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8443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对点训练43

期中检测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王位继承制度B.分封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郡县制度

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6.右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

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7.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8.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唱道: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这首民歌的产生和流行(  )

A.与北伐战争有关B.与反“围剿”斗争有关

C.与百团大战有关D.与淮海战役有关

9.2009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70周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右图),该书是当年敌特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

当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

A.筹建党组织B.策划武装起义

C.参加国民会议D.争取国内和平

10.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

届次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数

1226人

1226人

3040人

中共党员

668人(占54.5%)

708人(占57.7%)

1667人(占54.8%)

民主党派人士

274人(占22.3%)

284人(占23.2%)

565人(占18.6%)

无党派人士

284人(占23.2%)

234人(占19.1%)

808人(占26.6%)

对于上述表格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1.有史学家认为:

“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文中的“这个方向”是指(  )

A.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发动群众

B.坚持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

C.发展资本主义,追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

1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此时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有利的外部条件是(  )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B.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中美建交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5.“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16.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在会上周恩来就哪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

A.朝鲜停战B.和平恢复朝鲜国家统一

C.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D.“求同存异”

17.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8.改善中美关系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这主要是因为两国(  )

A.都希望解决台湾问题B.都面临苏联的威胁

C.都要求世界和平D.都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

19.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情况曲线图。

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缓和D.“文化大革命”扩大了中国的政治影响

20.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8年4月10日抵达泰国海滨城市帕塔亚,准备出席原定于11日开始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

由于泰国国内局势原因,泰国政府决定推迟会议,另择日期举行。

虽然会议未能如期举行,中方仍愿向东盟国家介绍中方对加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设想和建议。

这充分表明(  )

①中国积极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积极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 ③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开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④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放眼未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7分,第23题19分,共50分)

21.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

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1)据上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4分)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1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

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刻地意识到:

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要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要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

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

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破产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上本质的异同。

(6分)

 

(3)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

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预示着二十多年对抗时代的终结。

之后访华的美国总统都在与尼克松的遗产作斗争。

——引自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杂志2009年11月20日

文章《从奥巴马访华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材料二 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曾暗示,15~20年后,中国有可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那么,在美国公众看来,20年后中国会不会从“问题”发展成为美国的敌人?

在多博研究会组织的一系列座谈中,仅有12%的人认为中国20年后会演变成美国的敌人,10%的人认为中国将会是朋友。

47.5%的人认为中国可能“仍然是个问题”。

——引自《环球时报》2001年11月23日第八版《美国人看中美关系》

材料三 对2009年11月16日至18日奥巴马访华成果,美国人的结论要阴暗一些,这也许反映了国民对于美国的决心以及与中国关系的焦虑。

尽管媒体报道了幕后艰难的人权问题会谈,但是有几家报纸仍对这次访问模糊不清的成就和没有回答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旧金山纪事报》的评价是简洁而无情的:

“这谈不上是震撼世界的三天。

”对于那些寻求进行改变世界的访问的人来说,尼克松的幽灵看起来仍在北京徘徊。

——引自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杂志2009年11月20日

文章《从奥巴马访华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认为“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预示着二十多年对抗时代的终结”的理由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的遗产”、“尼克松的幽灵”是指什么?

(8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1972年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核心趋势。

根据材料提炼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分)

 

【答案解析】

期中检测卷

1.C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贾母确定“自己人”和“外人”的原则就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而不是母系血缘关系,由文字信息中“外人”、“自己人”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

2.B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再结合图中“封建论”的字样,就可以判断题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封建”概念的理解,“封建”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

3.B [唐代的中央政府设置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具有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特点。

]

4.B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

内阁设立之初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

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

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

5.B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符合史实,故首先排除A项。

《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其实自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选项B符合题意。

]

6.A [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理解。

其一,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其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正确选项为A。

]

7.C [解答本题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正确答案为C。

]

8.B

9.D [注意材料中的“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这一关键信息。

]

10.C [阅读题干材料,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大代表的构成,从代表的组成来看,其分布具有广泛性,故C项符合题意。

新中国政体属于共和制,但不实行三权分立,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政治协商会议和政权的巩固问题,故排除B、D。

]

11.C [解答本题要结合题干信息,迁移洪仁玕《资政新篇》的意义进行分析。

洪仁玕协助洪秀全主持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工作以后,根据其居留香港期间的观察撰写了《资政新篇》,其中提到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中国追赶世界历史潮流的体现,从19世纪中期世界发展的主流看,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故C项符合题意。

]

12.A [解答本题应结合材料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A。

]

13.C [迁移《共同纲领》的内容进行思考,《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由此可知新中国最早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本题的答案是C。

]

14.C [台湾问题由于美国的干预迟迟得不到解决,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1979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谈不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故A错误;此时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尚未开始,故B错误;“一国两制”正式提出于1982年,故D错误。

]

15.D [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占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正确答案为D。

]

16.C

17.D [维和行动在联合国的任务区内进行,表明中国奉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通过维和行动,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18.D [这里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指“根本原因”,中美两国关系改善的最根本原因都是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

]

19.C

20.C [第③点,中国“开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说法错误。

可以排除带有③的选项。

]

21.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

(2)义和团的道路:

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辛亥革命的道路:

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五四运动的新贡献: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第

(1)问中侵略趋势的变化,应在观察图片基础上,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有关史实,从空间上和程度上概括。

(2)问要抓住解题关键词“道路”两字,结合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即可概括得出。

五四运动的“新贡献”,也就是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相比的新发展。

22.

(1)表现: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重要原因:

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同:

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异:

前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后者实行人民民主。

(3)努力:

加强集体领导;恢复、完善三大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根本原因:

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第

(1)问要求回答的是“表现”和“成就”,回答依据是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回答“表现”首先要明确“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就”从新制度的创立、法律的颁布等方面回答。

(2)问“重要原因”的回答依据是材料二,限制性条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破产”,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脱离材料回答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二小问,首先要明确要求回答的是“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本质的异同”,语言要高度概括。

在行文上按习惯一般先答“同”,“异”则回答中华民国的本质是什么、新中国的本质是什么。

第(3)问,“努力”据所学知识(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回答;“根本原因”从经济发展的要求角度思考,这可结合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答。

23.

(1)理由:

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敌对、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影响了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外交格局,甚至国际关系格局;为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基础。

(2)“尼克松的遗产”“尼克松的幽灵”是指美国当时声明,中美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两国关系。

中美两国关系以缓和为主。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两国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发展两国科技、文教、体育、新闻、经贸等领域的关系。

(3)核心趋势:

中美两国关系在正常化中曲折发展。

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力量,此外还受到国家利益、历史偏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地缘因素、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 第(3)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炼出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第二问是外延式问题,联系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形成一致的认识;解题过程中,要运用知识迁移法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