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7497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docx

新煤矿探放水设计

富源县十八连山镇雄达煤矿

探放水设计

 

矿长:

郭雄奇矿长助理:

郭雄映

安全矿长:

张家胜技术矿长:

杨庆华

生产矿长:

施传成机电矿长:

石晓明

编制单位:

技术科编制时间:

2015.2

前言

近年来,我国煤矿水害事故多发,造成了极大的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了搞好和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避免和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严格贯彻和执行《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98号)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2013年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煤安监调查[2013]6号)等文件精神,认真按照文件要求,提高对矿井水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矿井水害防治责任制,切实加强矿井水害防治的各项技术管理基础工作,结合本矿井的水文地质和井下水害实际情况,特编制本矿井探放水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安全条件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地理概况

1、矿井位置及交通

雄达煤矿位于富源县东南方向,属滇东煤田老厂矿区一、三勘探区结合部,行政区划隶属富源县十八连山镇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104°30′21″~104°31′46″

北纬025°08′35″~025°10′17″

矿区交通方便,煤矿通过6.0km的柏油公路与矿区公路连接。

煤矿至黄泥河镇39.0km,至滇东电厂35.0km,距富源县城109.0km,至罗平县城84.0km,至贵州兴义市66.0km,距南昆铁路大田边火车站39.5km,均为二级公路。

附图:

富源县十八连山乡雄达煤矿交通位置图1-1-1

2、地形、地貌

雄达煤矿位于十八连山镇境内,属构造侵蚀中山山原地貌。

地形结构、地貌特征受制于地质构造,山体走向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呈北东向。

地形切割剧烈,沟谷纵横,山峦起伏。

区内最高点在北东部,狐狸坡海拔标高+1941.3m;最低点在西南部边缘,羊宝河海拔标高约+1492.0m,相对高差约449.3m。

矿区地形连绵起伏,整体地形呈北东高南西低,相对高差较大。

3、河流

矿区内有两条河流,毛家沟属于矿区内的主要地表河流,位于矿区东南边,流向北东~南西;羊宝河位于矿区的西南边,流向北西~南东,在矿区的南部边界外侧与毛家沟小河交会后,流入黄泥河,属南盘江水系,珠江流域。

其水源都是由T1f与T1K或P1l3各地层的山谷汇集而成,河床纵坡陡,流水湍急,流量变幅大,雨季山洪流量最大可达10m3/S,正常流量一般为129L/S~330L/S。

4、气候

矿区地处亚热带,具有高原山区局部气候特征,随着地形标高的不同,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海拔标高低于+1600.0m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小,海拔标高高于+1600.0m的地区,气候凉爽,天气多变,降水量较大。

年平均气温11.78℃,最低气温-6℃,最高气温27.0℃。

每年的12月中旬、下旬至次年的2月中旬为凌冻期,在寒潮侵袭下,雨雪交加,大地封冻,积雪厚一般20cm—32cm,结冰厚3.0cm—5.0cm,短期交通阻塞。

年降雨量为1700mm—2000mm,最低1531mm,最高2136mm;6月—9月为雨季,降雨量达1310mm,日最大降142.8雨量mm;3月—5月为干季,降雨量一般为39.2mm。

雨季到来之前,常有暴雨和冰雹袭击,冰雹直径可达3cm—8cm。

5、地震

矿区西距小江断裂带百余公里,历史记载表明,该断裂带是云南强烈地震带之一,活动频繁。

本区濒临南盘江活动断裂,1982年10月27日晚11时发生过一次有感地震,持续了约30分钟,历史上无其他地震记录。

矿区虽不属强地震活动区,但因距小江断裂活动带仅百余公里,易受地震波及。

根据《中国建筑抗震规范》(GB18306-2001)规定,富源县的抗震设防烈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罗平县的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雄达煤矿位于两地之间,建议选用抗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二、主要自然灾害

矿区主要自然灾害有顶底板、瓦斯、粉尘、火灾、水害、地表崩塌、冰雹等。

三、邻近生产矿井及井田内老窑

1、邻近生产矿井

煤矿西部与富源县老厂镇舍乌煤矿相邻,北东、南东与雨汪煤矿相邻,北部与富源县老老厂镇宏发煤矿相邻,南与富源县十八连山镇丕德煤矿(因证照不全而关闭)相邻。

2、井田内老窑

在井田内部老窑开采历史较久,有的很难考证,因此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开采浅部地段的各煤层时,要注意各煤层积水情况,加强老窑积水的探放水工作,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有疑必停”的探放水原则。

四、矿区水源、电源及通信

水源:

矿区内有2条河流、无湖泊,矿井生产、生活、消防用水取自地下水供水系统。

电源:

矿井现有两回10kV电源,一回LGJ-95型架空线引自大格35kV变电站,长2km;备用电源以LGJ-120型架空线引自老厂110kV变电站,长11km。

,电源能满足矿井今后供电要求,当矿井一回路停电时,另一回路即可进行供电,满足矿井供电要求。

通信:

矿区通信较为方便;已开通互联网,另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网络已覆盖矿区,采用手机通信也比较方便。

第二节安全条件

一、地层

矿区地层分布呈北东条带状,由北西而南东层位渐新,出露最低层位为上二迭统龙潭组第三段底界(C17煤层—P2L),最高层位为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可见厚度>570.0m,钻孔揭露到茅口组顶部。

由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Q)为松散沉积,主要分布于毛家沟小河与羊宝河两侧及平坝之中。

其岩性褐红色红粘土、黄灰色碎石、灰色、褐黄色粉质粘土、砂砾等组成厚度0~20.0m不等。

2.飞仙关组(T1f)

由一套滨海到浅海泥岩及砂岩组成,颜色多为暗紫、紫红、灰紫等色,中上部古生物较发育,以瓣鳃类为主,腕足类次之。

岩性、化石群可与滇东、黔西相对比。

厚度>259.39m,与下伏卡以头组为连续过渡。

依岩性和生物群分三段,一、二段各分两个亚段。

⑴第三段(T1f3)

为灰绿色(风化后呈黄绿或淡黄色)细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粗粉砂条带,中部及上部出现紫色条带,顶部夹薄层介壳灰岩,底板分段标志为岩屑绿泥石、石英、长石细砂岩,有大量正海扇化石出现。

岩性镜下鉴定:

岩屑多为玄武岩质,以及石英、长石、绿泥石、辉石等组成,胶结物为泥质和铁质,常次生碳酸岩化。

本层厚度>63.50m。

⑵第二段(T1f2)

①上亚段(T1f22):

上部为紫灰,暗紫红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粗粉砂条带和介壳灰岩;下部为石英长石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互层。

厚度47.26m。

②下亚段(T1f12):

以紫灰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岩屑长石细砂岩薄层,尤其下部砂岩夹层增多增厚,厚者达2~3.0m,发育斜层理、楔形交错层理,顶部克氏蛤化石聚集成层,为亚段重要特征,厚度72.03m。

⑶第一段(T1f1)

①上亚段(T1f21),为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

粉砂质泥岩层有大量蠕虫状方解石,以及不含化石为本亚段特征,厚度44.9m。

②下亚段(T1f11),中上部为黄绿色厚层状长石细砂岩,时含泥岩角砾;下部为紫红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间夹砂岩薄层;底部灰绿色(风化为姜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条带,厚度33.70m。

3.卡以头组(T1k)

⑴上亚段(T1k3):

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间夹灰绿色薄层细砂岩,其顶有一层浅绿色水云母粘土岩,厚0.1m;中部为灰绿、紫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细砂岩,显水平层理;下部为紫灰、灰绿色厚层状细砂岩夹粉砂岩,底部有时有一层灰绿色水云母粘土岩,厚度49.93m。

⑵中段(T1k2):

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上部常夹紫灰色细砂岩。

粉砂岩镜下鉴定的主要矿物成分:

长石20~35%,石英5~10%,微鳞片状绿泥石45~55%,厚度55.38m。

⑶下亚段(T1k1):

浅灰、绿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细粉砂岩夹透镜状灰岩,底部含菱铁岩结核及钙质结核。

细粉砂岩镜下鉴定:

石英15~40%,长石5~10%,胶结物多为钙质、泥质,厚度32.20m。

4.长兴组(P2c)

主要由浅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钙质砂岩、薄层菱铁岩、透镜状灰岩和煤组成,一般含煤4~5层,可采者有C2、C3煤层,含煤系数达10.2%,与下伏龙潭组为过渡关系,厚度40.86m。

5.龙潭组(P2l)

上中部为海陆交替相含煤砂页岩;下部以灰岩为主,夹砂页岩和煤层。

厚334.0~361.0m。

含煤31~53层,主要可采层集中于上部;中下部赋存有工业价值的黄铁矿层。

按含煤程度、岩石类型、沉积韵律及旋回结构诸方面特性,划分三段,每段有两个亚段,各段主要情况:

⑴第三段(P2l3):

为主要含煤段,含煤8~11层,可采者有6层。

煤层普遍含高岭石粘土岩夹矸,上部煤层顶板多有薄层状菱铁岩。

C8+1、C17煤层顶板富产瓣鳃类、腕足类动物化石。

C10~C12煤层一段地层为典型的河流冲积相、河漫滩相,含砾砂岩厚达32.5m,C10、C11、C12煤层常随之尖灭。

镜下鉴定砂岩碎屑成分:

长石20%,石英15%,碳质碎屑5%,玄武岩屑25%,胶结物为泥质,常次生碳酸岩化,厚度118.36m。

⑵第二段(P2l2):

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细砂岩,下部夹数层薄层灰岩和透镜状菱铁岩,含煤2~6层,仅C18煤层局部可采,C19煤层时厚时薄变化无常,厚者达3.5m以上,短距离内即告尖灭。

C21煤层上下层位赋存结核状、细脉状黄铁矿。

109线附近C20煤层上下层位有一套厚近60.0m的细砂岩,含砾粉砂岩,本段厚度140.36m。

⑶第一段(P2l1):

上部以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生物碎屑灰岩,有丰富的腕足类化石,偶见薄煤层。

C23煤层下普遍富含黄铁矿。

底界上有5.3m含炭质斑点的铝土质页岩,据少数钻孔采样,含硫可达17.47~20.40%,有微弱的萤石矿化,本段厚度107.8m。

6.茅口组(P1m)

仅为钻孔揭露,厚度>30.0m,为浅灰色微晶灰岩,产丰富的蜓科化石。

二、地层构造

矿区位于老厂背斜的南东翼,构造总貌系一个向南东缓倾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60°~70°,倾角8°~20°。

次级褶曲不发育,断层和古滑坡比较发育。

矿区内发现断层有F7、F1-19、f12、f13、f16、f17、f19、f20、f21等九条,其中F7、F1-19断层倾角较陡,达70°以上,断距达100.0m以上,F7断层破碎带宽度达30~50.0m,断层角砾岩,糜棱岩发育,地层挤压强烈,其倾角陡直,变伴有紧密的褶皱,具压性结构面特征。

断层特征叙述如下:

F7逆断层:

属于走向逆断层,切割矿区东部边界,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78°,垂直断距120.0m,走向长度>6000.0m。

117线ZK9号钻孔中见上盘C2煤层重复于下盘的T1k地层之上;地表上盘T1f2地层与下盘T1f3接触,南段T1f1与T1k下部地层接触。

属矿区边界断层,对开采无影响,是基本查明的断层。

F1-19正断层,属于走向正断层,位于矿区东部边界附近,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70°,垂直断距50~116.0m,走向长度2500.0m,对矿区东部边界附近的开采影响较大。

F1-19地表被Ⅵ号滑坡掩盖,105线,ZK3号钻孔中上盘C4~C7之间地层与下盘C18以下地层接触,断层带挤压破碎,产状直立,劈理发育,见菱铁岩挤压入泥岩中,挤压面光滑,擦痕发育,见方解石薄膜。

属基本查明的断层。

f12正断层:

为斜交正断层,切割矿区中部109线附近煤层,走向北东8°,倾向东,倾角54°,垂直断距7.0m,走向长度400.0m。

有109线ZK8号孔控制,C13下部被断失,断距小,对开采无大的影响,地表被滑坡掩盖,属一般了解的断层。

f13正断层:

为走向正断层,位于F1-19断层以东,北端与F1-19交会合并,走向北东48°,倾向北西,倾角66°,垂直断距20~35.0m,走向长度1150.0m,位于矿区边界附近,对开采有一定影响。

地表被滑坡掩盖,有2个钻孔控制,109线ZK12号孔中缺失C16~C17地层;107线ZK8号孔中缺失C8~C9地层,属基本查明的断层。

f16正断层:

为斜交正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边界107线ZK6号孔附近,走向北东5°,倾向东,倾角50°,垂直断距4.0m,走向长度350.0m,对开采无大影响。

地表被滑坡掩盖,有107ZK6号孔控制,钻孔中缺失C16煤层,具明显的破碎带,属于一般了解的断层。

f17正断层:

为斜交正断层,位于矿区西南部107线ZK7钻孔附近,走向北东30°,倾向南东,倾角82°垂直断层12.0m,走向长度350.0m,对开采无大的影响。

地表被滑坡掩盖,有107线ZK7钻孔控制,钻孔中缺失C13~C16间地层,C16以下地层破碎,属一般了解的断层。

f19正断层:

为斜交正断层,位于矿区南西部105线ZK2号孔附近,走向北东25°,倾向南东,倾角50°,垂直断距6.0m,走向长度100.0m,对开采无大的影响。

为隐伏断层,有一个钻孔控制,105线ZK2号孔中C16及其顶板地层缺失,属一般了解的断层。

f20正断层:

为走向正断层,位于矿区东南部105线ZK4号孔附近F7断层的上盘,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62°,走向长度100.0m,垂直断距12.0m,位于南东部边界附近,对开采无影响。

有一个钻孔控制,105线ZK4号钻孔中缺失C12及其上下地层,属一般了解的断层。

f21正断层:

为走向正断层,位于矿区南东边界F1-19与f13之间,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50°,垂直断距5~10.0m,走向长度约150.0m,对开采无影响。

有一个钻孔控制,107线ZK9号孔中缺失C17~C18煤层,属一般了解的断层。

上述9条断层中只有F7为逆断层,其余均为正断层;有5条(F5、F1-19、F13、F20、F21)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其它4条(F12、F16、F17、F19)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斜交;垂直断距大于20.0m的断层有三条(F7、F1-19、f13),有两个以上的工程控制点,属于基本查明的其余断层的断距均小于20.0m,只有一个工程控制点,是一般了解的断层,这些断层只有F7在地表有出露,其余均被VI号滑坡掩盖。

综上所述,并参照老厂矿区一、三勘探区地质报告论述,本井田地质构造属中等偏简单类型。

矿井断层特征详见表1—2—1

表1—2—1 矿井断层一览表

断层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º)

落差(m)

走向长度(m)

F7

逆断层

NE40º

NW

78

120

>6000

f13

走向正断层

NE48º

NW

66

20—35

1150

F1-19

走向正断层

NE50º

NW

70

50—116

2500

f12

斜交正断层

NE8º

E

54

7

400

f16

斜交正断层

NE5º

NW

50

4

350

f17

斜交正断层

NE30º

SE

82

12

350

f19

斜交正断层

NE25º

SE

50

6

100

f20

走向正断层

NE50º

NW

62

12

100

f21

走向正断层

NE40º

NW

50

5—10

150

三、煤层及煤质

1、煤层及煤质

(1)、矿区含煤地层

龙潭煤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菱铁岩、泥岩、煤层等组成,总厚度334~361m,含煤31~53层,主要可采层集中于上部;第三段(P2l3),为主要含煤段,含煤8~11层,可采者有6层。

煤层普遍含高岭石粘土岩夹矸,上部煤层顶板多有薄层状菱铁岩。

C8+1、C17煤层顶板富产瓣鳃类、腕足类动物化石。

C10~C12煤层一段地层为典型的河流冲积相、河漫滩相,含砾砂岩厚达32.5m,C10、C11、C12煤层常随之尖灭。

镜下鉴定砂岩碎屑成分:

长石20%,石英15%,碳质碎屑5%,玄武岩屑25%,胶结物为泥质,常次生碳酸岩化,厚度118.36m。

(2)、煤层特征

根据云南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06年10月提交的雄达煤矿储量核实报告,雄达煤矿主要可采煤层有C7、C8、C9、C13、C16共五个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C2、C3、C8+1、C17、C18等煤层。

现由上而下将这些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C2煤层:

可采纯煤厚度0.95~4.66m,平均1.99m,常有增厚变薄现象,厚度变异系数为72%,属于不稳定型煤层。

其结构比较复杂,含夹矸0~5层,一般为一层,总厚0~0.54m,平均0.17m,区内一般含夹矸1~2层,上夹矸为高岭石。

在矿区内大部被VI号滑坡铲刮、仅在东北边缘局部可采。

其直接顶板为中层状粉砂岩夹似层状、透镜状的菱铁岩,伪顶为钙质泥岩;直接底为灰色泥岩。

与C3煤层间距9.13~23.86m,平均16.85m。

C3煤层:

可采纯煤厚0.82~4.22m,平均1.74m,一般结构单一,偶含夹矸1~2层,总厚0~0.2m,平均0.1m,煤厚变异系数为32%,属稳定型煤层。

在矿区内大部被Ⅵ号滑坡铲刮,仅在东部和西南角局部可采。

其直接顶板和老底均为中层状粉砂岩夹薄层状的菱铁岩,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

与C7的层间距22.42~35.46m,平均27.34m,比较稳定。

C7煤层:

可采纯煤厚0.85~3.00m,平均1.64m,厚度变异系数为25%,属于稳定型煤层,结构比较简单,含夹矸0~4层,一般1~2层,总厚0~0.39m,平均0.11m。

其直接顶和老底均为中层状长石岩屑细粒砂岩,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

除了在矿区南部有局部被Ⅵ号滑坡铲刮外,其余全区可采。

与C8煤层间距5.33~25.10m,平均12.10m。

C8煤层:

可采纯煤厚0.82~5.81m,平均1.71m,厚度变异系数为43%,属于稳定型煤层。

其结构比较简单,含夹矸0~4层,一般0~2层,总厚0~0.75m,平均0.18m。

其顶板为厚约13~14m的中层状长石岩屑细砂岩;老底为厚6~7m的中层状粉砂岩夹薄层状的菱铁岩;直接底为灰色泥岩。

除南部有局部被Ⅵ号滑坡铲刮外,其余全部可采。

与C8+1煤层间距0.74~11.27m,平均6.37m。

C8+1煤层:

可采纯煤厚0.80~1.91m,平均1.08m,常与C8合并,向东增厚,向西变薄尖灭,厚度变异系数为95%,属于不稳定型的煤层。

其结构比较简单,含夹矸0~4层,一般为一层,总厚0~0.55m,平均0.19m。

仅在矿区东部局部可采。

其直接顶和老底均为中层状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横向变粗为细砂岩,其伪顶和直接底均为灰色泥岩。

与C9煤层间距为7.19~25.9m,平均为14.02m。

C9煤层:

可采纯煤厚0.88~5.04m,平均2.04m,厚度变异系数为35%,属于稳定型的煤层。

其结构复杂,有夹矸0~7层,一般为3层,总厚0~1.42m,平匀0.20m。

在矿区内除南部局部被Ⅵ号滑坡铲刮外,其余全都可采。

其直接顶和老底均灰色中层状粉砂岩,伪顶和直接底为灰色泥岩。

与C13煤层间距13.55~45.88m,平均为29.58m。

C13煤层:

可采纯煤厚0.87~17.12m,平均3.34m,有分叉合并现象,厚度变异系数为74%,属于较稳定型的煤层。

其结构复杂,有夹矸0~12层,一般为2层,总厚0~1.56m,平均0.26m。

在矿区内除南部被Ⅵ号滑坡铲刮少量外,其余全都可采。

其直接顶为中层状粉砂岩夹菱铁岩薄层;老底为中层状粉砂岩夹团块状、透镜状菱铁岩,直接底为灰色泥岩。

与C16煤层间距4.01~20.00m,平均为8.84m。

C16煤层:

可采纯煤厚0.80~3.90m,平均1.86m,局部有分叉现象,厚度变异系数为33%,属于稳定型煤层。

其结构比较复杂,但在矿区内比较简单,含夹矸0~3层,一般为一层,总厚0~0.70m,在核实区内,除南部被Ⅵ号滑坡铲刮很少量外,余全部可采。

顶部夹矸为隐晶高岭石粘土岩。

其伪顶为黑色泥岩,直接顶灰色中层状粉砂岩夹团块状,透镜状菱铁岩,横向变粗为细砂岩;直接底为灰色泥岩,老底为中层状长石岩屑细砂岩。

与C17煤层间距6.45~26.00m,平均为10.72m。

C17煤层:

可采纯煤厚0.84~3.38m,平均1.58m,煤层变化大,常有分叉变薄尖灭现象,厚度变异系数达104%,属于不稳定型的煤层。

其结构复杂,含夹矸0~4层,一般为一层,但厚度大,总厚0~1.30m,平匀0.22m。

在矿区的北部和中部至西南部局部可采。

其直接顶为生物碎屑岩,粘土质粉砂岩,细砂岩,为Ⅵ号标志层;直接底为灰色泥岩,老底为中层状的粉砂质泥岩。

与C18煤层间距2.23~18.77m,平均8.03m。

C18煤层:

可采纯煤厚0.87~2.48m,平均1.42m,煤层变化大常有增厚度薄尖灭现象,厚度变异系数为95%,属于不稳定型的煤层。

其结构比较复杂,含夹矸0~3层,一般不含夹矸,个别钻孔也可达6层,总厚0~0.90m,平均0.14m。

其直接顶为中层状粉砂质泥岩,横向变为粘土质粉砂岩或细粒砂岩;直接底灰色泥岩,老底为中层状岩屑长石细粒砂岩,含粉砂岩条带和砾石。

矿井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2—2。

表1—2—2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厚度(m)

夹矸情况

层间距(m)

煤层倾角(°)

煤层稳定性

煤层顶底板

全层厚

纯煤厚

层数

厚度(m)

两极值

平均值

两极值

平均值

两极值

平均值

两极值

一般值

两极值

一般值

C2

0.19-5.20

1.67

0.95-4.66

1.99

0-5

1

0-0.54

0.17

9.13-23.86

16.85

5-15

不稳定

顶板多为粉砂质夹菱铁岩,底板为泥岩

C3

0.82-4.28

1.75

0.82-4.22

1.74

0-2

0

0-0.20

0.10

稳定

顶底板为粉砂质夹菱铁岩,底板为泥岩

22.42-35.46

27.34

C7

0.59-3.02

1.71

0.85-3.00

1.64

0-4

2

0-0.39

0.11

稳定

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泥岩

5.33-25.10

12.10

C8

0.19-5.81

1.74

0.82-5.81

1.71

0-4

1

0-0.75

0.18

稳定

顶底板为粉砂质夹菱铁岩,底板为泥岩

0.74-11.27

6.37

C8+1

0.04-2.44

0.76

0.80-1.91

1.09

0-4

1

0-0.55

0.19

不稳定

顶底板为粉砂质夹菱铁岩,底板为泥岩

7.91-25.90

14.02

C9

0.88-5.37

2.25

0.88-5.04

2.04

0-7

3

0-1.42

0.20

稳定

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13.55-45.88

29.58

C13

0.14-17.35

3.39

0.87-17.12

3.34

0-12

2

0-1.56

0.26

较稳定

顶底板为粉砂质夹菱铁岩,底板为泥岩

4.01-20.00

8.84

C16

0.30-3.94

1.91

0.80-3.90

1.86

0-3

1

0-0.70

0.17

稳定

顶底板为粉砂质夹菱铁岩,底板为泥岩

6.45-26.00

10.72

C17

0.04-4.68

1.02

0.84-3.38

1.58

0-4

1

0-1.30

0.22

不稳定

顶板为粉砂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