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8789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docx

高考状元笔记政治篇

必修一经济生话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1货币

考点梳理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人类劳动)

2.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价值)。

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只有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的产生。

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表现形式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格。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媒介:

实物货币

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货币—商品)。

商品—货币需要适销对路,质量上乘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

货币。

4.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可简记为P/N)=商品价格总额(Price)/货币流通速度(Vate)

5.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无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面值

国家

无权规定纸中购买力

纸币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纸币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量

通货膨胀

6.

(1)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消、转、存、贷、查)

(2)作用: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集、简、便、安)

7.支票:

含义: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付额

功能:

存户

金融机构

支票

作用:

减少和避免现金交易的麻烦,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种类:

转账支票、现金支票

8.外汇: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汇率=汇价:

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兑换人民币量

外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币值

8.人民币升值利率:

利于进口

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利于对外投资

利于原材料进口厂家

利于外债还本利息

不利于进口

不利于外资流入

出口减少带来就业压力

通货紧缩

不利于单纯依靠价格优势企业

中国GDP排名提高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

 

§1.2价格(卖方市场)

考点梳理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1.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

改变供求关系

供过应求

价格下跌

(买方市场)

2.虽然价格的变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在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商品的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不受个别劳动时间影响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关系图: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正比无关

价值量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总量

无关正比

无关反比

4.无论是个别劳动时间,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对生产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只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才可赚钱否则就亏本。

因此,商品生产者因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取得降价空间,获得竞争优势。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公平生产者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5.价值现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等价交换原则不体现在每次交换中。

而是从长期看,商品价格总的来说与价值符合。

特殊:

邮票、名画、文物

价值现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

价格

6.价格变动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供过于求→价格

→获利

→缩减规模

供不应求→价格

→获利

→扩大规模

提高生产效率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般情况下

商品价格上,人民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其他情况

心理作用

“买涨不买落”价格上升时购买增多,价格下降时购买减少。

不同商品对价格反应。

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人们需求变化较小;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化,人们需求变化较大。

相关商品。

替代品。

一种商品价格上虚虚需求减少,替代品需求增加。

某商品价格下降对其需求增多,替代品需求减少。

互补品。

商品价格上升,人们对其减少需求,互补品减少需求。

商品价格下降,人们对其增加需求,互补品增加需求。

Q甲

甲、乙位代替品

甲、乙为互补品

 

Q乙

高档耐用品

生活必需品

P1P2

(P代表价格)

(Q表示需求)

 

P甲

甲、乙为代替品

甲、乙为互补品

Q乙

§1.3消费

考点梳理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居民收入:

物价总水平

2.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归影响。

(正比)预期乐观,消费增加,反之,消费减少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关系(反比)人们收入差距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

反之升高。

(4)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反比)物价上涨,消费水平低,购买力下降;反之,|购买力上升。

以上四点启示,如何提高消费需求?

①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预期

③调节收入分配,克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④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3.消费的类型:

分类标准

消费对象

消费目的

交易方式

消费类型

有形消费、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钱贷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贷销费

如何理解贷款消费?

①贷款消费的显著特点是: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购买房屋、汽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清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可以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

②贷款消费的作用:

a.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

b.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预期不高的消费者而言,贷款消费不可行。

它不仅会使银行贷款难以收回,且加重个人负担,对个人不利,也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③目前,我国多数银行都办理个人住房贷款、家居装修贷款、购车贷款等业务。

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国家需加强对贷款消费的管理。

注:

信贷消费是适度的超前消费,而超前消费是高估收入水平的消费。

信贷消费≠超前消费。

4.

(1)消费结构:

反映人们各类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的变化而改变.

(3)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过大:

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的支出增加

限制消费层次与质量。

恩格尔系数

过小:

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单选考)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根本原因)恩格尔系数降低

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直接原因)

5.

心理

消费

特点

评价

从众心理

效仿性,重复性,盲目性

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发展。

不健康的从众误导经济发展。

消费是否该从众应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

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有时可推动新工艺、新产品出现。

代价大,社会认可度低。

为显示与众不同而标新立异不可取。

攀比心理

炫耀性,盲目性。

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不健康的心理

求实心理

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理性的消费,对个人社会都好。

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日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

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崇尚节俭与适度消费是一致的,而不是抑制消费,抑制消费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单元

§2.1生产与经济

考点梳理

1.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客现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像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与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劳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商品被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完成

(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①消费对生产规模的调节作用

消费扩张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生产扩大。

 

消费萎缩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生产缩小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引导作用,新消费热点可以带动一个产业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消费能提高劳动者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级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决定

生产消费(目的、动力)

反作用

4.大力发展生产的意义: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③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④能摆脱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⑤能不断加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是上层建筑与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坚持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6.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

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有利于损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3)国有经济(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地位: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意义: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能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地位(见上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我国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

§2.2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梳理

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公司:

(1)现代企业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公司的组织机构:

 

3.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无形资产)

拓展:

(4)公司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功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5)建立建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兼并和强强联合,提高经营者素质,优化组织结构。

……好的观点可以不断补充。

4.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

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可不断再生产。

③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的面临的就业形势:

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个人:

①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

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各种方式就业观。

补充:

现阶段我国政府确定的工作基本方针: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就业问题是个涉及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和社会的条统工程.

6.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和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7.劳动者权益保障:

(1)劳动者享受权利,以履行劳动义务为前提,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维权的基础。

(2)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3)当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可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合法途径)

8.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点:

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股东均负有责任;公司均以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相似。

不同点:

不同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资本

不必划分等额股份,出资转让较难

必须划分等额股份,上市公司股票可自由流通

发起人数量

由50人以下股东出资建立

应由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股东责任决权

股东出资额为限,按出资比例

股东认购股份为限,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社会公示

上市公司必须向社会公示

注册资本

大于等于3万

大于等于500万

范围

适合中小企业

适合大中企业

9.企业、法人、企业法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A:

企业B:

法人(人格化了的社会组织)

C:

企业法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A∩B

D:

公司(E∪F)E:

有限责任公司F:

股份有限公司G:

上市公司(F中的实心圆)

§2.3投资理财的选择

考点梳理

1.

(1)储蓄存款的含义:

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款单据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

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本金、利息。

(2)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使用储蓄存款而使用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3)储蓄{活期(灵活,收益低);定期(流动性差,收益高)}→较安全,风险低,通货膨胀时存款贬值,提前支取损失利息。

2.商业银行:

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机构。

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控股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贷款业务(主体)、结算业务。

3.股票含义: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股票投资收入:

①股息、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4.债券含义: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券凭证。

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约定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即还本利息。

3种债券比较

发行主体

国债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国家

金融机构

企业

特点

风险

最小

介于两者之间

最大

收益

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低于金融利率

高于国债利率,低于企业债券利率

收益最高

流通

较强

5.

(1)商业保险是以“风险”为投资对象的一种投资方式,体现保险的保障功能,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

(2)

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保险对象

人的寿命和身体

财产及相关利益

具体类型

健康险、人身保险等

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3)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6.家庭投资理财的注意点:

(1)变现性:

现金是理财上的“万能工具”,一切财富在积累时,必须注意能否在需要时还原为现金

(2)收益性:

在投资时,最关键是最大获利的可能。

要衡量投资方式的收益与风险,并结合自己的爱好与专长。

(3)安全性:

让钱流向安全、低风险的地方。

投资时,安全是首要因素,

(4)分散性: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样化选择渠道,分散风险.

7.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1)存款利率↑→公民储蓄↑→流通中贷币↓→生活消费↓

(2)贷款利率↑→贷款规模↓→流通中贷币↓→投资需求↓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3.1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梳理

一、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相应,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分配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方式≠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资产品做了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比较:

①按劳动成果分配指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除上交个税外,其余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指在私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收入。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必然性: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资料

③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接劳分配的直接原日

意义:

①实现按劳分配,劳动者个人收入与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效率原则的体现)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公平原则的体现).

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有主体地位。

二、分配制度: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看所有,构成其个人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

三、效率与公平

6.收入分配的公平

(1)含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证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2财政与税收

考点梳理

一、财政

1.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的主要环节是预算。

财政的实质是一种分配关条,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

预算:

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2.财政收入的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与渠道等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来源: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

主要范围

经济建设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掘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支援农村生活支出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这些单位人员经费支出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国家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援助、社会福利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

国家用于偿还各种债务本息的支出

4.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

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3)财政盈余: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5.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者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分配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和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国家财政是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即:

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在经济增长滞缓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二、税收

1.税收的含义:

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主体)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形式)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有国必有税:

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有税必有法: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与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

(1)强制性:

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行征税。

表现:

依法征(纳)税

无偿性: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即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又不需给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