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9060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1992年

(总分:

17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

72,分数:

72.00)

1.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

 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和阳即是矛盾

 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

 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

[解释]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

或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都是仅仅说明了阴阳概念的一个方面。

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平衡

 D.阴阳转化

 E.阴阳制约 √

[解释]出自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镇之以静”,即以静镇之。

动静分阴阳,动为阳,静为阴,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故就能以静制约动。

“胜之以阳”,即以阳胜之。

阴盛者,可以用阳来制约。

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3.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

 A.呼、笑、歌、哭、呻

 B.筋、脉、肉、皮毛、骨

 C.青、赤、黄、白、黑

 D.角、徵、商、宫、羽 √

 E.酸、苦、甘、辛、咸

[解释]五声为呼、笑、歌、哭、呻,形体为筋、脉、肉、皮毛、骨,五色为青、赤、黄、白、黑,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音为角、徵、宫、商、羽。

4.《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丈夫七八”在生理上的表现是

 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B.肾气衰,发堕齿槁

 C.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

 D.肾脏衰,形体皆极

 E.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解释]出自《素问.亡古天真论》“(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5.最能体现肝的生理特点的是

 A.肝喜条达

 B.肝恶抑郁

 C.肝体阴而用阳

 D.肝为刚脏,主动,主升 √

 E.肝赖血液以濡之,赖肾水以滋之

[解释]肝属木,具有主疏泄的功能。

疏泄是疏通、升发,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动,主升的生理特点。

但是最能体现肝的生理特点的是主动,主升。

6.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

 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

 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

 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

 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解释]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意义的是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是指肾精充足,则摄纳肺吸人的清气,维持呼吸的深长;元气由肾中精气所化,肾精充足,则元气化生有源。

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是肾中精气主司封藏的作用。

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火。

7.属于上焦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A.主气的升发

 B.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 √

 C.通行三气

 D.元气之别使

 E.以上都不是

[解释]上焦是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灵枢·决气》沦述上焦的功能是“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8.“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厥、少二阴之气相通

 B.相火同寄于肝肾(同为相火所寄)

 C.肝肾同居于下焦(精血互生互化)

 D.精血相互化生(疏泄与封藏之间相反相成) √

 E.肝肾之阴相通

[解释]“下焦司肝肾之属”,肝肾同居下焦,肝肾之阴相通,足厥阴肝与足少阴肾之气相通,关系密切。

9.在脾胃的相互关系中,最根本的是

 A.脾燥胃湿,燥湿相济

 B.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C.胃主纳谷,脾主磨谷

 D.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

 E.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

[解释]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升清,“脾以升为健”;胃主降浊,“胃以降为和”,一升一降,相互为用,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10.下述绛脉的循行过程中,哪组经脉经过气街

 A.足少阴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足厥阴与足太阳

 E.足阳明与足少阳 √

[解释]经脉的循行过程中,经过气街的是足阳明与足少阳。

11.下列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足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

 C.十二经筋

 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

[解释]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称“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入”;在颈部浅出体表,称“出”;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称“合”。

12.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

 A.胸腹部

 B.肌肤体表部位

 C.关节和骨骼附近 √

 D.四肢末端

 E.头面及项部

[解释]十二经筋的分布,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

13.《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味过于甘”则

 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4.病色交错,肾病见白色为

 A.吉中之顺 √

 B.吉中之小逆

 C.正病正色

 D.凶中之顺

 E.凶中之逆

15.病人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者为

 A.肺痈

 B.肺痿

 C.肺胀 √

 D.肺痨

 E.以上都不是

[解释]肺胀,痰涎壅盛,肺气上逆则见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表现。

16.白的出现,多因

 A.气分热盛,熏蒸皮肤

 B.风湿热邪留于肌表

 C.湿热火毒内蕴

 D.风热外袭肺卫

 E.湿郁汗出不彻 √

17.舌绛少苔而润,属于

 A.阴虚火旺

 B.营血有热

 C.表热证

 D.血瘀证 √

 E.气分热盛

[解释]绛占是指比红舌色更深的舌质,主热入营血,阴虚火旺及血瘀。

舌绛少苔而润者,则为血瘀。

18.腻苔的特征是

 A.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

 B.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 √

 C.舌面上出现饭粒样糜点

 D.苔质颗粒不清,垢浊胶结

 E.以上都不是

[解释]腻苔的特征表现为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是腐苔的特征;舌面亡出现饭粒样糜点是霉腐苔的表现特征;苔质颗粒不清,垢浊胶结是垢苔或浊苔的表现特征。

19.身热不扬的表现,多由于

 A.脾气虚损

 B.阴经郁热

 C.外感风热

 D.湿遏热伏 √

 E.阳明腑实

20.以下何脉不主宿食

 A.紧脉

 B.促脉

 C.结脉 √

 D.滑脉

 E.涩脉

[解释]紧脉主病为寒、痛、宿食。

促脉主病为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痈肿。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

涩脉主病为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结脉主病为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癜瘕积聚等。

21.气滞血瘀的痛证可见

 A.革脉

 B.涩脉 √

 C.紧脉

 D.牢脉

 E.迟脉

[解释]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流艰涩不畅,属涩脉。

22.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为何脉

 A.雀啄脉

 B.釜沸脉 √

 C.解索脉

 D.弹石脉

 E.鱼翔脉

[解释]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

釜沸脉——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

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

虾游——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急促躁动。

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

弹石脉——脉在筋肉之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缓之象。

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极迟慢,溅起无力。

23.下列哪项与俞穴按诊无关

 A.局部有条索状物

 B.出现结节

 C.有敏感反应点

 D.有压痛

 E.有波动感 √

[解释]俞穴异常反应主要有压痛或敏感反应。

波动感是疮疡成脓的表现。

24.鉴别表证和里证的要点,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脉浮或沉

 B.舌苔白或黄

 C.有无头身疼痛

 D.有无恶寒发热 √

 E.有无咳嗽咯痰

25.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属于

 A.表热里寒

 B.真热假寒

 C.上热下寒 √

 D.真寒假热

 E.表寒里热

[解释]为脾虚寒表现,两者同时出现,可辨证为上热下寒。

26.患者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属于

 A.风寒束肺

 B.寒邪客肺 √

 C.饮停于肺

 D.痰湿阻肺

 E.以上都不是

[解释]前三种匪候表现为痰稀色白,而痰湿阻肺则有痰多质粘易咳的特点。

风寒束肺证还有风寒表证的特征,饮停于肺有哮喘痰鸣及胸闷特点,而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则为寒象表现。

27.营分证的病人,一般不出现

 A.舌质红绛

 B.夜间低热 √

 C.脉象细数

 D.时有谵语

 E.心烦不寐

28.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是错误的

 A.旋覆花包煎

 B.生大黄后下

 C.鹤草芽人煎服 √

 D.阿胶烊化兑服

 E.附子先煎

[解释]鹤草芽有效成分几乎不溶于水,不宜入煎剂。

29.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的药物是

 A.茵陈

 B.垂盆草

 C.白鲜皮 √

 D.防己

 E.丹参

[解释]白鲜皮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除湿,配伍他药可以治疗湿热黄疽、风湿热痹;茵陈和垂盆草只可治疗湿热黄疽;防己只可治疗风湿热痹;丹参无治疗风湿热痹和湿热黄疸的作用。

30.功能补肺气、补肺阴、补脾气、补肾固涩的药物是

 A.太子参

 B.西洋参

 C.黄精

 D.山药 √

 E.五味于

[解释]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气、益脾阴,补肺气、益肺阴,补肾固涩。

31.虎杖的功效是

 A.活血调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疮,化痰平喘

 B.活血止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化痰止咳

 C.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通便,化痰止咳 √

 D.活血通络,祛湿退黄,清热解毒,利尿通便

 E.活血消瘕,利湿退肿,解毒疗疮,化痰通便

32.乌药的归经是

 A.肺、肝、脾、肾经

 B.肺、脾、肾、膀胱经 √

 C.肺、胃、肝、膀胱经

 D.肝、胃、大肠、膀胱经

 E.肝、肾、胃、小肠经

33.治疗筋骨折伤首选药组是

 A.当归、乳香、丹参

 B.桃仁、红花、郁金

 C.大黄、丹皮、赤芍

 D.地鳖虫、骨碎补、自然铜 √

 E.血竭、儿茶、麝香

[解释]地鳖虫能破血逐瘀、续筋接骨;骨碎补能补肾活血、止血续伤;自然铜能散瘀止痛、接骨疗伤,合用为治疗筋骨折伤的首选药组。

34.下列除哪项外都是主治风湿热痹的药组

 A.黄柏、蚕沙

 B.木通、防己

 C.独活、威灵仙 √

 D.白鲜皮、薏苡仁

 E.忍冬藤、络石藤

[解释]独活、威灵仙能祛风、除湿、散寒,善治风寒湿痹。

35.槟榔的功效是

 A.杀虫、消积、行气、活血

 B.杀虫、消积、行气、止泻

 C.杀虫、消积、行气、止咳

 D.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

 E.杀虫、消积、行气、止痢

[解释]槟榔的作用是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36.马钱子日服剂量是

 A.0.3~0.9克 √

 B.0.15~0.3克

 C.0.05~0.1克

 D.0.03~0.06克

 E.0.1~0.3克

[解释]马钱子有毒,内服0.3~0.9g,作丸散服。

37.哪味药能治疗疥癣牙痛、跌打损伤

 A.麝香

 B.樟脑 √

 C.苏合香

 D.菖蒲

 E.冰片

[解释]樟脑内服开窍辟秽,治疗痧胀腹痛、吐泻、神昏,外用除湿杀虫、温散止痛,治疗疥癣湿疮、牙痛及跌打损伤疼痛。

38.下列哪味不是治疗梅毒的药物

 A.大风子

 B.苦参

 C.硼砂 √

 D.轻粉

 E.土茯苓

[解释]硼砂能治疗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翳障、痰火壅滞、痰黄粘稠、咳吐不利等症,不能治疗梅毒。

大风子、苦参、轻粉、土茯苓都能治疗梅毒。

39.功能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的药物是

 A.瓦楞子

 B.牡蛎

 C.乌贼骨 √

 D.赤石脂

 E.禹余粮

[解释]乌贼骨能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40.下列除哪项外都是凉肝熄风药

 A.牛黄、羚羊角

 B.菊花、钩藤

 C.蚤休、熊胆

 D.胆南星、全蝎 √

 E.玳瑁、珍珠

[解释]全蝎能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无凉肝作用。

41.古代医集中,系统论述“八法”者首推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伤寒明理论》

 D.《医学心悟》 √

 E.《医方集解》

[解释]清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是“八法”的最早出处。

4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内容的是

 A.补、和

 B.攻、散

 C.滑、涩 √

 D.寒、热

 E.固、因

[解释]“滑、涩”为“十剂”内容。

43.下列何药不是一贯煎的组成药物

 A.北沙参

 B.天门冬 √

 C.麦门冬

 D.生地黄

 E.枸杞子

[解释]一贯煎组成:

生地、枸杞、北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

44.牵正散的组成药物是

 A.僵蚕、白附子、薄荷

 B.蜈蚣、白附子、全蝎

 C.全蝎、白附子、僵蚕 √

 D.蜈蚣、白附子、僵蚕

 E.僵蚕、全蝎、蜈蚣

[解释]牵正散组成:

全蝎、白附子、僵蚕。

45.下列何药不是四妙勇安汤的组成药物

 A.银花

 B.连翘 √

 C.玄参

 D.当归

 E.甘草

[解释]四妙勇安汤组成:

山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46.大补阴丸的功用是

 A.滋阴补肾

 B.滋阴疏肝

 C.滋阴降火 √

 D.滋阴潜阳

 E.滋阴熄风

47.败毒散的功用是

 A.峻下热结,泻火解毒

 B.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C.疏散风邪,清热解毒

 D.解毒消痈,化痰散结

 E.以上都不是 √

[解释]败毒散为解表发汗,散寒祛湿之品中加入了补气扶正之品人参。

组成是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人参。

从一般意义上讲,外感之初,不用补益之品,以免闭门留寇。

但体虚之人,气耗于内,无力鼓邪外出,少佐益气之品,有益驱邪,而整方基本功效并未改变。

48.完带汤的功用特点是

 A.健脾化湿止带,兼以清热

 B.健脾收涩止带,兼以化湿

 C.健脾化湿止带,兼以疏肝 √

 D.益气健脾和营,兼以止带

 E.健脾渗湿止带,兼以养血

[解释]完带汤健脾疏肝,化湿止带。

49.酸枣仁汤中配伍茯苓的主要用意是

 A.健脾渗湿

 B.利水消肿

 C.渗湿止泻

 D.利水蠲饮

 E.以上都不是 √

50.温经汤中配伍半夏的主要用意是

 A.燥湿化痰而和胃

 B.和胃降逆而止呕

 C.通降胃气而散结 √

 D.降逆散结而消痞

 E.化痰开胃而行津

[解释]温经汤中配伍半夏意在通降胃气而散结,与参、草相伍,健脾和胃,有助于祛瘀调经。

51.旋覆代赭汤主治

 A.肝郁气结之痞

 B.寒热互结之痞

 C.水与热结之痞

 D.湿浊困阻之痞

 E.胃虚痰阻之痞 √

[解释]旋覆代赭汤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52.胶艾汤主治

 A.阴虚内热,冲脉不固之崩漏

 B.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崩漏

 C.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崩漏

 D.冲任虚损,阴血不守之崩漏 √

 E.少腹瘀阻,血不循经之崩漏

[解释]胶艾汤主治冲任虚损,阴血不守之崩漏;或妊娠胞阻,胎漏下。

53.桂枝茯苓丸主治

 A.脾阳不足,聚湿成饮,咳痰稀白,胸膈不快

 B.中阳不足,饮停心下,胸胁支满,心悸目眩

 C.脾失健运,痰停中脘,流溢四肢,臂痛肢肿

 D.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尤度,凝如膏糊

 E.以上俱非所宜 √

[解释]桂枝茯苓丸主治瘀阻胞宫证,症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

或妊娠胎动不安。

54.风温犯肺,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治宜选用

 A.杏苏散

 B.桑杏汤

 C.银翘散

 D.桑菊饮 √

 E.止嗽散

[解释]桑菊饮与桑杏汤比较。

两证都有咳嗽。

身热为另一特征,皆为外感有热之轻证。

燥之轻重成为鉴别的关键,燥重为桑杏汤所主,燥轻为桑菊饮所主,是为鉴别点。

本证口微渴,当属燥之轻者。

55.哮证发作的病理关键是

 A.宿痰内伏于肺

 B.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C.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

 D.邪客于肺,肺气不利

 E.痰瘀互结,肺失宣降

[解释]哮证发作时的病理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

56.最早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及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的医家是

 A.孙思邈

 B.危亦林

 C.朱丹溪

 D.王肯堂 √

 E.林佩琴

[解释]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提出用题干所述。

5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血不足型心悸的主症

 A.善惊易恐 √

 B.心悸头晕

 C.面色不华

 D.倦怠无力

 E.脉结代而心动悸

[解释]善惊易恐是心虚胆怯型心悸的主症。

58.治疗内伤发热,属阴虚内热证候者,首选方剂为

 A.六味地黄丸

 B.二至丸

 C.清骨散 √

 D.青蒿鳖甲散

 E.大补阴丸

[解释]内伤发热之阴虚发热,首选清骨散以滋阴清热。

59.患者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困惫,面色萎黄,腰背酸痛,少腹坠胀不舒,头晕耳鸣,舌质淡,脉虚软,治疗主方宜选

 A.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B.六味地黄丸合无比山药丸

 C.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 √

 D.无比山药丸合六君子汤

 E.六味地黄丸合六君子汤

[解释]肾气不固,气虚下陷之尿血,用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

60.症见目黄身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而黄。

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疗主方应为

 A.茵陈五苓散

 B.茵陈蒿汤 √

 C.甘露消毒丹

 D.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E.大柴胡汤

[解释]阳黄,热重于湿之黄疽,以清热利湿,佐以泄下为法,首选方为茵陈蒿汤。

61.“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此语出自

 A.《诸病源候沦·瘴瘕病诸候》

 B.《济生方·聚论治》

 C.《医学入门·各聚门》

 D.《医宗必读·积聚》 √

 E.《景岳全书·积聚》

[解释]《医宗必读·积聚》提出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62.患者项背强直,口噤不语,时作抽搐,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表证,苔薄白,脉浮紧,病前无创史,治当选用何方

 A.葛根汤 √

 B.玉真散

 C.五虎追风散

 D.栝萎桂枝汤

 E.防风汤

[解释]痉证之邪壅经络,且寒邪较甚,宜选用葛根汤解肌发汗,和营止痉。

63.下列哪项不是癫狂病的主症

 A.语无伦次

 B.躁妄打骂

 C.喜怒无常

 D.流涎抽搐 √

 E.神志痴呆

[解释]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流涎抽搐不是主要表现。

64.风痰闭阻之痫证的治法应为

 A.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B.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

 C.平肝熄风,安神定惊清肝

 D.清热泻火,顺气豁痰

 E.舒肝和胃,健脾化瘀

[解释]风痰闭阻之痫证治以定痫丸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65.少阳头痛可选用下列哪组引经药

 A.黄芩、蔓荆子、川芎

 B.柴胡、川芎、黄芩 √

 C.吴茱萸、藁本、钩藤

 D.葛根、白芷、柴胡

 E.羌活、川芎、柴胡

[解释]柴胡、黄芩、川芎等有疏通少阳之经气,清少阳经之热,而止少阳头痛的作用。

66.患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目赤口苦。

便于溲赤,舌苔黄燥,脉象弦数,其治疗主方应为

 A.天麻钩藤饮

 B.镇肝熄风汤

 C.龙胆泻肝汤

 D.丹栀逍遥散

 E.当归芦荟丸 √

[解释]肝阳上亢之眩晕,伴大便秘结,当归芦荟丸以泄肝通腑。

67.患者遍身浮肿而光亮,伴胸腹痞闷,烦热口渴,尿短赤,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宜选用何方

 A.五皮饮合五苓散

 B.疏凿饮子 √

 C.五皮饮合胃苓汤

 D.猪苓汤

 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

[解释]水肿之湿热壅盛型,以分利湿热为法,首选疏凿饮子。

68.患者半年前始觉下肢乏力,渐致不能任地,腰脊疲软,头晕耳鸣,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应选何方治疗

 A.左归饮

 B.左归丸

 C.大补阴九

 D.独活寄生汤

 E.虎潜丸 √

[解释]痿证之肝肾亏损,髓枯筋痿型。

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所导致,首选虎潜丸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69.患者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处不移,局部微肿,扪之无灼热感,四肢沉重,肌肤麻木,接近关节处尤为明显,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当选用何方

 A.乌头汤

 B.防风汤

 C.薏苡仁汤 √

 D.三痹汤

 E.桂枝汤

[解释]由感受风寒湿邪而以湿邪偏盛,湿性重著粘滞所导致,首选取薏苡仁汤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70.“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此论见于

 A.《诸病源候论》

 B.《儒门事亲》

 C.《景岳全书》

 D.《丹溪心法》

 E.《医学心悟》 √

[解释]《医学心悟》: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71.患者低烧半载,时觉身热心烦,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平时急躁易怒,胸肋胀闷,两乳作胀,月经不调,口苦,脉弦略数,治宜选用

 A.龙胆泻肝汤

 B.柴芩温胆汤

 C.丹栀消遥丸 √

 D.滋水清肝饮

 E.血府逐瘀汤

[解释]由气郁化火所导致内伤发热之肝郁发热。

首选丹栀逍遥丸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72.患者咳呛咯血,劳热骨蒸,盗汗遗精,声嘶失音,形体虚弱,形寒畏冷,自汗,喘息气短,面浮肢肿,饮食少进,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脉象微细,治宜选用

 A.百合固金汤

 B.补肺阿胶汤

 C.保真汤 √

 D.月华丸

 E.人参养荣丸

[解释]气阴两虚之肺痨,用保真汤。

二、B型题(总题数:

13,分数:

26.00)

A.元神之府

B.精明之府

C.中精之府

D.血之府

E.孤府

(1).三焦为

 A.

 B.

 C.

 D.

 E. √

脉为

 A.

 B.

 C.

 D. √

 E.

[解释]三焦为一腔之大府,有孤府之称;《素问·脉要精微论》:

“脉者,血之府也”,“头者,精明之府也”;《灵枢·本输》:

“胆者,中精之府”。

《本草纲目》:

“脑为元神之府”。

A.推动作用

B.营养作用

C.气化作用

D.防御作用

E.固摄作用

(1).元气的主要功能是

 A. √

 B.

 C.

 D.

 E.

(2).卫气的主要功能是

 A.

 B.

 C.

 D. √

 E.

[解释]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气的推动作用的体现。

卫气的功能:

一是保卫人体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