馨香”(意思对即可3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14分)

泰山归来

邓友梅

有朋友听说我要去泰山,就来约稿,我不知轻重,满口应承。

回来后才知道:

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

不问哪朝哪代,哪党哪派,文章里手们没来的想法来,来过的变着法儿写,一代一代地写,几千年下来,好话说尽了,好词用绝了。

今天再想写出新意“比登泰山还难”!

“泰山”两字如今已经成了汉语基本词汇。

有洋朋友想学说相声,我就建议他先学会“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这一串词儿,以备随时使用。

还告诉他:

学的时候不要问中国这么多山,哪座山压下来也够喝一壶的,怎么就非说“泰山压顶”?

黄山峨嵋,青城匡庐,哪座山也有看头,为什么单把“不识泰山”当件事?

更不要问“既然泰山是个好词,怎么又不能称朋友为老泰山呢?

”解释清楚这些很费口舌,不如先学其然,以后再弄清所以然。

弄清它不易,最好到泰山爬几趟。

爬过泰山才会想到:

泰山确实既高又美,但光凭这出不了太大风头。

论高度,论景观,它都算不得“首屈一指”,怎么就叫它获得了“五岳独尊”呢?

读过山上的碑碣刻石,浏览了泰山诗文史迹,才嗅到泰山走红的秘密,原来它在以下三点占了便宜:

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

许多民族原始时期搞自然崇拜,随着文明发展便被宗教信仰代替。

可中国人对天地山川的崇拜却始终没有作废。

历代皇帝都宣称自己的“君权”得自“神授”,这里说的“神”既不是佛祖也不是道宗,却是“头上青天”。

为此皇上称为“天子”,有事没事,要向“天”请示汇报。

为了使“天”听得清看得明,汇报总要找离天最近的地方进行,凑巧就选中了泰山。

华夏大文化的“天时”使泰山出尽了风头,捞够了资本。

皇上们怎么就看得起泰山呢?

这又说来话长。

泰山矗立在黄河下游,这地方远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频繁活动。

我们炎黄始祖还没出现,这里先就有了“泰族”人。

“泰族”人要找高地,目光所及最高的所在就是“泰山”(不然也不会自己取名“泰族”),祭天就上泰山极顶。

这在有皇帝之前已是“既成事实”,后来的皇帝们只得一个接一个“承袭”。

待等到中国人知道还有比泰山更高的山时,“五岳独尊”地位已“稳如泰山”了。

这是它得益于地利的优势。

第三才说到人和。

王权和神权总是互相支持,携手共进的。

皇上认为泰山离天最近,神的使者就给以证实:

西建普照寺,东起碧霞宫,经石峪、王母池、玉皇顶、八仙桥,依名生景,因景得名,按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宫蓝图把舞曲来了个彻底改造。

有了“硬件”还要增制“软件”,别看中国文人向来有清高、不党、遗世独立等等美德,这并不耽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看皇上眼色行事。

锦上添花,随帮唱影,人云亦云,扎堆起哄,一窝蜂赶浪头等等传统习俗,也未见得没有它积极的一面。

皇上说这座山天下第一,作家们就证明自己早有同感。

你写歌颂泰山诗,我就撰赞美泰山文。

诗文自泰山引起,泰山又刻满诗文。

硬件与软件这一结合,就形成民族性的共识:

既然从皇上、大臣、文人、墨客到侠客、武士、和尚、道士都为泰山叫好,那想必就是真好,小百姓有啥不服呢?

连农民起义领袖们也奉泰山为神明,造反也选它为依托,以图吉利了。

于是赤眉、绿林、黄巢、李闯都在此留下了遗迹。

红巾军攻下泰安后也没忘了在泰山刻石纪念。

还有更得人和之利的山吗?

我初登泰山之时,曾想:

泰山如果丢开附着于它身上的社会因素,只凭它的自然条件,怕是登不上五岳之尊的宝座的!

登到中天门时想法就有点变化:

若丢掉这些历史的文化的斑斓色彩,它仍是个风景区,但不是泰山了。

当我终于站到泰山的极顶,回首下望它那被白云弥漫、树木葱郁、深不可测的山谷时,我才觉悟到自己的愚顽蒙昧!

泰山不只是地理名词,不只是个自然构造,它是造化与人文互相渗透、互为表里、难分主次、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根本不存在谁从谁身上离去的假设!

“泰山”两字指的就是浓缩、结晶于此山的中国文化,华夏历史。

不研究中国文化,无法了解泰山;不理解泰山,不算通中国文化。

旧泰山已被写尽,新泰山尚待形成,这时候答应约稿是不明智的。

我只能在赔礼道歉声中打退堂鼓。

1992.9.4北京

1.如何理解“回来后才知道:

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这句话的内涵和用意。

(3分)

2.如何理解“‘泰山’两字如今已经成了汉语基本词汇”?

(3分)

3.“当我终于站到泰山的极顶,回首下望它那被白云弥漫、树木葱郁、深不可测的山谷时,我才觉悟到自己的愚顽蒙昧”。

“自己的愚昧”指的是什么?

请分条概述。

(4分)

4.作者是如何诠释“五岳独尊”的深刻内涵呢?

请联系全文谈谈看法。

(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1)以前有太多行家里手写泰山,好话说尽,好词用绝,要写好泰山实属不易,写出新意更是难上加难。

(2)为下文写出对泰山的独特理解铺垫。

(3)交代自己谦虚的写作态度。

【评分】共3分,共3点,每答对1点得1分。

意思对即可。

2.【答案】

(1)“泰山”两字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高

(2)它是汉语构建语言的基础材料。

(3)“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结晶(4)许多人文掌故、历史传说中都能看到“泰山”的影子。

【评分】共3分。

任意答对3点即可得全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

(1)只认识到泰山只是地理名词、自然构造,却认识不到它是造化与人文互相渗透、互为表里、难分主次、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认识不到浓缩、结晶于泰山中的中国文化、华夏历史。

【评分】共4分,共2点,每答对1点得2分。

意思对即可。

4.【答案】

(1)占了中华文化的“天时”。

中国人始终崇拜天地山川,历代皇帝宣称自己“君权神授”,为向天请示汇报,就选中了离天最近的泰山。

(2)占了中华文化的“地利”。

人类很早就活动在黄河下游,祭天时自然就将目光锁定在最高的泰山上,后来的皇帝们“承袭”了这种传统。

(3)占了中华文化的“人和”。

皇上认为泰山离天最近,神的使者就给以证实,构设天宫蓝图,于是后人锦上添花,形成传统习俗,达成民族共识。

【评分】共4分,共3点,每答对1点得1分。

语言通顺、表意准确得1分。

十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14分)

泰山之恩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

“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闻俗说:

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

”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

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

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

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

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

“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

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

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

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

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

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

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

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

(2)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

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3分)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3分)

4.联系全文,试分析结尾处“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艺术特色。

(6分)

参考答案:

1.(2分)

(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2.(3分)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3.(3分)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32.(6分)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

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

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4分)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

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

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

“一直这样等,惯了。

”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

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

”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

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

“妈!

姐!

”“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

”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

”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

弟冲我做个鬼脸。

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

“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

”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

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

(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宁静平和(幽美)(2分;能答出“宁静”即可)

(2)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

(答出后一点可得2分;若只答“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则只得1分)

2.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

(大意对即可)

3.(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

(本题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若答“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则只给1分。

4.

(1)(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2分)

(2)因为那些夜晚月色美、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3分;答出“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可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